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驱魔人”智取“夺命标” [复制链接]

查看: 11889|回复: 60
41#

[upload=jpg]Upload/20054219525834066.jpg[/upload]

用钱可以买到的最佳SACD机
dCS Verdi转盘与Elgar Plus解码器

文·【谭泽江】



发烧音响与专业录音室所用的器材,一直以来河水不犯井水。在一般录音室里,你很少见到贵到抽筋的发烧器材;同样地,在发烧友家里,亦不常见看到录音室里惯用的音响器材。


当然,世事无绝对。就有一个牌子,无论在发烧音响或专业录音室里都同样备受推崇,声名显赫,那就是数码音响中的巨人――dCS。


早在1988年,dCS就已经开发了全球首部24bit A(模拟)/D(数码)转换器;到了1994年,更推出全球首部96kHz/24bit解码器(D/A);1997再创新高峰,推出全球首部192kHz/24bit A/D及D/A解码器;1988年再推出全球首部192kHz/24bit D/D数码取样频率换频器;到了2000年,推出了SACD专用的DSD转换器。以上的辉煌记录,奠定了dCS登上数码盟主的宝座。由于dCS在专业及发烧界如日中天,因此许多录音室争相采用dCS数码器材,并骄傲地在唱片封套上注明以dCS器材制作。


早在DVD-Audio面世之前,dCS的市场经理Mr. Robert Kelly曾亲自为我示范192kHz/24bit录音的威力。它的音场开扬,结像锐利,如幻如真的三度空间感,令人仿佛身历其境。它的瞬变之快,有如电光火石!令听觉的神经末梢,处于高度的亢奋状态!当天的示范,除了极具说服力之外,也令我对dCS的超前技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SACD的面世,dCS亦推出了分体式组合――Verdi SACD转盘与Elgar Plus解码器。


Elgar Plus解码器是dCS手中的一张牌,它除了为普通CD解码之外,还可对应DVD-Audio专用的192kS/s及SACD的2.8224MHz取样频率。目前,世上只有两部转盘具有SACD数码输出,一是dCS的Verdi,另一部则是日本的Accuphase DP100。由于dCS及Accuphase的SACD数码输出采用不同的介面,因此这两套系统并不能兼容,若要发挥Elgar Plus解码器的威力,Verdi转盘是唯一的选择。


在传输SACD数码讯号时,Verdi转盘与Elgar Plus解码器的连接并非使用一般惯用的数码线,而是采用了IEEE 1394 Firewire。除此之外,它还以BNC接线连接彼此的Word Clock,藉以统一数码时基,杜绝了数码时差所引起的失真。


由于Verdi与Elgar Plus的售价不菲,在测试时,监听器材的使用当然不敢怠慢,前级动用了FM-255,这是一部令我爱不释手的梦幻前级(详细测试报告请参阅第45期“视听艺术”)!功率放大器是Rowland 8T,扬声器为Gernam Physiks Carbon II。


试音碟采用了FIM最新的SACD――A Song For Your, Karen及“平湖秋月”。


听A Song For Your,Karen中的Yesterday Once More及A Song For You(爵士乐版),整体音响细致连贯,细节刻划入微,声音的密度很高,音响自然流畅,音乐气氛浓厚,钢琴瞬态起伏收放自如。


接着,再听“平湖秋月”里的“行云流水”。这是一首埙独奏,由古筝伴奏。乐曲由古筝的泛音引子开始,意境清幽淡远,展现了SACD细致迷人的魅力。到了乐曲的中段,古筝几下强奏亦取得了石破天惊的效果。如诉如泣埙演奏,更是感人肺腑。


dCS Verdi与Elgar Plus的组合,将SACD的优势及美丽的一面发挥得淋离尽致!它没有CD常见的神经兮兮、令人不安的数码音质。相反地,它的音质舒适、自然、从容得有如在听黑胶唱片。无论是钢琴或古筝,余韵袅袅,荡洋在空气中。微弱而又丰富的细节,丝丝入扣,令人着迷。


dCS Verdi与Elgar Plus的价格不菲,但却是目前用钱可以买到的最佳SACD组合。对于抱着黑胶唱片,整天唱衰数码音响的发烧友,更应该好好地听听它!



售价:
dCS Verdi:$17,000
dCS Elgar Plus:$22,000

[upload=jpg]Upload/20054219531519318.jpg[/upload]
TOP
42#

[upload=jpg]Upload/20054219494650562.jpg[/upload]

Audio Agole clear 3F

文·【白水】



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发烧厂家纷纷推陈出新,一时间使到市面上充斥着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新产品,令发烧友晕头转向,不知该买哪一件器材,才不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对于已经眼花扰乱的发烧朋友们,如果您的裤袋里还有几个零钱,而又想“买点什么”时,小弟建议,与其买进扩音机、喇叭或CD机以取代原有的器材,倒不如暂停这种已经接近盲目式升级的潜意识活动,转而考虑一些较“冷门”,但收益可能更大的器材。

“视听艺术”自创刊以来,便积极鼓吹电源洁净器的重要性。依稀记得主编当年独排众议,落力推荐一部名为Electra Clear的电源洁净器。这部貌似黑箱的Electra Clear的电源洁净器只进口十部,一早就被“视听艺术”的老编和一群主笔定购一空,没有一部流入“民间”。时至今日,谭老编和他的“狐群狗党”还继续霸住这部Electra Clear不放,原因很简单,一旦把Electra Clear从音响系统拿开,报纸的讣闻版马上会增加几个人头照,因为缺少了Electra Clear,这群烧到头顶冒烟的神经佬也马上失去了生存的乐趣矣!

这十年来,有些音响厂家也曾推出不同的法宝来清理电源的污质。所谓各家各法,百花齐放,很多电源洁净器所取得的效果,只是改变音响的特性,使器材发出不同的声音,令发烧友误以为这些音质,便是电源除污后的纯净之音。

小弟这十年来几乎听遍可以在新加坡市面上买得到的电源洁净器。曾经被其中一两部打动,以为找到了所罗门王失传的宝藏。不过,再仔细的听了一个时期,便发现所谓的改善,主要是电源洁净器的线路设计所产生的音染效果。当听腻了这种音染,便发现电源的本质还是没有什么改变,只是音响系统的音色或效果改变罢了。

这就是为什么这十年来,小弟家中进出的发烧器材与线材数不胜数,唯一安然无事而仍旧独霸一角的器材,是Electra Clear电源洁净器。其实,去年面市的一部电源洁净器曾令小弟“情海生波”,差点要把Electra Clear休掉。这部非常“霸拜”的电源洁净器,就是Harmonix老总木内和夫老头所设计的ALS-777。

ALS-777有何特出之处?这个问题还是让老编去回答吧,因为他目前已骄傲的把一部ALS-777摆在音响架上最显著之处,告诉来访的发烧友,这是他的最新镇山之宝。小弟阮囊羞涩,无法也不愿一掷五千金去购买这部ALS-777电源洁净器,因此Electra Clear才侥幸逃过一劫。

除了Harmonix ALS-777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一部电源洁净器,Quantum Symphony Pro值得购买。对于一直想得到Electra Clear的发烧朋友们,小弟劝您还是死了这条心吧,因为花不起$5000大元购买ALS-777的那几个家伙,绝对不会“变心”,而花得起$5000大元的家伙,根本无须卖掉Electra Clear,因为他们家中都有几套音响系统,可以让Electra Clear安家。因此,唯一的选择便是Quantum Symphony Pro。这部定价$995的电源洁净器绝对超值,它所使用的Quantum QRT技术也被木内和夫老头应用在他的Harmonix ALS-777上,当然有它独到之处。

Quantum Symphony Pro的最特出之处,是它不只能有效的清除电源中的杂质之外,它还能让音响系统发出一种亢奋热情的音效,老编称之为电源洁净器里的春药。Electra Clear也带有这种春药似的特性,难怪拥有Electra Clear者,都无需使用“伟哥”,便能让音响系统发出“伟大”的声音。对于蠢蠢欲动的发烧友,小弟只能如此奉劝:有花堪摘直须摘。

