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民族音乐世界 [复制链接]

查看: 57153|回复: 163
71#

蒙古民间乐器介绍
    马头琴
蒙古人称为“莫琳胡儿”,是蒙古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乐器。因为琴杆的上端雕有一个很精致的马头,所以叫“马头琴”。演奏马头琴的人多半是独奏,或是自拉自唱。马头琴的声音辽阔低沉,悠扬动听,仿佛把人们带进茫茫无边的草原。琴身木制,长约1米。共鸣箱扁平而呈梯型。以马皮或羊皮蒙面,面上绘有图案。琴杆上部左、右两侧各安一弦轴,拉弓以藤条与马尾做成。传说从前有一个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小马的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在琴杆的顶部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以此而得名。马头琴是独奏乐器,也可用于器乐合奏和为说唱、民歌、舞蹈伴奏。马头琴的传统演奏法,有科尔沁演奏法和土尔古特演奏法两种,它们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冒顿潮尔,冒顿是蒙语“木头”的意思,冒顿潮尔是一种吹奏乐器,粗一看,以为是萧,但实际上它只有三个孔,演奏方法也不一样,最重要的是,在吹奏的时候,不光是乐器在发出声音,演奏者的喉咙也在发声,在听众来说,听到的是乐器和演奏者的喉音和在一起的一种和声。
        四胡,蒙古语叫它“胡尔”,是拥有千余年历史的蒙古弓拉弦鸣乐器。在蒙古族传统民间乐器中,风格浓郁、独具特色的除了马头琴,就当属四胡了。四胡也叫四弦琴,因有四根琴弦而得名。
       忽必丝,蒙古族弹拨乐器,明代时民间相当盛行,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忽必丝发音清晰、明亮、音色柔和优美,富有草原情调,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口弦琴,是鄂伦春的传统乐器,琴盒形状似小鱼,放在唇齿间吹奏,同时用手指拨弦。用它既能吹出欢快的曲调,又能吹出悲哀的调子。现在,口弦琴已是鄂伦春文物了。
       图卜硕尔,蒙古族传统弹拨乐器,发音清晰、明亮,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马头琴、呼麦、长调……都是蒙古民族的民间艺术瑰宝,极具蒙古民间特色,将蒙古民间风格的演唱——长调、呼麦融入马头琴演奏,更配以民乐及蒙古民间乐器的伴奏,带给人们不同凡响的蒙古音乐,让人们在一首曲目中欣赏到不同蒙古音乐艺术的精髓。尽情享受蒙古文化的悠远与厚重,感受到草原的辽远与苍茫!充分了解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





TOP
72#
TOP
73#

jargalant altai   -  xoomii music of mongolia






TOP
74#

《蒙古精神》 Urga / Close to Eden

1991年上映的热门影片。本片由法国出资,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执导。该片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像奖和欧洲电影奖的最佳影片。该片也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第一部获奥斯卡提名的影片。
幕后花絮荣获威尼斯电影节金像奖和欧洲电影奖的最佳影片,在蒙古大草原实地拍摄。全片洋溢着清新的大自然气息,也生动地反映了蒙古的风土民情。片中有部分片段以超现实笔触探讨西方现代文明对蒙古传统文化的冲击,表述了现代文明与原始文明间的相互融合和撞击,电视机是最具象征意义的道具。俄语片名是指蒙古族男女在草原上造爱,以此来暗示蒙古人粗犷奔放的民族精神,无奈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显得虚弱无力。

这部影片的配乐是Eduard Artemyev





最后编辑xiaobaxi 最后编辑于 2009-07-17 00:32:07
TOP
75#

李波
内蒙古马头琴演奏家(1955-)  1955年1月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原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独奏演员。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系,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北方民族艺术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日本著作权协会会员,内蒙古马头琴专修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日本马头琴基金会理事长。


