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单拿声学”跟“单拿”是什么关系?(DA/DY资料在1-2、19、22、2... [复制链接]

查看: 52872|回复: 270
11#

低调才会走得更远(前提是要坚持,我已经坚持了十八个年头了,没几个比我更坚持的了)。
TOP
12#

根据丹拿亚洲的销售网络显示,汕头并没有认可的代理或经销。
请问是那一家在销售呢?下次有空去探望一下。
这次到宁波探望烧友时发现:有位烧友把1.3MK2拿到宁波一家单元生产厂的无残响室测量参数,发现频率响应这一参数和我在原厂测量的参数有较大的出入(7k以上)。
后来在回广州的路上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排除房间和测试器材的误差,如何使用或保养(是否不安原来的标准安装单元和连接分频系统,或单元是否经过维修等等)就可能导致频响和原来的设计原型有较大的出入了。

所以2手的拿来比较确实会有较大的出入的。
TOP
13#

DA 和DY在全世界都是分开网络销售的。所以DA在汕头有经销也不出奇。
TOP
14#

怀冰 在 2006-6-5 0:47:59 发表的内容
汕头有人经销,我倒是比较了几个月,除了三对BM,有1.8、1.3、新1.4、还有老听众5。
若能有有源的玩一下就好了!


DY汕头没有经销,只有二手。不好比较!
TOP
15#

怀冰 在 2006-6-5 17:33:18 发表的内容
呵呵,富兄分析得很流畅。
所谓误会,就是深层理解有误差。可能富兄“二手不可比”以及后来的讨论,让我产生误差了,这个让我想象到“只有新货行货才有资格拿出来谈”,是这样吗?
汕头偏且小,今仍无人能经销丹拿,怜且叹啊!关于“枉费心机”,是指我们这里没有新行货,按照“二手不可比”原则,这不比了也白比吗?不过,有机会我还是要试试的,看看水货和二手有多可怕。

作为媒体,我努力想成为消费者的话筒;在我眼里,你是商家。我们的权益,只能向你索取;我们要求优良的服务、优秀的品质,但前提还是价格。
水货冲击行货,这是个头疼的问题,我深为商家抱屈;但消费者不须为水货现象负责任。这个圈的商业运作,也有值得相榷之处。


关于丹拿价格的问题,我这次环海滨之旅有很深刻的体会:丹拿的售价极其需要和国际接轨!
为何有此感叹呢?是某几个型号的产品在国内的售价严重偏离了正常的售价,一致经销商都开始极度的报怨并有抵触的情绪产生了。
例如:在英国报价400英镑的某英国品牌书架箱的售价比报价635英镑的丹拿书架型号还要贵600元人民币!且不说那个品牌是否有正常的报关程序,但如此售价确实令人非常费解!
在美国报价5500美金的丹拿箱子,大陆的售价能有三万五千经销就已经好像中了头奖一样高兴了。
长此下去我看中国的消费者将很难在一个适合的场所里得到他们应有的丹拿的售前服务了。难道这才是适合中国的消费模式吗?
TOP
16#

好啊,看看这段时间可有空,AB比较最能解答问题的了。
其实为何要在产品系列里分出DY和DA,聪明的用家其实已经能看出问题的了。
TOP
17#

我不是哲学家,也没有把自己提高到意识形态那样的高度来谈丹拿现在在大陆的市场的现状。
不过在看了先生的高论后有些话不吐不快:
商人和消费者其实是互为依赖密不可分的,并非如先生所言简单地划成两半!而是各自在不同的领域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中有你。两者间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在狭义里互为对立,但在广义的存在中都相互融合,各饰其色(尤其是在当今人人处在信用危机的年代,任何合法的经商绝对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和鼓励)。
值得说明的是丹拿的售价偏低的型号都是广受发烧友们拥戴的型号,并非不受欢迎,只是在一些不正当的销售手段影响下才会有这样的售价。我提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丹拿在大陆的销售行为绝对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并以此来说明现在的消费市场的畸形现象。难道先生鼓励走私?欢迎冒牌?
消费者是有责任的,也有其承担的义务的!
现在的冒牌满天飞,甚至假货当道难道消费者没有丝毫的关系吗?
如果消费者在购买水货时一定要该商家承诺让其享有应有的权益的话(包括是否原装进口,合法销售的地区以及是否拥有齐备的售后服务)。而这些售前和售后服务和行货是以同样标准来衡量时再来谈价格的合理是否会更理性些呢?

“有品牌利润很高,仍受欢迎,那说明它合适市场”这句话应该是有前提的,但并不适合用在我前面所提到的例子,因为所有蒙骗的行为都总有曝光的一天的。


今天和您谈得很愉快,也算有缘吧。
TOP
18#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6-5 0:13:27 发表的内容
原来在“音乐与音响”BBS里有详细讨论DA的,其中对于风格的总结就是DA先做好中频再往两头走,DY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两头先飙起来再说^_^  讲到通透度,对比大多数监听箱和耳机,DY的声音还是有点“假”。这点,老丹拿要好些


我觉得这是相当搞笑的结论
首先用途决定设计的取向;
拿“监听”用途的扬声器到“民用”的环境和拿“民用的”到录音室去相互PK,就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设计取向。得出来的总结除了带有各自PK者的主观音色取向外,都已经没有了科学性了。
应该在各自的环境和器材搭配里各显所长才对。
TOP
19#

VV 在 2006-6-5 17:12:32 发表的内容

中国经销/代理为何不"要求厂方"还利于中国听民呢??


首先代理需要负担整个“圈”的运作成本(包括展示广告等推广成本),其次是代理一定要正常的进口手续(光是这一层非法进口商就节省15%以上)。请问如何还利?
TOP
20#

其实只是折环和定心支片的从新组合而已。现在材料的进步已经使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事实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