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寨乐话——遥远世界的回声 [复制链接]

查看: 80747|回复: 314
81#

孔老夫子的最爱

刚才等地铁的时候偶在那儿琢磨,你说这孔老夫子其实他是一个美学家及音乐艺术鉴赏家,他听韶乐竟听得三月不知肉味,还有他经常慨叹“浩浩乎吾从周”,据我推测,他所“从”的也是周的“乐”,——那时的礼与乐本就分不开。他那“暮春者,春服既成”乃至最后“吾与点也”的美文其实是一切中国“闲”士大夫的美学宣言,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论断更与西欧古典美学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老先生是性情中人,所以一到了社会领域就难免说一些“热昏的胡话”;“ 为尊者讳”这在现代法律看来就是一个包庇罪——就是你老子犯了罪也包庇不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与中国人口过剩是个什么关系,偶未研究过,不敢妄下断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更是断了当今一切驴友的念相,更使靠旅游增加GDP的想法泡了汤。老夫子最大的功绩是整理出诗300,那些不过是当时的流行歌词;托老先生的福,词都留下来了,谱却没有,要不然偶们就可以在喝过燕京啤酒后,一边拍桌子一边唱“硕鼠硕鼠,无食我薯”了。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08-03 12:57:19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82#

音乐家的作品与音乐家的人品

如果问我“音乐家的作品与音乐家的人品有关系”吗?偶会把头摇得跟拨楞鼓似的。就说偶的老师吕利,很早就受路易14的“皇恩浩荡”,把持巴黎歌剧院达N多年,尽一切所能排斥异已,还特能赚钱,据说他死时的财产是700多万法朗——乖乖,这在现在也够“款”的了。也许是太走运的关系吧,他的死竟是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那会儿指挥不用棍,而是用一根大棒子在地上敲,在一次歌剧的彩排中,大师也许是太激动了,竟一下敲在了自己的脚趾头上,引起感染不治身亡——享年不到60。再说德彪西,绝对的音乐天才——开一代风气之先,这哥们在出道前疯爱一下层女士,那女的也为他要死要活,两人情深意长;过不了几年,德兄弟移情别恋,据说是爱上另一个有钱的女主,遂毅然抛弃此女,搞得此女寻死觅活,但德先生不为所动——这事惹得一班哥们都与德先生绝了交,包括拉威尔。能因为他们的品行而不听他们的音乐吗?要问我这个问题,偶会把三个拨愣鼓捆一起摇得毕剥三响——NONONO。品行高端的人不一定写得出高端的音乐,品行“不端”的家可能写的音乐却是端庄亮丽,摄人魂魄。你要问偶谁是最牛的代表,偶会朝你翻个白眼,然后写下这个德文名——WAGNER。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08-04 13:41:37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83#

回复 263# 吹水王 的帖子

吹水兄弟的古乐片片收多少了?先来张萨瓦尔的吕利听听看喜不喜欢?——那斗牛士进行曲雄浑壮观,充满皇家英气。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84#

回复 266# 吹水王 的帖子

彼朋的网站只卖便宜的碟,要买正价的,你得从别处订。忘了跟你说,前一阵HM的50周年庆祝出了一个大套装共50碟,精选其优秀唱片,应该不错,前些天还有人在这儿讨论这事。打这个电话看能不能订020-83794609。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85#

最真诚的浪漫主义者

如果说别的浪漫派大家总还有一点“做作”的话,那莱比锡的又一位名人舒曼则没有这毛病:他的音乐总是从他的内心汩汩流出——自然且充满不加掩饰和雕琢的激情,他就像把画画视作生命的凡高一样,总是把心肝肺一股脑地掏给你。舒曼在音乐史上如雷贯耳还因为他那惊天动地的爱情,他最后以法律手段才扳倒克拉拉那位老顽固的爹——老维克也因此而得以青史留名。舒曼第二件“痴”事是为了增加弹钢琴时的手指跨度而采用一种机械装置以拉长手指,结果终生“指残”,再也不能弹钢琴了。每年立春那天,偶都把他的“春天”交响曲拿出来重听一遍,以此来迎接春天的到来,顺便感受一下那久违的豪情和热望。舒曼的钢琴曲也十分了得,他的《童年情景》充满奇思异想,意趣盎然,非假么假事的人所能做出。舒曼的家族遗传上有精神分裂倾向,再加上其他原因导致他疯病发作——据说发作前整整一夜他的脑子里都响着交响曲;他曾投多瑙河企图自杀被救出;他对音乐史的又一个大贡献是直接提携了勃拉姆斯。我们从他论述音乐的文字中同样能感受到他火一样的激情和全心全意对音乐的热爱。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08-06 09:53:24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86#

