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买不到Matrix 801也不必再伤心 B&W CM7喇叭 [复制链接]

查看: 5539|回复: 16
1#
器材评论/刘名振  
买不到Matrix 801也不必再伤心
B&W CM7喇叭 最佳推荐〔图〕


CM7的低频质与量、收与放之间的平衡拿捏实在非常优秀,让我必须举起大拇指说一个「好」!它不但能够重现「音响测试宝典」中所有的Telarc管弦乐录音片段惊人的低频,还能够表达出大鼓、爵士鼓、低音提琴、电贝斯等截然不同的低频质感。
三音路三单体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使用鹦鹉螺技术背载管状物、25mm铝合金振膜高音单体×1,130mm FST无悬边Kevlar编织振膜中音单体×1,165mm纸浆、Kevlar混合振膜低音单体×1,频率响应34Hz-50kHz±6dB,62Hz-22kHz±3dB,扩散性水平60度、垂直10度(2dB以内),灵敏度88dB,二次与三次谐波失真小于1%(100Hz-22kHz)、小于0.5%(150Hz-20kHz),平均阻抗8Ω(最小3.0Ω),分频点350Hz、4kHz,低音单体采取三阶低通,中音单体二阶高通、一阶低通,高音单体一阶高通斜率,建议扩大机功率30-150W,建议最大线材阻抗0.1Ω。尺寸910×200×300mm,重量20kg。参考售价:118,000元,进口总代理:皇佳(02-25928760)。

〔图〕
试听软件︰拉图近来出片频率极高,EMI指挥一哥宝座当之无愧。「行星组曲」是人人皆有的曲目,但是拉图不但给了一个极佳的诠释,还奉上几位柏林爱乐委托作曲的作曲家们受霍尔斯特启发而创作,跟太空有关的当代曲目,两张一套让人感受到唱片公司的诚意与企图心。此曲目音响效果本来就绝佳,EMI也交出了一个恢弘磅礡的好成绩。(EMI 0946 3 59382 2 7)
〔图〕CM7是使用FST无悬边中音单体最平价的喇叭,这颗单体在相位锥旁有开孔,会不会有风切杂音?别担心,因为这个中音单体只负责中频的再生,前后移动的幅度极小,所以不会产生任何杂音。底下的Kevlar纸浆混合振膜低音单体的相位锥就是与振膜完全结合没有空隙的,大幅度摆动时也没有任何杂音。
〔图〕低音反射孔开在背后,同样有Flowport颗粒状凹陷处理,让空气流动更为顺畅,也不会产生任何噪声。近年来B&W喇叭都使用品质极佳的喇叭端子,无论哪种喇叭插都能够紧密锁定。

个性焦点︰继承CM1的外观表现,漂亮方正不过于前卫的外观也能获得更多音响迷的支持。超卓的细节表现,搭配上高低两端优秀的延伸与控制力,还有FST中音单体展现出毫无颗粒感、起伏迷人的细致中频,让B&W再次挥出一支全垒打。中高频使用一阶分音让这对喇叭在音像的立体感方面更上层楼,细微动态起伏的表现要更胜过绝对动态。
搭配建议︰中功率以上、声底甜美、起伏表现优秀的扩大机肯定会是CM7的最佳搭配。这对喇叭并不需要极大的功率来挤出动态,就算是五十瓦的NAD都能让它轻松歌唱,我想任何优质的英系扩大机都不会有搭配上的问题。细瘦欠缺生气、立体感的扩大机或是外围搭配要避免,丰润、饱满、活生、轻松等特质兼具的扩大机,会是个人较为推荐的搭配方式。

长久以来,音响迷们对于B&W最大的遗憾就是:801再也没有Matrix时代那种迷人的售价了。对这种「指控」,B&W的解释是:现在的N801性能跟Matrix时代早已进步许多,现在应该要拿同样价位的B&W产品相比,像是现在的B&W N803,定价就跟当年的Matrix 801差不了多少。一定还是有人要说:可是当年Matrix 801最低曾经有十万台币上下的价格,现在的N803还是更贵啊?别伤心,B&W推出CM系列最新的落地喇叭CM7,就可以弥补「十万出头买不到801这种好喇叭」的遗憾了。
每个频段只用一个单体
等等,CM7跟801相同的,只有同样是落地喇叭而已吧?不只这样,你知道吗?B&W旗下现在跟801一样有三音路、三单体设计的喇叭,就只有CM7而已!为什么三音路、三单体这么重要?B&W的观念是,每个频段只用一个单体来再生,可以得到最正确的声音,因为无论是高中低频段,要将两个以上的单体调整到能发出完全相同的声音,都极为困难。所有B&W的喇叭都只使用一个高音与一个中音(或是中低音)单体,但是三音路喇叭大多使用多颗低音单体,而800系列无论如何改变,801始终维持在三音路、三单体的设计,正是表示B&W对于这个经典的坚持。除了低音单体尺寸小一点、中高音单体不能「转头」之外,你真的可以将CM7看作801概念的最佳继承人。
那一定有人要问:既然低频只用一个单体这么重要,那为何B&W整个产品系列就只有这两对喇叭使用单一低音单体,其它都要用上多颗?大家应该都知道,两颗同样的小低音单体所发出的量感可以抵上面积大上许多的大低音单体,因此用两颗或以上的小单体来再生低频是可以大幅度降低喇叭体积的做法。CM7的六吋半低音单体并不算大,因此我们可以直接看到一个妥协:-3dB的延伸仅到62Hz(CM1则是55Hz,对于为何书架喇叭低频规格会比落地喇叭好,我跟各位一样百思不解),也许大家看到这个数字会觉得:落地喇叭才到62Hz,妥协会不会太严重了些?不过要注意,B&W另外提供了一个较为有意义的低频延伸数字:到34Hz的时候,CM7也还有-6dB的量感,以B&W标示向来保守的习惯来说,34Hz-6dB表现并不算差。要知道,就算是801D的十五吋低音单体,低频标示也只到23Hz-6dB!
高音单体不再置顶
就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三颗单体吧。高音单体不必我说大家也猜得到,一定是背后有管状延伸,可消除单体背波影响的Nautilus式设计,以这个价位产品来说,也一定是铝合金振膜;中音单体则非常慷慨,用上了N800系列上开发出来的FST无悬边Kevlar振膜单体。光是这两个技术上的改进,以前的Matrix 801就享受不到。低音单体也是使用B&W近年来常用的纸浆与Kevlar纤维混合振膜,这三种单体都是目前B&W最高等级的技术,更是第一次一起出现在CM7这种价位的产品上。至于高音单体不再突出音箱之外置顶(如700系列以上的设计),音箱边角也毫不修饰,完全是笔直的线条(600系列还有将边线打圆)的设计方式,要怎么解决B&W长久以来强调的高音绕射问题?我有去信B&W询问,不过直至截稿前尚未收到任何回信,只好留待产品正式发表时再来解释这个问题了。产品正式发表?没错,台湾可能是全世界前几个发表CM7的国家,连原厂网站上也只有预告这对喇叭即将推出!
今年年初的CM1已经让我对B&W的箱体制作水准竖起大拇指,CM7也维持了同样的漂亮木皮涂装。就我个人的观感,CM系列的箱体比起价位略高一些的700系列来得更为美观大方,高音单体不置于上方的设计虽然没有那么「科技感」,但是更为传统的造型应该更能满足一般音响迷们对外观的要求。
超卓的细节表现
试听时使用的讯源是YBA Design YC201 CD唱盘,扩大机则有YBA Design YA201、NAD 302 BEE,另外还加上了Lavry Engineering DA-10数字模拟转换器接上Pass Labs XA-100后级。最后一个会不会有点夸张?当然,不可能会有用家做这样的搭配,不过我是拿它来测试CM7的极限在哪里。我很高兴的发现:CM7并不难驱动,就算NAD五十瓦的功率对它来说也完全没问题。如果你的空间比本刊试听室的七坪还小,我想就算二十瓦真空管机也不会让你觉得驱动力有限制。
CM7使用了FST无悬边中音单体,这是与使用一般Kevlar中低音单体的CM1最大不同之处。FST单体跟Paradigm Signature S8使用的中音单体非常类似,用手压按下去几乎是完全不会动的,会让人怀疑是否卡圈了?但是等到发出声音后,我就惊讶于这个单体在中频方面高超的表达能力。CM1在杂志社的时候我也听过,当时我就已经对其细节表现大大肯定,但是换到CM7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CM1的中频细节仍然还有改进的空间!当我拿出那张「Best Audiophile Voices」XRCD播放的时候,各个女声截然不同的嗓音和转折起伏在CM7上表现实在太出色了。如果你最在意的音响要素是细节的表现,那么CM7肯定是此价位带最能满足你的喇叭之一。
甜美的中高频
也许是被它典雅的外观所影响,我认为CM7的高频表现非常好,不但细致而且还带有甜美的味道。这种细致甜美的味道在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录音中都可以听到,像是Philips五十周年纪念的那张贝多芬「大公三重奏」就是很好的例子。这张唱片中不只是小提琴,就连钢琴、大提琴的声音都十分的甜美动人,用CM7播放这种室内乐,就好像在好的音乐厅中聆听现场演奏一样,空气中都飘散着甜美的光泽与味道。CM7除了甜美之外还有细致的质感,声音没有任何颗粒感,而是很轻松平顺的散发出来,丝毫不勉强的表现让人感觉非常舒适。许多喇叭声音虽然甜,但是还是缺乏CM7这种顺畅又甜美的感受,听起来就不会让人有放松、轻松的感动。
充满细节律动的低频
只使用单颗低音单体的CM7低频表现到底如何?如果你要求的是「量」而不是「质」,那么CM7并非这个价位带最好的选择。但是它的低频质与量、收与放之间的平衡拿捏实在非常优秀,让我必须举起大拇指说一个「好」!它不但能够重现「音响测试宝典」中所有的Telarc管弦乐录音片段惊人的低频,还能够表达出大鼓、爵士鼓、低音提琴、电贝斯等截然不同的低频质感。尤其是电贝斯与低音提琴,大多数的落地喇叭在重现这两种低频乐器的时候都很难让人分清楚两者不同的质感,但CM7却能精确的重现电贝斯线条较紧、较清晰、金属感强烈的质感,与低音提琴拨奏时较为蓬松、绵密的柔软质感。
出于好奇,我也拿出「音响测试宝典」中的各频段测试讯号来听听看CM7的低频延伸到底如何?果然,B&W的标示极为保守,32Hz仍然能够清晰出现,就算25Hz的片段,我也能够听到喇叭发出较小但是仍然清楚的声音,只有到20Hz才付之阙如。听到这样的表现之后,我就放心的拿出Dorian那张管风琴版「展览会之画」来播放。CM7再生管风琴绝对能达到低频按摩的能力,只是不如某些主动式超低音喇叭来得那么饱满、丰满。
像在音乐厅现场聆听
虽然是落地式喇叭,CM7的宽度与深度都与CM1相同,而大家都知道,小巧的音箱对音场重现极有帮助。这对喇叭的音场表现能力与CM1并无二致,它能轻易投射出一个宽大庞大的空间,而喇叭外围的音像结像仍然非常清晰。这种特性让它听起管弦乐团演奏甚是过瘾,像是拉图最新的「行星组曲」录音,就让我有置身音乐厅聆听演奏般的感动。不仅是音场宽大、空间感塑造明确,它还能够让我听到许多乐团中非常微小的细节起伏。如果没有这些微小的起伏,再伟大的演奏听起来也会显得平庸,用CM7听这个录音,那些细心处理的起伏就让我感受到拉图果然是个绝佳的指挥,而柏林爱乐也真正是个第一流的乐团,才能将指挥所要求的起伏变化演奏出来。当然,CM7一定是对好喇叭,才能让我听到这样动人的演出。
相较于本月亦有评论的Acoustic Energy AE1 Classic喇叭,CM7的音场较为后退,让人有舞台更为宽阔的感受。AE1 Classic在低频上段到高频中段的表现更为饱满丰润、音像也更为立体,但是CM7有着更佳的两端延伸、与更细致甜美的声底。两者的声音个性很显然的不同,但是我肯定都会有音响迷喜欢。
披着羊皮的狼
以CM7略超过六位数的身价,市面上要找到某些性能跟它一样好的喇叭并不困难,但是要有它这么全面的表现,还有这样漂亮外观者,可说是凤毛麟角。CM系列不再有B&W一贯的前卫造型,但是在传统的外观下,却仍然是处处高科技与高感性的表现,B&W在型录上称之为「披着羊皮的狼」,的确是最恰当的形容!对那些怨叹再也没有Matrix 801可买的人来说,我想CM7很可能就是你追寻已久的答案。■
分享 转发
TOP
2#