  1982年中国唱片社发表了李波首张专辑唱片,1987年调入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1988年 内蒙古青城艺术节音乐比赛获骏马奖(第一名),1989年李波马头琴专辑盒带发行,同年在北京音乐厅与中国中央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任独奏,1992年获内蒙古室内乐比赛优秀奖。同年代表内蒙古访问俄罗斯,1993年在澳门举办独奏音乐会,1995年在日本取得艺术家签证。到现在为止在日本举办了600多场个人演奏会。


  1996年在日本出版了个人独奏CD,同年在日本成立了《李波马头琴基金会》,全额赞助了内蒙古首届“民族器乐、作品及长调大赛”并在97年邀请了一等奖获得者的9名演奏家在日本全国巡回演出了25场,96年在内蒙古出版了第二盒专辑盒式带《遥远的敖特尔》,96年代表内蒙古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任独奏,97年在新加坡举办独奏音乐会,在这期间,共创作了十几首马头琴独奏曲,代表作有叙事曲《马头琴的传说》和协奏曲《遥远的敖特尔》,被誉为“轻似流云,急似骏马”的琴手。1998年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中国卷(三)内;1998年内蒙电视台专题《琴声带我到草原》20分钟的专门介绍;2002年内蒙电视台专题《访旅日音乐使者李波》20分钟专题介绍;2001年为锡盟灾区牧民赠送126只羊,2002年赠送40只羊。CD专辑有《遥远的敖特尔》日本出版、《荒城之月寄思》日本出版、《亚洲抒情李波风》日本出版、《马头琴的传说》香港出版、《苏和的白马》日本出版。2000年日本NHK电视台专题介绍《传递马头琴的心声》;2001年NHK电视台优秀的音乐家节目被介绍;2002年内蒙古电视台《音乐部落》作了专访,2003年日本NHK电视台《超时空、超国界的音乐》专题介绍。NHK主办的《地球环境》音乐会与宗次郎共演,并在《古典音乐俱乐部》节目里专题介绍。
李波的马头琴专辑 - 马头琴的传说
    The Tale of Matou Qin
    ROI 出品 1998
    伴奏:上海室内交响乐团
    伴唱:阿拉坦其其格






最后编辑xiaobaxi 最后编辑于 2009-07-17 00:27:44
TOP
76#

京剧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正在表演京劇的男演員


京劇又称京戲,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京劇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劇漢劇,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劇的腔调西皮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TOP
77#










TOP
78#

(转贴)
陈重:笛艺绝技二则

一、吹笛颜面不出汗法

吹笛,讲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伏天吹笛,常因汗流满面、下颏部渗汗而影响演奏效果。现今的设备优越,剧场常设有空调,但在酷暑而没有空调的场合,演奏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我在青年时期,曾向民间艺人学得暑天吹笛颜面不出汗的吹奏方法,于演奏效果的发挥,确有极大的裨益。
1944年,我在通商银行供职。因我酷爱民族音乐,时常吹吹箫笛、拉拉二胡,或弹弹古琴、琵琶。一次,一位与我同一办公室的同事告知,其岳父亦善于吹笛,并告知其岳父名庄海泉。我一听,知道庄海泉乃苏滩名家,庄海泉的女儿乃是锡剧皇后庄宝宝。他们常在时代剧场(旧址在原上海音乐书店楼上)献艺,我也常去看戏。乘此机会,我便结识了庄海泉,经常听他聊聊前滩(苏昆,庄乃大章班笛师)、后滩的轶闻。
一次,庄海泉向我谈到,吹笛者暑天最怕颜面出汗,应学会吹笛颜面不出汗的方法。我一听,深感诧异,忙向庄海泉请教。庄说:“暑天不出汗不可能,是让颜面不出汗,而让汗全部由背上流出。”庄又说:“我们苏滩艺人,常要化妆出台,颜面出汗又不能揩,而身上穿‘竹衣’,却可任汗流淌。因此,师父常要徒弟练此功。其要领是:吹笛时,颜面肌肉要极力放松,双手持笛时两肩用力。此力只能用阴劲,不能用蛮劲,否则影响手指灵活。”最后告知,此功只要掌握要领,练些时日即可掌握。
当时正是热天,我依照庄海泉所教的方法练习了一段时间,果然应验。以后我在教学生时,也总希望他们能练练此功。吹笛诸君,若于此功有兴趣,不妨一试。

