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器材外烩喇叭设计的新标竿 Gryphon Poseidon海神喇叭 [复制链接]

查看: 1959|回复: 4
1#
音乐的城堡 . 传世的梦想 以下文章取材于普洛文化音响论坛杂志

器材外烩喇叭设计的新标竿 Gryphon Poseidon喇叭 刘汉盛


当我播放日本First Music那张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时,赫然发现原来这张录音比我以前所听到者还要好。这不仅是因为Poseidon很轻松就呈现出庞大的音乐规模感,更重要的是乐团中的管乐器竟然能够那么轻松的覆盖在弦乐群之上,一点都不会吵杂或紧绷,而且听得十分清晰。 海神(Poseidon)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众神之一,他的兄弟姊妹分掌宇宙各处,其中Zeus掌管天空,Hades掌管地下,海神当然是掌管海洋。除了希腊神话之外,世界上还有数不清以海神为名的事物,如美国有海神号核子潜艇,某些海洋研究机构有海神计画,还有名为海神的公司。尽管这些「海神」已存在多年,并且在各行各业中享有高度名气,但对音响迷而言,恐怕都不如今年一月CES刚露面、三月底在台湾世界第一次发声的Gryphon Poseidon来得震撼。我相信圆山饭店Hi End Summit Show中听过Poseidon的人一定到现在都还无法忘记它的声音表现。在圆山饭店听过Poseidon之后不久,我又在亚柏利的新完成聆听室听了一次Poseidon,这次我用自己带去的二十张CD仔细听过一次,对于Poseidon有了更进一步的体认。为了让读者们在全世界第一时间看到Poseidon的介绍,我写了这篇「器材外烩」。 Q Control果真一鸣惊人对于一家从事扩大机、数字讯源设计生产的厂家而言,要涉足喇叭领域绝对是一件大事。尤其Gryphon早已在业界享有盛名,如果推出的喇叭不如人意,不仅会贻笑大方,甚至还会影响到本业的扩大机、数字讯源。所以,Gryphon要推出喇叭,必然只有「一鸣惊人」一途,舍此就是失败。果然Gryphon不是弱者,第一对喇叭Cantata体积虽小,但是其相位失真非常低以及Q Control的观念「前无古人」,至于后方有无来者?到目前为止尚未看到。 本着Cantata的成功,Gryphon信心大增,第二次就推出石破天惊的Poseidon。这Cantata与Poseidon一大一小之间,不仅体积、重量悬殊,连售价也天差地别。根据我侧面的观察,Cantata是Gryphon喇叭设计理论的实践,而Poseidon则是无法再突破的旗舰。至于这一大一小之间是否还会有「一中」?目前暂时没有,至于以后会不会有,那就看Gryphon老板Flemming E. Rasmussen怎么想了。 15年前开始萌芽其实,Poseidon计画早在15年前就已经展开了,当时Flemming与丹麦数学家Steen Duelund第一次接触,对于Steen所提出的喇叭设计理论大感兴趣,于是制造喇叭的想法开始萌芽。为什么Flemming会对Steen的喇叭设计理论大感兴趣呢?因为Steen提出一个在当时甚至现在仍属不可能的观点,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一对喇叭上的所有单体,一定要在任何时间、任何频段里都保持相同的相位。」或许有些读者对于这段话有些不了解,在此我稍做解释。所谓「相位」简单的说就等同于「时间」,相同的相位表示相同的时间。这也就是说,一对喇叭在回放音乐时,所有的单体都不能有相位差。换句话说,只要是音乐讯号在相同的时间上输入单体,单体就要在相同的时间内开始动作。 Steen Duelund这个「所有喇叭单体的相位都要一致」的要求难吗?过份吗?老实说,只要稍微涉猎喇叭设计理论的人都知道,这岂止是难,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为什么不可能?各位想想,一个喇叭单体是由多少个零组件组合而成的? 而且喇叭单体的组合大部分是以胶来黏合,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制造出二个物理特性、机械反应一模一样的喇叭单体实在太困难了。因此,要让一对喇叭里的所有单体在任何时间、任何频率上都维持相位一致绝对是非常困难的。 特别订制所需单体 除了喇叭单体之外,分音器更是大问题,分音器里的电阻、电感、电容本身就是非常不精确的组件。再加上分频网路的复杂,让分音器除了是相位失真的「大本营」之外,更是吸收扩大机能量的「黑洞」。多单体的相位不一致性加上分音器的相位失真与能量耗损,这就是Gryphon设计喇叭时首先要克服的问题。为了找到Gryphon要求的单体,他们找遍市售单体,经过测试之后发现很难达到要求。其实,不及格的原因并非厂商们真的做不出够好的单体,我相信大家都考量到成本问题,如果真的不惜成本,应该可以做出很棒的单体才对。无计可施之余,Gryphon只好找丹麦喇叭单体厂订制他们所需的单体。我不知道订制的喇叭单体是否真的能够做到每个单体个各种特性完全一致,不过他家用在Cantata上面的喇叭单体的确与众不同,例如特别坚固的框体、多层振膜、特殊振膜表面涂布、可以调整弹性悬挂的弹波、左右对称的讯号输入连接线、超大磁铁系统、磁铁系统通风散热设计、特殊振膜悬边等等。这个Poseidon特别订制、使用在低音柱上的8吋单体称为LPLQ,它具有超低的Q质、超高功率承受能力、没有动态压缩与线性的活塞往复运动能力。同样的,使用在高音柱的5吋单体也具备相同的特性。 5吋单体与8吋单体都有了,剩下的高音单体呢?这个单体我看应该是买Scanspeak那个现成的尖鼻子高音单体(Revelator Tweeter),顶多就是特别挑选,因为外观看起来一模一样。不过,Gryphon把这个尖鼻子高音单体用一块非常厚的铝板精工车成基座,单体就锁在这块稳固的金属基座上,避免其它单体的震动影响到高音单体。 分音器重达35公斤Poseidon的单体说过,该来说它的分音器。Poseidon的分音器是外接的,重量达35公斤,或许您会以为这是主动式分音器,其实它是被动式分音器,里面还是与一般分音器一样,以电阻、电容、电感等被动组件构成。为什么分音器会那么重呢?除了箱体重量之外,其它最重的应该就属电感,而且因为是四路分音,所以内部零件不少。幸好Poseidon的分音器只采用二阶分音,如果采用四阶分音,内部零件将会更多。前面提过,分音器最大的问题就是相位失真与耗损能量,在这二方面Gryphon的工程师尽了最大的力量,不仅让相位失真降到最低,喇叭灵敏度(效率)竟然能够高达94dB(高音柱)。这意味着您只需要高素质小功率扩大机就能推动 Poseidon 的高音柱。当然,既然用了 Poseidon喇叭,其用家应该也会是Gryphon扩大机的爱用者才是。如果用Gryphon的纯A类扩大机来推Poseidon,那肯定「无坚不摧」。 罕见精致的箱体喇叭单体、分音器表过,接下来我想先说箱体。Poseidon的箱体可说是罕见的精致,无论在视觉上或触感上都属上乘。您可以将它视为Cantata的放大版,高音柱的箱体也与Cantata一样,中央的高音处稍微内凹,上下各四个5吋单体则呈小角度弧形垂直排列,这种时间相位一致的弧形排列方式我还没在四件式喇叭中见过。而在箱体宽度方面,Poseidon的低音柱宽度为34公分,高音柱宽度22公分,恰好仅容单体安置,二边剩下的边缘不多,可以将箱体边缘声波绕射问题降到最低。高度呢?Poseidon的高度为199公分,肉眼看起来跟Flemming的身高大约相仿,难道是以他的身高为蓝本吗?我想这应该只是巧合,四件式喇叭的高度必须考量到运送的方便性,太高可能会造成无法进入电梯的困扰。何况,客厅如果不是「巨大」,太高的喇叭将造成某种程度的压迫感。199公分尚未超过二公尺,看起来有点像欧美商品的.99定价政策。至于Poseidon的深度,低音柱为73公分,这是为了容纳后级在内,所以必须那么深。高音柱则只有45公分。 整座箱体以MDF、多层夹板为箱体基础,内部涂上沥青与横梁补强,再加PVA聚乙烯醇发泡海绵。外观处理则以高贵木皮、压克力、铝合金、毛毡、钢材、铁弗龙、Elastomer聚酯弹性材料、Nappa皮革以及经过Sonus Faber授权允许的琴弦网罩等组成,可说是喇叭罕见的精致工艺。一般而言,就算是小喇叭,都很难看到那么漂亮的造型设计与作工,更不要说四件式喇叭了。 三样独门绝技前面所言单体、分音器与箱体,只要有心,其它厂家也能够制造出相同品质的东西,甚至可以超越。不过,以下要说的几样设计,那可说是Poseidon的独门绝技,想仿也不一定仿得来。Poseidon有哪几样独门绝技呢?第一样就是QControl,第二样就是低音柱分频点为200Hz,第三样就低音柱内建的扩大机为Gryphon的Encore后级设计 。 先说Q Control。为了让Poseidon这对大喇叭能够与使用者聆听空间的驻波、低频截止频率密切衔接,Poseidon 的 Q Control设有Q1、Q2、Q3三段,其中选Q1时整套喇叭Q值为0.30,Q2时Q值为0.35,Q3时Q值为0.40。当您选择Q1时,喇叭面板上会亮起小绿灯,Q2时会亮起小红灯,Q3时会亮起小橘灯。而每一段Q Control又可做-100dB、+8dB调整,每段调整为0.5dB。换句话说,光是每种Q Control就提供了216级细腻音量调整。调整时用家只要坐在聆听位置,以遥控器调整就可以。我也曾经调整过不同的Q Control与音量,就算没听过音响的人也能够感受到低频段松紧以及量感的细腻变化。我不敢说Q Control可以完全治愈聆听空间的驻波问题,但它肯定可以让低频段的表现更适合不同用家的不同空间条件环境。这种针对低频段调整的Q Control设计,到目前为止仍然只有Gryphon使用,别无分号。 低音柱分频点为200Hz第二个独门绝技就是低音柱分频点设在200Hz。或许读者们会奇怪?分频点设在200Hz有什么稀奇呢?对一般小喇叭而言并不稀奇,但对四件式大喇叭来说就稀奇了。一般四件式大喇叭的低音柱所负责的多是100Hz以下的频域,可说是当作「超低音」来使用。例如Genesis G1的低音柱分频点为70Hz(或80Hz),Alon Exotica Grand Reference的低音柱分频点为40Hz。可是,Poseidon的低音柱分频点却高达200Hz,这摆明了低音柱并不仅是负责低频段与极低频段而已,它还负责中频段的下段,包括男声、大提琴、低音提琴、巴松管、法国号、定音鼓、各种大鼓等乐器都包含在内,您可以清楚听出旋律进行、音阶变化。 为什么Poseidon的低音柱要做如是设计呢?它可以对中低频段与中频段下段提供「足够的能量」,让中频段下段与中低频段听起来饱满雄厚,但又不会影响到高音柱所发出的中频段。换句话说,这种设计可以让Poseidon在回放大规模音乐时充满雄壮威武的震撼力,但在回放室内乐、奏鸣曲或小规模音乐时又不至于肥胖肿胀夸大。难怪我在实际聆听时,发现Poseidon的音乐规模感可大可小,大时排山倒海,小时精确细腻。 我曾问Flemming,为何Poseidon的低音柱每边采用8吋单体8支?为何不采用高音柱的5吋单体或更大的10吋、12吋单体?他的回答是经过各种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就是8吋单体最适合Poseidon的设计,它能够提供够快的瞬时反应与够强的控制力,同时供应质与量俱佳的低频。Poseidon的低音柱能够发出多低的频率?16Hz!如果您有够大的空间,用Poseidon来听管风琴的16Hz一定会让您有全新感受。 也就是因为Poseidon的低音柱分频点为200Hz,并不是当作超低音使用,因此它不能如一般四件式喇叭般,将高音柱与低音柱随意分离摆放,而是要紧紧挨在一起摆。紧紧挨在一起摆的目的是把高音柱与低音柱仍然视为一体,这样才不会相互产生相位问题。也因为高音柱与低音柱必须摆在一起,所以Poseidon并未如一些四件式喇叭,设有相位调整装置。我问Flemming,如果空间不允许,能不能把高音柱与低音柱分开摆?他说不能!因为这样会产生相位问题。摆放时,高音柱在外,低音柱在内,可以允许适度的向内投射角度。 内建如Encore的后级Poseidon最后一个独门绝技就是内建的扩大机。一般喇叭厂由于没有设计制造扩大机的能力或经验,因此四件式喇叭即使内建扩大机,也必须藉助外力,请别的扩大机公司代为设计制造。可是Gryphon却不同,他本来就是着名的扩大机公司,要替低音柱设计一个很棒的扩大机易如反掌。加上Poseidon的低音柱并非超低音,而是正常喇叭,所以Gryphon就把Encore后级整部搬到低音柱里去了。为了因应低音柱造型的限制,Gryphon还重新设计了Encore,不过各种特性与设计原则完全相同。 内建的Encore每声道使用18个Sanken功率晶体,滤波电容高达180,000μF,提供AB类1,000瓦连续功率。更惊人的是,内建扩大机的峰值输出为4,000瓦,可见设计时余裕之宽。或许您会说:许多超低音也宣称拥有几百瓦上千瓦的内建扩大机,Poseidon有什么了不起?不要忘了,一般超低音大多是D类扩大机,而Poseidon却是扎扎实实的Gryphon AB类扩大机,如果您曾经抬过Encore或其它Gryphon后级,就会了解他家的后级有多扎实。对了,为什么Poseidon不采用Gryphon的纯A类后级呢?温度太高了,不仅故障率会升高,而且会把箱体烤变形。 四件式、四音路设计看到此处,我想您已经了解,Poseidon并不是一般的四件式喇叭,而是非常特别的四件式喇叭。它采用四音路设计,除了低音柱单独一音路之外,高音柱拥有三音路,其中高音单体一个音路,上下各二个邻近高音单体的5吋单体是中音路,另外上下各二个5吋单体为中低音路,因此总共有高音、中音、中低音、低音等四路,每声道共17个单体。它的频宽为16Hz-40kHz±3dB,这是货真价实的频宽,没有灌水。高音柱灵敏度94dB,高音柱平均阻抗都在4欧姆以上,装箱共五件,总毛重900公斤。至于售价多少?目前代理商尚未提供最后价格,据说是因为原厂尚未敲定最后价格所致。不过,它有可能是目前市场上最昂贵的喇叭。 可大可小,真实呈现规模感像这样的喇叭,当然不是一般人能够亲炙,就算有钱,也要仔细考量之后才会入手。因此,大部分读者只能透过音响展或论坛来窥知Poseidon的种种。以下,我就要叙述二次聆听Poseidon的综合听感。首先我要说Poseidon的可大可小特性。所谓可大可小就是听小提琴与钢琴的奏鸣曲时规模感就要小,听「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时规模就要大。或者说,录音工程师所录下的音乐规模感大小要忠实呈现,不要夸大扭曲或缩小。有些录音虽然只有一位歌者与简单乐器伴奏,但是规模感录得很庞大,此时喇叭就要忠实再生这种录音时夸大的规模感。或许您会以为可大可小很容易,其实并不容易,大部分小喇叭无法再生管弦乐的庞大规模感;而许多大喇叭也往往会把乐器形体夸张放大。 Poseidon就是能够忠实呈现录音规模感原貌的四件式喇叭,当我播放日本First Music 那张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时,赫然发现原来这张录音比我以前所听到者还要好。这不仅是因为Poseidon很轻松就呈现出庞大的音乐规模感,更重要的是乐团中的管乐器竟然能够那么轻松的覆盖在弦乐群之上,一点都不会吵杂或紧绷,而且听得十分清晰。此外,钢琴的表现更是宽松自然。我不只一次说过宽松自然是聆乐最高享受,无论是小喇叭,大喇叭或四件式喇叭,都有机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宽松自然,其中当然以优质四件式大喇叭所表现最为迷人,Poseidon正是如此。我很难用精确的文字来形容高音键、中音键与低音键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触键质感,以及琴槌打击到琴弦之后琴弦震动的结实或宽松感觉,尤其是低音键所产生的宽松庞大权威音响美感。 总之,Poseidon的四件式再生起这首钢琴协奏曲时的确与众不同,每个频段都充满饱满与有劲的感觉,不会在某些频段会显得空虚,某些频段又显得过度肥肿。而且,各频段的瞬时反应非常一致,低频段听不到拖泥带水的某些大喇叭缺失,整体管弦乐的收束非常迅速,弦乐群的绵密不仅厚实,还可听到隐隐的波动感觉。我想,Poseidon能够有这么杰出的表现,跟它的低音柱负责到200Hz有绝对的关系。不过,当我在亚柏利新完成的聆听室听这首曲子时,还是会感觉到高频段的整体表现还达不到我的最高宽松期待,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整套系统的调整还有进步空间。二是这对喇叭是新的,还不够熟化(Aging)。三是新建好的聆听室也需要熟化。以上三者都需要时间,假若肯用心,时间绝对能够让音响系统发挥出您认为不可能发出的好声。 乐器质感自然呈现其实,一张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已经可以测试一切,它可说是综合一切的期末考。不过,钢琴协奏曲终究只是古典音乐,人声、流行音乐等还是需要测试。我第二张要举例的是Triangle那张测试片,那张测试片中包含各类音乐与各种表现型态,音乐规模有大有小,用来测试Poseidon再好不过。从第一首开始一直听下去,我感受到Poseidon在乐器质感的表现上真是优异。老实说它不是「强调」演奏质感,而是「自然呈现」演奏质感,这就是小喇叭与大喇叭的不同。强调就会包含「勉强」的成分在内,而自然呈现就会让人觉得轻松。您了解这种感受吗?如果不了解,我举一例比喻:夏天关在室内吹电风扇与躺在大树下享受徐徐凉风,这二者有何不同感受? 前面提过,Poseidon的独门绝技之一就是Q Control,我当然不能放过测试它的机会。我用的是江蕙那张「风吹的愿望」,因为这张录音中有很多低频的质与量难关。坐在聆听位置上,手上操控着遥控器,我试过不同的Q值与不同的低频量感,发现Q Control并非如均衡器的调整功效,反而像是我们更换不同线材、不同角锥、不同空间布置之后所得到的低频段改变。那是很细致的改变,而且改变得很圆融很连续,不会有突兀的不自然感。更重要的是,不会因为改变Q值、量感而有某频段臃肿或削瘦的缺点,更不会有高音柱与低音柱衔接不起来的空虚。用过之后,我对Q Control的结论是:有效! 还不能遽下结论二次聆听Poseidon的经验可以为它的表现遽下结论吗?我认为不能!因为我深信还未听到Poseidon的最佳表现,虽然它目前的表现已经令人动容。到底Poseidon的最佳表现顶点会是在哪里?我相信连Gryphon的相关人员都应该还未经验过。不过,我依随着Poseidon的各种设计理念去深入想过,认为Poseidon应该是能够在音质、能量、解析力、层次感以及控制力方面达到一个高度圆融境界的喇叭。 还是那句老话:Poseidon无疑是喇叭设计的新标竿,真遗憾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拥抱它。