B&W新箱出炉!另一种箱体了!不错!
TOP
3#

似乎新产品都比旧的好,不这么宣传厂家如何赚取利润。
TOP
4#

/器材评论/李建桦      

不可忽略的法国V势力
Focal Chorus 826V喇叭 最佳推荐〔图〕


透过Chorus 826V的回放,再小的音量下,钢琴的线条完全没有一丝溃散,连续性依旧出色,中高音阶的每个旋律共鸣都具有清脆圆滑的高贵质感。这种表现以入门级的喇叭来说,是对音响迷最大的回馈。

规格:三音路四单体落地式喇叭,前、下双反射孔设计。使用单体:TNV 铝镁振膜高音一支、Polyglass振膜中低音三支。分音器分频点:300Hz/3,000Hz。频率响应:45Hz-28kHz。效率:91.5dB。一般阻抗:8奥姆,最低阻抗:2.9奥姆。最大承受功率:220瓦。尺寸(高×宽×深):1038×282×375mm,重量:25.8公斤。参考售价:85,000元,进口总代理:音宝(02-27132932)。

〔图〕
参考软件:同时具有德国与奈及利亚血统的tok tok tok,是一个大家值得注意的女歌手。她不仅名字取的很特别,唱腔与众不同。以这张最新推出的「Love Again」专辑为例,虽然唱的大部分是西洋老歌,他却以独特的蓝调唱腔诠释,听来别有一番风味。(Naim BHM 3001-2,巨礼)
〔图〕
全新Chorus系列最大的特点事实上跟「V」这个字有很大的关连。因为外观部分,Focal这次舍弃自家其它系列皆采圆滑收线的造型设计,而是采用了外观与许多细部修线都如同英文字母「V」一般的利落设计,也是喇叭界率先用上此概念的制品。除了外观的大改款,所有的单体也都用上Focal最新的设计成果。
〔图〕其实从一些小地方可以看出一家音响厂商是否有为音响迷设想,这次Chorus 800V系列,Focal用的端子都是包覆上一层硅胶的喇叭端子,锁起喇叭线来相当容易施力,也能锁得更紧。这种贴心的设计很少在其它喇叭品牌上见到。
个性焦点:虽然是属于入门级的喇叭,但是仍然保有Focal的一贯的声音特色,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宽松与轻松质感,声音的扩散性很好,就算听到比较暴力的音乐段落,也不会对人产生过多的压迫感。另外就是不论听何种类型的音乐,都能忠实重现录音当时的原貌。
搭配建议:这对喇叭的效率蛮高的,所以对于扩大机输出率的要求并不会非常严苛,百瓦左右的扩大机大概就能发挥出喇叭的特性。但是因为这对喇叭对于前端器材搭配的反应十分敏感,建议用家若要听到更高水平的声音,也不要吝啬为它跨级搭配较高价位的扩大机或是讯源:

法国人对于「美」的坚持是众所皆知的,而且最让人佩服的是,他们所有的美,都是用浪漫性格以最自然的方式表现出来。音响界也不例外,Focal喇叭就是最佳代表。
V势力正在崛起
关于Focal公司,他们今年度的大事莫过于推出新的Electra系列喇叭。参观过八月份台北假日饭店音响展的朋友们,应该都在代理商的房间发现了,就是他们展示了最新的Chorus 800V系列喇叭。同时代理商也在音响展进行期间邀请原厂副总裁来台,举办了正式的产品发表会。音响展结束后,音宝公司第一时间便将Chorus 800V系列的二哥826V送来社内,而笔者也成为编辑部第一位试听这系列喇叭的幸运儿。

开始先简单的介绍这全新推出的Chorus 800V,此系列最大的特点事实上跟「V」这个字有很大的关连。因为外观部分,Focal这次舍弃自家其它系列皆采圆滑收线的造型设计,采用了外观与许多细部修线都如同英文字母「V」一般的利落设计。

常在观察流行趋势的朋友应该知道,这股V型风潮的兴起应该是由Nokia推出的顶级手机品牌Vertu开始的,随后美国高级房车品牌凯迪拉克也在最新的一系列房车中的外型上用上此种V型风格。如今,Focal的Chorus 800V系列则是音响界率先用上此概念的制品。但是比起其它同样采用相同概念设计产业最大的不同处是,Focal并非将此设计用在顶级系列,而选择用在较入门的系列。这对音响迷来说,是个好消息,虽然只是花费入门的价格,摆在家里的视觉感受就好像拥有顶级制品般的幸福。
单体效能提升与贴心的细部设计
如果单单只是外观够炫,并没有办法满足音响迷的胃口,所以在新的Chorus 800V中我们可以看到Focal也运用上更新的单体设计,让声音表现更上层楼。在本文中就以笔者试听的826V做说明。首先是高音部分,原本先前Chorus系列已经用上了一颗颇受好评的TNC铝镁合金振膜单体,现在Focal在新的800V系列中用上最新研发的TNV高音。这同样是一颗铝镁合金振膜的单体,但因为加工技术与磁铁总成的改变,使得这颗TNV高音的失真率仅是前一代TNC的六分之一。除了高音,中低音单体也有改变。用的仍然是常用的Polyglass振膜单体,但是新的800V用上了一种称为「Silicamicro-balls」的细微粒子均匀的披覆在振膜上。根据原厂表示,经过这种处理的单体几乎不会增加振膜的重量,同时强度也大大的增加了,最后再加上更强力的磁铁,足以让新单体对大动态的掌控能力大大增加。

除了单体经过改良,还有几个地方也是原厂特别强调的,那就是箱体采用了20mm与25mm厚的MDF板做结合,刚性绝对没问题。最后为了让中低音单体有更好的低频延伸与扩散,低音反射孔设计了两个,分别是向前与向下,导管的材质则是采用铝合金。也因为其中一个低音反射孔朝下,原厂也附上一块供低音反射孔反射用的专利Powerflow铝制底板,如此一来低频的扩散将会更快速。从以上种种的设计应该不难看出,这次新推出的Chorus 800V不单只是外观作了大幅度的改变,其余的部分也都用上全新的技术。
延续高级系列的宽松特质
正式进入试听阶段,一开始搭配Chorus 826V的器材是Bryston BP26前级、Rotel RB1092后级与Audioaero Prima CD唱盘。有听过Focal旗下Utopia与Electra等顶级系列喇叭的朋友,应该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特点,不管播放的是何种类型的音乐,他们发出的声音都带有一种独特的轻松特质。笔者试听的这对Chorus 826V也不例外,在这套前端器材的驱动下,同样表现出这种宽松的特质。以黑人女歌手tok tok tok那张「Love Again」专辑为例,女歌手的声音听起来格外的松软有韵味,人声丰厚又带有水分,加上音像鲜明浮凸,声音听起来很活,感觉歌声历历在目,聆听空间轻易的被填满。接着听同一张专辑中伴奏乐手吹奏铜管时,声音也是同样松软,尾韵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晕开发散,听来舒服而无压迫感。

到此,大家千万别以为这对喇叭的声音听起来是虚无飘渺,感觉虚虚的。事实上,在听这张专辑时,Chorus 826V表现出的人声与所有伴奏乐器的音像描绘都是非常清晰的,而且彼此之间的定位与分离度都很好。换句话说,在拥有宽松等特色之外,这对喇叭也同时拥有很好的解析力。
完全呈现录音原貌与乐器质感
除了延续Focal一贯的轻松特质外,Chorus 826V对于优异录音的重现度非常高。以「MA on SA」这张专辑为例,笔者听到了丰富的细节、宽广的空间感、空气感与干净的背景。分别以此张专辑中的曲目来说明这对喇叭的各项表现。先以有多样乐器共同演出的第八轨来说,当中手风琴的琴音呈现出高连续性与真实的共鸣,加上低沈具有层次感的鼓声敲击散布在宽阔的录音空间中,因而听到了丰富的堂音表现。

另外在听几首由笛子为主轴的曲目时,当乐手吹到较高频段的旋律时,高音的延伸顺畅、细腻,而且直往耳朵窜入,让耳道内绒毛不由自主的竖起,相当舒服。接着播放了霍洛维兹录制的「肖邦名曲集」,因为这张专辑大部分的曲目都以较轻柔细腻的力道完成,透过Chorus 826V的回放,再小的音量,琴音的线条也完全没有一丝溃散,连续性依旧出色,中高音阶的每个旋律共鸣都具有清脆圆滑的高贵质感。这种表现以一对入门级的喇叭来说,是对音响迷相当大的回馈。
扩大机搭配将决定低频与动态走向
虽然钢琴在小音量的弹奏时轻松过关了,而且当我在播放其它比较具有爆发力的钢琴独奏时,也因为搭配的数字扩大机有500W的输出功率,在瞬间动态反应上也没问题。但唯一比较遗憾的是,在一些连续低音阶弹奏的部分,也就是涉及低频下段的地方,线条似乎不够凝聚,甚至出现低频过于膨胀的共鸣。我想这应该跟扩大机的输出功率无关,这已经达到喇叭的底限?