二、王喜云“喜”吹“喜新婚”

吹笛的口型,民间向来有尖嘴、婆嘴之分,现今音乐院校的教师对口型则更是讲求。然而这都是讲的一般的或规范的演奏方法。我就碰到过特殊的演奏方法。
1954年4月,全国音乐、舞蹈观摩汇演之后,查阜西、冯子存、管平湖、赵春亭等来上海演出,下榻在“哈同花园”旁的沧州饭店。我有幸去拜会几位演奏家。当时,我特别对冯子存先生的演奏倍加推崇。冯子存先生指着身边的王喜云说:“人家能张着嘴吹笛,那才叫绝技呐!”闻听此言,我极力恳请王喜云先生能赐奏一曲,以长见识。在冯子存先生的怂恿下,王喜云先生终于首肯。此时只见王先生双眼眯缝,两口角后收,舌尖外露,口风从舌面喷出,真是“笑容可掬”。如此吹笛方法,若非亲眼所见,真难相信竟有如此绝技!
王喜云先生吹出的音色,坚实有力,手虽无法舞,足则随着旋律蹈之,气氛欢快热烈。。
一曲奏毕,我请教王喜云先生何以学得此技。王先生回答:“我们民间吹鼓手,丧事则要哭丧着脸,喜事则要喜气盈盈,也是生活所逼。
社会已前进,生活已改善,王喜云先生已作古;此技恐已不传。



TOP
79#

孟加拉音乐与印度的音乐文化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从10~17世纪随着佛教的衰落和印度教的兴起,孟加拉地区掀起了宗教虔诚运动,音乐也获得了很大发展。赞颂印度教大神的歌曲应运而生。音乐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此后,随着伊斯兰教在孟加拉国的盛行,音乐逐渐世俗化,伊朗和阿富音乐文化的影响有所增强。
孟加拉的民间歌曲十分丰富,其中以江河为主题的船歌“巴蒂阿里”最著名。巴蒂阿里的节奏鲜明。乐句较规整,大多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巴乌尔”是当地民间流浪艺人的一种传统歌调,纯朴、自然而粗犷,多半是关于人生哲理和颂神的内容。多用或拍。民间舞曲多种多样,以切分音节奏为特征。其中欢快热烈的“朱莫尔”最为流行。最常见的民间乐器有一弦琴埃克塔拉、萨林达、古布古比鼓(亦称卡马格鼓)和铜铃等。
孟加拉的传统音乐,基本上以印度的拉格和塔拉(见印度音乐)为基础。在具体运用时并不严格,经常使用的拉格音阶有C D E F G A 和C F G两种。从二级音到四级音的小三度上行是其传统音乐的典型的曲调特点。常用的塔拉有达德拉(或),凯姆特()和卡法(或)等。主要的艺术歌曲有牧童歌、吉尔登和穆尔舍迪等多种。牧童歌是12世纪著名诗人胜天所创作的梵文诗歌,以印度教大神之-黑天和罗陀的爱情故事为主题。诗中包括了24组带韵脚的歌曲,每组8节,均注有演唱时使用的拉格和节拍。





