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读《日本电影百年·李香兰现象》 [复制链接]

查看: 1873|回复: 3
1#
刚才在家电看了十大恶碟,忽然好奇想了解一下李香兰是谁,自己最早听到这个名字是张学友的歌

刚才上网查了一下看到有介绍她的生平:

读《日本电影百年·李香兰现象》
作者:文化耕作  羊城网友论坛

http://www.gznf.net/articleShow.php?id=2507

周日上午,安静的,有风。书房很暗,白天也要开灯,翻开《日本电影100年》,随手一页,看到一个标题,让我吃惊:李香兰现象。这个标题在书里的121页,第五行,是粗黑体字。在我的印象中,对于李香兰的认识只有两种,一是张学友的《李香兰》(原唱玉置浩二);二是电影《国产零零漆》,袁咏仪演的角色就是李香兰的女儿。为什么“李香兰”作为一个符号,会出现在日本电影史里呢?再往前翻,看了一下目录,这个标题附属于此书的第五章:《殖民地和占领区的电影制作》,这一章节主要概述了“所谓‘大日本帝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在其年攫取的殖民地和占领区进行的电影制作”。也就是说,李香兰的名字出现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那个年代。

  她到底是个什么人呢?抄一段书里的文字:

  “李香兰,(1920——),日本人,但是却在东北和北京以中国人身份长大成人。她不仅相貌出众,还有超级的语言和歌唱天才。她成为‘满影’的明星后,与东宝的长谷川一夫联袂主演电影。基本情节是:原本为抗日立场的‘支那姑娘’,在长谷川一夫真挚的态度和爱情的感染下,经过一番磨难,最后转变为亲日派,结局十分圆满。”

  这段文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说她“在东北和北京以中国人身份长大成人”。她是日本人,在中国长大,说中国话,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她是日本人。在那种时期,她为什么这样做?我的答案与大多数人猜测的一样:她为日本的远东政策效力,是个女特务。在她最为灿烂的演艺生涯中,又演了什么角色呢?其实她的戏路非常单一:

  “侵略方一定是男性,被侵略国、显示温顺一方一定是女性,这是李香兰电影的原则。……之后,李香兰还在日本电影中饰演过台湾土著人的女儿、朝鲜姑娘。”毫无疑问,她的电影,全是为日本侵略战争服务的。在日本投降后,李香兰跑去了好莱坞,她还是一如既往地饰演被占领国的女性的角色,饰演了一出以莎莉•山口的名义嫁给美国大兵的电影。就算在自由的好莱坞,她的电影仍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可以看出,她在所谓“大日本帝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的这段时期里,她与日本的命运相互映射。一个女人的前半生,专门用来粉饰侵略,又专门用来演绎战败,不能不说她是一个悲剧木偶戏的主角。

  到了70年代,一场富有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李香兰出现在一个专访节目里,专访的人物是谁呢?是PLO(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阿拉法特!而且采访得非常成功,并获得了日本电视台大奖。这次,她与以往相同的是,她又与政治发生了直接的关系;不同的是,她这次不是为日本政治需要而饰演角色,而是扮演了一位具有国际政治视野的女人。她似乎在走出自己与岛国政治的围城。

  在chian.com网页资料里有一段话:“1974年到1992年期间,李香兰连续获选担任日本国会议员,以政治家的身份活跃于社会舞台。同时她还写作自传《在中国的日子——李香兰:我的前半生》。通过这本自传,她勇敢地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表达了‘日中不再战,我们同是黑发黑眼睛’的和平挚愿。作为政治的牺牲者和历史的见证人,她还教育日本青少年牢记:‘这全都是事实呀!’”

  我尝试安静下来,合上书,从李香兰想到了日本这个国家,拼命地回忆我学过的一切关于日本的知识,但是,我只想起几个符号:樱花、刀、相扑、小胡子、寿司、侵略、剖腹。这些是片面的,片面的就是某种无知,也许我对日本的反感(甚至可以说是仇恨),除了源于对那段历史的学习之外,更可笑的是,也许根源于对日本的无知。就像我对歌曲《李香兰》背景这种彻头彻尾的无知一样,只觉得好听,就唱了,就听了,完全不知道这个真人李香兰在讨论殖民主义、民族主义等问题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

  应该去关注日本这个国家及其人民和文化,它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们“知兴替、正衣冠”。我们不能原谅日本的侵略,历史的十字架已经为侵略定位!我们也不能原谅自己对日本的无知,让无知变成恼羞成怒,让无知化为暴力解决。科学研究与反日情绪,我选择前者。