于是换上素以推力著称的Bryston 4B SST,虽然这部后级的输出功率比数位扩大机小上许多,但是大电流的AB类设计让Chorus 826V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基本上声音听起来较有活力,音像大一号,声音更为浮凸立体。当播放Telarc那张「SuperBass 2」时,低音贝斯的声音更有力度与弹性,低频段向下沈潜的延伸也好上一截。至于乐器的质感,以钢琴为例,琴音听起来更甜更细致,散发的光泽质感高贵,加上乐手触键的描绘写实,这使得Chorus 826V发出了更接近现场聆听的钢琴表现。

当然,换了扩大机之后,低频的表现有了不小幅度的改变,但毕竟Chorus 826V属于低频有限类喇叭,在播放RR「Tutti!」第八轨这样的大考片段时,大场面的规模感与气势还是无法与大型的系统相提并论,但是瞬间的动态与铜管齐鸣的奔放感与冲击力道,以它的箱体容积来看,也够让人感动的了。请大家仔细想想,Chorus 826V不到十万块的价钱,音响迷除了买到高水平的声音外,也买到了顶级潮流气息的V型设计概念。 ■
TOP
5#

/器材评论/林怡宏
注定不凡
B&W CM1喇叭(最佳推荐)〔图〕
它的声底在饱满之中,还有着极佳的音质密度,聆听大提琴的拨奏时,您除了可以听到弹跳出来的中低频能量,还会感受到提琴箱共鸣凝聚有形,以及偏暗的木头乐器音色。
二音路低音反射式喇叭,高性能一吋铝振膜高音单体,五吋Kevlar材质编织中低音单体,平均承受功率100瓦,平均阻抗8奥姆(最低5.1奥姆),效率:84分贝,频率响应:45Hz到50kHz,外型尺寸:280×165×276mm(高宽深),重量:6.7公斤。参考售价:55,000元。进口总代理:皇佳(02-25928760)。
〔图〕不论是书架型喇叭或是落地式喇叭,几乎都会利用低音反射孔设计,来增加低频的量感与延伸能力。低音反射孔有其利也必有其弊,低音气流强劲排放的同时,通常也会产生恼人的杂音。CM1配备独家的Flowport低音反射孔设计,有效地解决传统设计缺失。双线分音的镀金喇叭端子,不但线材容易紧锁,质感更是无可挑剔。
〔图〕
虽然CM1号称是小体积的书架型鉴听喇叭,而其外观精致度和细腻加工水准,却几乎是B&W传统式音箱小喇叭之中,外型设计最讨喜的一对。采用Nautilus管状背载高音单体,加上打磨细致、格外圆大的铝合金前障板。至于中低音单体,当然还是强度足以用来作防弹衣的鲜黄色Kevlar编织单体。
个性焦点:音质纯度极高,彷佛声音中的杂质成分都被滤除沈淀。乐器人声质感格外顺耳,播放任何软件都相当舒服耐听。三度空间感表现出类拔萃,乐器强弱起伏的空间变化,在CM1听来都显得分外清晰,只要软件录音品质够水准,您会发现它乐器形体感不但完整庞大,还带着迷人的尾韵表现。
搭配建议:虽然效率规格标示只有84dB,但实际上CM1并不需要太大功率,就可以发出饱满健康的声音。搭配大功率扩大机时,在音质饱满度及音场宽深程度,的确可以有更明显的提升效果。E.C.后级不论音质音色或其它音响特性都与CM1相当契合,建议可选用其同厂综合扩大机作品。
〔图〕参考软件:前一阵子许多台湾乐迷争相目睹帕华洛帝的歌唱风采,但毕竟岁月不饶人,大家明显感受到他昔日饱满高亢的高音,悄悄地显露出些许疲态。要真正感受帕华洛帝的歌声魅力,建议从这张他与苏沙兰合作的名盘开始,您会真正地感受到浑厚且优美的歌声质感,还有堪称典范的三度空间感。(CD编号:Decca 400 057-2)
音响知识:为何CM1的一阶分音设计(First-order Crossover),组件数量可以如此精简?
B&W CM1的分音器采用相位误差极低的一阶分音,选用的组件更是精简无比。由一只向德国M-Cap特别订制的电容负责高通,另一只电感负责低通,加上一只精选电阻匹配单体之间的效率落差。
经过这么少的组件来完成分音器设计,对于提升音质纯净度和降低换能损耗,当然有极大帮助。既然组件精简的一阶分音这么好,为什么其它厂家不作或得作得很复杂?要知道,越是精简的分音线路,越是需要精准的单体滚降曲线配合,更要求单体的配对精确度,如果喇叭厂没有自制单体能力,绝对是难以多方配合。
以B&W喇叭厂来说,他们不但拥有自制单体的先天优势,单体更经过雷射量测技术来配对和微调,在准确度上无庸置疑。这么精简的一阶分音设计,在精确的摆位下,您会获得极佳的音场表现,就算没经过精确的摆位,您也可以轻易地感受到它音质上的好处。

任何一家音响厂商研发出旗舰机种,通常不是为了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产品,而是要彻底展现其实力所在。当然厂商也知道投注于开发旗舰作品,要耗费的人力、心力及财力,成本绝对无法轻易回收,但对于公司整体技术形象之助益,却是无可取代的高度「回收」。聪明的公司在宣示傲人成就之后,通常会将旗舰技术向下延伸,发开出价格较为平易近人的市场战斗型号。一方面让用家有机会用大幅降低的价格,亲炙旗舰技术的迷人之处,一方面也可以藉此提高获利率,可谓双赢之举。但要有执行如此强烈的企图心及通盘规划,都是知名大型集团方有能力为之,小型Hi End厂很难比照此模式获取优势。
独帜一格的CM系列
盛名享誉全球的知名喇叭厂B&W,除了最新发表的钻石高音技术外,近年来最为人熟知的技术成就,莫过于惊世骇俗的鹦鹉螺喇叭(Nautilus)。此作品不但外型完全颠覆统喇叭音箱设计,设计师Laurence Dickie以声学考量为出发点的缜密设计,最后竟让喇叭外观犹如现代艺术品般令人赞叹,听过实际表现的音响迷都直称是毕生难忘的声音体验!鹦鹉螺喇叭技术向下移植,首先受惠的就是Nautilus 800系列喇叭。它们最明显特色就在于高音单体设计,都拥有和鹦鹉螺相同的口径渐减式管背音箱(Nautilus tube-loaded tweeter),任何音响迷都可以一眼看出,这是沿袭自Nautilus设计的B&W作品。
虽然已经可以用低上许多的价格,拥有令人兴奋的Nautilus概念喇叭,但即便是Nautilus 800系列中体型最小的Nautilus 805S,价格还是让许多音响迷直叹不可亵玩之憾。这么看来,如果音箱上没有独立的Nautilus管背式高音单体,肯定无法享受来自鹦鹉螺喇叭的裴然技术啰?嘿,先别急着失望,这个例外就在B&W喇叭中,最独帜一格的CM系列里出现了!CM1从外观上看来就只是传统喇叭箱体设计,并没有任何独立高音箱室,但它的确延伸自此技术。为什么它这么特别?资历够深的音响迷一定都知道,B&W最早的CM1和CM2,就是极受好评的型号,尤其是CM2中高音与低音的独立箱室设计,格外受到音响迷青睐,更注定CM系列在B&W传统音箱外型设计中,将会一直是个非凡的特别型号!
融精、简、美于一身的不凡
如果您钟爱B&W的Nautilus设计概念,也较习惯传统音箱造型,那目前的CM系列喇叭无疑是您的优先选择。但如果您的空间较小(约6坪之内),又想在有限预算内,找一对出类拔萃的小喇叭,那CM1就该是您的最爱!为什么?首先CM1的设计理念直接是以高价的Nautilus 805S为模板设计,绝对保有其Nautilus设计概念的优势。
透过背板的低音反射孔位置,您刚好可以看见管径渐细的中空塑料管,那就是用来吸收高音单体背波的「黑洞」。它可以在传统音箱的造型下,让您享受到Nautilus管背式高音单体的好处(外观上看不到流线的高音背管,可能有人会觉得小小遗憾)。面板上的铝振膜高音单体,跟Nautilus 805S一样拥有高达50kHz的延伸能力,周围大大一圈的亮银色金属障面,打磨非常细致,正好和中低音单体的亮面银色框架,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感。
看到鲜黄色的中低音单体,内行的您一定知道,这肯定是B&W爱用的Kevlar编织振膜。但您可别以为B&W在此已了无新意,其实上面不但沿用搭载B&W的平衡驱动技术(Balanced Drive),让强度极佳的Kevlar振膜,声波传递更加平均稳定,也有效地降低大音压下的盆分裂失真情形。直接黏着在振膜上的相位锥,不会有固定式相位锥,与单体间隙的风切声。在大音压的发声状态下,此设计的好处更是显而易见。
最后,CM1采用非常精简的一阶分音设计,这意味着单体也要有非常精准的滚降配合。分音器有多精简?一共就是电容、电感、电阻各一只。正因为是这么精简的设计,每只组件除了数值精确,还都经过人耳挑选。正如B&W所说:「我们再也无法把它作得更好更简单了!」
「健康」的音质与空间感
一开始的暖身聆听,我选用的CD唱盘是Cary CD303/300,扩大机是输出功率75瓦的Pathos Classic One,CM1已经表现出相当饱满而有活力的声音特色。不管是节奏摇摆的爵士乐,还是旋律优美的古典音乐,都可以听到它那种充满精神的弹跳感,似乎每张软件的乐手,都是在极佳的身心状态下完成录音工作。在没有经过精确摆位和周边搭配的情况下,就能听到这样令人充满好感的声音表现,让我肯定它的实力和潜力都不容小觑。最后定稿时,我选择的扩大机改成E.C.的AW120后级(还记得E.C.的Nemo就是为了推B&W Nautilus 801而设计的吗?),并用Cary CD唱盘以平衡讯号线直入连接。
在E.C.后级驱动下,CM1饱满的声音特色更加迷人,就算是播放大型的管弦乐录音,它还是一样均衡耐听,动态压缩感极小。不过一般听感饱满的喇叭,通常会有中低频较为膨胀、音质密度不够的情形发生,但在CM1上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它的声底在饱满之中,还有着极佳的音质密度,聆听大提琴的拨奏时,您除了可以听到弹跳出来的中低频能量,还会感受到提琴箱共鸣凝聚有形,以及偏暗的木头乐器音色。如果光有饱满的量感,而缺乏CM1这种紧致的声音纹理,上述之表现优异处,往往会被轻易忽略带过。
经过精确的摆位后,CM1在小小的体积下,可以拓展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三度空间感。帕华洛帝和苏沙兰合作的「茶花女」歌剧中,CM1展现出小喇叭中难得一闻的正确音像比例,您可以轻易地分辨管弦乐团中,各种乐器的相对大小,弦乐群里的小提琴组和大提琴组,共鸣形体一听就是截然不同。两位歌剧巨星的歌声也绝对不会小里小气,而是庞大饱满带有穿透力,更难得的是音质密度没有因此而显得松散,浑厚的声音饱具感染力。就是这种健康的饱满感,让歌剧软件变得非常耐听,但更令人惊讶的是CM1同时也具有非常优异的空间感表现,歌声抑扬顿挫中的空间感变化,它表现得清清楚楚。而且拜其高密度音质所赐,这种空间感并不会令人觉得高频被强调,空气中的残响有种非常迷人的包围感。我没想过会在此价位听到这样的空间感表现,也没想过会在这样的小喇叭身上,听到这样令人心动庞大管弦乐表现,唯一想到的是,它的竞争对手看来寥寥可数。
种种音乐,样样在行
换上流行乐和爵士乐软件,CM1展现出来的冲击性令人非常满意,力道之足远远超越其体积限制,强劲中还带有特别软Q的弹性,音乐听来格外具有节奏感。在阵阵快速节拍中,您还会发现它的低频凝聚力格外优秀,低音贝斯的声音不会只有一股低频能量袭来,更会随着乐手的技巧变化,呈现出大小不一的低音弹跳颗粒感。其低频质量表现之佳,恐怕许多同价位的中型喇叭都会感到汗颜,更何况CM1是对体积小巧的书架型喇叭!
CM1拥有许多优质小喇叭的非凡性能,但它播放绝大部分的音乐软件时,听起来实在不像是一对体积如此的小喇叭。许多小喇叭也有非常优秀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但音像却往往过于细瘦,因而缺乏更深入的音乐感染力;也有许多小喇叭能以非常迷人的「韵味」取胜,但声音扁平缺乏真正的三度空间感表现。这些相对劣势在CM1身上全都是加成的优势所在,它的音质紧致活生,同时音场表现宽深程度过人,在精确摆位下具有还原真正三度空间感能力。
如果您购买喇叭的预算正好落在此价位,那不管您打算选择落地型或书架型、高频甜美型或低频优秀型,我都建议您找一家可以好好摆位的音响店(尽量避免摆成「喇叭墙」的试听方式),听过CM1作标准再以为选择。但如果您光看其体积而轻略忽视CM1,您肯定有很大的机率会「走宝」! ■
TOP
6#

