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折腾器材时,很多时候是凭初印象,就是很主观的行为(这套声音美、那套声音吵)而且没有一个自己能牢牢抓住的标准去衡量,当然这个标准(刘汉盛音响20要,百度一大把)又如何绝对,只是相对而已,抓住其中关键几点就能慢慢的度过这个入门期,决定器材出来的声音是否有真感情?常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细节无限的把它放大从而乱折腾,好像小提琴录音,有的强调质感、有的强调水分和光泽、有近、远场等不同录音方式,器材反映出来的听感也各不相同,这时很多人就会认为质感强的听感显得吵了,从而认为器材又问题了,该换DD了,搞来线材等强行把那部分宝贵的质感抹杀掉,让它听起来显得很细腻的感觉,应有的爆炸力给减弱,听起来不够真实,相反应该在质感好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定的饱满度润泽和修饰一下。人声也一样在追求气流摩擦喉咙那种强烈的缓慢的转换过程(密度越大这种感觉越强烈,过程显得越丰富缓慢,如足球守门员,射门的球速在守门员意识高度集中时,射过来的球在他眼里会变得很缓慢,有足够的时间作出扑救动作,其实很快,快和慢本身矛盾,这如何会统一得这么完美,这也是END的其中一个要素,追求这些的同时难免由于质感占的比例偏多显得生硬,这时欠缺的人声肉感要相对平衡的弥补上来,肉感从何而来,就是全频的密度能量水分光泽等要素综合在一个平衡点上得来,简单的说需要加强黏稠感就好,把这么多的音响要素综合在一起而且协调到一个合适的点,这也是END的其中一个要素)、低频以宽松饱满结实的在弹跳时表现出来有重量感(看起来很奇怪宽松和结实好像不容易联系到一起,可是最后偏偏做到了,这就是END的其中一个要素)、高频往往是透明饱满圆润、把质感、水分、光泽、张力、空气感、爆炸性等综合得很好,不突出某一方面。(小提琴压得住弦有摩擦力同时在表达弓和弦移动过程中与力道大小的变化同时又表现出很多不同大小的细微颗粒杂乱有序的不停往外冒,杂乱、有序这个矛盾得到统一,这也是END的一个要素),这样的例子很多。总之,一套耐听的系统首先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上,有人喜欢冷静的、清爽的、艺术处理的等等,我就喜欢有亲切感、是饱满透明、有轻松感和鲜活感的,声音结像是有实体感的、(是凝聚、有密度、有质感有能量的,这些综合得越好,形体感越饱满真实)而不是点或面的表达方式,这就是电转换为声音再表达情感的基本要素。通常系统很难做到,遇到的问题都是能量不足和两端延伸的问题,的所以得妥协,抓住你喜欢的几个要素,不能多哦!多出几个,那口袋里的米可能就不够了。把所有20要里所有要素吃个透,结合实际举1反3折腾时,情感就自然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