[upload=jpg]Upload/2005671045113932.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upload=jpg]Upload/2005671012018769.jpg[/upload]


ENCORE 2x500W双单声道后级扩大机 音响论坛174期
器材评论/刘汉盛

让人产生愉快脑啡
Gryphon Encore后级
Flemming学美术出身,对美有一股从不止息的热切追求,因此器材外观总是那么的耐看;他的宅心仁厚,
喜欢的声音就反映出他的心性,就是宽广、厚实、温暖的声音;他 对音乐有深沉的热爱,所以每部产品都
能散发出音乐的感 染力,让人久听不厌。

原厂公布规格
AB类晶体后级,每声道500W(8Ω负载)、1,000W(4Ω负载)。频宽0.25Hz-250kHz+0/-3dB。输入阻抗20kΩ(平衡)
10kΩ(非平衡)。THD+N失真1kHz小于0.05%,20kHz小于0.25%。讯噪比大于100dBA。增益32dB。
输入灵敏度1.6V/500W(8Ω)。输出阻抗0.055Ω。尺寸 : 480×260×510mm。重量 : 48Kg。

Encore的内部塞得满满的,没有一丝空隙,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电源变压器与滤波电容所组成的电源供应部份,这是
Encore的心脏,也是力量的泉源。Patricia Barber的「Modern Cool」SACD版是一张能够让烦躁的心情沉淀的好软件,
它可说具有治疗精神疾病的功效。而这种功效一者来自Patricia arber的嗓音与柔缓唱腔;另一方面则来自片中低频乐器
的音效,这二种表现都有助于心神镇定。当然,优美的旋律与迷人的音效更会让人不自主的愉快起来。如果听这张SACD
还会刺耳难听,那真的就拿您没辄了。(Mobile Fidelity UDSACD 2003,音桥)
焦点
厚重、沉稳、饱满带有宽松的特质,这种特质让音乐的低频基础扎实,
让音场庞大、让钢琴有帝王般的气度,让小提琴有木头味,让人声的中
气十足,嗓音魅力尽显。
搭配建议
基于上述个性,搭配起大部份的前级都能够发挥加分效果,不会有劣化
前级表现的可能。强劲的驱动力对于大部份喇叭而言都会是天生良伴。
如果不喜欢稍暗的音色,可以搭配明亮一点的前级。