Quantum Symphony Pro虽然超值,但小弟却按兵不动,因为它的效应与Electra Clear相近,因此毋须火上加油,以免得到物极必反的反效果。
不过,最近碰到另一部电源洁净器时,小弟聆听之后,必须承认,它是任何发烧友进入High End殿堂时,Shopping List上必备的器材之一。这部“意外的惊喜”,是来自德国发烧厂Audio Agile的电源洁净器,名曰“Power Conditioner”。这家Audio Agile的发烧厂历史并不悠久,于1995年成立,迄今仅有七年。不过,Audio Agile的掌门人,Mr Bjorn Langlie的发烧起源颇早。当他还在大学念书时,已经开始制作音响器材以自娱娱人。据老编说,Bjorn早年是以研究电源和制造电源洁净器起家,因此这次推出这部“Power Conditioner”应当是他的集大成呕心沥血之作。

第一次接触到Audio Agile的产品是它的Verve前级。这是一部使用干电池的晶体机,聆听的地点是老编的发烧房,使用的监听前级是瑞士发烧精品厂FM Acoustic的FM 155晶体机前级。这部Verve的前级令小弟留下颇佳的印象,主要的原因是它的音质细腻、音色秀丽典雅。我想,这大概是使用干电池得到纯净电源的关系。不过,针无两头利,干电池的电源供应虽然比交流电纯净得多,却又有供电不足的缺点,除非是使用巨无霸型的干电池,才能提供庞大的而源源不绝的供电。因此,在聆听Verve前级时,觉得它的低频尚欠缺临门一脚,动态也稍嫌软弱些。不过,从纯粹听音乐和人声的观点来看,Verve那源源不绝的音乐感和优雅的气质,已足够让人乐不思蜀了。

在试听Audio Agile的“Power Conditioner”时,小弟把它接在三楼的小型监听系统,即Marantz 7和9前后级、Sony SCD-1 Transport、dCS Purcell升频器、Harmonuix DAP-777“Ryemeo”曙光D/A Convertor和Rogers LS 3/5a Limited Edition喇叭。这套系统小弟已听过千百次,连作梦都不会忘记它的音色与音质。

当小弟接上Audio Agile“Power Conditioner”之后,便一股脑儿把CD Transport、up-sampler和D/A Convertor的电源线全部插在“Power Conditioner”背后的电源插座上。这部Power Conditioner共有六个插座,可以为六件器材供电。但是由于小弟的Marantz 7和9的电压是220V,是造给欧洲国家用的,并不适合新加坡市电的230V电压。如果用230V的电压直入Marantz 7和9,很容易发生烧机毁胆的悲剧。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情商老友许统源,特别精心制造一个降压器,把230V的电压降到220V供7和9使用。因此,Marantz 7和9便无缘与Audio Agile的“Power Conditioner”一亲芳泽。

不过,虽然只有音源这部分有机会接触到“Power Conditioner”,小弟心想这也应该能听出一些不同的效果。在试音软件方面,首先聆听的是蔡琴“机遇”CD中第三首歌“茉莉花”。这首曲子小弟已听过无数次,对它的音效已了如指掌。因此,当开首的大提琴拉奏一段旋律时,小弟马上发觉有些差异,等到蔡琴启口开声时,小弟已大感不妙。等到蔡琴唱完整首“茉莉花”时,小弟才如释重负,瘫痪在皇帝位上。

用上“Power Conditioner”后,最大的改善是背景突然之间变得干净和安静。在使用“Power Conditioner”之前,小弟已在这套监听系统听过“茉莉花”无数次,并不察觉有何不妥。每次听“茉莉花”时,都被蔡琴那独特的低沉和感性的嗓音感动都不能自己。但这次用了“Power Conditioner”后,才惊觉原来楼上的电供还存有杂质和音染。当CD Transport、 Upsampler和D/A Convertor经过“Power Conditioner”取得纯净的供电后,一切的杂质音染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大提琴的音量也突然之间有了增大了一些的感觉。等到蔡琴唱出“茉莉花”的歌词时,人声整个浮凸出来,其像真度达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仔细分析在使用了“Power Conditioner”后,不只市电的杂质音染已被消除,人声也变得更为细致,音质的密度也更为绒密结实,因此大提琴的琴声,蔡琴的人声便自然而然的浮凸出来,宛如乐器与真人就在眼前一般。

改播另外一张蔡琴的天碟“恰似你的温柔”第十首时,伴奏的三把六弦琴,不只琴音晶莹亮丽,更带有轻脆鲜明的特色。当蔡琴开始唱出“恰似你的温柔”时,只觉得她的音色温馨感人,令小弟佩服的是,“Power Conditioner”使蔡琴的声音变得更通透,清晰度更高。把CD transport、 upsampler和D/A Convertor插回市电时,便发觉蔡琴的声音变成带有蒙松和浓郁的鼻音。过去一直以为这便是蔡琴最称道的感性之音,现在才明白原来这是音质不够通透的伤风之声。想到小弟家中的供电不纯,让蔡姐伤风了多年,实在是罪过之致。啊Clarity,这是“Power Conditioner”的最大杀手锏。

当小弟听完“机遇”里所有的曲子后,已向“Power Conditioner”双手投降。除了为市电去污之外,“Power Conditioner”使到小弟的音响系统,发出一种优雅闲逸的气质。电源洁净器的主要功能是消除市电中的杂质与音染,使到电供更为纯净,音响背景更为安宁。这些功能都是电源洁净器所应尽的“份内”工作,但是能改变音响系统的气质,似乎不是电源洁净器的本身功能。小弟猜想,Mr Bjorn Langlie应该有在“Power Conditioner”内加料,使之“ 不守本份”,多做了一些额外的工作,从而改善音响系统的音色与气质。小弟一时手痒,打开“Power Conditioner”的盖子,发现里面完全被Epoxy胶封死,看不到内里乾坤。这个Bjorn Langlie算是计谋多端,不让别人有机会侦察他的秘密武器。再讲回“机遇”这张CD,用了“Power Conditioner”之后,第四首的钢琴独奏,琴音轻脆干净利落,琴键触放之间琴音的转折变化纤毫毕现,这种Micro Details的Sharpness无与伦比。第五首的蔡琴独白,其像真度也达到“她就在那儿”的惊人地步。

由于“Power Conditioner”的音色取向似乎偏重于平和、温雅、馨宁的境界,在播放蔡琴的“机遇”之类的音乐虽然如鱼得水,但发烧友不是全部都是“吃素”的呀。为了那些喜欢“吃荤”的发烧朋友着想,小弟马上翻出黄莺莺的“葬心”和杨小琳的“禧乐”这两张CD。

听“葬心”时,觉得黄莺莺的人声吐气如兰,一声声一字字的轻吟叹息,都带有感人万分的魔力。间中那把小提琴,在穿针引线时所发出的娇艳音色,宛如红梅初开般让人眩目不已。这段小提琴原已非常娇艳,用了“Power Conditioner”后,其娇艳更增添一丝妩媚婀娜之姿。改播杨小琳在“禧乐”里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时,杨小琳那类似呻吟的娇嗔之声,更为销魂,令人骨头马上酥化。小弟细研其因,发现由于音源的污质与音染已被清除,所以黄莺莺和杨小琳还有那把小提琴的音质变得更纯,而其原本的特色也就更为明显,更为动人。

“Power Conditioner”还有一项妙处,那就是它能把音场内的垃圾扫除,使到每件乐器、每个人声的定位,变得更为鲜明清晰。试测复杂而场面庞大的CD很多,但小弟却喜欢用雨果出品的“瞧情郎”的第四首“茉莉花”。这是首没有伴奏的四声部大合唱。用了“Power Conditioner”后,整个舞台的空间感和层次感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四个声部的歌手所站的位置,发音的高度和每个声部之间的距离更为清楚可见,而各个声部高哼低吟的声调与两个男女领唱在抑扬顿挫时的音色变化都历历在目。这样的舞台效果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小弟聆听了Audio Agile的“Power Conditioner”之后,发觉它最大的长处是,有效的消除了市电所带来的杂质与音染,使到音响系统能发出纯净的声音。在执行这项“份内”的工作时,小弟总觉得“Power Conditioner”也做了一些“份外”的工作,例如它本身带有一种优雅闲逸的音色,把“Power Conditioner”拿掉,这种音色便消失无踪,一旦把它接回音响系统,这种音色又弥漫在空气中。

照种种情形看来,有理由相信“Power Conditioner”也有特别“加料”,以制造出一种令人感到舒适顺耳的祥和之音。小弟对这种音色并不陌生,因为早前聆听Harmonix PAT-777 300B真空管后级时,便领略这种令人精神安祥馨宁的禅音。看来,对于东方禅学有领悟的不只是木内和夫先生一人而已,原来也另有一名“西方和尚”对于禅音有所知觉。