/器材评论╱刘汉盛        

iPod最佳Hi End搭配
Jeff Rowland 102后级扩大机〔图〕
如果考量到这套音响器材的售价,我真想说它是100分。当然,假若我马上跟更昂贵的系统相比,这套器材当然就没有100分了。不过说真的,在我的搭配下,102表现出来的甜味与活生感的确让人喜欢,甚至连宽松的感觉都有了。谁说便宜的后级无法发出好听的声音?只要有适当的搭配,便宜的音响器材也能满足音响迷的聆乐需求,102正是如此。
数字后级扩大机,每声道100瓦8奥姆负载,频宽5Hz-65kHz, 3dB,峰值输出电流11安培,动态范围110dBA,阻尼因子1000(1kHz),增益27dB,输入阻抗40k奥姆,共模排斥率大于85dB(20Hz-20kHz),输入端子只有一组XLR,原厂附一对XLR/RCA转接端子,体积685x348x190mm,重量3.4公斤,参考售价:?????元,进口总代理:欧美(02-27099039)。

〔图〕
参考软件:「The Sax Players」是爵乐界著名Bass手Ray Brown的遗作,除了爵士乐演奏之外,最后面还有他与诸位萨克斯风手的简短对谈,十分珍贵。当然,这张CD的录音一流,萨克斯风质感真实,如果听起来没有活生感,不会想继续听下去,那就代表器材或空间有问题。(CD编号:Telarc CD-83388,上扬代理)

〔图〕
102的外观就像一件漂亮的黑色金属艺术品,拿在手上小巧细致,很难跟每声道100瓦的输出联想在一起。它的面板只有指示灯,背板也只有一对XLR输入端子与一对Cardas喇叭线接端,一点都余的东西都没有。
〔图〕〔图〕102的内部分为二个区块,每个区块装着一个声道。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每个声道的线路板上已经内建有交换式电源,这就是标准的ICEpower数字扩大机模块。从这么简洁的线路架构中,看不出Jeff Rowland到底在里面施加了什么秘方。

个性焦点:Jeff Rowland后级价格首次低于十万,但是千万别以价格与体积来衡量它的表现。Model 102声音趋向中性,不刺激,不火辣,不冲动,高、中、低频段都没有特别突出之处,也没有特别多的量感,一切就是走中道,不偏阳刚也不偏阴柔。听102就好像喝西洋蔘茶,刚开始觉得淡淡的,但喝过之后齿颊之间阵阵回甘。

搭配建议:102的声音特质走中性路线,如果想要听起来甜些,就要搭配清甜活泼的数字讯源与前级。如果想要听来柔美些,就要找柔美的前级来搭配,数字讯源还是建议选清甜活泼者。至于喇叭,最好是90dB左右或以上,如果不开很大声,86dB的效率也够了。最大的搭配问题,可能是得找到外观相配的前级。

Jeff Rowland Design Group自从推出501与201数字扩大机之后,由于售价合理,表现又不错,很快激起市场热烈反应,可说是成功的商品。受到市场的鼓励,Jeff Rowland这次推出输出功率最小的数字扩大机102。102每声道才100瓦,体积只有685x348x190mm,重量更只有3.4公斤,这样的体积与重量跟以前的Jeff Rowland巨大扩大机相比,可说是梦中产品。更超现实的是102的售价。这样的售价,这么有名的品牌,对于老美而言,真是不可思议的便宜。当然,在台湾由于还要加上进口税、货物税以及营业税等,售价不可能直接从美金换算。即使如此,消费者能够买到102的真正售价也已经创「历史新低」了。
美国制造,划得来吗?
以美国Hi End音响制造厂商而言,制造这么便宜的产品划得来吗?老实说,如果不是能够销售很大的数量,根本划不来。要知道,Jeff Rowland的产品从机箱到内部,全部都在美国制造,用的是美国工人,付的是美金,其直接、间接成本绝对不是在中国制造可以相提并论的。成本居高不下,产品售价却订得那么合理,难道Jeff Rowland本人头壳坏去了吗?我想Jeff Rowland不是头壳坏去,而是他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承诺。要知道,Jeff Rowland做的虽然是昂贵的高级扩大机,但是他的居家生活却很朴素(我认识的许多Hi End音响老板都是如此),跟一般薪水阶级没有二样。我相信长久以来他对高级音响的高价也颇不以为然,所以近年才会致力于将扩大机体积缩小,重量减轻,售价降低的计划。现在借着数字扩大机模块化之赐,他终于完成心愿了。
以ICEpower模块为基础
将102拿在手上把玩,如果不是背板上有喇叭线接端,一点都不会感觉它是一部后级,反倒更像是一件金属艺术品。打开底板,可以看到机箱分为「二格」,每一格中各装一个声道。仔细端详,可以看出102的机箱是以整块铝合金挖空车出来的,这可说是最高级的做法,不仅美观坚固,而且抗震能力佳,我想整部102最贵的地方就数机箱成本了。

接下来我仔细看线路板,发现线路板上写着B&O ICEpower,而且是连交换式电源都整体设计好的。换句话说,102应该是买来二块ICEpower单声道模块做成的。假若我说的是正确的,Jeff Rowland做了哪些事呢?XLR输入端子里面有小块线路板,上面写着JRDG,只有这个跟外接电源插座是Jeff Rowland自己做的。

看过102的内部之后,我才了解为何Jeff Rowland能够将102的售价压得那么低(不要忘了定价与批发价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因为102所使用的ICEpower模块连交换式电源都已经有了,Jeff Rowland不必再费心。 看到这里,或许有DIY迷会想要如法炮制一番。对不起,听说ICEpower并不是随便卖的,到目前为止都不零售,DIY迷们就慢慢等吧!
不是买来相同模块声音就会一样
假若ICEpower模块已经连交换式电源都内建在整块模块上,那么音响制造商还要做什么事呢?如果二家制造商买回相同的模块,做出来的扩大机声音是否一样呢?先说第一个问题,制造厂商要做面板、机箱、附属控制功能等等,还要做品管、测试,这些都是不可少的工作。再说第二个问题,即使相同的模块装在不同的机箱中,用不同的配线、端子,声音也可能会有差异。

此外,听说音响厂商购买ICEpower模块时可以量身订做(如果数量够大),这也是让声音表现与别家产生差异化的方式。我不知道Jeff Rowland到底是否特别订制ICEpower模块?或者只是买厂方现货供应的模块而已?不过这都不是重点,因为消费者买的并不是B&O,而是Jeff Rowland的品牌形象。
适当的搭配是关键
102的内部表过,接下来要讨论一个严肃的话题:102要怎么搭配呢?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不是一件困扰的事,但对我而言,却相当困难。衡量102的真正售价,您要我用MBL6010去搭配102吗?买102的音响迷有谁会这么搭配?我的意思是:我一定要找一部售价相当的前级与CD唱盘来搭配102,这样才是对读者们有实质意义的搭配。据此间代理商告知,Jeff Rowland很快就会推出售价相当的前级来搭配102,不过无法解我的燃眉之急,所以我要自己解决问题。

于是,在聆听过程中,我找来Micromega CD(它的型号就叫CD),这是一部售价33,000元的CD唱盘,也找来Micromega Aria(18.8万),这是更好但也更昂贵的CD唱盘。此外,我也借来Onix SCD-1 SACD唱盘(五万多)。最后,我还以Lavary Engineering DA10数字模拟转换器(不到四万)搭配Micromega CD的数字输出端,当做前级使用来搭配102。而在前级方面,我则以Trigon Snowwhite来搭配102。至于喇叭,从头到尾都用AER Momentum。
带有甜味的数位讯源最搭
在各种混搭的过程中,102的一些特性慢慢显现,我发现102还是跟以前的Jeff Rowland产品一样,不是肥腴丰厚型的声音,而是形体比较适中、味道比较清淡的中性个性。此外,高、中、低频段的量感均匀,中频段与低频段的量感并没有特别多。再者,或许102并非昂贵后级,因此它的音质无法达到他家昂贵后级的等级,声音的甜度与光泽当然也有其限度。

既然了解102的声音特性,接下来就是我的工作了,我决定要让102的光泽与甜味提升,而且让低频段与中频段的声音更丰满些,这就是我搭配前级与数字讯源的原则。在使用上述那些器材的搭配过程中,我发现102并不适合跳过前级,让数字讯源直入,它还是需要一部前级来润饰,所以以DA10直入的搭配首先被排除。再来,我发现讯源一定要找光泽够、声音甜者,也就是要找清甜透明个性者。在这方面,Micromega的CD唱盘个性完全符合我的需求,而Onix SACD唱盘的个性也是如此。假若您不想花太多钱,我推荐Micromega CD,它虽然便宜,但清甜的味道不缺。如果您想在数字讯源多花一点钱,那么Micromega Aria与Onix SCD-1 SACD唱盘当然是首选,它们除了清甜之外,音质也更好。
发现适合的前级
再来是前级了,由于我不想搭配昂贵前级,所以要多费一番心思为102找适当的前级,恰好有代理商送Trigon扩大机来,我就将他家的前、后级带回家试。没想到Trigon Snowwhite(连二部单声道后级售价十几万,单独买前级价格应该不高)的声音特性刚好与102产生互补,二者搭配之后产生了我想要的声音。就这样,搭配102的工作于焉完成。

最后我还有一个建议:假若您要找比较便宜的喇叭来搭配102,我建议找法国喇叭,像Focal或Triangle的声音特性跟102应该很搭,而且这二家都有平价喇叭,不会花您太多钱。对了,102背板上只有XLR端子,不过原厂附赠一组XLR/RCA转接端子,如果前级没有XLR输出,不妨利用转接端子接驳。此外我发现虽然102是数字扩大机,但还需要热机到某个程度之后声音才会渐入佳境,建议您干脆不要关机。
音乐有光彩有活力就对了
搭配得当的102能够唱出什么好听的音乐呢?就以Amanda McBroom那张「Dreaming」来说,如果搭配不当,您会听到比较紧绷、没有宽松没有弹性、缺乏光泽与甜味的声音,此时音乐听起来会觉得乏味,不想听下去。反之,如果搭配得当,102会让您听到足够饱满的中频段与低频段,高频段的清甜也跑出来了。更重要的是音乐有光彩,有活力,这就是搭配的奥妙。

来,让我们开始听102吧,首先我们用罗斯卓波维奇大提琴、李希特钢琴那张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Philips版)来听。此时我听到的大提琴声带有宽松的味道,而且嗯嗯声相当浓,不会紧紧死死的。而钢琴则充满晶莹的光泽,而且活泼生动。二位大师相互较劲之下,每一首大提琴奏鸣曲都迸发出热情的火花。可以这么说,如果您听不到音乐的活生感,听不到晶莹有甜味的钢琴,听不到宽松的大提琴,那可就全盘皆错了,这就是没有为102找到适当搭配前级的后果。
唱鳟鱼五重奏也好听
二件乐器的音乐听过,接下来我们听五件乐器的,那就是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Brendel钢琴、克利夫兰四重奏,Philips版)。这首曲子中总共有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五样乐器。假若您听这张「鳟鱼五重奏」时,听不到音乐的活生感,觉得音乐死死板板的,没有味道,那就错了。您应该听到很活泼的演奏,小提琴要有甜味,中提琴与大提琴要能分辨出来,低音提琴的垫底低频美感也要能够发挥。当然,钢琴的晶莹与木头味也不可缺,这样才算是正确的「鳟鱼五重奏」。
一定要昂贵的器材才能听到引人入胜的「鳟鱼五重奏」吗?不!像102这么便宜的后级也可以听到,关键就在于器材的搭配,您必须截长补短,阴阳调和,让整体的声音发出活生感、宽松感、光泽与甜味。缺了这四味,保证您听什么音乐都如同嚼蜡,无味之极,根本听不下去。

