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此乃毁天灭地之器?(利用音频对录和数据分析破除玄学) [复制链接]

查看: 103534|回复: 228
11#

原帖由 Wilmer威馬 于 2015/12/28 11:37: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HappyWater 于 2015/12/27 21:2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Wilmer威馬 于 2015/12/27 16:25: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HappyWater 于 2015/12/27 13:24:00 发表
面对这种困境,有些人说,“既然盲听没法做,大家只管买

有啥说啥,安慰剂效应的作用是巨大的。
花了那么多时间在网上选,看了那么多软文的感性描述,花了钱,等了那么多天快递,费劲吧力的把东西装上,左右来回的调换测试,这么多精力成本花出去,人必然是期望买来的东西“有效果”的。
这高度的心理期望,怎会不影响人的判断?
俗话说“庄家是人家的好,儿子是自己的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盲听至少要两个人来做,一个人负责调换,另一个人负责听。
自己一个人换,自己一个人听,心理上的期望早已淹没了感官,还谈什么“只管听”?
TOP
12#

结语:
信号对录并数据分析是测试和测试信号差异的简单且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避开盲听实验的种种困难,
烧友一人在家即可开展实验,一切数据分析皆是客观的数学运算,期间不掺杂任何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最终数据输出让人一听,结果一目了然。
限于时间关系,本帖不可能测试所有的播放软件,所有的无损格式,所有的传输线才等等……这些只能留给有能力的朋友继续努力了。
现有的分析结果已经向大家证明,在HIFI系统中,播放软件,无损音频格式,器材间的连接线材都不是影响声音的主要矛盾。

可以预见,影响声音的主要矛盾应该是“DAC”、“功放”、“音箱”、“音箱摆位”以及“室内的声学处理”等。
当然,在这些个方面中,应该也存在轻重缓急之分,具体的定量分析还是要通过信号录制和数据分析获得。

尤其是听音室内的声学处理,不但有很深的学问,更要很大的投入。
本帖无能力去验证这些方面,留到有志之士去解决吧。

最后:

回到生活中来,HIFI终究是给人欣赏的,各人自有个人的玩法,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好。
HIFI就是个成年人的玩具,既然是玩具,自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自得其乐才是根本。

虽然实验证明更贵的线材并没有给声音带来可闻的变化,但这并不影响我因为看中了一条线材的款式而买下它。
就像逛街买衣服,虽然衣服功能都一样,但人们还是热衷于挑选款式,试穿新衣。

生活终究是生活,科学终究是科学,不必要被科学绑架了生活。
TOP
13#

原帖由 Real 于 2015/12/28 17:16:00 发表
如能把音源和扬声器出来声音进行数据对比,那就容易排除玄学了

DAC输出的信号与原音轨相比,有一定差异,就差分音轨的音量来说还是不难听到的。
当然,这主要是DAC引入到失真。
比起线材带来的差异,这个失真要大得多。
所以前文已经总结过,DAC、功放、以及音箱才是失真最大的地方。
另外音箱摆位和室内声学处理都不是砸钱就能解决的事情。
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jHvHEz8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5-12-28 17:26:59
TOP
14#

原帖由 Peterlo2011 于 2015/12/29 0:07:00 发表
2016年都到了,还搞纠结盲听?168没这种风气的。还是回家电找铁饭桶join你个盲听plan然后开贴斗小啦。

兄台可能没看仔细,本帖自始至终谈的都是客观的数据分析,没有盲听。
你可以说我木耳,但是不能无视仪器测量出来的数据。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5-12-29 09:05:40
TOP
15#

原帖由 lbbbq7738 于 2015/12/29 13:13:00 发表
这个方法有意思,但有个问题,换线时明显的声音差别,这个只是心理暗示的影响吗?就不同线材可否多做一些测试?