写器材评论,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的试炼,彷佛炼剑者不断反复的把铁伸入炉烧冶、拿出来捶打锻造、入水冷却。
这冷了又热、打了再打的过程就如我在测试各种音响器材,不断的反复着痛苦与喜悦的经验。每当我的搭配适当,听
到美妙的音乐从整套音响器材中播放出来,脑中就不断溢出让人产生快感的脑啡,音乐对我的感动力无法以文字言语
形容。可是,当我的搭配不当、或器材本身无法表现出音乐的美声精髓时,所有的音乐听起来就像食材不够新鲜,无
论怎么烹煮总是无法出现鲜美的味道。那种强迫自己吃下无味食物的经验对我肯定是一种折磨与试炼。
个性反映在机器上
幸好,由于我是总编辑,有比较多的机会听到较昂贵与较好的器材,让我在这喜悦与痛苦的天平上总是倾向比较喜悦
的那端,也就是喜悦往往多过痛苦,这份工作我才能够甘之如饴迄今。这次,我又听到一部能够让我产生快感的后级
,那就是Gryphon的Encore。
在我去丹麦访问Gryphon之前,Gryphon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为什么Gryphon的产品从第一部MC唱头放大器开
始,一直到最近的Cantata喇叭,每一部都是那么的杰出呢?而且,声音特色也是那么的一致。采访Gryphon之后,我
发现这么多年来,Gryphon产品所展现的声音原来就是Gryphon老板Flemming的个人特质:他学美术出身,对美有一
股从不止息的热切追求,因此器材外观总是那么的耐看。他的宅心仁厚,喜欢的声音就反映出他的心性,就是宽广、
厚实、温暖的声音。他对音乐有深沉的热爱,所以每部产品都能散发出音乐的感染力,让人久听不厌。
我想,如果要以最直接的方式来评论Encore,以上这段文字已经足够,因为我已经把Encore的外观、声音特色以及音
乐的魅力都说出来了,其它文字有无皆可。不过,写器材评论不能以写诗的方式来写,诗是最精炼最凝聚的文字精华
,虽然一字往往胜过千言,但是那种意境不是一般人所能心领神会的。写评论必须以写散文的方式来写,内中有主观
、有客观,文字不宜太啰唆,但也不能太简短,总是要在主干上添枝加叶,这才成为一株脉络分明的大树。
500瓦AB类后级
我们都知道,Encore是Gryphon多年来少有的AB类后级,而且是每声道500瓦的后级。Gryphon长久以来一直坚持A类
设计,为什么现在会推出AB类后级呢?Flemming告诉我,假若是货真价实的A类后级,其最大的极限就是150瓦,功
率再大,在技术上没有问题,但在实用上机体会太大太重太热,而且家庭市电也无法负荷。可是,长期以来一直有用
家希望Gryphon能推出更高功率的后级,好让他们能够驱动难推的喇叭。为了满足这些用家,Flemming才决定推出
Encore,而且一出手就是每声道500瓦输出。这样一来,以后就不会有人再要求Gryphon推出更大的后级了。
从Gryphon的外表看,Encore还是延续Gryphon A类后级的传统,一样是重得让一个人无法抱起来。这些重量不仅来自
厚厚的机箱,更大的重量来自机内的电源变压器。
假若您有机会看到机内的庞大电源变压器,就可以知道为了提供足够的电源,又要能够避免变压器振动发出杂音,
Gryphon的确花了心思来把变压器作成一个坚固的「固体」。看到那么大的电源变压器,我想Encore即便在极大的音乐
动态需求时,也能够应付欲如。其实只要见过Flemming本人,就会对他的扩大机供电能力感到放心,因为Flemming本
人高大、壮硕、沉稳的特质正好就是他家后级扩大机供电的写照。
虽然Encore是AB类设计,但是内部设计的严谨以及对音乐的要求与他家A类扩大机完全一致。其实Flemming也说过,
Encore与他家其它A类扩大机不同的地方只有二处,一处是工作偏压不同,另一处就是A类扩大机所使用的组件必须考
虑耐高温,而AB类扩大机则不必采购耐高温的组件。以这样的观点来看,Encore的售价实在比起他家现役A类后级更
划算,因为采购那些耐高热组件的差价应该不会太多,何况Encore每声道有500瓦,所以我猜Encore的售价实际上是想
让更多人用得起Gryphon后级的一种变相作法而已。
Encore的内部依然采用Dual Mono设计,所谓DualMono的意思就是把二个各自独立的单声道线路放在一个机箱里面,
这样设计的好处就是二声道不会相互干扰。
从Encore内部采用二个巨大的1,300VA电源变压器以及每声道20个小滤波电容(80,000 microFarad),我们就可窥知它
的能量来源。而在面板上,它的简单操控与检测功能也与Antileon相同,开机时机器内部会自动检查各部电压,等确定
一切正常才接通喇叭。有关内部设计详情,请看另文,在此我们直接进入声音表现部份。
百搭个性
到底Encore的声音表现如何?我曾搭配他家Prelude前级,也曾搭配我的Lexicon MC-12B AV处理前级。喇叭则用过他家
Cantata以及AER Momentum,并以Sony DVP-NS900V来聆听SACD软件。用他家Prelude前级时,无论是钢琴或小提琴,
其稍暗的木头味都要比搭配MC-12B来得好,饱满的感觉与重量感也更棒。然而搭配MC-12B时,透明感会比较明亮,活
生感与瞬时反应的速度也比较快。若是搭配AER Momentum,整体的气势与宽广庞大的音场当然胜过Cantata。
Cantata虽然体积小,整体气势不若Momentum,但是其音质的美与稍暗的音色与Prelude、Encore具有一贯的特色,这种
音质、音色一致性的美感对于音乐的感动力而言又是另外一种加分。在此我无意告诉读者们,您一定要用整套的Gryphon
产品才是最佳搭配,不过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假若整套用Gryphon产品,几乎不必冒着搭配失败的风险。
音乐的感动力
Encore并不是天下无敌的后级,至少它的活生感与瞬时反应就不是最好的,高频透明感与明亮的程度也有扩大机超过它。
但以整体的平衡性以及所产生的音乐感动力来说,Encore的确是一部能够让我大脑产生愉快脑啡的后级。
当我用Encore来聆听大型管弦乐时,那种磅礡的气势以及饱满的张力会让整个管弦乐散发出重量感,让人很容易随着音乐
的高潮而兴奋。不似有些后级,虽然也标示几百瓦,但是听起来总是觉得不够饱满,好象一个容器里没有塞满,所以不仅
重量感不够,里面好象还有很多空隙,听起大型管弦乐总是有尚缺一口气没有提上的遗憾。
除了大型管弦乐享受到Encore厚重的好处之外,钢琴的手指触键笃笃声很扎实,音粒饱满而且有重量感,尤其较低的琴键
弹下去之后,不仅低音弦的振动让人听起来有权威感,振动所引起的泛音还特别的丰富。或许有些人会嫌Encore的钢琴音
粒不够明亮晶莹,但是我却相当喜欢这种稍暗带有木头味的琴音,因为这种琴音更接近真实的钢琴声音。
例如我在听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EMI版,Andrei Gavrilov钢琴,Ashkenazy指挥柏林爱乐)时,厚重的管弦
乐伴随着强劲有力的钢琴所塑造出来的庞大音场规模感就让人感动。而Encore的厚重个性也让Gavrilov的钢琴除了灿烂灵巧
的吸引力之外,更加添了如帝王般的堂皇气势。
大鼓轻敲的低频魅力
而在听布拉姆斯的「21首匈牙利狂想曲」与德弗札克的「6首斯拉夫舞曲」时(Decca版,杜拉第与Walter Weller指挥皇家爱
乐)时,Encore的厚重扎实沉稳特性更让这些曲子除了轻盈的舞曲气氛之外,更营造出厚实的管弦乐低频基础。这种低频基
础如果太薄弱时,管弦乐迷人的魅力恐怕就会大打折扣。我想,当Encore在试听一件新推出的产品时,心里所要的一定也是
厚重扎实沉稳的声音。尤其像「匈牙利舞曲」里的大鼓轻敲时,那种柔缓低沉的「澎澎」声宛若低频在空气中吐烟圈一般,
那肯定是Flemming所爱的,当然也是我所爱。
在此要提醒您,不要以为Encore会因为厚重就显得步履蹒跚,快速的音乐转折应付不过来。虽然还有扩大机的反应比它快,
但并不代表Encore的瞬时反应慢。相反的是,Encore用那种带有重量感的强大动能来驱动音乐的快速瞬时反应,把「匈牙利
舞曲」中那种快速的舞曲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声定音鼓快速敲下去又马上按住的音响效果让人大呼过瘾。我想,如果
缺乏Encore这种充满重量加速度的反应,这些舞曲的庞大动能一定无法尽显。
木头味很棒
再来我要把镜头焦点转到小提琴上面。由于Encore的低频雄厚扎实,高频带有稍暗的特色,所以唱起「辛德勒名单」时,不
仅小提琴稍暗的木头味加深了深沉哀伤的气氛,连录音时不该有的低频杂音也都清楚浮现。这种底盘扎实、上端又不抢耳的
表现有如Flemming其人。真的,Flemming讲话慢条斯理,声音线条从来不作高亢戏剧性的变化,那种内敛沉稳的个性正如用
Encore在听「辛德勒名单」一般。
若是听如诹访内晶子「提琴惊艳」这类小提琴与钢琴的二重奏时,小提琴的声音线条也会因为Encore的饱满厚重特性而变得
更饱满,听起来不会是扁扁瘦瘦的小提琴。要知道,扁扁瘦瘦的小提琴声肯定不是演奏者那把琴的原来声音,那么差劲的小
提琴不可能拿来录音。能够录音的小提琴一定拥有饱满圆润的声音线条,正如Encore所发出的声音一般。
更增性感
再来我们听听人声表现。Patricia Barber的「Modern Cool」(Mobile Fidelity SACD版)用Encore唱起来,让人不禁沉迷于她
那低沈厚实的嗓音中。我不知道她本人的嗓音是否就是这么低沈厚实又带有磁性,不过这样子的声音才够吸引人。此外,我
听片中的Double Bass拉奏时的声音厚度与擦弦质感非常真实,而且宽松,还会有声波的微振感觉,像这么迷人的声音怎么会
是错的声音呢?基于这个原因,我认为Encore的宽松厚实就是正确的声音。
还有,当我用Encore来听Barb Jungr那张「巴黎四月天」SACD时,低频的磁性表现也一样有加分的表现。老实说,她的嗓音
除了迷人的磁性之外,还因为Encore而增加了几分性感。除了嗓音迷人之外,钢琴的形体也更庞大,Bass的伴奏一粒粒凝聚
而又轻缓有弹性,那种量感够、软绵又有弹性的低频魅力真是难以文字形容。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音响器材。但是,您的经验与观点却可以促使一个人或一件器材变成完美。只要您心有
所属,即使脸蛋与身材不够漂亮,您所爱的女人还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同样的,即使「音响二十要」的表现不是项项争
先,但只要能够让音乐感动到人们的骨子里,那就是一件完美的音响器材。对我而言,Encore正是如此。
TOP
3#

[upload=jpg]Upload/2005671085867519.jpg[/upload]