  在网上的MP3里,还有一个日文版的《李香兰》,是1991年日本富士电视台30周年纪念电视剧《Sayonara!李香兰》的主题曲《Ikanaide不走》,由玉置浩二谱写演唱。听这首歌的时候,是周日上午,安静的,有风……

家电论坛相关的评价:

七)兰闺寂寂

EMI FH-81017-2


早在 1994WCES Show 时,为招呼有“Taste”的华人发烧好友,我便带着“蔡琴老歌”与EMI这张“李香兰”出Show去也。


在参展的第二天,有一位台湾“行家”点播蔡琴老歌,播完“三年”后,我二话不说,便放进“李香兰”,让这位“行家”了解我们参展器材的实力,当“李香兰”唱到“左三年,右三年”时,一位棕发老外拍了拍我的肩,轻声说:“啊!天哪!如果买得到现在(李香兰)唱的唱片,我一定不买蔡琴!哈!祝你好运,你的扩音机真不错啊!”,亲爱的读者们,您看连不懂华人文化的老外都会“好”的歌唱艺术!我还能不讲这张唱片吗?!李香兰歌艺之高,非笔墨能形容!


当您用如Marantz Classic 100mk前级听李香兰,简直是与她“精神交流”了。

话说三年前的某天,老顾客们上门来听歌,听完后,据闻每人回家途中都在CD店买了一片“李香兰”,第二个星期六,他们相约到某名店试机,怎知道“李香兰”在价值八万多元的器材下惨不忍闻!更要命的是CD主人竟被Hi-Fi店老板,及其他在店中的道友讥为“孤寒”,买翻版唱片来播?!

可见徒用名贵器材,而不注重“调校”,永远无法知晓这张唱片过人之处。

老实讲,我听“李香兰”多年,能令我“流泪”的体系不超过五套。老友!为免被人讥为“孤寒”得连正版Stereo唱片也买不起,如果“李香兰”不能令您满意,请勿在别人面前丢人现眼!


李香兰”确是一张不允许器材带一丁点粗糙及“俗气”的异碟!经年的经验告诉我,“李香兰”在优质胆机重播较为讨好!
最后编辑扑通一声
分享 转发
TOP
2#

音乐“发烧友”大多数只关心它(唱片)的录音、演译水平如何?曲目结构、风格喜不喜欢?如果要去理解它的“政治内涵”,大多数爱乐者都会感觉“太累”。
音乐最早应该起源于大自然的声响,因此音乐本是反映大自然各种情景的艺术和语言,自然的声音才是音乐艺术的根蒂。只要与人为的政治拉上关系而作出的曲目,其结构、风格大多数就不太自然;反映大自然各种风情的作品往往旋律自然优美,生命力强盛。
我喜欢自然优美的结构、风格、旋律,只要做到这一点,基本上它就与政治无关。但是不能排除她仍然可以被政治利用。
本人孤陋寡闻,平日只关心“古典”,今天才知道有这么个“李香兰”,这么说来还真希望能买到一张,因为我就不相信会有那么难‘重播好’她。
TOP
3#

贴上个李香兰的照片和那根大避雷针玩玩:-)
[upload=jpg]Upload/20068583174809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6858312422537.jpg[/upload]
TOP
4#

松香味兄,俺也是不知道这个人的,以前是听流行歌曲知道有这么个名字,昨天才又想起,就自己搜索了一下,听歌我也不会关心背景,那个太麻烦,就如同听古典谁知道它想表达什么意思啊(不过俺又有点过了,大部分连名字都记不得,菜鸟的表现啊)

自然的声音也是我很喜欢的,自己有个爱好,很喜欢暴雨天,夏天听雷声和暴雨倾盆的声音感受自然的震撼

记得有一次晚上回家路过金茂大厦,正巧雷声闪电不止,俺在下面整整看了半小时,整个天空不断横贯闪电,瞬时天空被照亮有如白昼,这气势非言语所能形容,以前看电影也有类似镜头,不过一直以为是电脑做出的特效,亲眼所见才觉得是如此美妙!
也幸亏金茂大厦那么高,其实是起了避雷针的作用,仔细看看其实那房子整个就是个引雷针,才会有那么多闪电出现吧
俺很兴奋的看着,听着,而路人却纷纷躲避,顺便看我的眼光估计是以为我疯了,不怕给雷劈到,不过俺可没什么亏心事,而且在那么大根避雷针下,如果再给烧成烤鸭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这个低频,这个瞬态,这个速度感,听过后再件什么百万元一套的极品器材也能够坦然面对了吧
最后编辑扑通一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