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2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以及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复制链接]

查看: 21052|回复: 219
111#

csdam 在 2006-7-13 4:14:52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7-4 13:13:35 发表的内容
谢谢csdam兄关于中国音乐、民乐方面的资料。我国的中学音乐教师的一些参考资料上有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其实,我国很多民族的民间曲目现在仍然保持着宫、商、角、征、羽五音调式结构(即1、2、3、5、6,),他们没有半音,这就是传统中国音乐、中国民乐最突出的特征。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事实是...................在1978年!

编钟,又叫歌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
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出土战国初期的曾候乙墓编钟,共六十五枚。被称为我国古代“编钟之王”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宏,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的关系。

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曾候乙编钟每个钟体上都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刻“曾候乙乍时”(曾候乙作)。钟背则记有与晋、楚等国律名的对应文字,共标有关于乐律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在科学概念上表现出相当精确的程度,显示了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高水平,表明我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使用十二平均律了,这比欧洲要早1800年。


....................................................................................................................

上列古物是在1978年始發現..........在這之前国人都以為中樂只有宫、商、角、征、羽五音调式结构(即1、2、3、5、6,),他们没有半音,以為这就是传统中国音乐........................... !!

++++++++++++++++++++++++++++++++++++++++++++++++++++++++++

因此....人云亦云.......依書直說......的心態很多时併不能学習到事實的全部!甚至走Y路!

小弟認為只有通過實踐来求真才是硬道理!....發燒音响人亦然!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upload=jpg]Upload/200671335072954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67134175779681.jpg[/upload]


提供的资料并没有问题,问题是谁把十二平均律应用的最好、最普及、最广泛?为什么地道的中国民间歌谣、乐曲绝大多数仍然保持着宫、商、角、征、羽五音调式结构?个人认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制度文化传播、教育方式的问题。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112#

我们往往会遗忘,或者叫忽视自己的文化。比如我们常州的地方民间戏曲锡剧,现在的大部分的年轻人大概都不会有兴趣去欣赏了,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么一种戏曲表演形式了。眼看这样的文化艺术要慢慢消亡了。但是远在日本的文艺工作者却专程来常,只为收集锡剧的资料,以留后人。难道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的失败之处之一。
最后编辑胡敏强
TOP
113#

胡敏强 在 2006-7-14 10:07:11 发表的内容
我们往往会遗忘,或者叫忽视自己的文化。比如我们常州的地方民间戏曲锡剧,现在的大部分的年轻人大概都不会有兴趣去欣赏了,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么一种戏曲表演形式了。眼看这样的文化艺术要慢慢消亡了。但是远在日本的文艺工作者却专程来常,只为收集锡剧的资料,以留后人。难道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的失败之处之一。

一个人,春风得意时,百花盛开,看别人都不如自己,就如一个新朝代,就说大清朝吧,大清初建时,削三藩,收台湾,平准葛尔,朝气勃勃,就如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此时大清看大明,感到大明腐败不堪,全无胜处;及至大清到了末年,百无一计,满朝文武只知说道,想当年,我太祖太宗皇帝,披坚执锐,百战艰难.........
TOP
114#

以教育方式的不合理去解释本身文化的失遗,仅仅是搪塞民族的责任,起码地是一种无奈的籍口!——当我们用这个籍口的时候。实际上,文化现象的失遗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现象,无需往责任上想。正如五代十国期间,短短200年间近300人称皇封地,那,是一个何等混乱的年代,却仍极盛了黄柳书家、薛魏马官、曹氏父子,尽管南宋哀危却成就了徽宗才华、戏曲天下......时代特性铸造的仅仅是某方面的特性,探求、"文而化之"却从不止于危难.......这就说明——文化,从来不仅仅是时代特征,背后潜藏的是:人、民族本有的、共有的力量!!这不仅仅是思想的光辉、也不仅仅是理性的光环!是一种超脱于制度、政统之外,通过积累而来的精神力量,从统治的角度来说,也可以是一种精神统治的力量,但他绝不屈从于统治者!当满朝文武只知道,想当年的时候.........代表的仅仅是危难时刻即将来临!个人、民族,从来不能忘本!客观上,也不可能忘本!对于中华民族中的个体,这个“本”不仅仅是一句“我是中国人”或其他的豪言壮语了得的........
        正如:玩音响的时候,我们可能千万次的问自己——这是我需要的声音吗?而最终却可能不能回答“我要的是什么声音?”——当我们不知道身在何方、往何处去的时候,常常如此。
TOP
115#