CANTATA

Q - Control
CANTATA / Q Controller 最新科技参考级扬声器 音响论坛171期

以下文章取材于普洛文化音响论坛杂志

器材评论/刘汉盛
一定要去听
Gryphon Cantata喇叭
Gryphon的老板的确有音乐品味,他知道怎么样的声音才是正确平衡的声音,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高频段有多明亮、中频段有多饱满、低频段量感有多少。一家音响器材制造公司,如果有这种音乐品味不凡的舵手掌舵,就算产品再便宜也一定能够发出自然的声音。
二音路三单体,1吋高音单体一只,5吋中低音单体二只,频率响应20Hz-20kHz(加上Q控制器),负载阻抗:最低3.4Ω,最高7.8Ω,分频点2kHz,承受功率200W,灵敏度90dB,本身共振频率58Hz,系统Q值0.5,尺寸1180×380×430mm(高×宽×深),重量75Kg(没注明净重或毛重)。
Cantata的造型非常独特,具有高雅精致的气息。近看时更会发现各处细节都做得非常完美。
Cantata的喇叭箱体与脚架是一体设计的,分音器就放在脚架底部,脚架底部前端有红色灯号。
参考软件
「妈妈教我的歌」又被我拿出来献宝了。这张老掉牙的CD不仅因为曲子好听,还因为可以当作测试音响的试金石,所以经常被我提起。我想,假若您能把这张CD唱出木头味,让您自己听了也很享受,那么您的音响系统听大部份的音乐应该都能有正确的表现。反之,假若听这张CD时老是觉得刺耳尖锐,听不到我所谓的木头味,那您就应该要有所行动,为自己找到正确的好声。(JMR 1,欣瑞达代理)
焦点
美声的最佳典范之一。木头味十足,音质优美,音色稍暗但澄澈。音场规模宽广深远,音像大小栩栩如生,并不会因为喇叭单体小而感到一切都缩小。瞬时反应快,听感轻松,没有小喇叭的紧迫感。
搭配建议
强烈建议搭配Gryphon自家的前、后级。假若您预算无限,当然可以搭配Gryphon最昂贵的前级与后级。不过,我认为搭配新推出的较平价Prelude前级与Encore后级就已经够迷人了。

开宗明义,我要先告诉您一件事实:假若您想买Gryphon的前级,那么最好连Gryphon的后级一起买,这样您将得到最好的声音表现。更进一步的是:假若您能买Gryphon的前级,加上Gryphon的后级,再加上Gryphon的Cantata,那就太完美了。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难道是替此间代理商在做生意吗?不!这是我自己在搭配之中所得到的经验。
器材搭配学问大
事情是这样的,在试听Cantata时,代理商同时送来Gryphon的Prelude前级与Encore后级,希望我搭配着听。可是我偏偏不信邪,想要把它们拆开来听。先是用Lexicon MC-12B配Encore去推Calix Phoenix Signature,说也奇怪,听起来不仅高频段觉得有一点压抑,不够清澈、速度反应也不够快。于是我又用Prelude前级搭配Linear Acoustics LA150.2后级,一样是推Phoenix Signature。虽然高频段变得比较清澈,但速度感仍然没有MC-12B配上LA150.2那么对味。进而我又拿Prelude前级配Encore后级,推Phoenix Signature,奇怪,声音仍然没有MC-12B配LA150.2时那么快速的电光石火反应。至此,我认定Gryphon的器材虽然棒,但是搭配起Phoenix Signature时并不是最适合的组合。
迷人的木头味
可是,当我把Prelude、Encore与Cantata全套接起来听时,我却愣住了。什么!我听到的是小喇叭的声音吗?怎么规模感会那么庞大!此外,原来我嫌Prelude与Encore瞬时反应不够快的问题现在竟然完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非常鲜活的活生感与非常快速的瞬时反应。更棒的是,小提琴与钢琴不仅充满木头味,而且甜美的光泽也同时泛出来,这整套Gryphon组合所再生的钢琴与小提琴实在传真极了。您一定有很多小提琴演奏的CD吧!是否大部份的小提琴都能够听到木头味呢?我想不可能吧!您有很多钢琴演奏吧!是否张张都听得到木头味与钢琴音粒的重量感呢?我想不可能吧!但是,在这套组合身上,您随时都可以听到迷人的木头味。
在此我举二张CD为例:您一定有飞利浦那套阿卡多领衔演奏的「罗西尼弦乐奏鸣曲」,片中的大提琴与低音提琴都很好表现,但是小提琴呢?您的小提琴有木头味吗?会不会太细太尖太亮呢?假若是这样的话都还不够好。还有,您一定有Lakatos的CD吧?每次听它们,我知道您心中一定暗骂我,说那么尖锐的小提琴声还把它说成录音很好,真没良心。在此我可以回答您:假若您所听到的「罗西尼弦乐奏鸣曲」小提琴没有木头味;假若您听Lakatos的演奏老是觉得小提琴尖锐无比,那就代表您的音响系统(包括空间)根本还没有再生出我所谓的木头味。小提琴与钢琴的木头味不是无意义的形容词,而是最接近真实琴音的形容。这整套Gryphon的组合毫无困难的把这二张CD中的小提琴木头味完全表现出来。
至于钢琴,那也不用说,木头味与钢琴音粒的重量感十足。您不相信我的话吗?请再去买Lakatos最新的那张「哈骚群星会」听听看,如果还是觉得尖锐难以入耳,那就请您认真考虑要换器材或适当整治空间,因为您已经长期暴露在尖锐而不正确的「噪音」之中,这对您的健康而言是无形而严重的腐蚀。在此,我不是鼓励您一定要买这套Gryphon前后级与喇叭,市面上还有许多廉价组合一定也可以听出木头味。建议您拿着上述二张CD,到处去找寻,直到听到小提琴与钢琴的木头味为止。
第一对采用Q控制的喇叭
对Cantata的赞叹暂时到此打住,我们还是要先来了解Cantata的结构。Cantata应该是世界第一对采用外接空间Q值控制器的喇叭,藉由Q值控制器,让喇叭本身的低频延伸与空间的低频响应特性做紧密耦合。说得清楚些,就是把空间的自然低频增强当作喇叭最低延伸的那段频率,这样听起来就好象喇叭的低频延伸变更好了。
这套理论说起来简单,但您可能会问:Q值到底是什么?难道这个空间Q值控制器是均衡器吗?否则怎么知道我的空间低频特性呢?还有,就算它知道,要怎么让喇叭的低频与空间的低频耦合到天衣无缝的地步呢?
好问题!所谓Q值,简单的说,就是代表喇叭低音单体制振速度快慢的数字,Q值数字越低,代表低音单体制振能力越佳,此时听到的低频就会凝聚而快速,尾音较短,感觉上向下延伸也比较短。反之,Q值数字越高,代表低音单体制振能力越低,此时听到的低频就比较柔软,松散,感觉上向下延伸得比较低。举例而言,Q值0.5左右的喇叭低频会比较紧比较凝聚,Q值在1以上的喇叭低频就会比较松软。
让低频延伸得更低
既然喇叭有Q值,空间也会有Q值,如果让这二者的Q值做巧妙的搭配,我们所听到的喇叭低频表现就会更低沉,这就是Cantata喇叭设计者Sten Duelund所提出的理论。这个理论是站在「喇叭共振频率以下的声波能量会呈现每八度12dB的衰减,而空间共振频率以下的声波能量(也就是驻波)则会呈现每八度12dB的增强」基础上。各位看到没,这二条曲线刚好一条往上升、一条往下降,如果能够找出最佳的耦合点,把二者紧密结合,不就等于把喇叭的低频能量往下延伸了吗?而Cantata本身的共振频率为58Hz,Q值为0.5,原本是低频很凝聚干净的特性,现在加上空间的驻波加持,竟然可以把频率响应做到20Hz-20kHz。说得精确些,如果不加装空间Q值控制器,Cantata的频率响应低端为35Hz-3dB。加上Q值控制器后,可以延伸为24Hz-3dB。厉害吧!
Q值控制器虽然要插电,但它并不是均衡器。再者,设计者也不会知道您府上的低频驻波会在那个频率发生,增强的量感有多少。既然如此,空间Q值控制器怎么能够让喇叭与空间做最适当的低频耦合呢?这就是Q值控制器提供四段选择的原因,前三段是厂方预设,第四段可以为您的空间量身订做,只要把空间大小告知厂方,他们会为您量身订做第四段Q值。在此建议,假若您想买Cantata,最好要订制这第四段Q值。
Q值控制器有效
Q值控制器到底有没有效?有效!在小空间中您可以感受到低频量感的不同。不过,在大空间中(尤其是像我家这种超大开放空间),您所感受到低频量感的变化就很小,但是可以感受到低频的松紧变化与延伸感觉。假若您不喜欢欢Q值控制器,也可以切在Bypass檔。不过对不起,Cantata是连带Q值控制器一起卖的,就算您用Bypass,还是一样已经付了钱,所以您是不用白不用。
既然我不想用Q值控制器,能否把它拆掉呢?您可以不让讯号线通过它,但仍然要插电使用它。为什么?因为Q值控制器还负责输出12V直流到喇叭的分音器里,这就是您看到Cantata脚架前端有亮红灯的原因。对不起,那不是装饰灯,而是电源指示灯。指示什么呢?指示12V直流一直施加在分音器的电容器上。为什么被动式分音器还要施加直流电呢?这是因为要让电容器随时保持在充满电的状态,让喇叭能够展现出最佳的瞬时反应。您知道吗?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丹麦一个天才设计的,他这套理论已经公开很久,但是因为按照他这种作法,喇叭成本势必会很贵,所以一直都没有人愿意采用,一直到遇上Flemming这个只顾追求品质而不顾成本的傻子,二人才一拍即合,这种设计的喇叭才得以问世。理论大家都会讲,实际上还是要靠耳朵验收。不过事实证明,这种设计杰出极了,因为Cantata的声音实在非常棒。
七大特色
除了空间Q值控制器为别家所无之外,Cantata还有许多特点:一、它的单体都是特别订制的;磁铁特别加强。二、装单体的开孔考虑到声波的反射而切成斜面(在里面看不到)。三、连接振膜的讯号线分成左右二边,而非一般单体的单边,这样让振膜振动时左右能够平衡。四、面板特别厚,面板二侧还用皮包起来。五、高音单体是锁在1公斤重铝块锁削切成的浅号角上;二支中低音单体是有角度的,三支单体的聚焦点刚好在5公尺外。六、Gryphon宣称它是全频段都没有相位失真的喇叭。七、喇叭箱体与架子整体设计,箱体左右侧板可以配合家庭装潢而定制。唉!总之Cantata是一对完全创新的喇叭,而且声音表现非常杰出,难怪要花了8年的时间来研发。像这种事情只有心里充满浪漫理想情怀的老板才做得出来。
来!技术方面到此告一段落,有兴趣者请参阅下期即将刊出的Gryphon访问稿,让我们继续听音乐吧!在听Naxos那张「海顿弦乐四重奏」时,我心里不禁感叹:这就是自然的弦乐声音啊!不会刺耳、不会紧绷、擦弦质感不缺、木头味足、还有甜美的光泽。请注意,以上我所讲的这几项特点不是随便说说,而是Cantata真正发出来的声音,这也是我辈音响迷应该追求的正确弦乐表现。像这样的声音听起来才能够让人神经松弛,心情愉快,好象在享用美食般的快乐。
Gryphon的老板的确有音乐品味,他知道怎么样的声音才是正确平衡的声音,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高频段有多明亮、中频段有多饱满、低频段量感有多少。一家音响器材制造公司,如果有这种音乐品味不凡的舵手掌舵,就算产品再便宜也一定能够发出自然的声音。可惜,Gryphon的产地在丹麦,丹麦光是最低工资就要时薪12美元,一般工作者的时薪大约二十几美元,假若是有专长的设计工程师或专业人员,时薪更高达四十几美元。这样还不算,老板每年还要给员工一个月带薪年假,您说丹麦的手工产品会不贵吗?就算自动化生产也会比别的国家贵。
去找寻木头味
您一定有「妈妈教我的歌」那张CD吧?可是,您可能怎么听都觉得论坛言过其实,怎么那么刺耳单薄的小提琴声音却把它说成有木头味的杰出录音?假若您正处于这种想法,那就代表您的音响系统或空间已经把这张CD的录音扭曲变得尖锐。若您的预算无碍,我建议您买回这套Gryphon扩大机、Cantata喇叭,这样您才会了解这张CD录音的真正成就。真的!我知道许多人都认为这张CD的小提琴录得尖锐,您也不要不好意思。假若您预算有限,那么也可以带着「妈妈教我的歌」去音响店寻找好听的木头味。假若能够找到这种正确的小提琴表现,就算是很便宜的音响您也不要看不起他,买到算是您赚到了,因为它绝对是「正确」的音响器材。
听Accuphase那张测试片时,每一首曲子都变得那么好听。好听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声音再生得很自然、很正确的关系。您知道吗,这张测试片里包含各种古典音乐的形式,有男、女声乐、有室内乐、有大型管弦乐、有协奏曲、有钢琴奏鸣曲等等各式各样。Cantata竟然能够把每种形式的演奏再生得那么的自然,当您听完整张CD之后会感到非常舒服,宛如听过多场音乐会般。我要再次强调,Cantata真正把乐器该有的正确音质、音色都表现出来了,它没有加油添醋,一点都没有夸张,就是很自然的把乐器与人声该有的美声都表现出来了,这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没想到原本专注扩大机设计生产的Gryphon竟然也能够设计出这么杰出的喇叭。
再生钢琴的典范
前面说过,Lakatos的小提琴演奏可以用来当作音响的试金石,只要听起来尖锐刺耳,没有木头味就不对。其實鋼琴也可以當作音響的試金石,在此我舉Bendorfer那張雙鋼琴CD為例。这张CD可说录得铿锵有力,二位演奏者弹在琴键上的力道恐怕可以吨计,非常的用力。不过,您的音响系统不能因为演奏者用力而让琴音变得坚硬不堪,没有木头味。假若您在听这张CD时,低音键听不到自然下沉的低音,高音键又硬得吓人,听不到钢琴木头味的圆润与温暖,那就绝对是错的。在此,Cantata又树立起再生钢琴的典范。虽然Cantata的低音单体尺寸不大,但是它依然能够把下沉的低音键自然表现出来,高音键甜润而又有晶莹颗粒的质感,整体钢琴听起来非常美,手指的触键质感也很真实。当然,与大型喇叭相比,Cantata的钢琴规模感一定多少会受限,但最重要的是整体的平衡性非常好,所以您的感觉就是坐在离舞台比较远的位置在听现场双钢琴演奏。
平衡而精确
Cantata虽然表现得那么好,但无可讳言也有天限。听「神鬼战士」、「宇宙河马」时,我可以明显的感受到Cantata那二支5吋中低音单体所受到的限制。的确,再杰出的设计也无法颠覆物理定律,喇叭单体口径小就是无法把这二张CD中排山倒海的低频完整再生。不过Cantata也不必因此而羞愧,因为就算是搭载12吋低音的喇叭也不容易完整再生这二张CD的低频。
听古典音乐的表现那么好,听流行音乐或爵士乐呢?我听江蕙的「台湾红歌」,听阿淘的「离开台湾八百米」,听Leonard Cohen的「精选集」,听罗时丰的「唱歌的人」,听Hugh Masekela的「Hope」,听Diana Krall的「The look of Love」,听玉置浩二的「重返安全地带」,每一张CD都让我满意极了。假若您把眼睛闭上欣赏,必然会以为那么饱满宽广的中频人声演唱是从一对很大的落地式喇叭所发出的。您真该来听听Diana Krall与玉置浩二由Cantata唱出来是怎么样的饱满宽广好听。或许,您会怀疑在我家那么大的空间中,脚踩大鼓与Bass合奏的噗噗声会过瘾吗?的确,Cantata的小尺寸单体在这么大的空间中仍然有其天限,但Cantata却表现得非常平衡,也就是高、中、低音域都很平衡,而且很精确,这让我听起来会忘掉过瘾的噗噗声,而专注在平衡的美感中。
一定要去听Cantata
假若您的预算不是问题,空间又不大,在此我要强烈建议您,一定要去试听Cantata, 因为这是一对了不起的喇叭,它能够忠实的再生各种乐器与人声的自然美声,而且声音的精确性与解析力的表现真的高超极了。其实,就算您的空间有一、二十坪大,我认为也没有问题,因为我在自家开放式空间中聆听(四十几坪的开放空间,而在Gryphon工厂聆听室至少也有三十坪)也都很舒服,所以空间大小其实不必在意。