五件乐器的音乐听过,接下来我们听小型管弦乐团的演奏,我选的是韩德尔的「水上音乐、皇家烟火」(Gardiner指挥,Philips版)。又是Philips版!我想很多读者都已经注意到,总编最近很喜欢用Philips唱片为例,难道别家唱片公司都没有好录音吗?非也,别家唱片公司一样有很多好录音,只不过最近我买了全套日本版精选Philips 100张名版,又买了Philips 50周年纪念24/96版几十张,这些唱片张张精品,随便挑出来都可以作为范例,所以在我的器材评论中才会不断出现Philips的CD,在此要向其它唱片公司说抱歉,等我听完这些CD之后就会挑些别的了。
光辉灿烂加上甜味
102唱起「水上音乐、皇家烟火」如何呢?简单的说,就是光辉灿烂的管乐加上甜甜的弦乐。如果没有甜甜的弦乐,这张CD恐怕吸引力全无。就是因为弦乐是甜的,铜管有光泽又温暖,木管温润有加,这样才让这张CD好听。当然,还要加上几乎要抓不住的活生感,那是指挥驱使乐团演奏出来的,但是整套音响系统如果反应如死蛇,原本录在CD中的音乐活生感也表现不出来。

在此,我听到了细致甜美的弦乐、充满破金之声的铜管,还有充满弹性的弦乐低频基础。这么美的音响效果在我还没为102找到正确的搭配之前就无法表现出来。如果您买了102,请也去买Philips这张「水上音乐、皇家烟火」。假若您听到的是难听的音乐,那就表示搭配有问题。反之,如果您听到的是如我所形容的音乐,那就表示您的器材搭配是对的。在此我好有一比:器材搭配正确的102有如甜美多汁的香瓜;搭配不正确的102就会变成没有甜味的香瓜。这二者之间的差别我想您早已体会。
有好吃西瓜沙沙的口感
小型管弦乐团试过,现在我们来大规模的,就听Mullova演奏、小泽征尔指挥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吧!老实说,102能不能将这张CD表现得好,光听一开始的几分钟就知道了。怎么听呢?首先,音乐一开始是否听到细微的沙沙声,这种沙沙的感觉很重要,就好像我们吃西瓜那种沙沙的感觉。如果西瓜入口没有沙沙的感觉,这个西瓜肯定不好吃。同样的,如果听这张CD一开始听不到沙沙的感觉,这套音响器材的细节表现也一定有问题。接下来,当管弦乐总奏出现时,能否听到宽松往下沈的低频段?能否听到有震撼力的定音鼓加上其它乐器的演奏?皮肤是否感受到磅礡管弦乐的震波?小提琴声是否够甜够有光泽?

到底102唱起Mullova这张小提琴协奏曲表现如何呢?如果考量到这套音响器材的售价,我真想说它是100分。当然,假若我马上跟更昂贵的系统相比,这套器材就没有100分了。不过说真的,在我的搭配下,102表现出来的甜味与活生感的确让人喜欢,甚至连宽松的感觉都有了。谁说便宜的后级无法发出好听的声音?只要有适当的搭配,便宜的音响器材也能满足音响迷的聆乐需求,102正是如此。
要听到火花四射的热情
接下来我要听听爵士乐,让我们来听Ray Brown Trio那张「The Sax Players」(Telarc)吧!这张CD也是音响器材的试金石,假若您听不到让人兴奋的活生感,音乐死死板板的,那就是整套系统的音乐活生感有问题;假若您听不到会「破声」的萨克斯风,那就表示各种乐器的质感表现还不行;假若听不到清脆的钹、有劲的小鼓以及硬调的脚踩大鼓噗噗声,那就表示从高频段到低频段都有问题。总之,这张萨克斯风与钢琴、爵士套鼓的演奏一定要听到火花四射的热情才对。

我不是说假的,102就是能够表现出这种让人兴奋得不断晃动身体的音响效果,您听那Bass那么有弹性,又带有软硬适中的弹拨质感,一个个音粒那么的清楚。您听那萨克斯风的吹气声,还有吹到低音域时的「破声」,虽然102所发出的萨克斯风形体不如某些超级系统般那么庞大,但一般人聆乐都已经足够了。
庞大气势也能够显现
最后,让我们来听一首国语流行歌曲吧,我选的是这次音响大展赠送片中柯以敏的「空船」。话说拿到这张赠送CD之后,我马上从头到尾听过,非常喜欢柯以敏这首「空船」。在音响大展时就跑去喜马拉雅买了这张「谢谢你让我这么爱你」。一听之下,不得不佩服主办单位选曲者的敏锐,因为整张CD中就属这首曲子音响效果最壮阔,很容易吸引人。102唱起这首「空船」如何呢?柯以敏的嗓音扎实有劲,可以听出是有实力的唱将。而录音效果中的空旷音场102也表现得很好,庞大的气势也能够充分显现。可以这么说,从古典音乐到爵士、流行音乐,102都能够表现得让我一直想要推荐给读者们。
期待成为iPod最佳Hi End搭配
Jeff Rowland 102虽然是一部以ICEpower模块制成的平价数字后级,但是在适当的搭配下,它竟然能够发出令人满意的声音,让我充分享受到各种音乐的魅力,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在此,我建议Jeff Rowland可以用他家累积多年的宝贵商誉为基础,并且研发出最佳搭配的前级,将整套平价前、后级甚至综合扩大机普遍打入学生、薪水阶级市场,让这样的扩大机成为最佳的iPod搭配。假若能够一夕爆红,干脆来台湾找代工生产,这样还可以卖得更便宜。当然,先决条件是机箱品质与声音表现不能打折扣。台湾的代理商不妨朝这个方向去思考。   ■
音响知识︰ICEpower
ICEpower 模块最早是丹麦人Karsten Nelsen所研发,当他研发出成果之后,与Bang & Olufsen公司合作,在1999年成立Bang & Olufsen ICEpower公司,推出产品之后在CES展出。由于产品优良,而且用途广泛,目前在业界越来越受欢迎。
ICEpower是怎么动作的呢?当模拟讯号进入模块之后,会先以Controlled Oscillation Modulator (COM)方式转换成PWM讯号,接下来PWM讯号被送入电源供应级,然后被送回前面的COM处以Multivariable Enhanced Cascade Control (MECC)方式跟最早输入的讯号比对,如果发现有差异,马上就会自动修正。修正过的PWM讯号再被送到末端的解调器中转成模拟讯号,而经过模拟滤波之后的模拟讯号又会被送回前端的MECC处做差异比对修正补偿,最后才将补偿过的模拟讯号输出驱动喇叭。ICEpower这套专利做法有效去除传统D类扩大机的缺点,大幅提升D类扩大机的音质表现,因此目前广为业界使用,其输出功率从百瓦到千瓦以上都有。
ICEpower模块有什么好处呢?第一、它的声音表现比一般类似数字扩大机更好。第二、不需要散热片,可以将体积做得更小。第三、由于可以做得更小,所有相关成本都随之降低。第四、由于工作温度低、保护线路设计佳,因此耐用。第五、节能,这就不必说明了。目前,ICEpower提供五种模块平台供厂商选择,分别是模拟、数字、专业、车用以及交换式电源模块。
原厂回函

Q:102后级是否只是将ICEPower功率模块放在机箱里面,没有其它Jeff Rowland设计集团的线路在内?
A:102后级使用最新的ICEpower模块,这种模块是特别为低成本应用而设计的,由于效率非常高,里面没有散热片。JRDG使用ICEpower模块已经有超过三年以上的时间了。
Q:如果机箱内的所有线路板通通来自ICEpower,你怎么能够调配出Jeff Rowland扩大机的声音特质呢?
A:JRDG仅是将ICEpower技术当成是我们扩大机的组件,这意谓着ICEpower仅是内部组件之一,并非全部。这个模块也无法完全决定我们整部扩大机的声音特质,这可模拟为汽车的引擎并不能完全决定一部汽车的所有性能。一部扩大机的整体声音表现与特质通常来自于组成扩大机的各种设计因素,所以没有二部扩大机的声音表现是完全相同的,除非所有的组件、内部线材、输入输出端子甚至物理结构与相体大小都完全相同。整体性的成就通常都高于个别部分的总和。
我没有尝试着要塑造出独特的Jeff Rowland之声,我只是依照从1970年早期开始我所精研出来的各项参数去设计扩大机而已,其结果就是目前大家所看到的。我并没有特别为塑造Jeff Rowland之声而去做一些事,如果消费者喜欢我的产品,我很高兴﹔如果他们不喜欢我的产品,我也不会感到不悦。
Q:如果其它厂牌也使用与102相同的ICEpower模块,它们的声音表现会与102一样吗?
A:目前有其它厂牌也使用ICEpower模块,他们跟JRDG一样的成功。ICEpower是突破性的技术,它让制造厂商以及最终消费者都得到好处,甚至地球也因为它的超高效能,而舒缓了全球暖化。如果我们有机会做到,我们对于减少能源消费都必须负有责任。此外在与这种高效能科技结合之中,我们并没有损失任何东西,特别是音乐性。

Q:你使用ICEpower模块的原因是:因为成本低于你自己的设计?或声音表现好过你自己的设计?
A:在使用ICEpower之后,某些组件的成本可以降低,但真正的成本节省并不是那么明确的。我的意思是节省成本并不是短时间可以明显看出的,例如ICEpower的效率很高,操作温度很低,对于主动与被动组件而言,由于没有处于高度压力状态,因此无论是可靠性或耐用性都几乎达到完美。这意谓着未来在供应链中不必面对售后服务问题。而且由于散热问题不必太在意,机箱也可以做得更小更轻,这些都是节省成本之处。
我从1969年开始,就把设计扩大机当做是我一生的志业,不过就跟任何人一样,当事业到达某阶段的顶点,或句点时,就必须走出下一步,这必须以智慧、勇气与诚实去辨识出这个点顶的到来。大约四年前,当我发现我已经将现阶段传统线性扩大机的技术发挥到极致时,我感受到这个顶点已经到来。每一件事都会有它的极限,当极限出现时,也意谓着将会有新的突破。
「水到渠成」(When the student is ready the Master will appear),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引言,ICEpower大约在2002年好似为了JRDG而出现,我们是第一家将它用在扩大机线路上的Hi End音响制造厂家。借着ICEpower模块与我们自己线路设计的整合,让整体线路构成高功率精确仪器扩大机,我们以它设定了好几种新产品的层次。
ICEpower在1990年初就开始发展,在AES音响工程协会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报告发表。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发展,已经有上百人经年在丹麦科技大学投入这项技术的研究,并且获得许多专利。它并不是另外一种D类PWM扩大机,而是成熟且已开发的技术,现在大量应用在工业界中。
所以,我目前的角色就是了解并整合很多工程师们所研究出来的这方面专业知识,并将这些专业知识用在音响产品上,这种音响产品仍然可以在再生音乐方面达到「现阶段最高技艺成就」的定义。人生苦短,我已无余力于其它。
Q:我听说你现在正在研发一款搭配102后级的前级,能否多透露一些相关讯息?
A:我的确有一部前级,它的外观与102是搭配的,目前还在原型机阶段,大约六个星期之后应该可以交货。
Jeff Rowland
TOP
7#