Audio Agile的“Power Conditioner”定价$1,900。乍看之下似乎不太便宜。但此电源洁净器可以接上六个电插头,为六件器件提供纯洁无污的供电。小弟只是将三件器材(CD transport、Upsampler和D/A Convertor)插在“Power Conditioner”上,便得到相当大的改善,如果连前后级也一起接到“Power Conditioner”上时,不知又是何种世界矣。

售价:
Audio Agile Clear 3F: $1900





总代理:
iGAT Pro-AV Pte Ltd
37 Ean Kiam Place
Singapore 429122
Tel: 6247 9133
Email: info@intlgat.com


[upload=jpg]Upload/20054219495677753.jpg[/upload]
TOP
43#

[upload=jpg]Upload/2005421955853546.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4219551695981.jpg[/upload]

Audio Research SP-16 & VS-55

文·【白水】



从6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发烧厂家Audio Research Corporation(简称ARC)在发烧音响界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时道行高深的发烧友,玩Hi-Fi到最高境界时,所使用的器材往往是ARC的产品。


资深的发烧友一定还记得ARC一些脍炙人口的精品。在真空管前级方面,令人怀念的有SP-3A、SP-6B、SP-8、SP-10 Mark II和SP-11 Mark II。后级方面则有D-52、D-70 Mark II、D-110B、D-350B和M-300 Mark II等等。这些前后级,从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都是独领风骚,名重一时的发烧精品。


犹记得70至80年代,唯一能够与ARC在胆机世界里分庭抗礼、争夺武林盟主的,只有另一家美国发烧厂Conrad Johnson。CJ最著名的前级有Premier 2、Premier 3和曾经称霸一时的Premier 7。后级方面,CJ的巨无霸后级Premier One,以威武高大的外型、沉重无伦的份量,真空管多到惊人和价钱贵到令人脚软的形像,在音响坛上传为佳话。当时最有钱的发烧友玩到最后,所拥有的后级很可能就是CJ的Premier One。


ARC的前级我曾经听过多部,对其知之甚详。听谭主编说,他那一代(主编按:你暗示我很老?)发烧友也多追崇ARC的产品。时至今日,尚抱着ARC前级不放的还大有人在。小弟认识的就有身在香港的笛子名家朱文昌先生,此君目前还在使用一部60年代的ARC SP-3A前级。此外,本地著名作曲家潘耀田先生,也曾经拥有ARC SP-6B前级;潘君目前则使用ARC SP-11 Mark II前级。这部SP-11 Mark II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香港备受追捧,还登上当时胆前级的机王宝座。


多年前,我曾经拥有ARC SP-8前级达数年之久。后来,因误信某些音响杂志的言论,再加上七年之痒,竟然把SP-8和Michaelson and Austin的TVA-10(50瓦)胆后级一起沽之,换了一对当时当红炸子鸡SAE前后级。从听音响效果的角度出发,买SAE晶体前后级确实没有错,它那两、三百瓦的水力,能把住家变成舞厅和电影院,也能随时制造出地震山崩的效果,而且前级还附有Parametric Equaliser,让用家随心所欲地把音频调校到自己过瘾为止。不过,SAE虽有一身蛮力与劲道,可惜音色却有些机械化与冷漠,听久了之后,觉得心烦意燥。


当我开始怀念SP-8的时候,却发现厂方已停止生产这部前级。取而代之的SP-9,在音乐感上又逊于SP-8。奇怪的是,当时SP-8在二手市场上杳如黄鹤,相信是识马的伯乐死抱不放,以致绝迹江湖。


真正让我再度大动凡心的ARC前级是SP-10。这是当时ARC最具野心之作,是一部分体式前级,即音控与电源供应分置于两部机身的豪华之作。无奈的是,此前级为划时代钜作,其价格也是凡人所无法负担的天文数字。 小弟虽然没有能力购置SP-10,却有缘在本地一位欧亚裔的大发烧家中听过多次。此君从SP-10升级到SP-10 Mark II,其音响系统的效果亦水涨船高而改善良多。SP-10 Mark II那浓郁丰满的质感和柔情似水的音色,令柳下惠都要拜倒石榴裙下。


不同时代的ARC产品有不同的气质与特色。以前级而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SP-10 Mark II。此前级的温润音色与感人的音乐韵味,在当时无以匹之。就算是摆在今日最高档的真空管前级中,能全面击败SP-10 Mark II者恐怕也寥寥无几。


ARC后来再推出SP-11、SP-11 Improved和SP-11 Mark II时,已改变设计线路,采用Hybrid的方式,把真空管和晶体管结合起来,期望鱼与熊掌兼得,让发烧友同时享受音乐与音响的齐人之福。SP-11或SP-11 Mark II我皆听过多次。这部前级的速度、分析度、通透感和高频的延伸能力有突出的表现。以当时的科技而言,这已是登峰造极之作。但是作为一部旗舰,SP-11 Mark II却无法成为令人怀念的伟大前级。主要的原因是它的音乐味和感染力并不如SP-10 Mark II。纯粹从听音乐的角度出发,我个人更为喜爱SP-10 Mark II,虽然它的速度较慢,高频去得不尽,动态也不如SP-11 Mark II。不过,SP-11 Mark II也有远胜于SP-10 Mark II的优点,那就是SP-11 Mark II静如深海,扭大音量时还察觉不到真空管的噪音,而SP-10 Mark II由于是纯真空管的线路设计,用了较多真空管,因此听音乐时,会察觉到一些真空管噪音。


在SP-11 Mark II之后,ARC极力发展符合新一代数码科技的产品,以便把CD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从90年代开始的十多年里,ARC推出一系列以LS为型号的新一代前级以配合CD的播放。


我对于CD一向有恐惧感,因为不论用什么前级和CD机,每当播放CD时,那机械化的冷漠音响,令听惯LP的耳朵吃不消。ARC的LS系列前级已全部摒弃Phono Stage线路,无法播放黑胶唱片,只能播放CD。我曾听过几部LS系列的早年产品,印象不佳,因此渐渐把ARC的产品遗忘了。直到几年前,ARC推出旗舰级的Reference 1时,重新加入Phono Stage,又点燃了我对ARC前级的兴趣。无奈ARC Reference 1也是定价达天文数字的最高档次精品,朋友之中无人有能力拥有,因此一直缘悭一面。之后,ARC再推出更高档次的前级Reference 2和Reference 2 Mark II,价格更贵,当然也更没有机会去听它们了。


所谓守得云开见明月,正当我们这批固执的LP拥趸快要对ARC绝望时,ARC却突然峰回路转,推出一部附有Phono Stage的前级——SP-16。莫非ARC回心转意,开始照顾音乐重于音响的发烧友?


ARC推出SP-16的同时,也推出了真空管后级VS-55。这部后级有50瓦的水力,从水力瓦数而言,VS-55分明是注重音乐多于音响。当SP-16和VS-55送到家中时,我以充满期待的心情迎接它们。老实说,当我第一眼看到SP-16时,是失望多于期望。SP-16的面板还是保留过往ARC的风貌,即采用铝白色的面板,中间镌有Audio Research几个黑色的小字。但是,旧款型号的经典旋钮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排LED指示灯和一排黑色的塑胶按钮。SP-16的面板是新潮矣,但过去古老典雅的传统却已消失殆尽。不过,新潮也有新潮的好处,那就是SP-16采用遥控操作方式。只要遥控器在手,发烧友便无须时常起身去调整音量,实在是方便之至。 VS-55的设计则较为传统。它采取开放式的设计,让四粒6550功放管暴露在机身外。除了四粒大胆之外,VS-55还用了三粒6 NIP小管。SP-16和VS-55所用的大小真空管都是苏联厂家Electro Harmonix的产品,并经过ARC的精挑细选。


ARC在其网页上口口声声说SP-16是专为只听LP的发烧友特制的“文艺复兴”之作,不过当我收到测试的SP-16时,却大失所望!因为SP-16原来还分为配有Phono Stage的SP-16L和只有Line-Stage(只可唱CD机)的SP-16。而我收到的测试品居然是SP-16,并不能播放LP,实在令人吹胀。


本来想马上把SP-16送回给代理商,但回头想想,觉得不妨试听一下,看看ARC这些年来有何突破之处。不料这一听,便在家中听了SP-16与VS-55足足一个月还不肯罢休。


