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格式里的几点总结和几点容易理解错的概念 [复制链接]

查看: 75664|回复: 613
71#

VV 在 2005-12-9 15:23:36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兄,我是非常佩服您的坚持的。但

写手的话只能听听而矣!给广告费的CD比LP多啊!!!!


哈哈VV兄不必介意,其实讨论出谁优谁劣,其结果对于我们来讲仅仅是先投资玩什么,然后再投资玩什么的区别。听音乐听久了,必然几种制式都会同时涉猎。这就好比我们肯定不会把挑选回来的珍贵LP唱片处理掉,也同时不会把搜寻回来的绝版CD卖掉。

最后,其实我们欣赏的是音乐。假如每次听唱片,我脑海里都要思索“到底哪个版本音质最好”,我自己可是受不了的。
TOP
72#

[quote]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2-9 14:36:37 发表的内容
还是回到正题上吧-----
我正想问老兄关于DIGITAL AMPLIFIER的问题呢,/quote]

呵呵科研兄问我的话那可是问错人了,我对数字功放不了解啊,隔行如隔山。。。我认识一位师兄,是专门研究Linear Amplifier的,有时间我问问他或许会有更专业的回答 :)
TOP
73#

呵呵多谢科研兄的资料,我觉得这句最逗:

HDTV美國的數位技術成功的擊敗日本難度極高的類比系統,日本投注數十年心力的計劃主持人自殺收場,可能他也是LP迷也說不定.
TOP
74#

VV 在 2005-12-9 15:36:31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兄也不必介意!
私下跟您说:其实我害怕讨论出谁优谁劣(买只LP更难更贵)


我也不希望得出一个确定的答案,毕竟不管什么制式了,一些好唱片近年来价格不降,或者只升不降,这是大家都看得见的。。。
TOP
75#

Raxel 在 2005-12-9 15:55:45 发表的内容


问题是CD的声音为什么要接近LP?要接近也是现场的声音,母带的声音.这本来就是LP所不能获得,并且努力获得的目标.如果CD去刻意追求接近LP的声音,岂不是走弯路了.


我也觉得发展一种制式是应该以“现场的声音”作为标准和目标,而不是这种制式以另外某种制式为标准。
TOP
76#

多谢开心果兄的图。

首先,开心果兄上述第2,3幅图,对应的正是我前面42页里面的那句话:

“直切臂在准确调整好之后,做到时时刻刻与音纹相切,才会没有任何内滑力产生。否则的话,比如说固定唱臂那一端的导轨在水平面内的角度没调整好,也会导致唱头与音纹不能时时刻刻相切,这时候音质受损是必然的,内滑力也会由此产生。”
TOP
77#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2-9 14:10:09 发表的内容
我早就想把刘名振那帮人的谈话内容搬出来了,有人就是死硬派,不服没办法。还有关于Digital Filter的问题,几人真正关心过的?
------“我想我應該知道你要表達的解析度是什麼:最細微的音樂起伏,亦即我們常在文章中描述的「細微動態」。您提到的是「CD在錄弱音的時候其解析度是十分不足的」,因此我討論的就是,LP若錄弱音,其解析度依然是不足。您大可以錄個0.1V正弦波,刻片到LP上,然後用LP系統重放出來測試。當然不會像CD系統般會是嚴重鋸齒狀,但亦不會是個形狀完整漂亮的正弦波。

16-bit到底夠不夠?沒人可證明。Decca轉換成數位錄音時,用的系統也不過18-bit。在聽感上,我也必須說,能聽到的各種微小細節,我在CD上並不會覺得比LP「少」或「單調」,也許是我耳拙。

我以前可能算是個比您更激進的LP迷。但,那只是在我沒聽過優秀的CD重播系統以前。在發燒友的討論園地說CD不如LP是很尋常的,我只是認為,CD跑了二十年,現在跟跑了四十年的立體聲LP已經算各有千秋了。”-------


科研兄,这恐怕是当今社会“有理却难辩”的最真实写照!不要说在音响发烧这个并不算得上是100%专业的电声学圈子,就连这段时间安徽师大的XXX光天化日之下成批伪造论文发表记录、还有清华的XXX论文造假,被新雨丝揭露,大家有眼可见白纸黑字证据确凿,就算在这样的情况下,XXX和XXX也照样一点事都没有——副校长照做,教授照当。。。如此风气,可见一斑!
TOP
78#

VV 在 2005-12-9 14:44:03 发表的内容

有什么奇怪!!!
如谁愿意抄几段大家似懂非懂的东西出来,谁马上成为万众仰慕专家了!!!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教导:实践是检真理的唯一标准,领袖精神不死!!!


呵呵VV兄,我自己是觉得“刘名振”这段话不是没意义的,我看了之后的确有共鸣(或许我也是一知半解的,呵呵),因为我自己也有类似的感受。的确检验出真知,所以每人也就按照自己的检验得出适合自己的真知即可;同时我们也明白:自己的体验并非就是人家的体验,不同的人必定有不同的体验,对吧。
TOP
79#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2-9 16:08:26 发表的内容

又回到一个老话上了:母带的声音也不就是现场的声音,还是没多少可比性。这次和于大胡子聊天的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点得不到协调和统一。诚然可以通过后期制作努力找到点现场的感觉,但这显然不如通过调整早期录音声学环境和仔细调整录音器材来达到更直接和音质更好----手上有几张MARK LEVINSON以及几家小唱片公司的SAMPLE,注明了是NO MASTERED,但声音活生度和乐器声音的纯度正到让人激赏!只是对于大作品的录制来说,这样做太难了


呵呵,纯粹的原始多轨母带不是可以直接拿来欣赏的。所以说我们不好去直接比较手中唱片和母带有多像,因为普通CD和LP都是双声道的,而原始母带是多声道的,这没法比啊 :)

我猜测,对于大型作品的录音,我们不如这样来理解:唱片混音工程师是利用原始多轨母带作为“原料”和“素材”,经过调配、混合、均衡等等的这种“再创作”工序,由这些“原料”制作出他心目中所认为的“录音现场”的那种声音(双声道母带),因此我觉得混音工程师心目中的标准不应拘泥于“原始母带”,而应当是当时录音现场的情景。
TOP
80#

开心果 在 2005-12-10 1:10:04 发表的内容
我的确是从第一幅想起的。从文字看我不能总结出那两个要点,也我的理解能力有限吧。

最后那幅图和倒数第二幅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出发点不同吧了。摩擦力的确是同过针杆传递的,但摩擦力的方向并没有该变啊。


第一幅图里针杆和摩擦力在同一直线上;第二幅图里针杆和摩擦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摩擦力可以沿针杆和垂直于针杆这两个方向分解,垂直于针杆的那个方向的分力,没有相对应的力来抵消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