回到上一页
/器材评论/刘名振          

只要会调整,这就是超值组合
Monitor Audio Radius 90/360喇叭组合〔图〕
贝多芬「大公三重奏」放出来的声音让我大喊:就是这个声音!小提琴的声音泛着甜美的光泽、钢琴的颗粒晶莹剔透、大提琴的擦弦质感明确,三度空间感更是如梦似幻。
Radius 90︰二音路低音反射式喇叭,使用一吋C-CAM振膜高音单体×1、四吋MMP2振膜中低音单体×1,频率响应85-25kHz,灵敏度87dB,阻抗8Ω,承受功率60W,最大音压105dB。尺寸19×12×14cm,重量2.03kg。参考售价:18,200元,专用脚架Radius Stand:9,500元。
Radius 360︰主动密闭式超低音喇叭,一颗八吋长冲程纸盆单体,内建一百瓦(4Ω)MOSFET A/B类扩大机,分频点40-180Hz可调,可接收高电平或是喇叭端子输入。频率响应27Hz-180Hz。尺寸32.5×22.5×32cm,重量13.9kg。参考售价:25,800元。进口总代理:鼎上(07-5557827)
〔图〕受到刘总编感召,编辑部同仁们都去抢了许多Philips录音,我也不例外。这张美艺三重奏演出的贝多芬「大公」三重奏真是一个优秀的录音,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形体感、擦弦质感都十分逼真,而钢琴的颗粒感与光泽都棒极了。当然,这个演出本身也是典藏级的。(Philips 464 683-2,环球)
〔图〕低音单体向下,所以外观非常整齐漂亮。木头贴皮与铝板搭配感觉极佳,可以调整的部分还包括了Music与Movie模式,前者延伸较低,后者控制力较佳。
个性焦点︰经过仔细调整,这套组合可以发出远超过其售价的优异表现。中高频甜美又有极佳动态,中低频延伸优秀又有冲击力,音场庞大、音像比例正确,聆听各种音乐都不是问题。注重造型又想要好声音的音响迷们还等什么?
搭配建议︰对于两声道音响迷来说,搭配小功率美声管机就能够发出极佳的声音。在五坪上下的小空间使用最恰当。主动式超低音喇叭需要较多的心力与正确的品味来调整,较高的分频点与摆位是最需要用家多花点精神的地方。

没有搞错吧,音响论坛要写这种造型的喇叭?当我看到代理商送来的纸箱时,我的直觉就是他们送错产品了。Radius系列是「以造型取胜」的Lifestyle产品。光看那个喇叭架曲线,就很难把它跟「Hi End」产生联想。
体贴用心的包装
Radius系列可说是新一代Monitor Audio的代表作。其它更为高价的喇叭产品仍然维持他们过去给人的印象:方正瘦高造型外观、漂亮作工、金色高音单体等等,但是Radius完全摆脱过去包袱的造型大受新一代音响迷欢迎,于是Monitor Audio乘胜追击,现在的Radius系列从落地喇叭、中央声道到两个主动式超低音喇叭通通都有!其中Radius 90是这次的主角,就让我们先来看看它的设计理念。

Radius 90的包装已经够小了,没想到箱子里还有一大块空间用来装挂壁架,拆出来的喇叭比我想象中的更小一些。不过我第一个注意到的是:虽然是平价大众化产品,Radius 90的红木色质感完全不输给之前让我感动的RS系列。为了更迎合注重外观的音响迷们,Monitor Audio还在Radius 90的包装中大方的提供了可以自行更换的银色金属网罩。而且随附的喇叭挂壁架也相当贴心,小巧的体积,不但可以挂在墙壁上,还可以调整让喇叭正对着聆听位置,以得到最佳的立体音场效果。当然很多市售的壁挂架都有此功能,但是别忘记这个架子是随喇叭附送的,造型与喇叭搭配得刚刚好,非常体贴用家的荷包。
喇叭架内有玄机
不过不想把喇叭挂墙上的音响迷们则应该要选购原厂的Radius Stand。Radius Stand的设计也很巧妙,它跟喇叭之间是从背后喇叭端子处固定的,接上脚架以后,喇叭线只要从脚架底部接就行了,完全不妨碍观瞻。

如果只是做个漂亮的箱子,任何喇叭厂都没问题。但是Monitor Audio当然不是「任何喇叭厂」,他们敢挑战这个以往由Bose、JBL等一级大厂专精的市场,一定是对自己产品极有信心。Radius 90的设计十分特殊,两颗单体你猜需要几颗螺丝固定在喇叭箱上?答案是两颗,高音单体与中低音单体各一颗!而且这颗螺丝是从背板锁上,将单体从背后「顶」在前障板后面。这样有什么好处?首先是单体与障板接触处的压力会更为平均,不像一般多颗螺丝锁定者,会在螺丝附近造成较强的压力。另外则是这贯穿箱体的螺丝钉刚好可作为箱体的补强。在工厂安装时特别注意每颗螺丝都要以指定的力道锁上,用家可别多事再去把它锁紧,这样会影响声音平衡。低音反射孔在背后,管子在箱体内部还有特殊角度的弯曲。
喇叭虽小,表现不凡
两颗单体也都有特色,高音振膜是独家的C-CAM金色陶瓷镁铝合金材质;而低音振膜是聚合物与金属的混合物,用一体射出成型,还可以在振膜不同的地方造成不同的厚度,以增加整体的强度。低音单体的框架虽然是聚合物,但是他们特别指出这是高科技玻璃纤维材质,阻尼特性比金属优秀,整体的刚性也更好。分音器用了许多高级材料,就连箱内配线也毫不马虎的采用了PCOFC线。

出于好玩我先拿Radius 90来单独试听,真没想到,这么小的喇叭,表现居然有模有样,而且由于体型超小,很轻易的就可以做到喇叭完全消失的优异音场,100Hz以上的部分完全没有问题,中频也够饱满,高频的干净与音色的甜美更是远远超越我的期望值。以往的喇叭要甜美通常就要跟动态表现妥协,但是Radius 90却可以兼顾两者,在发出极大音压的同时也维持稳定扎实的声音!
低音单体向下发声
主动式超低音喇叭Radius 360是密闭式设计,八吋超长冲程纸盆单体朝下发声,底下的脚座颇高,就是为了控制单体与地面的距离以达到好的低频表现。背板上的操作是一般的分频点、量感与相位反转等,只可惜没有跳过分音线路的Bypass设计(搭配环绕扩大机时只要使用扩大机内建的分频线路就好)。箱体的造型一样非常漂亮,背后的厚铝板刚好可作为内部扩大机的散热片。

Radius 360当然提供了RCA输入端子,不过对于只使用综合扩大机,没有超低音输出或是前级输出端子的人要怎么办呢?没关系,Radius 360也提供了喇叭讯号输入,基于这个价位带的纯音响玩家使用综合扩大机的可能性最高,我这次试听就采用喇叭端子来连接。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Radius 360会先把低频讯号过滤后再送到Radius 90,因此卫星喇叭被过度驱动而产生的失真会降低。

因为分频点得设定比较高(大约在90Hz上下),Radius 360这时要发出比较高的频率,因此摆位会影响中低频的定位。而且Radius 360的相位只有0与180度,因此与聆听者的距离关系也非常重要。我最后的选择是将Radius 360放在Radius 90之间,超低音与卫星喇叭到聆听者的距离也完全相同,这样一来中低频的衔接就显得天衣无缝。

一开始我以环绕扩大机的两声道输出来聆听这套组合,驱动力方面没问题,但是味道淡了些。于是拿出了Houston Mini 1998 SE,看看十二瓦的扩大机能否与之搭配。

以美艺三重奏的贝多芬「大公三重奏」测试,出来的声音让我大喊:就是这个声音!小提琴的声音泛着甜美的光泽、钢琴的颗粒晶莹剔透、大提琴的擦弦质感明确,三度空间感更是如梦似幻。接着我换上了低频较多的流行音乐,就发现这样的搭配还是不行:低频的控制力太差了,会出现低音肥肿的状况。
考验调整功力
不过我想起来:Mini 1998 SE是可以控制负回授量感的,于是将负回授提高两格,在不影响中高频活生感的同时,低频的控制力就改善不少。接着再将Radius 90的量感稍微降一些,播放任何音乐就都不是问题。从马勒到歌剧,从爵士到电音都能欢唱自如,而且声音充满了健康的大、健康的甜美。再加上小喇叭优异的三度空间立体感与精准定位,真有捡到宝般的感动。

就算与搭配的CEC CD5300加起来,这样的组合也不到十万块钱,但是声音的全面性与精致的质感却是少见的好。唯一要付出的代价,则是你需要有正确的声音品味,才能够把这套组合的「危险平衡点」调整出来。如果对自己的声音品味有信心,请不必犹豫,Radius组合与Houston Mini 1998 SE是我今年听到最有资格称为「绝配」的优质组合! ■
音响二十要
音质:9
音色:10
高频段甜美度:10
中频饱满度:10
低频扎实度:8
音场宽深:10
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8
透明感:8
层次感:9
定位感:10
音乐活生感:10
结像力与形体感:8
解析力:8
速度感与瞬时反应:8
强弱对比与动态对比:9
乐器与人声大小比例:9
乐器与人声质感与空气感:9
细节再生:9
空间感:10
整体平衡性:10
回到上一页
TOP
8#

回到上一页
/器材评论/陆怡昶        

全世界仅有的250个机会
Elac 310 Ultimate Edition喇叭〔图〕

在试用期间,价格相近的一些中型喇叭几乎都变成了310 Ultimate Edition嘲讽的对象:你们除了可以唱得比较大声以外,还有什么还有什么可取之处?正因为这对喇叭超卓的性能,占用了我最多的聆听时数,在这个月进行扩大机评鉴时,它们也成为我最信赖的鉴听器。
二音路低音反射式喇叭。单体:115mm中低音单体×1、JET Ⅲ高音单体×1。箱内容积:7.2公升。建议扩大机功率:50~150瓦。分频点:3kHz。承受功率:70瓦(连续)、90瓦(峰值)。频率响应:42Hz~50kHz。灵敏度:86dB/2.83V/m。最大音压:101dB/1m。平均阻抗:4奥姆,最低阻抗:3.4奥姆@270Hz。外观尺寸(H×W×D):208×123×282mm,重量:7.9公斤,参考售价:144,000元,进口总代理:仩益(02-25992598)。
参考软件〔图〕

高品质的音响器材并不是为了发烧片而存在,如果非得要用上发烧片才能引起注意,我认为这样的制品还称不上高水平。这张「Dreams Come True-Delicious」只是录音在平均水准的日本流行歌曲,尤其当310 Ultimate Edition播放第六首时,吉田美和的歌声有着更丰富的表情与感情。人声看似最基本,却也能让音响器材优劣立判。(Sony Music SMD8111)
〔图〕
[img]http://audioart.audionet.com.tw/215/images/Equipment/elac%20b.jpg[img]310 Ultimate Edition「终极115mm单体」最特别之处就是使用极轻的「钛音圈」,在彻底轻量化之后,310 Ultimate Edition这款特制单体的频宽比TT115 AS更宽,并且在向上延伸至3kHz附近时,频率响应曲线依然非常平直。
〔图〕继310 Jubilee Edition之后,这回是Elac第二度推出310的特别版本,以它的声音表现,原厂已经尽其所能地将310的设计与制作推向顶峰,310 Ultimate Edition所代表的不只是310的极限,我认为它已经是小型喇叭难以超越的障碍。
个性焦点
这不是一款只偏向某种特质的「个性化」制品,而是融合高超设计、技术与制作工艺的成熟作品,各音域的均衡性、协调性几乎无可挑剔。特制中低音单体藉由音盆、音圈彻底轻量化,使中频的解析力更强,速度也快到能与JET Ⅲ高音完全融合,细节超多仍是该品牌高级制品的一贯特色。
搭配建议
在推力方面找一部能够「结结实实」输出100瓦左右的扩大机就够了,质感一定要细腻。为求保险起见,我建议在购机前把310 Ultimate Edition装进专属手提箱带出门,实际尝试多款扩大机的搭配再作决定。讯源与线材以中频、中低频宽松者为优先,如此更能彰显这款喇叭「以小搏大」的能耐。