回复 272# 老范 的帖子

范兄高人,瓦大腕的才能集中在戏剧上,而重点又在“戏”上,尼采说瓦格纳的乐思从未超过5小节,还说瓦氏在能力不足的地方就确定原则。而且与范兄相同的是,尼大人一开始也贼拉喜欢瓦氏,后转而激烈攻击瓦氏。
最后编辑shenming 最后编辑于 2009-08-06 09:32:54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87#

回复 270# jshakszx 的帖子

谢NOVAK及JAKA兄的鼓励。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88#

快乐的人,沉思的人

今年是亨德尔逝世250年周年,昨天去国家大剧院听亚洲爱乐,发现刘雪枫将在大剧院开讲亨德尔,俺在这里也凑个热闹。这部亨氏清唱剧由于偶在向往已久的巴黎歌剧院亲聆克利斯蒂的现场演绎而在心下留下温馨而富有启示性的记忆——幕布上不断有各种图片幻动,男女演员的精彩舞蹈,使你不得不叹服法国人的品味和独出心裁,竟把这样一出清唱剧演绎得如此“有滋有味”(当然克利斯蒂是美国人,但人家入了法国籍了),成为你心中挥也挥不掉的一道记忆景观——

这部清唱剧作于1740年1月底2月初;这一次是弥尔顿的同名诗激发了亨德尔的灵感,那诗作于1632年。弥尔顿的原诗是两首,分别讲述两种类型人的性格取向和生活作风;亨德尔的脚本作者查尔斯-詹尼恩斯(这人也是《弥赛亚》的脚本作者)经过重新整合,在剧中以对话形式来探讨两种类型的利弊。
    我初听此剧即觉得很有意思。且不论它的音乐如何,这出剧探讨的确实是人类生活的两种主要风格和主要取向。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一种人确实活得比较潇洒和外在,他们做事只凭自己的感觉,注重当下的感受和快乐,而不太考虑后果;但过后,他们当时做下的事却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于是他们再去解决和想办法。其实,如果他们当时注意的话,那些后果完全是可以避免的。这就是本剧中所说的“快乐的人”,其实从长远的角度看,他们似乎并不快乐。当然,也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们比较理智,行动前会仔细地考虑后果;当他们预见到不利的后果时,他们一般不会采取会导致那种后果的行为,这种生活方式为他们规避了生活中的许多麻烦,他们的生活也就比较平稳和顺遂。这就是本剧中所说的“沉思的人”,但这种人在生活中明显没有前一种人得到的“快乐”多,正因为他们的预见性和他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他们牺牲掉了生活中的许多快乐。比如说“外遇”,谁都知道那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狂喜和迷乱(我们不能否认,生活中需要这样的狂喜和迷乱);遇到这种情况,“快乐的人”会不太考虑后果的出现而挺身上去追求这种“快乐”,而“沉思的人”在经过反复思考后一般会放弃,因为它经常会导致其后的一大堆麻烦事,直至离婚甚至事业破产,而这些后果是“沉思的人”绝对不愿意接受的。这样的例子我们在冯小刚的电影《手机》中看得一清二楚,那位一再教育别人“做人要厚道”的某老在遭遇女学生后,“房间是开了的,但还是怕麻烦,改在咖啡厅坐而论道”,但即便是这样,他还是得不到那位他早已对其产生“审美疲劳”的老婆的原谅,而闹得满城风雨从而导致在单位的一败涂地。——未完待续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89#

回复 278# herodotus 的帖子

不好意思,俺发过一个勃拉姆斯的帖子,标题叫“不惑声中的激情:我的勃拉姆斯交响曲之旅”。勃拉姆斯是最值得侃的,有侃头。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90#

快乐的人,沉思的人(续)

“追求感觉”和“讲究理性”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中都存在的两种倾向,如何调和它们而达到“双赢”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但一直到现在,似乎也没有什么理想的办法可以调和这两者的矛盾。追求当下感觉经常会导致生活中的恶果,搞得你焦头烂额,使你浩叹“何必当初”;过份理智又搞得生活索然无味,恨不能扇自己几个大耳刮子。在亨德尔最初上演的此剧中,其实有个第三部分,叫作“折中的人”,就是想调和二者的矛盾,取一个折中的办法或方式(这倒有点像中国人,因为我们最讲“折中”,最讲“和为贵”,但同时我们的生活也最没劲);但据说由于剧本写得与弥尔顿的原诗相差太远,遭到观众的非议,所以亨德尔在第二次上演时就把第三部分删去了,而只保留了前两部分。本贴中的版本也是只有前两部分的版本。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