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森 在 2005-6-21 23:52:05 发表的内容 续:johnleeh兄系统重播钢琴及大型交响乐的表现:
试听CD用了PHILIPS 464710-2 RICHTER演奏李斯特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KONDRASHIN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及johnleeh兄家中的数张发烧碟。
这是飞利浦模似时代的名碟和最佳钢琴录音之一,录于1961年的伦敦,查过资料,此录音采用三咪式摆位,35MM菲林录音。我手头的50周年纪念版本用原装菲林制版,音效极为超卓。 在johnleeh兄的组合上试听,令我对此录音之靓声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李赫特出色的演奏证明他不愧是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乐队齐奏的力量势如破竹,低音汹涌澎湃,10寸低音单元的表现再次证明:想要从容不迫的低音延伸和重量感,大口径始终不可替代!CD刚播放的头二、三十秒就让我一下子震慑于伦敦交响乐团的威力,李赫特的无敌指法,力发千钧,琴腔共鸣的谐波丰富,余韵历久不散,琴槌击打琴弦的质感铿镪清通,音域宽广,动态范围庞大,音色华丽、纯净、明朗、丰满圆润。我认为李赫特已将他整个灵魂溶入到音乐境界之中,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中低价位系统最难达致的境界。这首协奏曲的乐队伴奏部分亦是十分劲爆,听第四段开头部分就知其厉害:铜钹敲击金光四射,铜管的咆哮威风凛凛,气流的吞吐量甚具厚度,定音鼓在深处的敲击及弦乐声部的层次都可圈可点。指挥家KONDRASHIN棒下的伦敦交响乐团将此协奏曲处理得既气势宏伟又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此后各大公司的不同版本可谓百花齐放,但论演奏艺术及录音的HIFI水准,似乎始终达不到同一级数(个人观点)。
对johnleeh兄组合的个人看法:整体速度还不能说是快如闪电,乐队高潮时雷霆万钧的戏剧性张力和冲击力还不是此组合的最强项,瞬变反应和音色变化幅度可再敏锐些许,我还希望听到钢琴和乐队发出更耀目的火花,情绪起伏对比和钢琴的纤巧跃动感可再生动些,换了我,还希望增加一些空气感和豪情奔放的“火药味”。
始终,不同器材有各自的风格特点,johnleeh兄的组合能充分展现演奏家的灵感,讲究乐句构思造型精美,优雅而富深度,步伐自然具生命力与说服力,节奏徐疾有致,情绪和音乐的平衡度恰如其分,正所谓各玩各精彩吧!(待续) |
德森兄写得非常好,用语言来复述声音特征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德森兄,WXS兄等用优美,形象,翔实的语言,切中肯綮地描述出了各个系统的特色,读来是一种享受,也是对HIFI赏玩和系统声音的理论总结和切磋再认识,善莫大焉.
这也再次印证了我的一个观念,玩HIFI和玩好其他艺术兴趣活动一样,需要综合的人文背景和人文关怀,需要广度和"通识",很多东西通达了,才能玩得越来越明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怎样去实现这个声音,以及哪个阶段能实现到哪一步.而不是一味剑走偏锋,闭门造车,夜郎自大,狭隘而固执地陷入某些概念,情绪和幻梦中不能自拔.
在某个具体的系统上,就象人一样,都是有自己独有的面貌和个性的,是人就有其长处和短处,限于预算档次和发烧友的搭配,调整功力高下,以及环境限制,可能有的长处比较明显,有的就短处比较暴露,甚至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声音,但自己又不知道或者不知如何改进调整,自己想要怎样的声音又说不清楚,玩了一阵趣味索然,自觉投资虚无,回报不高,好象也没什么意思,甚至怀疑是不是真有那么好的HIFI之声,失望之下也就慢慢放弃了,这种情况在玩器材不多,比试经验较少的烧友中尤其常见.碰到这样的问题,多找了听,多交流,多取经就非常必要了.
只要坚持"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和实践,同时又清楚"弱水三千,而我只取一瓢饮之"的取舍之道,时间和阅历会让我们明白更多,更全面的东西,音乐与音响会回报我们的人生以更广阔丰沛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