时间是音响器材的最大考验,时间也能让厂商累积经验与技术,制作出更成熟的产品。Elac在1995年就已经开始生产小型喇叭Elegant 305,作得小并不稀奇,但低频可向下延伸至42Hz的能力却让人讶异。这之后由310系列制品取而代之,它们仍承袭以往115mm中低音单体口径,高音则是使用JET气动式单体。从Elac历代制品的改良,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努力都是在单体的性能上,现今310系列进化至Elac 310.2 JET,使用的高音单体是2004年Elac开发成功的JET Ⅲ,中低音单体则是采用「铝三明治」音盆的TT115 AS。Elac 310.2 JET的表现已经得到许多玩家与专业杂志的好评,我们都很难说出这样的小型制品还需要作什么改良,偏偏执着的德国人还是坚持他们可以做得更好,这款Elac 310 Ultimate Edition就是答案,不过它并不是量产制品,仅限量生产250对。

「终极版」的排场就是不一样,喇叭装在一只专属的铝质手提箱里,手提箱的内容物还包括两块专用底座以及一整组特制的高低音端子跳线。纯粹以规格作比较,Elac 310 Ultimate Edition与310.2 JET几乎毫无差别,只是重量多了0.5公斤而已,差别真的只有这一点点吗?

缩减面板面积、加大箱体深度
音响玩家都能认同:小型喇叭的音像定位都相当不错,其实造成此项优点的主因,我认为应该要归功于喇叭面板的「窄小化」,有效地降低面板对中、高音绕射波的反射,此举不仅能使音像定位更准确,并且对音场的深度也大有帮助。请您看一下Elac 310 Ultimate Edition的外观,它就是尽可能缩减面板的面积,并且让中低音单体与高音单体「紧靠」,使它接近自然界的「点音源」发声。

在这同时,Elac仍然希望小型喇叭还是要有良好的低频延伸,因此把深度作得很深(超过喇叭的高度),使它有较大的箱内容积,再配合小尺寸、长冲程的中低音单体,箱体仍是采用铝合金制作,目的在于提高强度、抑制共振,使音质纯净。从310.2 JET到310 Ultimate Edition,大家可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JET Ⅲ身上,但是设计者的想法又是如何呢?

不分割的中频,彻底轻量化的115mm单体
310 Ultimate Edition的分频点在3kHz,它透露着一项重要的讯息:中低音单体的发声范围横跨了低频、中低频、中频、中高频,一直到高频下段!这种设计最大的优点是「中频没有被切开」,像是人耳最敏感的人声、大部分自然乐器发声的音域都落在它中低音单体的发声范围内,没有先以分频网络切割成两大块、再以两个不同单体的发声加总(拼凑)起来,中频段理应比传统设计更为自然。设计师当然知道这种设计的优点,但是为何其它厂商很少在二音路喇叭采取类似手法呢?说穿了也不过就是一个「难」字而已:3kHz表示单体振膜每秒要往复振动三千下,不仅大口径单体很难做到,中小口径的长冲程单体也通常会在3kHz之前就「自然滚降」。先前以出品的310.2 JET的TT115 AS单体凭借着轻量化的铝三明治音盆,使它能够达成设计目标,但设计者还是找到了进化的可能性,我们知道单体的运动质量愈小、愈有利于高速振动,而单体在工作时,使音盆往复运动的是音圈,因此要让运动质量轻量化除了音盆以外、音圈总成的轻量化也同等重要,310 Ultimate Edition「终极115mm单体」最特别之处就是使用极轻的「钛音圈」,这简直就是不计成本的变态作法!钛振膜我们看得不少,钛音圈还是我头一次听过,在彻底轻量化之后,310 Ultimate Edition这款特制单体的频宽比TT115 AS更宽,并且在向上延伸至3kHz附近时,频率响应曲线依然非常平直。

在高音单体方面,除了银色金属部分刻有「Ultimate Edition」字样之外,很难从外观分辨它与一般的JET Ⅲ有何差异,在原厂的说明文字中也只有简略地提到他们在内部结构上略有不同,使它能够精准地延伸至50kHz、良好地回放DVD-Audio与SACD软件。

精心制作的分音器与专属底座
在分音器的制作方面,310 Ultimate Edition仍维持以往的方式,把分频网络分成「高通滤波器」与「低通滤波器」两块基板,以减少相互间的干扰。由于单体的性能相当好(响应平直),不需要以复杂的分频网络作修正,因此原厂得以采取简化电路架构,选用特性佳的被动组件(如MKP电容、空气芯电感)、高品质的WBT双线接驳端子与Van den Hul高级铜线作机内配线,充分利用各组件的接脚作连接,简单的架构配合「直焊式」的制作手法,一切都是为了减少分频网络对音质的改变。

310 Ultimate Edition附属的专用底座是中空的,把顶部的金属板卸下就可以在里面灌沙使它更有份量。在底座与喇叭本体之间以三支(前二后一)钉脚支撑(钉脚朝上),如果您将这款喇叭摆在矮柜上,专用底座可充分发挥作用:能避免模糊、膨胀的低频,让中低音依然清晰。

上网请原厂帮忙摆位
只要您的聆听空间是长方形,只要进入Elac的原厂网站(www.elec.com),点选左侧的「Service」、再点选网页上的「Launch CARA Quick in new window」,输入府上聆听空间的长宽高、座位的大小与材质...等数据,CARA就会依照您的空间响应,帮您计算出理想的喇叭摆位与座位位置,如果您使用Elac喇叭,在CARA还能模拟出该款喇叭在聆听座位上听到的频率响应曲线。基本上CARA在二声道所采用的是「正三角形摆位法」、五声道采取ITU-R摆位法,如果您的空间容许自由摆位,可直接参照CARA的计算结果,但实际上居家空间仍须考虑动线,有鉴于此,我先把试听室喇叭背墙的吸音材料移除(模拟居家空间),仍采取正三角形摆位法,试着改变喇叭与背墙之间的距离,最终我得到的结果是:310 Ultimate Edition与背墙的距离最好是在60~80公分,如此可以利用背墙作低音反射,使低频的量感充分,并且前方音场的深度也很足够。

遇强则强
从规格数据来看,310 Ultimate Edition显然不算是好推的喇叭,不过大家也不要把它想象成胃口超大的小鬼,毕竟它的承受功率不超过一百瓦。如何让这对喇叭在「吃饱」的状态下、扩大机仍能保持良好的安定性,是我搭配扩大机的第一个想法。然而在实际进行搭配时,我非常清楚地感受到310 Ultimate Edition有着鉴听性格,尤其对扩大机而言更是如此,音质粗细,均衡、安定与否都可以直接「打分数」。我连续更替了五套扩大机,最终我选择的是MBL 4006前级与Rotel RMB1077(100瓦七声道ICEpower后级)的组合,这是在本社进驻器材中,我能找到价格比较接近、且能发挥这套喇叭的搭配,这样的组合对二声道用家而言显然极不合理,所以在此提供两种搭配建议:其一是Bladelius Thor综合扩大机,我推测它能够与310 Ultimate Edition宽松、解析力超高的特质成为「同构型」的搭配;再者还有PS Audio GCC-100综合扩大机,它的ICEpower模块应与RMB1077使用的款式相近,若要让音质更为柔软,可从讯源器材与信号线的搭配下手。

听不出分音的二音路喇叭
310 Ultimate Edition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第一项特点是:它们听起来根本就不像是二音路喇叭,反倒像是一对「没有分音、频宽超宽的全音域喇叭」,全频段的量感、质地与速度几乎完全一致,即使我尽力还是无法听出高音与中低音单体衔接上的「不协调性」,声音极其顺畅而自然,这样的声音「整体感」在二音路喇叭之中是非常罕见的。
这对喇叭的第二项特点则是它们丝毫没有小型喇叭的紧迫感,音质宽松而温暖,若仅靠听觉,在中小型空间中以正常音量播放,一派轻松的声音,完全不像是出自一对这么小型的喇叭。在试听期间,我也曾经尝试以相同的器材搭配一些中型落地式喇叭与310 Ultimate Edition作比较,虽然在体型上占有优势,中频的饱满程度却还略逊于310 Ultimate Edition一筹呢!尽管这款制品受限于单体口径与箱体的限制,无法播放出「很大声的低音」,但若是在聆听音乐的正常音量下播放,低频的量感与延伸已经相当不错,在播放钢琴独奏的片段时,琴槌敲击琴弦的触感相当好、低音域也有着足够的重量感,纯粹以二声道音乐软件播放为目的,这对喇叭并不需要搭配主动式超低音喇叭。

极其丰富的弦乐层次
第三项特点我相信听过Elac喇叭的玩家都很清楚,该厂的制品向来都具备速度快、解析力强的特性,然而在近几年试用不同制品的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Elac的声音性格也在慢慢地转变。在六、七年前,Elac喇叭音像轮廓异常清晰、甚至有点强调的嫌疑,近年Elac的声音则越来越圆熟,并没有把音像的轮廓刻划得太过锐利,反而使得声音层次感更好,在表现大编制的管弦乐时,可以听到一整片的弦乐群,众多复杂的声音不会「大而化之」地混成一团,能轻易地分辨出其中丰富的层次,铜管乐器的光泽感充分,全无撕裂、刺激性的高音。

幸运的二百五十分之一
继310 Jubilee Edition之后,这回是Elac第二度推出310的特别版本,以它的声音表现,原厂已经尽其所能地将310的设计与制作推向顶峰,310 Ultimate Edition所代表的不只是310的极限,我认为它已经是小型喇叭难以超越的障碍。若您对于音质挑剔的程度远高于常人,在试听过这款制品之后,我相信您会非常乐意成为全球幸运的250位拥有者之一。 ■
回到上一页
TOP
9#

图片是怎样贴上的?