用简单的话来形容SP-16和VS-55,我会说这对前后级是旧酒换新瓶。此话何解?这套组合的最大特色是,它能使CD发出有如LP那种松化自然的音色,重现过往SP-10 Mark II的韵味。


我听过、试过、用过的大部分前级在播放CD时,总会多多少少带有数码声。这种较机械化和紧绷的数码声听久了令耳朵疲劳和不适。但SP-16和VS-55这套灯胆前后级却久听不累。我曾在一个公共假日从早听到晚,也不觉得耳朵有何不妥。


总结整个聆听测试的经验和感觉,SP-16和VS-55前后级胆机有下列特点:


1)声底像足LP。播放CD时令人误以为是LP在开声,这是它的最大优点!推崇LP音色的大发烧们如果要转听CD,SP-16与VS-55是首选器材之一。只玩CD但又想要享受LP那种自然松化和韵味无穷的音色,SP-16与VS-55似乎是唯一的选择(以价论声)。


2)SP-16与VS-55的高低频延伸能力很好。其高频比最高档的晶体机或许有不如之处,但它却胜在高频去到极限时还是幼细平顺。许多晶体机虽然可以去得更高,但其高频之尖锐,足可插破耳膜,令发烧友血流满面,确实可怕之至!SP-16与VS-55的高频尚有另一特点,就是修饰得非常平滑细致,有如真丝般的滑顺溜手。听Jazz at the Pawnshop(FIM XRCD 012-013)的Saxaphone吹奏,嘹亮而又顺耳,完全听不到Saxaphone声音边缘的锯齿。


3)SP-16与VS-55的低频下潜得相当低,而且分析力佳。听大提琴时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大提琴音色的变化。听大提琴大师Mstilav Rostropovich和Karajan/Berlin Philharmonic演奏Tchaikovsky的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for Cello and Orchestra(DGG 447 413-2),Rotrospovich的大提琴音色与变化已追得上LP的效果。


4)SP-16与VS-55的中音较以前的旗舰SP-10 Mark II略为清瘦,在播放蔡琴的“老歌”、“机遇”与“金嗓子”时,蔡琴的声底稍为单薄些。不过,在损失一点中音厚度的当儿,SP-16与VS-55却多了一份通透感,尤其是中高音部份更是透明非常,可以清楚分辨出人声与伴奏乐器之间的距离和空间感。


5)SP-16与VS-55能制造出相当宽阔的音场。播放Weavers Reunion Concert At Carnegie Hall 1963(Vanguard PG VSD 2150)第四首Ramblin' Boy时,能感觉到Carnegie Hall那高耸宽阔的空间感,以及歌手高唱时,歌声在这宽广空间的残响。SP-16与VS-55的另一特点是舞台退得稍后些,喜欢贴身肉搏者可能会觉得少了一些官能的刺激。 6)SP-16与VS-55的速度稍慢一点,喜欢行雷闪电音响效果者可能会觉得不够过瘾。但是SP-16与VS-55却以丰富的音乐感弥补了速度稍慢的不足。其实许多以音乐感著称的前后级速度都不是非常快。印象中,Marantz 7和8b速度似乎更慢,而以音乐味称雄的Gryphon晶体前后级的速度也比同价的组合稍慢,但Gryphon那浓郁感人的音乐感却力挫群雄,令人忘了器材的存在。


7)SP-16与VS-55最特出之处是“平衡”二字,它的高频平直顺滑而不刺耳,低频低沉却不肥肿,中频虽然稍为瘦削,但却和上下两频的延伸衔接得恰到好处。分析力与舞台效果虽然不算达到最高境界,但却胜在自然而不夸张。


SP-16与VS-55的售价在ARC家族只能算是中级产品,比ARC的上一代旗舰前级SP-11 Mark II便宜(若把通货膨胀率算进去后更为便宜)。以我的私见,SP-16与VS-55比SP-11 Mark II更具音乐感、更为耐听。那些对ARC失望多年的老发烧会从SP-16与VS-55身上找回ARC昔日的光彩。除了ARC的旗舰前后级Reference 2 Mark II和Reference 600 Mark III我没听过而无法置评之外,这套SP-16与VS-55纯真空管前后级是我听过“近代”ARC器材中最富音乐感的组合。



售价:
Audio Research SP-16:$3,800
Audio Research VS-55:$4,600
TOP
44#

[upload=jpg]Upload/20054279361624279.jpg[/upload]
FIM Silver Series喇叭线

文·【阿狂】
  

FIM是什么东西?在解释这个名词之前,先介绍一个人。此君名曰Winston Ma。咦,Winston Ma又是何许人也?

在新加坡,一般的发烧友可能对Winston Ma这个名字还感到有点陌生,但发烧资历较深或有阅读香港音响杂志的朋友,对此君肯定有所知闻。在香港,Mr. Ma是音响界教父级的风云人物,也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是的,他有数十年的发烧资历,有出类拔萃的金耳朵和伯乐相马的神技!Winston Ma创办了香港最风光的音响公司“金弦”,也曾发掘出许多优秀的音响器材。事实上,几年前“金弦”也曾在新加坡开设分公司,代理美国发烧CD小厂Mapleshade的产品。Mapleshade出品的发烧CD,许多都演录俱佳,达到天碟水平,最令人称道的有Austin Backalley Blue by Sweetman With his South Side Groove Kuigo(Wildchild 62752)、“Brand New Bag”by Ebony Brass Quintet with Hamiet Bluett(Mapleshade 03032),“Mojo”by Big Joe Maher(Wildchild 02352),“Go-Go & Gumbo Satchmo‘N’Soul”by A la Carte Brass & Percussian(Wildchild 04752)和“Boogeyin! Swamprock,Salsa & Trane”by A la Carte Brass & Percussian(Wildchild 02452)。我和老编都藏有上述CD,闲暇时拿出来播放,都会被那忘我的演唱,以及好到离奇的录音深深地感染。

Mapleshade的录音在新加坡可说是冷门中的冷门,也只有Winston Ma这样的高手,才能发掘出这些原本要在冰箱中过一生的CD,给本地发烧友欣赏。

过去数年里,Winston Ma突然离奇地在人间“蒸发”掉了,大概是为97香港回归之事铺陈后路吧。这几年,市场上陆续出现了一些以FIM(First Impression Music)为名的XRCD,其中最脍炙人口的首推“Esther”(ATR XRCD 01)。我手头同时拥有“Esther”的XRCD版和LP版。经过仔细比较之后,我的结论是:这张XRCD的“Esther”,是有史以来最接近LP水平的CD,其他版本的CD,与这张一比,结论只有两个字:即输!而这张XRCD,就算是与LP的“Esther”相比,也只输在空气感与从容度。

究竟是何人推出以FIM命名的XRCD“Esther”的?答案就是Winston Ma!!!
最近老编告诉我一件事:Winston Ma以FIM为名,生产发烧接线,问我有没有兴趣试听。对Winston Ma,我向来都很有信心,因为他确实是有耳之人,自然一口答应。

FIM的喇叭线送到寒舍,已是几个月后的事了。这是一对名曰“Silver Series”的喇叭线,每对(8 尺)售价新币$3,100。在最高级的发烧线世界里,这样的价格应该算是“普通”水平。我家中沿用的那对NBS Maoter Pro喇叭线,就比它贵得多矣。

不知这对FIM Silver Series喇叭线,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颇有重量。此外,线身非常硬朗,不易弯曲,因而在接线时,必须要有较大的空间。就因为这线身不易弯曲的问题,使我在把这对线接上后级和喇叭时,遭遇了重重的困难,花了足足45分钟,才将之“搞定”。这是我20多年的发烧生涯中仅见的!在此诚挚告诫各位发烧友,有心使用FIM Silver Series喇叭线的话,要先做好心理准备,与两条银蟒蛇搏斗,才有可能将之驯服。

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这对FIM Silver Series喇叭线接好了。之后,当然是要坐下来“叹世界”了!准备聆听的CD有XRCD“Esther”、蔡琴民歌(点将唱片,HDCD 24K Gold CD)、李娜歌曲精选(九洲音象出版公司),Burmester Vorfuhrungs CD III,张杏月“梦中人”(雨果HRP 7221-2),Accardo之“Diabolus in Musica”(DGG 499 858-2G 24K Gold CD Limited Edition),鬼太鼓座(JVC VDR-1016)和朱哲琴之“阿鼓姐”(Warner Music 4509-99592-2)。

