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听觉疲劳问题
甲类输出的谐波以偶次为主,听感舒服。乙类输出的谐波以奇次为主,听感刺耳。
石机与胆机的放音效果确实有所不同,所以晶体管电路想要替代电子管电路还是有一个过程。由于电子管输出牛存在比较大的相移,所以一般不敢施加过多的负反馈,加上开环状态下,输入输出是3/2次方关系,电路处于被过激励至过载状态,失真指数只会慢慢变坏。听众如果可以接受适当的削峰水平,电子管放大器的声音与相对更大功率的晶体管放大器比较,可以更大些。传统的电子管电路在被激励至过载时相对柔和的削峰特性,现在看来还是有价值的。因为过度的负反馈在设计不量的固态电路中,还经常出现电路闭锁现象。
即使是试图通过采用深度的负反馈来降低明显的THD水平,尤其是在乙类,也会产生另外2个问题。
首先,交越失真还是存在,还是存在截止区,输入信号电压 < 管子的导通电压,输出管截止,系统增益为0,通过负反馈环路施加的负反馈量也为0。当输入信号 > 管子的导通电压,系统环路的增益又进入另外一个稳态。虽然通过采用高速运放、开关管和深度负反馈,会减小THD,但是依然会产生大量的奇次谐波失真,这个失真就叫瞬态失真。这个现象是在70年代有个丹麦工程师发现的--THD很好,但是听感依然很差,促使他去做更深层次的分析。后来研究结果成了在AES年会上发表的论文。
其次,反馈环路的稳定性余量不合适。输出级性能不对称会使情况变得很糟糕。晶体管的动态特性本身与频率、温度、电流有关,还与两个射极输出对管的某一个导通有关。在这些复杂因素上还要加上大家忽略掉的扬声器系统因素。因为扬声器系统(尤其是带有复杂的分频器网络)的电抗随着输入信号的频率和幅度不断变化--存在反电动势。与实验室的纯电阻性负载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