的确如此,时常可见身边的发烧大家们,每每忙于朝价格不菲的“海”的音响努力,所谓摩机派抑或用上海价的电子元件,就仿佛感觉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声音一样。但是事实却是与本意大相径庭,可能就是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的缘故。不过是真正的精神可嘉。
最后编辑胡敏强
TOP
116#

危难时刻想辉煌时,贫困时想富贵时,这乃人之常情.看外国是十二平均律,中国是宫、商、角、征、羽五音调式结构,就找出"我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使用十二平均律了,这比欧洲要早1800年。"但我国的音乐创作确是宫、商、角、征、羽五音调式,就拿现在红遍全国,且有红到外国的乐器葫芦丝来说,就是1、2、3、5、6,没有4,和7,........
               说至此,.不禁使我想起刚参加工作时,手工业联社的一位领导作报告时,慷慨激昂说:任何现代化的大工业,都是在手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场掌声雷动,但雷动后细想,现代化的大工业就是现代化的大工业,手工业就是手工业.......
TOP
117#

各位的讨论很精彩,这样的讨论表面上看是离题了,实际上正是——技术、理论、在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过程存在问题的一部分。我一直在关注大家的讨论,吸收其中的营养,谢谢大家打开心扉的讨论。
TOP
118#

csdam 在 2006-7-15 3:33:17 发表的内容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们认同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

对一位不满現實但又憤而投江自杀的文学家這个小弟不敢致評!但楚辞并非屈原一人所作!他只是結合了宋玉、景差所作辞赋,附以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诸作等而成!

楚辞并未流传发扬光大的原因是因為楚辞产生于长江流域,由于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古時长江流域只算是中华民族南方的一部份!地方語言,文化,生活習慣,政治气候等相对北方(黃河流域)存在不少差異,楚辞不能成為主流派文学也理所當言然了.............

歷史=過去的事實! 時间可以考驗一切!温故可知新!

小弟才疏!望丁兄指正!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您不认同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人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就说伟大领袖毛泽东,如只选他的书法,则是书法家,如取其思想,则是哲学家........
我们谈论音乐,故我取文学史上的屈原.以文学对音乐!!csdam兄,您学过文学史吗?知道文学史上的"骚体"吗?知道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吗?其所创"骚体"如何发展?其结局如何?
最后编辑丁启烈
TOP
119#

csdam 在 2006-7-15 0:15:35 发表的内容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细想!!!
..........现代化的大工业就是现代化的大工业,
..........手工业就是手工业.......!
以上只是 農 ,工 ,商 ...社會進程的必經皆段而已!
其實音乐只是跟宗教,政治,战争,文化,地域性民族差異等有千絲万縷的関係!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细想!!!
..........现代化的大工业就是现代化的大工业,
..........手工业就是手工业.......!
     我只是想通过此例说明一个道理,比欧洲要早1800年,就已使用十二平均律的编钟就是编钟;宫、商、角、征、羽五音调式就是五音调式.......,与農 ,工 ,商 ...社會進程的必經皆段无关,就如我国早有十二平均律,但仍用五音调式作曲并演奏,先有十二平均律后用五音调式作曲并演奏,与社會進程的必經皆段无关......就如战国时,就有的<楚辞>,从屈原后并未流传发扬光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认同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TOP
120#

我国自战国以后,赋代诗兴,故覩物兴情,词必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朱紫玄黄,文杂色糅,有质有仪,乃以成篇。然推其形式本源,则肇端于九歌巫诵、隐语、优辞纵横辩说﹔而成于屈宋问答之体。屈宋之作,或以歌名,或以骚名,或以对名,率以六字成句,上三下二,间用语助,抑有推迭四字成句,上二下二,间用语助,句中实字为骨干,语助资缓声,摇曳有韵致。如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桂栋兮兰橑」是也。至如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则上四下二,间用语助,而尾拖缓声,亦其常体。此等体制,先于汉代。别于辞赋、徘赋、律赋、文赋、八股文赋,谓之骚赋,盖骚体之赋是也。其代表作家,则屈原、宋玉。其代表作品,则九歌、离骚、九章、招魂、高唐、对楚王问诸篇。铃木虎雄赋史大要序云﹕「欲知四六文,必解一般骈文,欲知一般骈文,必解汉赋,欲知汉赋,必解楚骚,此为一贯系统。」又云:「楚骚、汉赋、一般骈文,四六四者,虽可以骈文概称之,然骚赋有韵,骈文四六无韵。」盖骚赋与骈文同用对偶,故同贯﹔一有韵一无韵,故异系。而骚赋与辞赋,虽有类似,然实质、形式均异,家室各分。故又云﹕「欲究辞赋,不可不究其本源之骚赋。」是骚赋不唯汉辞赋先驱,亦后世各赋体之远祖。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