我不想详述FIM喇叭线的结构,代理商与制造厂家也都没有提供这方面的资料。不过,连最高级的发烧厂家Avalon Speakers的负责人,都对它赞不绝口,足可见FIM发烧线确实有两度散手。

在聆听FIM喇叭线的前一天,我刚好在老编那里,听了一晚上German Physiks的Legato喇叭。当时,对这对喇叭所制造的空间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形之下,便萌起要更换喇叭的念头,因为家中的HECO 50th Anniversary喇叭虽好,但与Legato一比,顿时觉得空间感不足,听音乐时颇有局促之感。不过,Legato售价不菲,虽然已是German Physiks中较“便宜”的产品,也比HECO 50th Anniversary贵了几倍。从中也可看出HECO确实是物超所值的“便宜货”。

不过,当我用上FIM的Silver Series喇叭线后,HECO 50th Anniversary喇叭虽仍比不上Legato的音场那么宽畅,较之先前却已好得多了。

除了音场宽畅之外,FIM Silver Series喇叭线还有以下特色:

a)高音非常顺畅,而且有高耸入云间之感。我的HECO喇叭高音单元可以去到40kHz,用上FIM喇叭线之后,突然听到许多以前未曾听到的微妙细节。例如张杏月在唱“梦中人”时,一启口便能听到她的口水在喉咙打转的“格格”声。听“Esther”时,她换气时熟悉的“索索”声,也非常清晰明显。更令人欣喜的是,虽然FIM的高音如此高扬,却完全不刺耳,不像有些器材为求高耸入云的高音,使得声音变尖变亮和过于光辉。

b)低音下潜能力惊人,且弹跳力一流。用鬼太座第五首,便能听到FIM喇叭线的低音无远弗届,完全没有肿胀迟钝之感。

c)爆发力特强。我常用“阿姐鼓”来试探器材的爆发力与从容度。用FIM喇叭线听之时,却让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过去听的大鼓声,都较为肥肿圆钝,有点对焦不准的情况,用上FIM喇叭线后,得到了不同的效果。大鼓的冲击力依然存在,但鼓棰重击鼓面时,所发出的音头,焦点更为清晰。

d)宽广的音场。这是FIM的杀手锏,也是它最令我倾心的地方。用上FIM喇叭线后,听任何音乐都会觉得音场宽大,乐器之间有各自的空间感,而不会挤在一起。讲究音场舞台效果的发烧友,可能会因此感动到泪盈满面;

e)分析力高、细节清晰。Fim Silver Series喇叭线可能是用银作为材料的,我左听右听,总觉得很有一些高级银线的特色,即高音入云流畅,细节特多且清晰。我在听Accardo拉奏Paganini的CD时,便听到许多乐队中细致入微的声响与细节。最重要的是,这些细节虽然多却并不会喧宾夺主,以致于干扰了聆听者的注意力。

FIM Silver Series喇叭线是否是完美的喇叭线?我暂时还不敢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要先听过由Harmonix老总Mr. Kuichi精心泡制的Golden Performance喇叭线之后才能做定夺。不过,在我听过众多发烧线中,只有NBS的Master Pro在中音一环胜过FIM Silver Series喇叭。事实上Master Pro的最强项也就是中音,因此在这一环节上胜过FIM,也不足为奇。

一切还未成定论,因为FIM Silver Series喇叭线还须要长时间的run in,因此到时它的中音是否还会再近一步丰满些,还是未知数。不过,即便以目前尚未完全Run in的情况下,它的表现已令人侧目。Silver Series尚已如此,更高一级的Gold Series不知又有何光景......

唉,多事伤神,有些事情或许还是不知道更好!

售价:
FIM Silver Series喇叭线: $3,100(8尺长)

[upload=jpg]Upload/20054279363038995.jpg[/upload]
TOP
45#

[upload=jpg]Upload/20054279374090603.jpg[/upload]

最完美的音量控制器

级进式衰减器


文·【许统原】
  


在1975年的“Audio"月刊上,我读到一篇有关级进式衰减器的制作报导,当时因为找不到有关的选择器,过后也就把它给忘了。

最近,音量控制器又再成为土炮发烧友的谈论话题。目前,在市面上可以买得到的音量控制器有ALPS, NOBLE,东京光音及Penny & Giles等,其中最常用的音量控制器是ALPS(ALPS本身又分成几个等级),要在众多的音量控制器中选出最优秀的音量控制器,真是一件头痛的事情,幸亏得到T S Lim的帮忙,他不只借出所收藏的音量控制器,还把它给焊在RCA的Socket上以便比较。

首先说一下配搭的器材:

前前级--土炮甲类放大器
前级--土炮甲类放大器
后级--土炮Hybrid放大器
喇叭--AE-1 Rosewood
讯号线--VDH 502 Shortgnn(由CD到pre-amp)
喇叭线--VDH SCS-12
唱盘--Lin LP 12
唱臂--FR 64S
唱头--Benz Micro MC-3

为了易于分辨各种音量控制器的差别,测试时所用的软件都是些发音清晰自然,空气感强的CD和唱盘。

在还没有比较之前,我先用Hewlett Packard的讯号产生器和Fluke 8060A点子表把有待测试的音量控制器调整在同一个输出电压上 (一个设在平常听音乐的声量)。首先把CD的输出接到级进式音量控制器上,再把起输出直入功率放大器,然后播放Huguette Dreyfus的Les Lis naissans,这级进式音量控制器能把Harpsichond的特性给表现出来,当拨弦乐器在拨弦时,琴弦从震动到完全静止、音量从大到小的变化都一清二楚、毫无压缩的给表现出来,还有Harpsichord的比例、结象力都是那样的鲜明,并且空气感十足。

在听Dietrich的Serenade时,你可以清清楚楚的感受到Dietrich的歌唱表情很丰富,充满感怀之心。

最后我播放唱盘,听Tommy Reilly的口琴独奏She Moved Thro' The Fair时,我想不到口琴能发出那么纯的声音,而且空气感十足。

接下来我把其他的音量控制器一一测试,以下便是测试的结果:

(1)ALPS 233Y--这个音量控制器被很多厂家所采用,可惜的是这时所有被测试的音量控制器中差劲的一个,当播放Les Lis naissans时,Harpsichord琴弦的震动感没有了,空气感也没有了,它给人一种很平面及沉闷的感觉。在唱Serenade时,男歌手的声音死气沉沉,钢琴的比例也不对,当唱She Moved Thro' The Fair时,那清纯的口琴声没有了。

(2)ALPS 142B--这个音量控制器也是被很多厂家所采用,虽然它比ALPS 233Y好,可是Harpsichord琴弦的震动感仍旧欠奉,空气感也不足够,在唱Serenade时,男声还是没有感情、钢琴声也没有生气,当播放She Moved Thro' The Fair时,其空气感也被压缩了。

(3)alps 0171--这是ALPS音量控制器中最高级的一种,被两大名牌胆机厂所采用,这音量控制器能把Harpsichord的震弦感给表现出来,但不是很明显,当唱Serenade时,男歌手的感情也够丰富,在唱She Moved Thro' The Fair时,口琴的空气感也很不错。总的来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音量控制器,可是比起级进式音量控制器,我发觉到APLS 0171还是有缺点:

第一,其空气感还不是很足够。

第二,不论是播放Les Lis naissans或是Serenade都有一种被压缩的感觉。

(4)NOBLE--这音量控制器也被很多Hi-End公司所采用,其整体的表现也比ALPS好,不论是的震弦感、空气感,男声感情的表达都比ALPS强,但和级进式音量控制器AB比较时,我发觉到它的超高频还是不够,声线有点粗大。

(5)东京光音--这音量控制器也可以在很多Hi-End机里看到,初听时的感觉是高音清新,Harpsichord震弦感也很不错,可是播放Serenade时,男歌手的歌声有点薄,和NOBLE比较,其声线是比较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音量控制器,但是其缺点是质感不够。

经过这次的试听,级进式音量控制器是比其他的音量控制器好,但是,是否有比较科学的办法去证明级进式音量控制器是最少音染和最少失真的音量控制器呢?于是,我又作了一个试验,首先我利用讯号生产器直接输入2 Volts的方波进入以上的音量控制器,其频率是从1Hz到30KHz,然后我用示波器来测量它的输出波形,从示波器中,我发觉ALPS音量控制器对高频的衰减很厉害,而NOBLE和东京光音对高频的衰减不像ALPS那样。但也有明显的衰减,当测试级进式音量控制器时,其高频的衰减是很轻微的。从以上的测试,我又发觉到音量控制器对高频的衰减和音量控制器本身的电阻值、导线Load Impedance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衰减。

下一期,我将谈谈如何设计级进式音量控制器和它的应用。

(编者按:在众多发烧友当中,有一群为数不少的土炮党,不论是贵机、平机、好机、病机,到了他们的手上总是照宰不误。其中进补有之,改机有之,费用到头来即使贵过原机许多亦在所不惜!许君是众多炮友之中具有科学精神的一位,由于其专业的关系与联系,有机会接触及应用各种现今的测量仪器,同时也有机会周游列国Shopping,狂买唱片,狂买补品,如果你闲来无事也喜欢自己动手进补,许君的这一专栏更是非读不可!)
TOP
46#

[upload=jpg]Upload/200552415165749359.jpg[/upload]

凤飞飞:浮世情怀

文·【无花果】    

哄女儿睡觉,唱了有半个钟头的儿歌,一旁的表妹问道:“你怎么会记得那么多儿歌?我一首也记不得了!”