TOP
80#

(转贴)
越南民主共和国嘲剧艺术团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神水瓶》,是由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编成的,很有神话色彩。它强烈地揭露了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罪恶,同时热情地颂扬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坚贞、机智的美好品德。剧本语言洗练、生动,音乐优美动听,演员的表演也很逼真动人,全剧从头到尾反映出劳动者“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思想,表现出劳动人民酷爱真理、反抗强暴不屈不挠的精神。
  剧作者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大胆地在创作上赋予了浪漫主义精神,这不但使人物和剧情更加戏剧化,同时也使人物更加理想化了。戏的一开始就通过龙神托梦、送给贫苦农民夫妇——三哥和三嫂一个“神水瓶”,这个“神水瓶”,使他们的劳动果实更丰盛,使三嫂变得更美丽,这对夫妇在“神水瓶”的帮助下生活得越来越幸福。然而就在这时候,飞来一只狡猾凶残的乌鸦衔画替皇帝选美,并选中了三嫂,因此三嫂被抓进宫中。这犹如晴天霹雳,使人物心情、精神面貌
起了极大的变化,戏剧冲突顿时尖锐起来。接着,作者着力的描绘了三嫂在宫中坚贞不屈的抗争,尽情揭露强暴的统治者——皇帝的百般丑态,更表现了三哥机智勇敢的精神。戏的结尾三哥做了皇帝,并下令把脱下了龙袍的真皇帝抓去斩首了,三哥三嫂遂得到重逢团聚。这样的结局虽是经过传奇性的夸张描写,但确也道出了一个真理,即统治者终久要被人民赶走,终久要垮台,即使在他身侧的侍
卫们也不会不在适宜的时候起来打倒他。
  这出戏在刻划人物方面,是很成功的。三哥三嫂那种善良、正直、勤劳、坚贞不屈的性格十分鲜明,如在“赶集卖葱”、“被抓分别”、“宫中思夫”等章节中对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刻划十分细致动人,再加上对三嫂入宫后的坚贞不屈,三哥借卖葱进宫的机勇敢等描绘就完整志塑造了这两个人物的真实形象。对反面人物的刻划方面,也是入木三分。象宰相、太监甚至担凳者,即使戏份不多,但
在动作造型上都是性格化了的,给人的印象颇深最后那场戏,对皇帝、宰相等的捉弄,把这些人物在宫殿上扮成魑魅魍魉,活活勾出了他们的丑态,对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给以辛辣的嘲讽,使这出富有神话色彩的戏曲更有喜剧的效果。
    在音乐创造和舞台设计方面也是很有特色的。据说嘲剧原来的乐器只有大鼓、小鼓、铜锣,后来才逐步补充了胡琴、二胡、笛子、筲,现在我们听到的还有一些低音乐器,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这个剧种的发展、变化。这个戏的音乐伴奏非常丰富柔和,许多腔调清彻动听。打击乐和管弦乐使用的很谐和,都紧紧地为表现戏的思想内容服务,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每场在开幕前的擂鼓高歌或是加
一段前奏,对安定剧场秩序、制造戏剧的环境气氛很有帮助,并另具特点。此外
,这个戏的舞台设计,也有其特色,如用风吹树倾等布景来介绍气候环境,写实写意的结合;与剧情十分吻合。
  嘲剧《神水瓶》从剧本到演出,从音乐伴奏到舞台设计,艺术家们认真的表演,高亢清脆的歌喉,优美的舞蹈,尤其是他们发扬民族传统和革新创造的精神,值得称赞。
      (原载1960年9月27日《广州日报》)


越南:传统嘲剧《悉多姑娘》重登舞台
嘲剧是越南的传统戏剧,起源于11世纪的越南北部平原农村地区,演出中包含唱、舞、乐、文等艺术形式。嘲剧的一出戏通常就是讲述一个故事,而且戏文富有民谣和俗语的色彩,因此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交流很紧密。这几天,80年代曾经风靡越南的嘲剧《悉多姑娘》正在河内嘲剧院上演,吸引了不少观众。
    《悉多姑娘》重新登上舞台标志着河内嘲剧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无论是对于嘲剧表演本身还是对于整个传统艺术而言,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印度服装,演出着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的片断,一个动作,一段唱词都吸引着台下的观众。(展示)
    观众与台上的演员们一起投入到了悉多与罗摩的爱情故事中。






最后编辑xiaobaxi 最后编辑于 2009-07-18 18:07:5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