我们都知道,Encore是Gryphon多年来少有的AB类后级,而且是每声道500瓦的后级。Gryphon长久以来一直坚持A类设计,为什么现在会推出AB类后级呢?Flemming告诉我,假若是货真价实的A类后级,其最大的极限就是150瓦,功率再大,在技术上没有问题,但在实用上机体会太大太重太热,而且家庭市电也无法负荷。可是,长期以来一直有用家希望Gryphon能推出更高功率的后级,好让他们能够驱动难推的喇叭。为了满足这些用家,Flemming才决定推出Encore,而且一出手就是每声道500瓦输出。这样一来,以后就不会有人再要求Gryphon推出更大的后级了。
从Gryphon的外表看,Encore还是延续Gryphon A类后级的传统,一样是重得让一个人无法抱起来。这些重量不仅来自厚厚的机箱,更大的重量来自机内的电源变压器。假若您有机会看到机内的庞大电源变压器,就可以知道为了提供足够的电源,又要能够避免变压器振动发出杂音,Gryphon的确花了心思来把变压器作成一个坚固的「固体」。看到那么大的电源变压器,我想Encore即便在极大的音乐动态需求时,也能够应付欲如。其实只要见过Flemming本人,就会对他的扩大机供电能力感到放心,因为Flemming本人高大、壮硕、沉稳的特质正好就是他家后级扩大机供电的写照。
虽然Encore是AB类设计,但是内部设计的严谨以及对音乐的要求与他家A类扩大机完全一致。其实Flemming也说过,Encore与他家其它A类扩大机不同的地方只有二处,一处是工作偏压不同,另一处就是A类扩大机所使用的组件必须考虑耐高温,而AB类扩大机则不必采购耐高温的组件。以这样的观点来看,Encore的售价实在比起他家现役A类后级更划算,因为采购那些耐高热组件的差价应该不会太多,何况Encore每声道有500瓦,所以我猜Encore的售价实际上是想让更多人用得起Gryphon后级的一种变相作法而已。
Encore的内部依然采用Dual Mono设计,所谓Dual Mono的意思就是把二个各自独立的单声道线路放在一个机箱里面,这样设计的好处就是二声道不会相互干扰。从Encore内部采用二个巨大的1,300VA电源变压器以及每声道20个小滤波电容(80,000 microFarad),我们就可窥知它的能量来源。而在面板上,它的简单操控与检测功能也与Antileon相同,开机时机器内部会自动检查各部电压,等确定一切正常才接通喇叭。有关内部设计详情,请看另文,在此我们直接进入声音表现部份。
百搭个性
到底Encore的声音表现如何?我曾搭配他家Prelude前级,也曾搭配我的Lexicon MC-12B AV处理前级。喇叭则用过他家Cantata以及AER Momentum,并以Sony DVP-NS900V来聆听SACD软件。用他家Prelude前级时,无论是钢琴或小提琴,其稍暗的木头味都要比搭配MC-12B来得好,饱满的感觉与重量感也更棒。然而搭配MC-12B时,透明感会比较明亮,活生感与瞬时反应的速度也比较快。若是搭配AER Momentum,整体的气势与宽广庞大的音场当然胜过Cantata。Cantata虽然体积小,整体气势不若Momentum,但是其音质的美与稍暗的音色与Prelude、Encore具有一贯的特色,这种音质、音色一致性的美感对于音乐的感动力而言又是另外一种加分。在此我无意告诉读者们,您一定要用整套的Gryphon产品才是最佳搭配,不过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假若整套用Gryphon产品,几乎不必冒着搭配失败的风险。
音乐的感动力
Encore并不是天下无敌的后级,至少它的活生感与瞬时反应就不是最好的,高频透明感与明亮的程度也有扩大机超过它。但以整体的平衡性以及所产生的音乐感动力来说,Encore的确是一部能够让我大脑产生愉快脑啡的后级。当我用Encore来聆听大型管弦乐时,那种磅礡的气势以及饱满的张力会让整个管弦乐散发出重量感,让人很容易随着音乐的高潮而兴奋。不似有些后级,虽然也标示几百瓦,但是听起来总是觉得不够饱满,好象一个容器里没有塞满,所以不仅重量感不够,里面好象还有很多空隙,听起大型管弦乐总是有尚缺一口气没有提上的遗憾。
除了大型管弦乐享受到Encore厚重的好处之外,钢琴的手指触键笃笃声很扎实,音粒饱满而且有重量感,尤其较低的琴键弹下去之后,不仅低音弦的振动让人听起来有权威感,振动所引起的泛音还特别的丰富。或许有些人会嫌Encore的钢琴音粒不够明亮晶莹,但是我却相当喜欢这种稍暗带有木头味的琴音,因为这种琴音更接近真实的钢琴声音。
例如我在听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EMI版,Andrei Gavrilov钢琴,Ashkenazy指挥柏林爱乐)时,厚重的管弦乐伴随着强劲有力的钢琴所塑造出来的庞大音场规模感就让人感动。而Encore的厚重个性也让Gavrilov的钢琴除了灿烂灵巧的吸引力之外,更加添了如帝王般的堂皇气势。
大鼓轻敲的低频魅力
而在听布拉姆斯的「21首匈牙利狂想曲」与德弗札克的「6首斯拉夫舞曲」时(Decca版,杜拉第与Walter Weller指挥皇家爱乐)时,Encore的厚重扎实沉稳特性更让这些曲子除了轻盈的舞曲气氛之外,更营造出厚实的管弦乐低频基础。这种低频基础如果太薄弱时,管弦乐迷人的魅力恐怕就会大打折扣。我想,当Encore在试听一件新推出的产品时,心里所要的一定也是厚重扎实沉稳的声音。尤其像「匈牙利舞曲」里的大鼓轻敲时,那种柔缓低沉的「澎澎」声宛若低频在空气中吐烟圈一般,那肯定是Flemming所爱的,当然也是我所爱。
在此要提醒您,不要以为Encore会因为厚重就显得步履蹒跚,快速的音乐转折应付不过来。虽然还有扩大机的反应比它快,但并不代表Encore的瞬时反应慢。相反的是,Encore用那种带有重量感的强大动能来驱动音乐的快速瞬时反应,把「匈牙利舞曲」中那种快速的舞曲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声定音鼓快速敲下去又马上按住的音响效果让人大呼过瘾。我想,如果缺乏Encore这种充满重量加速度的反应,这些舞曲的庞大动能一定无法尽显。
木头味很棒
再来我要把镜头焦点转到小提琴上面。由于Encore的低频雄厚扎实,高频带有稍暗的特色,所以唱起「辛德勒名单」时,不仅小提琴稍暗的木头味加深了深沉哀伤的气氛,连录音时不该有的低频杂音也都清楚浮现。这种底盘扎实、上端又不抢耳的表现有如Flemming其人。真的,Flemming讲话慢条斯理,声音线条从来不作高亢戏剧性的变化,那种内敛沉稳的个性正如用Encore在听「辛德勒名单」一般。
若是听如诹访内晶子「提琴惊艳」这类小提琴与钢琴的二重奏时,小提琴的声音线条也会因为Encore的饱满厚重特性而变得更饱满,听起来不会是扁扁瘦瘦的小提琴。要知道,扁扁瘦瘦的小提琴声肯定不是演奏者那把琴的原来声音,那么差劲的小提琴不可能拿来录音。能够录音的小提琴一定拥有饱满圆润的声音线条,正如Encore所发出的声音一般。
更增性感
再来我们听听人声表现。Patricia Barber的「Modern Cool」(Mobile Fidelity SACD版)用Encore唱起来,让人不禁沉迷于她那低沈厚实的嗓音中。我不知道她本人的嗓音是否就是这么低沈厚实又带有磁性,不过这样子的声音才够吸引人。此外,我听片中的Double Bass拉奏时的声音厚度与擦弦质感非常真实,而且宽松,还会有声波的微振感觉,像这么迷人的声音怎么会是错的声音呢?基于这个原因,我认为Encore的宽松厚实就是正确的声音。
还有,当我用Encore来听Barb Jungr那张「巴黎四月天」SACD时,低频的磁性表现也一样有加分的表现。老实说,她的嗓音除了迷人的磁性之外,还因为Encore而增加了几分性感。除了嗓音迷人之外,钢琴的形体也更庞大,Bass的伴奏一粒粒凝聚而又轻缓有弹性,那种量感够、软绵又有弹性的低频魅力真是难以文字形容。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音响器材。但是,您的经验与观点却可以促使一个人或一件器材变成完美。只要您心有所属,即使脸蛋与身材不够漂亮,您所爱的女人还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女人。同样的,即使「音响二十要」的表现不是项项争先,但只要能够让音乐感动到人们的骨子里,那就是一件完美的音响器材。对我而言,Encore正是如此。
TOP
4#