怎么可能不记得呢?那么温馨的感觉,在那不知世情的童年岁月中……。

听凤飞飞唱“心肝宝贝”,有如遇上了久别重逢的老友。升任母亲的凤飞飞,唱腔非常温柔及细腻。

“月娘光光挂天顶,嫦娥在那住……。”

这令我想起一个躲在门后的小女孩,偷偷从门中竖起小指头,指了指月亮,然后用双手紧紧的捂住双耳,跑上床用被单盖着头睡觉。半夜还醒来查看月亮娘娘有没有下来把耳朵割掉。

“望你精光,望你知情,望你赶紧大。”

“望你古椎,健康活泼,不怕受风寒。”

这一幕是个全身包着毛巾,头上戴了帽子,怪模怪样的我。虽然患上了麻疹,不能见风,但是却又不甘寂寞。唯有劳动母亲撑了把雨伞,追着我在门前跑来跑去。

“鸟儿风吹,拢是会飞,到底为什么?”

脑中浮现的是稚龄的四妹,拉着我的裙角,仰起了粉扑扑的小脸蛋问道:“蕃茄为什么是红的?”

想着想着,方惊觉我们都已长大,竟然生儿育女了,实在是不可思议。

如果你想改变对福建歌的“爱拼才会嬴”的错误印象,你一定要听“心肝宝贝”。

如果你要选择些流行歌曲作为孩子的儿歌,而又不要“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那我想“心肝宝贝”会是你明智的选择。虽然这个激光唱片已出版了相当久(1991年版),但好歌(尤其是儿歌)是没有年龄的。

你说是吗?
TOP
47#

BMB Amigo环绕声扬声器


  

卡拉OK与家庭影院早已深入家家户户,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环绕声扬声器都无法满足卡拉OK的要求。通过环绕声扬声器演唱卡拉OK,声音往往显得有气无力,更糟的是,扬声器单元动不动就跷辫子,既破费又扫兴。

随着BMB Amigo环绕声扬声器系统的出现,以上的局面终于得到改观。

Amigo是BMB Eko-Theatre扬声器系列中的首炮。早在Amigo推出市场之前,Nikkodo的老总Mr Hideo Kitazawa曾特别为本刊详细介绍及示范它的威力。

Amigo的一大特色是,它将中央声道扬声器与主扬声器合为一体。在主扬声器最上端的面板上,可以看到一个呈15度的斜切面。切面上嵌着一大一小的喇叭单元,这就是中央声道扬声器。

一套完整的Amigo扬声器包括了:一对主/中央扬声器,一对后声道扬声器,总共四只,整套售价$1298(不包括超低音扬声器)。

在观赏影片时,Amigo环绕声扬声器的表现不过不失,可以接受。但在示范卡拉OK音响时,Amigo的表现令人大开眼界!

为了示范Amigo的卡拉OK功能,Nikkodo特别邀请张兴贸易公司的老总Jackson到场助兴。不料,Jackson一到台上,便以泰山所惯用的各种单字对着话筒怒吼!声量之大,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

原本笑嘻嘻、站在一旁的Mr Kitazawa脸色大变!

这哪里是Testing?简直就是摧残Amigo嘛!

一轮怒吼之后,Jackson 抹抹嘴,再一脸满足地说:这才是适合唱卡拉OK的扬声器嘛!

坦白讲,这种魔鬼式的试音法,世上九成九的扬声器都会一命鸣呼!令人惊讶的是,Amigo 居然丝毫无损。

接着是Jackson的“Show Time”!他唱起余天的歌来似模似样,台下的观众亦听得如痴如醉。

以Amigo唱卡拉OK,最大的优点是声音的密度高,歌声中气十足。即使小男人唱起歌来都会充满男性的魅力,令歌者信心倍增,这是唱卡拉OK的重要条件之一。市场上环绕声扬声器多如牛毛,但真正适合唱卡位OK而又胜任愉快的则是麟凤毛角。Amigo的出现,实现了卡拉OK与环绕声合而为一的梦想,相信能为你的家庭带来许多欢乐时光!

总代理:
TEO HENG TRADING PTE LTD
865 Mountbatten Road
#02-13/14/15/55/56 Katong Shopping Centre
Singapore 437844
Tel: 6344 4383
Fax: 6348 5985
TOP
48#

玩家随笔

文·【甲乙丙.丁】
  

老编谭兄一日来电,谓将创一本电声视双月刊,要求我写些Hi-Fi心得,我虽对Hi-Fi情有所钟,爱之如狂,但个人所好,未必能合别人口味,再加上工作紧张,实在无法交卷,推搪哀求之余,谭兄仍不肯罢休,只好硬着头皮,勉力而为。(编者按:再不交稿,就要贴大字报啦!)

早年爱读无线电世界查理斯。黄先生之玩家夜记,至今仍时时翻阅,心慕之余,本篇文章就照当年黄先生的格式来写,今期暂且先做个背景报告吧!

记得当年小学时喜爱无线电试验,开始时做单真空管来复式中短波收音机,能收到海外广播就非常开心,那时大概是66或67年吧,民用卫星传真还是一个理想。之后也焊了些流行的真空管放大器,以6V6,6L6,或6BQ5之类的强放管做单端输出,虽然输出功率只有五至八瓦特,但接上收音机或晶体唱针,通过Philips七寸全音域扬声器,倒也听得其乐融融。现在回想当年所听的“系统”,高低音虽然欠奉,但中音却是十分甜美耐听。君不见今日之老爷三级管,五百新元一粒的300B强放管,声音可称真空管之冠,而以单端输出为最美。有朝一日真要焊对300B后级,以便大音响系统声音搞不好时接上Quad静电扬声器来调谐一番。

中学及大学时期,唱盘唱臂多用Thorens配SME 3012,唱针则用Shure,Empire或Pickering等动磁式唱头。喇叭爱用AR产品,用过的有AR5,AR 2ax及LST-2等款式。前后级放大器多数自焊,那时流行用2N3055及2N2955强放晶体管做OCL放大(Output Capacitor
Less)。前级则用LM301之类的积层电路或以FET做微分放大器。高低音调音器(Tone Control)因麻烦而省略,实暗合今日直通传真的道理。

那时一年总要因焊机而烙伤几次手,自有其乐也。

大学毕业之后,因工作繁忙,其间有六、七年没有玩Hi-Fi,四年前开始再发烧,Hi-Fi产品已人事已非,面目一新了。最大的发展当为CD的出现以及玩家对接线的重视,最大的发现则是并非所有的CD机或D/A的声音都是一样的!甚至不同的电源线也能使Hi-Fi系统发出不同的声音,我的两千大元真金白银就因试过Siltech 80之胆味而离我他去了。

目前所用的一套系统如下:

唱盘:Sota Cosmos
唱臂:Graham 1.5
唱头:Lyra Parnasus
CD盘:Esoteric X-1
解码器:Vimak 2000
前级:Consummate II
后级:Gryphon DM 100
喇叭:MBL 101
接线:VDH SCS-2, Siltech MIT等

这系统的声音差强人意,还未进入最佳状态,有待改善。吾友黄公子对中高音音色要求很严,每次光临寒舍定当嫌其音色稍为声硬,低音不足,未达最高境界。(私下我觉得MBL 101大食无比,以其80 db之低效率,还须要多一部后级以Bi-Amp方式推动。)