首先来说,很多线材是很昂贵的,不昂贵的拿来测试相信也难以服众。本次实验限于能力所及只能做到这里了。
我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尝试做一下实验,就拿各位自己手里的线材来比较,是心理因素还是客观现实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来说,根据电声理论我们知道,理论上说,传输线的阻抗只要足够小,即不会对声音造成可闻的影响。
所谓的“集肤效应”,“晶格边界反射”等说法,在音频信号频段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如同想用手持放大镜看见原子一样不切实际。
大部分线材在制作的时候就是以减小传输阻抗(可以用更粗的线,或者用银线等),减少接触电阻(插头镀金防腐蚀等)为主的。
同时,线材在制作过程中,如果厂家有意添加大量寄生电容,或有意增加阻抗(例如有碳素线、油浸线等),则会让声音造成明显的畸变。
这样做会让声音走形失真,且不可预期,因为他们从来不标注线材阻抗参数,这些厂家只是为求“变化”而加入“变化”。
同时很多人还将这种“失真”忽悠成“提升”,这显然都不是负责任的态度。

就本次实验结果来说,实际上皆符合理论预测。
但是只谈理论不拿出些实验数据来,很多烧友会半信半疑,认为与自己的“亲身感受”不符;
或有的朋友可能对理论的理解有偏差;再或有的烧友干脆不愿意探讨理论。
于是就有了本贴。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5-12-29 13:57:17
TOP
16#

原帖由 Peterlo2011 于 2015/12/29 15:24:00 发表
未必准,不同的系统换不同的东西都不一样,有的系统敏感动小小东西都有改变,有的换了都不明显。要看功力,环境等好多因数。总体来讲敏感的系统会比不敏感的的系统好声。如果你的系统能敏感到湿度变化有改变,和聆听位穿外套和脱外套有明显分别的,就已经不用再测试了,因为你的系统已经打得开了。

在我看来,阁下所说的“敏感”感觉更像是“不稳定”的同义词。
一个系统如果稳定,则声音应该是精准校调过,且不易走形的。如果随便换根线,换个脚钉声音就走形了,那厂家还怎么校声?
也就回到了那个亘古不变的大讨论,如果线材和脚钉对校声有那么大的作用,为什么厂家自己不做?

另外,阁下所说湿度、穿外套的变化鄙人未曾注意到过,不知阁下可否拿出点数据来,以免有“心理因素”或“忽悠推销”之嫌?
TOP
17#

截止本楼发出之时,本帖已有2000多次点击,可见大家对于这个话题的重视。
然帖中给出的各个比较音轨的平均下载次数仅有不到5次。
其中下载次数最多的是8楼中贴出的,关于不同格式的比较差分音轨,但也只有7次下载。

我希望大家在回帖讨论的时候,能真的看一看帖子的内容,听一下测试数据,感受一下比较结果。
否则也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了。
TOP
18#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5/12/30 0:26:00 发表
这个玩法很有意思。
把文件下了,并做了分析。发现线材部分与楼主的结论有些不同(开始以为自己搞错了文件名,重新下了再做):
1.¥398 Van Damme 专业XLR线 2m
2.¥3980 LINN Silver Interconnect Cable RCA线 1.2m
这两条线的特性很接近。
第3条线和其它比,频谱特性差别蛮大的,最大差别近6分贝。这个结果和平常的试听也比较吻合。

哈哈,鄙人不才,在此恭候阁下多时了。阁下是难得的愿意真正静下来做做实验的人。
其实第3条线在录制时,左右声道是反的,阁下将音轨3的左右声道反过来再做一次实验即可。
之所以留下这个么小小的玄机,就是想等待阁下这样的人出现。
小弟不才,开了个小玩笑,如有冒犯还望海涵。。。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5-12-30 09:27:47
TOP
19#

原帖由 Real 于 2015/12/30 11:09:00 发表
还是那句话,搞什么动作,从结果测(扬声器)有说服力点

各有各的作用。
从扬声器测试,可以知道系统总体的效果。
从各个局部测试,可以知道真正存在问题的是哪个环节。
就结果来看,线材,播放软件,音频格式(只要是无损)这些环节差异可以忽略。
也就是说,如果设备出来的声音不对,应该去其它环节做工作。
TOP
20#

原帖由 胡思 于 2015/12/31 19:26:00 发表
虽然楼主很认真,但是这样的测试是不科学的!
这种测试主要表现在音乐幅度的比较,可以用信噪比来说明。如果可闻与不可闻的分界线定为差别为1%,则不可闻的信息在1% 以下可以忽略了,加一倍的余量,定为0.5%以下可以忽略了。这么说,音响系统的信噪比达到46dB就可以了

帖子一开始的“大家来找茬”游戏例子不就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了么。。

看样例图片就知道了,两张图片摆在一起大家来找茬那不好找,起码要找半天。

但是相减后的图,一目了然。

也就是说,相减之后,差异只会变得更加明显,而不是变得更加不易察觉,所以阁下多虑了。。
最后编辑HappyWater 最后编辑于 2015-12-31 20:50:48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