[upload=jpg]Upload/20056710154476685.jpg[/upload]

MIKADO CD雷射唱盘 音响论坛期
一代好过一代
Gryphon Mikado CD唱盘
刘汉盛
饱满的声音也是Mikado的特色,它的饱满并非肥肿,而是坚实饱满加上凝聚的声音线条与形体。这种饱满的特色让钢琴
的音粒更坚实浮凸;让低音键的规模感更大、重量感更重;让脚踩大鼓的噗噗声更扎实;让音场显得具有实体感而不空
虚。
平衡式双单声道CD唱盘,模块化设计,未来可进行软件升级,
平衡、非平衡模拟输出各一组,AES/EBU、BNC数字输出各一
组。升频至96kHz,使用96kHz/24bit数字模拟转换器。最大输出
电平4.2Vrms(平衡)、2.1Vrms(非平衡),讯噪比小于-102dB
,失真小于0.007%,频率响应0-48kHz,声道分离度无限大,
输出组抗20Ω。尺寸480×100×370mm,重量11kg。
一、 在所有Gryphon的唱盘中,Mikado应该是造型最漂亮者,当上盖缓缓升起下降时,搭配内中闪烁的
蓝光,的确透露出脱俗的气质。软件图说:Avantgarde这张「Nice to Meet You」测试片是杰出的爵士
Big Band Swing 演奏,这类录音对一般音响器材是严苛的考验。高、中、低频段如果不平衡,整体声音
可能会变成单薄空洞刺耳。如果音域平衡,您将听到活生生饱满富弹性又庞大的现场演奏。老实说 ,
如果听不到鼓声、管乐群或Bass演奏时所激起的堂音;又感受不到整体乐音在空间飘荡所塑造出来的空
间感时,这张CD就会变成一张平庸的录音。(胜旗代理)
焦点:音质高贵、声音饱满、堂音与空间感真实而自然,这是Mikado的三大特点。至于其它众多优点
已经不必过分强调。
搭配建议:搭配上没有什么禁忌,如果扩大机与喇叭越好,Mikado当然能够显出越好的声音。反之,
Mikado的优点就无法完全表现。

Mikado这个念起来有日本味的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是英国轻歌剧作曲家Gilbert & Sullivan合作的多出
作品之一,喜欢古典音乐的人大概有听过这首作品,现在它却被Gryphon拿来当作CD唱盘型号,不知
是因为Gryphon的老板Flemming E. Rasmussen喜欢这出轻歌剧?或者Gryphon想进攻日本市场?总之,
这个名字与以前Gryphon的型号大异其趣。
我第一次看到Mikado CD唱盘是在Gryphon的工厂内,当时Mikado还只是没有机壳的雏形机,线路好象
以万用板制成,线路板与线路板之间以多种线连接,可以看得出来它正在试做中。后来成品完成后,
也陆续在展览会场看过Mikado。不过,当我把它带回家测试后,才发现Mikado原来是设计得那么的巧
妙、制造得那么精细,至于声音表现?容后再叙。
设计巧妙制造精细
先说设计巧妙、制造精细的部份。当我拆开Mikado时,看到面板上只有操控标志图形而没有按键,不
禁愣了一会:奇怪?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面板上没有操控按键的CD唱盘,难不成Mikado只能用遥控器来
操控?这不合常理啊!如果遥控器坏了岂不一切停摆?原本不想使用遥控器的,现在逼不得已,一定
要用遥控器,于是只好又把已经收好的纸箱打开,拿出遥控器。
当我按下遥控器上的Disc键时,Mikado上方的盖子缓缓升起,此时放置CD的内槽周围闪着蓝光,直到
上盖升到定位闪光才停止。有意思!蓝光早有人用过,但是像Mikado这种设计倒是第一次遇上。放入
CD、压上CD镇,再按一次Disc,上盖缓缓降下,此时蓝光也开始闪烁。我不知道当CD播放时,蓝光
是否仍然闪烁?或不闪烁但持续发光?甚或蓝光熄灭?总之,不论蓝光是否对声音有帮助,至少这是
设计上的巧思。
用遥控器使用Mikado一阵子之后,我回想起曾经见过此间代理商没有使用遥控器就能操控Mikado,于
是又回到面板上仔细端详那些操控符号。本来我不想去触摸操控面板,因为指纹会留在漂亮的面板上
,不过最后还是忍不住用指尖轻轻碰触(没有用力)最右边那个符号。没想到此时盖子缓缓打开,剎
时我了解原来那些操控图形其实就是灵巧的触控开关,您只要用手指轻轻一碰就会动作。老实说,见
过那么多CD唱盘,从未见过比Mikado更巧的。
再来我们看看CD镇。这个CD镇体积不大,重量只有40公克,外圈有15个小圆孔,中间手握处镶着一
圈黑色橡皮,让使用者不至于滑手。CD镇中央还有黑色的Gryphon标志。将CD镇翻转过来,可以看到
外圈处有三个透明软胶制成的小凸点,这三个小凸点的作用是压住CD,让CD镇的金属部份不要与CD
接触,同时也让CD镇与CD的接触更紧密且不打滑。为了与CD镇密接,CD承盘转轴顶端并非扁平造型
,而是以透明塑料制成凸起的轴。您看,连这些小地方都设想周到,您说Mikado在设计上否处处充满
巧思?在制造上是否精细?当然,这些巧思与精细都是设计者用心的写照。
接下来我们来看盖子如何升起降下?原来,设计者利用一根能够升起降下的杆子将盖子撑起,这根杆
子并非盖子的一部份,而是与盖子分离的结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假若升降系统与盖子结合在一
起,势必要有一个比较强力的马达系统来打开盖子。如果采用一根杆子撑起,则只要一个力量不大的
马达就可以让杆子竖起。而当杆子竖起时就把铝合金制成的盖子撑起了。您说,这种设计是不是很妙?
金属加工层次精细
回到原点,我们来看看Mikado的箱体外观。Mikado的面板仍然采用黑色压克力,不同的是分成三部份
,左右二块是平面,中间那块操控面板与左右二块独立,而且是斜的。有角度的斜斜安置当然是为了
方便使用者手指操控而设计,同时也可以清楚的看到面板显示讯息。与以前不同的是,Mikado的箱体
高度比起一般CD唱盘还扁,使得面板的高度比箱体的高度还高,这也形成一种结构上的美感,同时也
显出金属加工层次的精细。
最后,您会看到背板上的设计安排与以前的Gryphon CD唱盘一样,就是左右各有一个RCA与XLR模拟
输出端子,此外还有RCA与XLR数字输出端子各一。模拟输出端子左右分离得那么远的设计,就是呼
应Gryphon一贯左右声道完全分离的作法。翻到底部,也是Gryphon的一贯设计,前面二个平的脚,后
方中央则是一个尖的金属脚锥。
对了,还有遥控器没有提到。Mikado的遥控器全金属制成,前端圆形带斜角,右方也切一个斜角,形
体线条具现代感。遥控器上的按键以小小的金属圆柱车成,使用时触感极佳。为了避免遥控器金属底
板使用时磨损,遥控器底部贴着黑色薄泡棉做为保护,这也是贴心的设计。端详遥控器时,我发现遥
控器上并没有相位切换按键,如果您想要尝试切换相位,看看到底哪种相位才正确,那就必须从Mikado
的面板上操控。
四个数字模拟转换芯片
Mikado的巧思与精细表过,接下来我们要来看看Mikado的内部。其实,Mikado的电源处理、内部线路
设计、布置以及提升取样的作法与最早的CDP-1、后来的Adagio都是一贯的,只是Mikado做得更好罢
了。先说Mikado的数字模拟转换芯片,它采用AKM的24bit/96kHz规格芯片,而且一次就采用四个
Dual-Differential芯片(每声道二个Stereo芯片)。为什么要采用四个呢?不要忘了,Gryphon一贯采用
真正平衡设计,加上左右声道分离,所以要用四个。或许您要问:为什么只采用24bit/96kHz规格的晶
片呢?坊间不是早已有24bit/192kHz规格的芯片吗?我也问过Gryphon的老板Flemming E. Rasmussen,
他说根据他们工程师的看法,目前品质最好的D/A转换芯片还是24bit/96kHz规格者,所以他们仍然采
用24bit/96kHz者。
再来我们看看Mikado的提升取样作法。Mikado的提升取样已经进化到第三代,不过还是只采用24bit/96kHz
提升取样而已,没有如坊间许多CD唱盘的提升取样那么高。为什么不采用更高规格的提升取样呢?
答案还是一样,因为Gryphon的工程师认为与其采用更高的规格,不如扎实的采用较低规格但实际效
果较好者。在Mikado的说明书中,撰文者很踏实的告诉用家,提升取样并不是用来把录音过程中A/D
转换时损失的讯号找回来或另创新讯号,而是要把最后阶段滤波的起点挪到更高处,让滤波线路能
够以比较和缓的曲线来滤除20kHz(或者说22kHz)以上的频率,这样一来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声音表
现。此外,为了让模拟滤波之后的声音更好,Mikado仅采用一个银质云母滤波电容来做一阶滤波,
这也是化繁为简的聪明作法。为什么不采用高阶滤波呢?因为滤波阶数越高,相位失真有可能会越
高。
二个主控时钟降低时基误差
每一部CD唱盘中都一定会有时钟(Clock,其实就是一个震荡器,产生一个固定频率)来做为数字
讯号的基准,不过一般CD唱盘只会用一个时钟,而且是安置在转盘附近。这个时钟由于距离数字类
比转换芯片安置的位置较远,很容易会产生机械与电子的时基误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CD唱
盘把时钟放在数字模拟转换芯片附近,再把时钟讯号送到转盘附近,藉此降低电子时基误差。不过
Mikado的作法却是采用二个温度补偿精确主控时钟,其中一个时钟安置在数字模拟转换芯片附近,
第二个时钟则放在转盘附近。藉由二个时钟的就近控制,降低电子与机械时基误差。这二个时钟
(震荡器)一个在44.1kHz下运作,另一个则在二倍以上的频率下运作。
电源是音响器材最重要的部份,CD唱盘也不例外。Mikado的电源当然是数字、模拟线路分离的,而
且一共享了四个环形变压器。除了变压器用得多之外,各线路上还有局部稳压线路,用以稳定供应
各线路的电压。包括数字线路、机械拾取部份以及显示屏所使用的供电都分离。
除了以上比较重要的设计之外,Mikado还有许多内部细节,限于篇幅,我就简单带过。其中包括采
用Philips CD-Pro 2来修改(全金属壳)的机械拾取系统、纯A类无负回授非积体线路的模拟线路、每
声道拥有15,000μF滤波电容、讯号路径最短化、镀银表面的四层线路板、输出端子与线路板直接连
接等。
音质佳声音饱满
聆听Mikado时,搭配的前级是MBL6010,后级为Linear Acoustic LA 150.2二部桥接,喇叭为AER Momentum。
到底Mikado的声音表现如何?由于篇幅有限,我抓重点说,Mikado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整体的解析
力大幅提升,乐器的演奏质感更为鲜明,瞬时反应更快,音像定位感更明晰。此外,它还有三大声
音特色,一是音质极佳,二是声音饱满,三是空间感与堂音特好。音质极佳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各种
乐器质感真实,听起来顺耳自然,这在所有的CD中都可以听到。做为一件优质器材,音质佳是最重
要的条件之一,这就好象烹饪的食材一定要够好,料理才会好吃。Mikado是极佳食材,所以做出来
的料理(播放音乐)就算只经简单处理都好吃。例如听Philips那张德弗札克「斯拉夫舞曲」(470 601
SACD/CD版)时,每一首曲子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优美音质所带来的感动。
饱满的声音也是Mikado的特色,它的饱满并非肥肿,而是坚实饱满加上凝聚的声音线条与形体。这
种饱满的特色让钢琴的音粒更坚实浮凸;让低音键的规模感更大、重量感更重;让脚踩大鼓的噗噗
声更扎实;让音场显得具有实体感而不空虚。我在听江蕙「风吹的愿望」以及蔡琴「天涯歌女」时
,特别清楚的感受到Mikado的饱满所带来的录音美感。
堂音空间感描绘录音空间
Mikado的乐器堂音特别悠扬,也因为堂音的悠扬,让空间感显得特别真实与庞大。听Avantgarde那张
测试片时,第一首铜管的堂音非常漂亮,再来是爵士套鼓的的堂音,这二大群乐器的堂音把整个录
音表现得生动极了,那是真正活生生的现场感受,尤其乐曲结束剎那的乐器尾音更是添增了自然的
真实感。第二首中,堂音表现最好的应该是鼓声,每当鼓声突然顿声,不仅饱满结实又有弹性的质
感显出,同时也激起满室堂音。
此外,在这张CD中,无论哪首曲子都能营造出非常真实的空间感。就说第三首好了,电Bass刚硬而
又不失弹性的质感配上铜管群瞬间大声的演奏方式,活生生的把录音空间的大小容积描绘出来。
除了Avantgarde这张测试片之外,听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时我也感受到Mikado在空间感
与堂音的优点。其实,听大型管弦乐时,音场的庞大与否很重要,如果音场不够庞大,气势不够磅
礡,大型管弦乐听起来总有如手提音响播放出来一般,需要大脑以想象力去补偿其该有的规模感。
由于Mikado的声音饱满,堂音与空间感表现又佳,加上AER Momentum喇叭的气势也相当大(当然
还是无法与四件式喇叭相比),如此一来我所听到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简直有如现场般,具有
庞大的规模感与磅礡的气势。
一代好过一代
我以前曾说,观察设计者,几乎就可以想象出他家产品声音的走向,Flemming那么的高大魁武、又
具有艺术家的本质,又喜爱音乐,这些特质一直都完全反映在Gryphon产品上,也反映在Mikado的身
上。Mikado的优点其实还很多,如果要为它下一个结语,我要说:劣酒越放越酸,好酒越放越醇,
有智能者所设计出来的产品一代好过一代,Mikado就是如此。
TOP
5#