最近最为无憾的是自制了些电源线,而其“贡献”出来的声音也令人满意。做法是以Audioguest之喇叭线以附图的接法充当电源线,这条线共有五红及五黑十条OFC芯,接电源那一端以四条红线接火线,余下一红芯则接地,接下来四黑芯接水线,余下一黑芯则接地,接器材的另一端,四条接火线的红芯只用三芯,一芯接空,要用绝缘物包扎以保安全,四条水线黑芯也只用三芯,接地线的一红一黑芯,(在线圆径对面)则接器材地端,个人觉得此线好过不少三、五百元的电源专用线,而且价钱又如此便宜,制作此线时定要用万能电表测量,以免因接线短路而有触电的危险。(编者按:甲乙丙·丁君乃是大发烧一名,他所拥有的器材从不超过一年,二手佬见到他时总是笑到有如春花怒放,目前我正与他展开谈判,请他写写所用过的器材,好让大家节省学费。)
TOP
49#

Unison Research S6合并式胆机

文·【蔡承志】



许多爱好古典音乐的乐迷们,相信都会喜爱由挪威作曲家格里格所创作的这支乐曲:皮尔金组曲里的“早晨”。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且形象刻划入微的好曲,之所以如此言之,完全是因为每当其旋律响起时,那迷迷朦朦的早晨景象,马上让我陷入如诗般的画面:云雾缭绕,山峦层叠,晨曦穿过浓浓密林,投射出第一丝曙光,山林立刻显出生机勃勃的脉动;隐约中音乐又展现出另一幅画面:一片蕴藏着原始力量的莽莽苍原,深沉而辽阔 ;曲意还不时散发出北国高山峻岭的寒意,随着音乐的流动,你能感受到丛林里川流不息的淙淙流水;此外你若用心耳聆听,或许还能在曲子里,察觉到那难以言喻的花香与泥香......一幅大自然美景的音画,就这样展现在听者眼前,这确实会让人产生出一种难以名状的音乐体验。

前文唠叨了许多题外话,虽似离题,确又是笔者在测试Unison Research S6时,无数次不经意的联想。假如你也象笔者一样,尝试一下让自己“失控”,随着音乐漂流,从那音响中慢慢体会另一种艺术享受,其乐趣与满足,想必是生花妙笔都会觉得辞穷和钝拙,这里在下只是勉强为文,真正的感受,相信惟有亲身体会,方能感受其万千。

首先介绍一下Unison Research S6的身世,S6的祖籍是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的古国意大利。资深的音响迷都知道,Unison Research家族中,可说是满门俊秀,在音响的表现上,出类拔粹,其外形更是典雅大方,时有教人惊叹的神来之笔。想来是文化古国经年累月的积淀,始得其大成。熟读本刊的读者,相信都知道Unison Research家族的Feather One与Power 35,和Simply 35这两套真空管扩大器,不久前曾有所介绍,并得到不错的口碑。有如此出色的族人在前,S6的整体制作自然也不敢怠慢。

论身材,S6和两位兄长相似,说长相也差的不多,但气质却是迥然不同。远看S6,眼缘还不错;走近一看,马上显现出其不凡之处,一个铁网般的外罩,起着保护管子的功能,并为其文质彬彬的气质增添了不少阳刚气;将聚焦再拉近一些,仔细端详一下S6的身材与三围!S6采用甲类单端式设计(Single Ended,Class A),功率输出为每声道35瓦,输出阻抗分别有4、8欧姆,输入阻抗是47k欧姆、50pF,体重25公斤,三围是330 x 450 x 200mm。管子用了2支ECC82和6支EL34EH,并设有CD、AV、Tuner和Aux四种输入选择。

测试时,软件多选用常用的监本盘,包括女声的葬心(RD-1152),渡口(DJCD-96108),Round Midnight(Frituna 0234-2);男声的Lemon Tree(Warner 954830105-2),潘越云的天天天蓝,相思已是不曾闲(RD-1157), 滚滚红尘(RD-1105),Fairy Tales(ODIN NJ4003-2),Verdi Choruses(Decca 430 226-2)等等。与之配合的CD转盘是Teac VRDS20,解码器为Wadia 12,喇叭用上了Rogers LS 3/5a LE,讯号线是PAD HDI,电源线则是随机而来的原装货。

在第一轮试听时,选了几首女声,如葬心、天天天蓝和Round Midnight等,给我的感觉是,整体的空气感特佳。那难得的气氛,让我不期然地联想到自己漫步在黎明的原野中,映入眼帘的尽是云雾飘渺,扑面而来的尽是林间洋溢出来的芬芳。女声清新细腻,偶尔甚至还有一份难得的委婉与韵味,整个音场与空间感相当地开阔丰满,其通透度也能得到颇高分,声音的投射效果上佳。我想,这可能是S6在能量的释放上,具备了适度的量感,在播放Round Midnight时,其低频的颗粒感与弹跳性,犹为出众。而S6在余韵的表现上,除了该有的泛音外,更多了一份千回百转的韵味。这令唱者在情感宣泄上,得到更多的表现空间,也令听者更易堕入遐想中。

再谈谈男声,其表现丝毫不逊女声,在Lemon Tree中,男声气息强烈,三维空间的立体感鲜明,层次感与空气感的表现,也处在很高的水平上。虽然其男声唱来多了些温文与儒雅,没有西部牛仔的粗犷与雄浑,但整体音色相当浓郁与凝聚。

Fairy Tales是本人一套不可或缺的监本盘,S6将其钢琴的琴音表现得质感强烈,其高音除了通透度外,更多了一份难得的圆浑,却毫不钝拙。此时,也许你会觉得钢琴家的演绎,有如深刻内敛的思想家,多过煽情的演说家。而其音乐所体现出来的,令人感觉鲜有画家笔下千变万化的斑驳色彩,却有一种独特的层次与力量。这印象可能是来自于笔者前些时候,配搭Jadis DPL与DA8和Sonic Arts银线的难忘经验吧!S6没有Jadis令人目眩的色泽变化,这是它的不足,但将它与Jadis相比,未免过于苛刻,两者毕竟不在同一等级上,但有一点值得提出的是,S6在播放音乐时,其空气感与音乐的流动感,确实很优秀。

测试过程中,古典音乐是不可缺少的项目。听过Verdi的合唱以及Shostakovich的第十五交响曲后,感觉S6在处理大场面时,声音的投射高耸深广,空气与空间感依然出色,定位稳定,细节与瞬变多而快,唯独下盘不尽如人意。它没有大峡谷般的雄伟与壮观,气势相对较小,却不乏浑厚与绵绵不绝的内在力量。也许这就是S6所展现的不同美感吧!

由于手上管子不够,又要确定S6在低频上的表现,就在配搭上作了一些调整,用NBS Dragon-Fly的电源线,MIT 330 Shot Gun的讯号线,结果玩出了一番惊喜。相同的CD,其声音的变化更为细致丰富了,呈现出来的色彩也颇为不同。

女声音质更加轻盈柔滑,内在的音乐张力却更为鼓涨,感情变化里多了一份凄美与姣妍。就好象在幽美如画的山林间散步时,瞬刻间触景生情的情感体悟。没想到欣赏音乐竟也有这份雅意,实在意外与惊喜!这是其一。

其二,S6别具特色的流动性,能让音乐飘逸地犹如顶风的扬帆,虽然在超高频时若有若无,但那曼妙无比的高频,却如银铃般荡漾在空中,整体音场也撑得丰富而稳定。

随后又听了些大型交响曲,发现S6在低频的表现有所改善,但还是有很大的空间有待发挥。其音场在配合NBS与MIT后,显得更加开阔与纵深,音乐的弹跳性与冲击力,也有相当程度的提高,这是其三。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组合中,S6所展现出来的美感,本质上相近,细节的变化却有相当的趣味取向,各位在配搭时,可自行调配。

说到S6的基本声音取向,在长达近三个月的测试时,多次不期然地让本人联想到格里格的早晨,这完全是因为S6播放出来的音质,展现出来的气氛,将本人带入那情景中。虽有点“可笑”,却是个人在诸多器材测试中,不曾有过的艺术体验,或不如说是音响享受。我想,如果要追求音乐中的音色与光泽,或是享受从音乐中呈现出来的氛围,S6是一个让你常有惊喜的伙伴;如果你是一位条理分明、追求各个相关层面完美的人,那么,S6这种艺术美感较多的感性演绎,恐怕就难以满足你那理性的苛求了。

听过多个Unison Research的产品后,发现Unison Research的设计师,确实是一位极有音乐品味、追求独特性格的艺术热爱者。它能让笔者情不自禁地用上较多的音乐角度,来审视这一件器材,莫非这也是艺术感染力使然?