真心相伴听音乐-ATC Active 10喇叭 刘汉盛

  用Active 10听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那钢琴的声音就是晶莹与木头味的综合体。钢琴音粒虽然不是雄壮大颗那种,但适当的形体以及清楚的触键质感却把钢琴的真实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听这样的钢琴与小提琴音乐时,真令人兴起大喇叭有何用之感。
原厂公布规格:
  主动式喇叭,1吋高音一只、5吋中低音各一只,高音以内置50瓦后级驱动,中低音以内置200瓦后级驱动。频宽70Hz-17KHz(±2dB),分频点2.8KHz,最大音压105dB,尺寸390×230×310mm(高×宽×深),重量15.5公斤。参考售价:75,000元(脚架另购)。进口总代理:雅风(02-23811685)。
  ATC Active 10无论在造型设计、色彩或作工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真无法想象这是传统上不重外观的鉴听喇叭厂所生产。由此可见Life Style已经渐渐成为主流。别小看中低音单体只有5吋,它的内部有一个200瓦后级专门伺候它,即使在大空间中也能够再生很好的平衡性。
  《参考软体》阿巴多指挥的马勒您听过吧!莫扎特呢?他指挥欧洲室内管弦乐团、由David Garrett演奏小提琴的版本可真好听呢!片中小提琴柔婉优美,光泽尽显。管弦乐软质绵密,低频丰润有弹性。在诠释方面,可以听出所有参与的人员心情都很愉快,所以音乐中布满欢愉的气氛。如果您听起来觉得小提琴刺耳,没有质感,那就表示音响系统与空间调子都太硬了。(DG 447 110)

  第一眼看到Active 10的时候,我真不敢相信这是ATC的产品。虽然近年他家的产品已经摆脱过去那种大木箱的刻板造型,但是Active 10的造型设计与作工处理实在比起以前的产品超前一大截。我的意思是:Active 10的整体外观设计已经达到Life Style的极高水准,而这竟然是录音室鉴听喇叭厂所生产的!通常,录音室鉴听喇叭厂不会太在意外观造型的,它们只要求声音的表现而已。由此可知目前Hi End市场中,Life Style造型已经逐渐形成主流共识,连传统喇叭厂都不能置身度外。
主动式设计,50/200瓦驱动
在型录上,它的名称为Active 10,然而在它的背板上却写着SCM 10.2字样,我想,Active 10这个名称比较好记,所以决定就用它。到底Active 10有多漂亮呢?老实说它不仅漂亮,气质还很高雅,用手抚摸光滑圆柔的箱体时,心中的满足感难以形容。更漂亮的是背板的散热片设计与整个箱体达成圆满的融合,这真是杰出的工业设计。仔细透过面板网罩观察,可以看到Active 10使用一个1吋高音单体与一个5吋中低音单体。您可不要小看这个5吋中低音单体,它的重量达3.5公斤,可说是Active 10的灵魂。而在背板上则只有一个电源插座、一个XLR喇叭端子以及一个电源开关。在内部,高音单体单独由一个50瓦后级驱动,中低音单体单独由一个200瓦后级驱动,分频网路采用电子分音。
  这次去看音响展的人一定在二楼雅风房间中听过Active 10,虽然空间有二十几坪之大,但是我相信很多人对Active 10的声音印象深刻。现在它面临更大的挑战:这幺漂亮的小喇叭在我家四十几坪开放空间会有什幺效果呢?答案马上揭晓,不过我要先说搭配Active 10的器材。
  这次我用Class?Omega SACD唱盘,也用Burmester 006 CD唱盘来听,又用Meridian 588 CD唱盘听过。前级则使用了Class?Omega、Chord CPA 2200、Burmester 935以及MBL 6010,它们都有平衡输出。这幺多前级配上Active 10时要注意的是平衡插座的相位问题,Active 10的XLR端子接法是1地2正3负。假若您的前级XLR端子是1地2负3正怎幺办呢?很简单,再去做一组平衡线,其中一端接成1地2正3负,另一端接成1地2负3正,这样就能「沟通」了。
怎幺听都不刺耳
  这几部前级中,MBL 6010声音最厚,高频也最暗。Classh适中,Chord与Burmester高频段则比较明亮,而且光辉比较强。没想到,这些个性不同的前级配上Active 10都很好听,没有无法入耳的问题。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Active 10的高频段本来就故意压抑去产生稍暗的木头味,所以配上这些前级之后只有光泽是否更光辉的问题而已,根本不会有高频段飙出来的问题。再者,Active 10的中频段本来就很饱满,虽然Chord的中频段不是饱满型,但是配上Active 10之后也呈现饱满而有密度与重量的感觉。而其它前级在这方面则显得味道更浓些。至于低频段,配上MBL 6010时量感最足,再来是ClassPBurmester,Chord则是适中而已。写到这里,我开始伤脑筋了,因为我无法决定到底要用哪部前级所听到的声音来做定稿。想来想去,我认为还是用我综合的感受来做最后定稿。至于讯源也是一样。
音乐平衡性很好
  Active 10让我非常惊讶的是,那幺小的喇叭在那幺大的空间中,却能表现出很好的音乐平衡性。由于有很好的平衡性,所以听各种音乐都觉得很好听。Active 10拿回家的第一天晚上,我就从头到尾把Accuphase那张从Denon唱片所选辑的测试片听过一次,老实说,当时心里充满幸福感与感叹,我感叹许多大喇叭的表现还不如这对主动式小喇叭。聆听时,我把每一首的听感都记录下来,以下就是我当晚的记录:
  听第一首Accuphase马勒第五号交响曲第一乐章,铜管非常温暖,而且光辉不缺,厚度也很真实。更美的是弦乐群绵绵密密,甜甜的又带有群体擦弦质感的美。音场中所有乐器很清楚,包括在后面的小鼓都不会混成一团。第二首钢琴珠圆玉润,颗粒大小适中,音质甜美音色晶莹。第三首大键琴不会太细太亮,拨弦质感相当好,听起来舒坦不噪耳。第四首的钢琴有木头味,双簧管的特殊味道也很正确。第五首四季的驱动力十足,弦乐动能强但却不会刺耳,反而有光泽与甜味泛出。第六首日本歌谣与第七首德国歌的歌手丹田非常有力,声音有震撼力。第八首女歌手圆润的嗓音听来真舒服,伴奏弦乐的擦弦质感非常迷人。
稍暗木头味与擦弦的融合
  第九首小提琴协奏曲管弦乐澎湃磅礡,独奏小提琴的擦弦质感非常真实,即使拉到高音处小提琴也不会变笛声。会变笛声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把擦弦的细微声音表现出来,这就好象冬瓜蔓藤梗上的绒毛一旦被剃光,看起来就不像冬瓜的藤梗了。第十首的低音弦乐多幺有弹性,高音弦乐部又多幺有光辉与光泽。而且擦弦质感很真实,请注意我在此一直说到擦弦质感,那是一种稍暗木头味与适度擦弦质感的融合,也是ATC喇叭的看家本领,只不过没想到这幺便宜的Active 10也把这项特异菜单现得跟他家大哥们一样好。第十一首的弦乐群也是光泽与弹性俱佳,擦弦质感不缺。第十二首G弦曲那些弦乐真是美得无法形容,那浓浓的低音弦乐部的鼻音有如男性低沉的磁性嗓音,充满难以抗拒的魅力。第十三首马勒第一号交响曲第二乐章,那也是非常迷人的音乐,各种乐器缓慢和谐的演奏,铜管与木管突出于柔美又有厚度的弦乐群之上,具有难以形容的美感。
晶莹与木头味的综合体
  过几天,突然心血来潮,我找出阿巴多指挥欧洲室内管弦乐团、David Garrett演奏小提琴的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来听(DG 447 110)。没想到,Active 10一样把小提琴以及管弦乐表现得那幺平衡,而且小提琴的音质与音色都很美,擦弦质感也非常真实。老实说,如果要我在稍暗的木头味与辉度很高的小提琴中择一,我宁可选稍暗的木头味,因为听起来更真实。Active 10表现起David Garrett那纤细的小提琴时,不仅控制住太亮的光辉,还把木头味发挥得很好。当然,管弦乐的丰满细致绵密就不必说了,有时管弦乐的低频处还会显出弹性呢!。这张CD除了二首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之外,还有一首小提琴奏鸣曲。用Active 10听起来,那钢琴的声音就是晶莹与木头味的综合体。钢琴音粒虽然不是雄壮大颗那种,但适当的形体以及清楚的触键质感却把钢琴的真实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说真的,我无法以文字来描述我听莫扎特这首小提琴奏鸣曲时内心的平和与幸福感,那不正是莫扎特想要传达给世人的情感吗?听这样的钢琴与小提琴音乐时,真令人兴起大喇叭有何用之感。我想,除了气势磅礡、动能强烈的大型管弦乐作品Active 10无法完全再生之外,一般音乐对它而言简直是「小蛋糕一片」。
唱起大提琴最迷人
  除了小提琴与钢琴都能够显出迷人的木头味之外,您知道Active 10唱起什幺乐器更迷人吗?告诉您,就是大提琴。您或许听过,ATC的喇叭通常都具有比一般喇叭还要强的密度与重量感,弦乐的粘滞感也比一般喇叭还好,这几种特性汇集在一起之后,就变成大提琴的绝美特性了。如果您不相信,下次遇上ATC喇叭时,听一张大提琴独奏就见分晓。在此我用了加拿大North Star唱片公司那张Odyssey(CD 2392),在吉他轻轻的伴奏下,大提琴散发出一股迷人的男性魅力,那是充满粘滞感与密度的鼻音,我不敢说Active 10表现大提琴完全胜过那三对大喇叭。但是,我敢说如果以价格来衡量,Active 10无疑是第一名。而听马友友的「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与「繁花似锦巴洛克」时,琴音也都美极了。您听马友友的录音觉得不好吗?换对喇叭吧!
细节与速度感
  从开始到这里,我说的都是Active 10的优点,难道Active 10没有缺点吗?读者不免怀疑?其实,任何器材都会有它的长处与短处,人也一样,我们要欣赏别人的长处,而容忍他的短处,这样无论是夫妻或朋友都能和平共处。如果要论Active 10的短处,我认为听惯清亮光辉声音的人可能会不满足于Active 10缺乏鲜明浮凸的声音细节。例如听芭菠杨格(Barb Jungr)那张巴黎四月天(Linn AKD 167)时,我听出芭菠杨格的嗓音磁性没有那幺明显,好象有些粗粗的质感不见了。为什幺我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我当场与Avalon Eidolon Diamond、Burmester 961以及AER Momentum这三对喇叭比较,而这三对喇叭都是细节多得不得了的喇叭,所以我一听就发现这个问题。我可以这幺说:Active 10在细节再生以及速度感与暂态反应方面不如这三对喇叭,透明感也不是高度透明那种。不过,它却很适合陪伴您静静的听音乐。换句话说,Active 10不是让您用在高速公路上飚车、满足各种操控极限的喇叭,它不是设计来让您玩的,而是与您真心相伴听音乐用的。
值得听的好喇叭
  用Active 10时,我要提醒您一件事,那就是Active 10一定要热到散热片摸起来有点烫手时,才会好听。如果散热片摸起来只有温温的,弦乐的光泽会不够,细微的强弱对比也出不来,整体听起来会有比较笨拙的感觉。一旦让它热身够了之后,它听起来就会如以上我所形容的一般。文末,我诚挚的建议大家应该多听好喇叭的声音,这样就能够判断乐器真实的音质音色与质感表现。如果大家都选好喇叭,那些滥竽充数的喇叭就无法生存。毫无疑问,Active 10就是这样一对值得听的好喇叭之一,它是一对能够与您真心相伴听音乐的喇叭,它不需要后级,您只要准备一部一般水准之上的前级与讯源,它就能够让您享受到很好的音乐性。
  焦点…怎么听都不会刺耳,木头味十足,密度与重量感也有相当成就。更好的是声音的平衡性非常好,音乐听久都不累。
  搭配建议…千万不要用声音听起来笨笨没有灵气、光泽不够、又不够细致的前级或讯源来搭配它。假若搭错了,Active 10的擦弦质感会大减,声音的光泽也会不够。像Burmester这种光泽的机器或像Classe这幺细致的机器都适合。
TOP
10#

SMERT 在 2006-11-10 6:39:59 发表的内容
iPod配Jeff Rowland 102,太奢侈了吧。
如是说喇叭好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