[upload=jpg]Upload/20056710134056342.jpg[/upload]

PRELUDE 前级扩大机 音响论坛173期
器材评论/刘汉盛
十足音乐感动力
Gryphon Prelude前级
音响器材不仅本身要有优秀的「本质」,最好还要能够具有宽广的搭配个性,
这这样才会是最受欢迎的器材。
而现在,我认为Prelude够具有这二个条件:它的本质是优质的,而搭配个性也是宽广的。

原厂公布规格
遥控式高电平前级。频宽0.2Hz-2MHz+0/-3dB。输入阻抗:平衡端20kΩ,非平衡端10kΩ。
THD+N小于0.006%。增益17.5dB-11.5dB可调。输出电压:平衡端23.0Vrms,非平衡端11.5Vrms。
输出阻抗 : 20Ω。尺寸 : 480×130×380mm。重量9.0Kg。

Prelude是一部一机式遥控前级,所以面板上都是触控开关。假若您想加上MM/MC唱头放大或AV输入,
可以另购。「DasMikrofon」可说是一张老掉牙的发烧片,出版时间早在1989年。然而,它的录音表现却
无时间限制,再过100年也仍然是杰出录音。假若您听到的是富有光泽、甜润、丰润的声音,那就对了。
如果您觉得声音太尖太亮,那就不对;如果您觉得低频量感太少,声音太瘦,那也不对。
一定要听到令您感动的声音才对。(Tacet 17,响韵)

焦点:
Prelude就像一部优质钢琴,听到它声音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爱上它。
它圆润甜美、泛音丰富、声音细节多、空间描绘能力佳、瞬时反应
快、高中低频域都饱满与平衡。它不是最好,但肯定很好。

搭配建议:
Prelude的搭配个性很宽广,我认为搭配任何个性的后级都不会有负
面影响。在正式进入评论之前,我想讲一点与评论Prelude没有直接
关系的事情,也算是我听Prelude之后的某些感想吧。回想以前LP时
代,我们这一辈的音响迷往往为了追求更多一点点的堂音、让钢琴
更甜润一些、让小提琴的擦弦质感更真实些、让各种乐器的泛音更
多些、让低频更凝聚些等等这些非常细微的声音而努力。您经常会
看到的画面就是音响迷一手托着唱臂、一手拿着螺丝起子松动唱臂
支轴,以调整唱臂的垂直循轨角度(VTA)。而在唱盘旁边往往会
有一盏强力小灯,这盏小灯用来照亮唱盘与唱头,好让我们能够把
唱头的各种角度调得正确,这样才能够得到美好的声音。
调声调到神经衰弱
您知道吗,那个时代,我们为了调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声音,往往调到半夜仍不放弃。
即使上床也睡不着,眼睛睁得老大,脑里全部都是各种乐器的声音在回响。
有时候真会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开始神经衰弱,因为昨天调好的声音,今天下班回来再听就完全变样了。
为了找回才刚调出又旋即失去的美好声音,一连几天我们又要调得筋疲力尽,神经衰弱。进入CD时
代之后,LP不必调了,CD也没得调,调声的目标转而进入线材。无论是讯号线、电源线或喇叭线,
我们所追求的细微变化其实与调整LP系统如出一辙,每个人都在找寻能够让整体声音变得更美好的线材
组合。
可是,从讯源到前级、后级、喇叭,有那么多的线材接驳在中间,这也意味着有非常多的线材组合可以
塑造出不同的声音。同样的,我们也一直在追求那「多一点点」的钢琴泛音,真实一点点的小提琴擦弦
质感,宽松一点点的整体声音等等。
听不出差异真幸福
老实说,我有时候还真羡慕听不出线材差异的人,他们最幸福了。为什么?因为听不出线材的差异,
心里就不会有所企求,也不会有所牵挂,一切都那么容易满足。可是,如果您拥有的是一套能够清楚
听出线材细微差异的音响器材,您怎么能够对线材的差异「听而不理」呢?您会没有追寻理想线材的
野心吗?您不会为刚发现的好声兴奋得睡不着吗?就是这样,许多音响迷与我一样,一直在永远不知
尽头在哪里的路上追寻着自己的理想;也一直在与自己的内心交战:到底要不要买这条线材,它很贵
,但是可以让钢琴的泛音更丰富;到底要不要换这部前级?它不便宜,但它可以让整体的声音更宽松
,音场规模感更大。您知道吗,由于我身为总编辑,可以听到许多最贵最好的器材与线材,也因此每
次听到好器材时,内心的挣扎就更为激烈与频繁。这次听Prelude,我的内心又开始挣扎起来:它不是
最贵的前级,但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声音就如我在前面所述,是音响迷寻寻觅觅想要找到的声音啊!
日夜思念、寻寻觅觅
Prelude真的表现出让我日夜思念、寻寻觅觅的声音吗?面对这个问题,或许我应该这么回答:如果您的
音响系统能够清楚听出线材的细微差异,那么一定也能够听出Prelude的优点。若是您听不出线材的差异,
我再怎么讲也没用。请注意,我并不是说您的耳朵背,问题多是出在喇叭不够灵敏(不是灵敏度的问题)
,无法反映细微的声音差异。