  

售价:
Unison Research S6:$2,900

[upload=jpg]Upload/20055241593133373.jpg[/upload]
TOP
50#


Gryphon PSC Ref


文·【蔡承志】
  

人生无常!

多年前,自以为已经明白的事,而今蓦然回首,才发现该种体会可说是非常浅薄。如今对人生才真正有所体会,那种触电式的震憾,和难以言喻的禅悟,有时显得更加惊心动魄。譬如儿时上课时,学过“资源有限,欲望无穷”。这是许多人想当然的明训,也从来不曾怀疑。曾几何时,发烧音响后,一日深有感悟,觉得好货不少(欲望无穷),然钱不够用(资源有限)。奈何!奈何!这种刻骨铭心的历练过程(美其名曰),甩也甩不掉。

最近在测试Gryphon的PSC Ref喇叭线时,再次印证了自己的感悟,其来有自,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由此证明Gryphon并非等闲之辈,它能将一口枯井里的少许春水,吹得发皱,真是造孽,干卿何事?

话说数月前,造访了好友阿狂兄的“狂宅”,当时为一探Heco 50周年纪念喇叭之虚实。那天一踏进屋内,气温有如盛夏,不乏逼人的热气,一阵寒喧,音乐就此响起。不过一时三刻,满屋高温,烫在肌肤,热在心里,原来自己早已“芳心”暗许,迷上了Gryphon的前后级扩大器(前级Elektra和后级Antileon),前者风采迷人,后者剽悍威武,一至柔,一至刚,其所展现出的魅力,无以伦比。笔者当时若非定力足够(说穿了是囊中羞涩),早就如火山岩溶般的化了,此种煎熬,似乎只有修得正果的善心苦僧,才能如凤凰盘涅般地活着,绝地重生。日后向老总提起此事,电话那头,更是煽风点火,为恐40度高烧还不够,更是送上了另一加热器,欲让笔者做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火神——那就是Gryphon的PSC Ref喇叭线,即然来者不善,笔者也就从容就义,照单收下。

有言在先,这里为求效果,以满足发烧友的无穷欲望,也为了做个十足的发烧汉,成本在此并不做过多的考虑。“资源有限,欲望无穷”的定律,在这里不是一个恒定的参考坐标,至此各位也只能让欲望出位,甚至错位,方能够过过超现实的发烧仙之瘾。既然是神仙的事,各种技术规格,或制作原理,暂且不提,各位有意,可参考上期视听情报。

爱好音乐的发烧友,大都知道Rogers LS 3/5a LE是听音乐的好喇叭,故有意将审视的角度,集中在音乐里,由Gryphon的PSC喇叭线配合之。虽然各位也许觉得吊瘾,这里似乎不能搔到发烧友们的痒处,但笔者并不刻意回避它的音响性,而是Gryphon PSC喇叭线的表现,实在能让你坠入到那音乐的深层里。一切音响的要求,也在不经意中,随着音乐的流动,一切是那麽自然地倾泻而出,鱼与熊掌皆可兼得,美事一桩。唯独“资源有限,欲望无穷”始终是一个梦魇。奈何!

依例介绍监听器材:

CD转盘:Teac VRDS20
解码器:Wadia 12
前级:Jadis DPL
后级:Jadis DA8

软件的挑选,也是本人所深爱的看门本,音乐性的选择摆在第一位,而音响效果则以牡丹绿叶的配搭作考量,既然如此,让Gryphon先唱情后唱声,先展情意后展曲调,就是一个非常合乎逻辑的安排了。

行文前,必要重笔一书的是Gryphon PSC Reference喇叭线的外形,简洁明快,制作之精美与细致,最少对本人来说,还是头一遭。虽然扁平线材以前也见过不少,但其工艺性与艺术性,已达到了很高的完成度,这甚为罕见。犹以其手感之佳,还有那线材外套,其色泽焕发出颇为美妙的感觉,他会让你爱不释手,不停地把玩。

试听开始时,先听大型管弦乐。

Verdi Choruses(Decca 430 226-2)是一张集音乐与音响两出色的好唱片。记得当年本刊推介作为监听本时,笔者跑遍几乎全岛的唱片社,就是不能一偿所愿,尔后因事飞去香江,偶然间看到,这简直是象在缉拿一个通缉要犯,见到就抓,并且以颇为高价的代价补偿了等待的酸涩,如今还是自己的深爱。幸甚!幸甚!

听听第十四首“荣耀埃及”,以Gryphon PSC Ref的喇叭线播来,音场通透度之高,有如万里无云,且空气中略带些许的甜气,弦乐松弛舒展,质感与群感皆有极为舒服的表现。当小号吹起时,堂音高耸入云,铜管色泽温润,富穿透力而不含锐利的锋芒,还有其残响丰富美妙,形成另一佳话。此外,看看Gryphon PSC Ref喇叭线在音场的表现上,以大合唱而言,除了该有的深度与阔度外,它还能将声音向上和向前投射,其层次感已经不再是一般的往后和向两旁推移,而是层层迭迭地向上筑构,如此细致的音场分布,不可多得!

再次听了“放马山歌”(雨果金碟七HRP7190G),音乐出现的刹那,它会让你觉得其音乐感热烈活泼,虽然其乐队不如芝加哥交响乐团的规模,然其弦乐丝丝入扣,不经意中,你会嗅到音乐里少许的芬芳。回头来看Gryphon PSC Ref喇叭线的音响性,其瞬变之快,真是电光石火,本人已经很久没再感受到这般的感官刺激。话虽如此俗气,然试听测试期间,本性难改,同时也向诸位汇报Gryphon PSC Ref的真本事。

在雨果金碟(七)里,“醉笛”也是本人所喜爱的一首乐曲,由Gryphon PSC Ref播来,许多演奏上的细节细微而丰富,气派之大(以LS 3/5a而言)可说是可圈可点。无论三弦或古筝,皆能释放出其原来古朴的韵味。当笛子吹奏时,气息流动,空气感颇为丰富。犹以笛子吹到高频时,Gryphon PSC Ref的高频延伸,可说是极为舒服,它不让你觉得LS 3/5a的高音滚降,虽然这小喇叭一定有滚降,但它就是有这能耐,说服你此喇叭线非比等闲。

再听听女声“Fairy Tales”(ODIN NJ4003-2)。“Radka Toneff”唱来情深意长,许多气息之细节,交代得清晰无比,最难得的是它能将音乐气氛撑得充满张力,让人不敢大呼一口气,免得在这时刻破坏了那诗意绵绵的意境。由此可见这喇叭线重播人声的威力。听了此唱片,非得提提钢琴效果不可。其音色芬芳甜美,高低两频延伸得非常自如,而其高音末梢处,还带有细腻的闪烁光芒,但它不锐利,圆浑中而不感迟饨。低频依然骨架分明,气氛沉稳,泛音与音场开阔舒爽,时刻会让你舍不得关机,美事一桩。

“滚滚红尘”(滚石唱片RD-1105)是笔者近来听得较多的一首好歌。喜欢它的歌词,也喜欢罗大佑和陈淑桦的合唱。两位唱得情深意切,男声不再如以往般的粗犷,反而展现出另一种特质,音质纯净,浑厚而凝聚。潘越云的“相思已是不曾闲”(滚石唱片RD-1157),除了唱来声情并茂外,无意中,也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距离美,她的气质之高,贵气与不凡尽显其中。若是你能一听她在Gryphon PSC Ref的配合下表现,可说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体验——这里要万分感激老总的恩情,他煽风点火,却歪打正着,笔者有幸,偶而得之,是缘?是福?然而一旦他日此喇叭线归还代理时......(主编按:嘻!嘻!是祸!)

综观整个测试,Gryphon PSC Ref是一对十分出色分好线,它所展现出来的音质丝毫没有任何毛躁,泛音丰富,细节更是极为出位,而本人最为喜爱的是,其制造音场的超凡能力,三维空间感特强,结象力与定位超群,若是能在努力配搭后,也许它的余韵也可达无懈可击的境界了。说到这里,Gryphon PSC Ref似乎没有任何缺点,唯一的遗憾是它让你觉得“资源有限,钱不够用”!

如何是好呢?


售价:
Gryphon PSC Ref:$4,500

[upload=jpg]Upload/200552415103437597.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