假若Prelude真的那么好,那么为什么它会那么好呢?您一定也会这么问。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
二个原因让Prelude那么好,第一个原因是Prelude的内部所使用的好料与精简布局;第二个原因是最后调声
者的功力(那当然就是Gryphon的老板Flemming E. Rasmussen)。
有关第一个原因,拆过Gryphon器材的人都知道里面都是好料,Flemming这个人是个理想主义者,如果偷
工减料晚上就会睡不着。而线路布局的简单更是一眼望尽,他就是坚持双单声道的布局,左右完全分开
,连变压器也用二个,全机没有用到一条机内配线。有关内部线路详情请看技术分析部份,在此略过。
总之,Gryphon的产品没有花俏,一切按照教科书的吩咐,再加上最好的零件,这就是他家的设计制造精
神。
好声是很多细微表现堆砌而成的
接着要说Flemming的调声功力。我们知道,一件器材最后展现出来的声音表现并不是线路零件照本宣科
就算,一定要真正做出一部原型机来调声,这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由Flemming担任。从我所听到的Prelude
声音表现中,我可以想象Flemming在调声时,就好象我辈音响迷在调LP唱盘系统、找最佳线材搭配一样,
不断的反复聆听,反复调整。例如:钢琴的琴音还要刚强一点点、琴键弹下去之后扬起来的泛音还不够
多、低音键的规模感与稳固感还不够好、琴音还不够甜润光泽等等这些细节都是调声重点。要知道,一件
器材之所以能够发出美好的声音,靠的不只是大样表现而已,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十上百个细微的表现去凝
聚塑造出真正的美声。这种作法就好象雕塑,刚开始只是大略劈出接近的形体模样,接下来的精雕细琢才
能让雕塑呈现出精美的艺术风华。这最后的精雕细琢工作就是在拿捏各种细节的多一点点或少一点点,以
及整体的精致平衡性。
好音响犹如好钢琴
在此,我举一个例子来比喻Prelude的声音成就:如果您会弹钢琴,而且又有机会亲自去买钢琴,就会发现
,只要几部钢琴摆在一起,让您逐部弹过之后,您很容易就能够从几部钢琴之中选出声音最佳者。
为什么?因为钢琴的声音骗不了人。有的钢琴声音呆板,有的钢琴声音生硬,有的钢琴音量虚软,有的钢
琴泛音贫弱。唯有那部最好的钢琴能够发出充满泛音、生动有弹性、温润软硬适中、音量雄壮庞大的声音
。当然,那部钢琴往往也是最贵的。选购钢琴如此,比较音响器材也是如此,只要您对各种乐器的声音有
正确的认识,即便单独一部,有经验者也可以判断是否优质器材。假若有几部摆在一起,更能轻易的比较
出其中差异。不过,在此我要提醒您的是,钢琴与汽车一样,不需另外搭配就可独自表现,所以评论文章
容易写。而音响器材除了与其它器材、线材搭配会出现不同声音之外,聆听环境的差异也严重的影响到整
体声音表现。此外,聆听者耳朵的差异与聆乐习性偏好也会影响对器材的评量。所以,音响器材不仅本身
要有优秀的「本质」,最好还要能够具有宽广的搭配个性,这这样才会是最受欢迎的器材。而现在,我认
为Prelude够具有这二个条件:它的本质是优质的,而搭配个性也是宽广的。
钢琴的表现真杰出啊!
您知道吗,听Prelude时,我非常仔细比较过几部前级的钢琴表现,最后所得到的结果让我不得不赞叹:
Prelude的钢琴表现真实杰出啊!而这杰出之处,其实就是前面所言、每一个地方就多那么一点点。
虽然只是每个地方就非常适当的多了那么一点点,可是,当您得到这些「一点点」时,钢琴声音的神髓就
完全表现出来了。如果没有得到那么一点点,钢琴声音的表现就差多了。为了这些「一点点」的钢琴表现
,我猜主其事者所花的微调功夫可能是反复听好几个月才能克竟全功。所以这篇评论我要以钢琴的表现为
主来写Prelude,尤其是「麦克风」(Das Mikrofon,Tacet 17)那张CD里的钢琴。
首先我要说,用Prelude听「麦克风」里那些不同的钢琴录音时,我发现Prelude琴键弹下去之后所扬起的泛
音特别丰富(尤其是低音键),这些丰富的泛音不仅让琴音变得很生动,也把钢琴的规模感扩大了。琴音
的生动与规模感实在是很奇妙的感受,我相信每部音响器材都能够表现出来,问题是泛音的多寡与规模感
的大小不同而已。如果一部音响器材所表现出来的钢琴泛音不够多,就会影响到规模感,也就是钢琴听起
来就会不够雄壮。假若您也想比较看看,我建议您用第十四首,那首曲子从低音键到高音键的表现通通不
缺。
泛音丰富的好处
再者,由于钢琴泛音的丰富,连带的也让我听出Prelude描绘空间的能力很棒。因为经由那些细微声音在空
间中的反射,让我更清楚的听出录音空间的大小。空间感一大起来,音场也就更宽广深远,因为我彷佛
可以更清楚的看到音场内各种细节。总之,因为一个「钢琴泛音丰富」的表现,音场也跟着扩大了。
还有,由于钢琴泛音的丰富,也让我知道Prelude其实对于任何乐器细节的再生能力都非常强。这里包括小
提琴的擦弦质感、铜管木管的吹气空气感、打击乐器打击剎那的接触质感、人声歌唱时的声音细微飘动
变化等等都因为泛音丰富的特性而整个显现出来。老实说,光听「麦克风」第三首的钢琴演奏,Prelude的
这些音响特性就已经尽显无疑。当然,如果我说评论Prelude时只用这首钢琴演奏就定生死,一定有很多人
认为这种评论失之草率,但事实上真的可以从这首钢琴曲中听到Prelude的各种声音表现。
圆润甜美
例如,Prelude的钢琴圆润甜美,这种特性也同样会显现在弦乐、管乐与打击乐身上。在「麦克风」这张
CD上还有弦乐的演奏、管乐的演奏,您可以听到非常甜美的弦乐音质音色、擦弦质感(例如听第十一首
与第十五首),以及丰润甜美的管乐气柱声(例如第九首)。而在第四首与第六首上,您不仅可以听到有
弹性的低音弦振感,还可以听到甜美圆润饱满的男声与女声。总之,圆润甜美不仅是乐器好坏的指针之一
,也是音响器材优劣的指针之一,而在Prelude身上,这种圆润甜美的特性在任何乐器或人声里都会发现。
再来,我在「麦克风」第十首的活泼有劲钢琴音粒中,也可以知道Prelude的瞬时反应非常快速,否则这首
曲子听起来就不会那么生动活泼,好象那些钢琴音粒一颗颗在琴弦上上下下蹦跳般。我跟各位保证,假
若钢琴弹起来活蹦乱跳,听起流行音乐时的瞬时反应与冲击性一定也很好,如果听起来不好可以来找我。
当然,Prelude的瞬时反应迅速特性我也早已在其它类型的音乐中得到印证。
Prelude的定位感、层次感、解析力等表现好不好?好得很!同样的,您也可以从「麦克风」第十一首与第
十四首的弦乐演奏中听出来。我听到什么呢?听到音场里清楚的浮现出不同位置的弦乐交叉演奏,其位
置的前后左右以及演奏的细节清晰无隐。
木头味够美
Prelude的声音饱不饱满?我可以告诉您,从低频段、中频段到高频段都是饱满的。同样的,我可以从「麦
克风」第十二首钢琴伴奏、女声独唱中听到饱满的中频段;也可以在多首钢琴音乐所出现的雄壮低音键
表现中窥知Prelude的低频量感丰富。至于高频段的饱满并不是表现在量感上,而是表现在乐器线条的粗细
上。老实说,听着Prelude的这种全频段饱满个性,就不禁让我联想到Flemming高大壮硕的身材。声如其人
,诚不我欺。
Prelude的木头味够好吗?那还用说吗?您可以听听第十四首的钢琴独奏,假若您听不到木头味的感受,那
就表示府上的音响系统还没有表现木头味的能力。这样一来,我相信府上的音响系统也无法表现出小提
琴的木头味。当然,整张「麦克风」中到处都可听到Prelude的木头味表现,无论是钢琴或弦乐皆然。
十足音乐感动力
这个世界上有比Prelude更好的前级吗?当然有!以前就有,以后也会有,不过这并无损于Prelude是部优质
前级的事实。听Prelude时,我搭配了Gryphon的Encore后级,也搭配了Linear Acoustic的LA 105.2后级(讯源
则是LindemannCD-SE),二者都能够让我听到上述的美声。我相信,即使搭配更便宜的后级,Prelude也
能够提升整体的美声,并带来十足的音乐感动力。

Gryphon Prelude前级电路分析
文/陆怡昶
如果只是单纯就电路分析的角度来看,传统声频扩大机(非数字式)的电路在现今已经很难有重大的突
破,我的着眼点比较喜欢放在「设计者观念的贯彻」,意图从电路中的蛛丝马迹中,看出设计者的企图
,甚至于在聆听之前,就已经可以知道这部机器会有怎样的表现。在这次的Gryphon Prelude前级电路中,
我看到的是三个重点的贯彻,那就是纯化、余裕与高分离度。
Prelude前级是双单声道(Dual Mono)的架构,每一个机箱中都相当于装着两部单声道前级扩大机,从变
压器开始、 包括放大电路,两声道皆完全独立,可以避免共享电源两声道声频讯号相互感染,有助于
提高分离度,而声道分离度在聆听 时最大的影响则是在音场的宽度,若扩大机的声道分离度不够好,
音场的宽度就会显得比较窄(以同样的喇叭摆位条件而言),如果用家使用这套系统仍然得不到音场宽
广的结果,肯定是因为喇叭摆位不当或空间反射音的因素产生的负面影响。从电路的用料与架构来观察
,不难发现Gryphon为达到纯净声音所下的工夫:Gryphon Prelude的个性极为鲜明,采取的是零负回授的放
大电路,这里所说的零负回授, 并不是一点负回授都没有,而是不采取放大级与放大级之间的环路负回
授,单一放大级自身的负回授还是有的,这种作法有助于降低瞬时互调失真,反映在听感上则为直接、
低音染的真实感,采取这种电路架构,零件的选用影响甚大,尤其是主动组件方面,必须先天上就具备
有足够的频宽,如此才能在低负回授或无负回授的条件下拥有宽频带的特性。在小信号放大的部份,
Prelude采用的主动组件为Zetex的晶体管(如ZTX 553/753),电路基板为精密仪器级的水准,铜箔层较一般PC板来得厚(70μm),电路板完成后洁净度颇
高,在Layout方面则采取「路径极短化」的布线,一方面有助于声频信号的传送,另一方面则可降低噪声
干扰。在电路板上的WIMA MKP电容则是作为「反交连」的用途,目的在降低放大级之间的干扰,同时也有降低电源噪讯的作用。在
电源电路方面,每声道各自有独立的环形电压器,以Schottky二极管作整流,取其快速反应的特性,滤波电
容则是Nichicon的制品。
直至截稿之前,Gryphon Prelude前级我还没有听过,刘总编对声音的评价如何,我也不知道,但纯粹从电
路与作工来理解,我推测本机具有纯净、高动态的声音特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