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理解的数码声和模拟声 [复制链接]

查看: 36587|回复: 241
11#

felixcat 在 2006-2-24 17:33:20 发表的内容
就算是音乐厅现场和LP来比,无论是什么协奏曲还是交响曲,我试过很多次整张LP都是在舒服、美好的听感里听完的;但是去过这么多个不同的音乐厅的现场演出,只要是有管弦乐队,我几乎没有一次听感不出现难受,尤其是短笛或者长号一吹起来,有时我心里会暗想:吵死了!



先不讨论你用什么设备来重播LP唱片的问题。

那么你的意思是说现场音乐会“吵死”了?:)
TOP
12#

Raxel 在 2006-2-24 16:35:23 发表的内容

Telarc的录音工程师说EMM Labs播放他们公司发行的SACD的声音,就是他们录音时候的声音.如果你听到其他声音,可能不一定差,但不是他们录音时候听到的声音.


这些录音有LP发行吗?
如果没有,就是用EMMLABS录制的SACD和用其它设备录制的LP来比较,那当然是不同的声音了。
TOP
13#

Raxel 在 2006-2-24 16:51:56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6-2-24 16:35:23 发表的内容

Telarc的录音工程师说EMM Labs播放他们公司发行的SACD的声音,就是他们录音时候的声音.如果你听到其他声音,可能不一定差,但不是他们录音时候听到的声音.


dr kuang 在 2006-2-24 16:48:39 发表的内容

这些录音有LP发行吗?
如果没有,就是用EMMLABS录制的SACD和用其它设备录制的LP来比较,那当然是不同的声音了。


我是答复这个

EMM LABS应该是现在最好的SACD播放设备之一了,就算用它来聆听现在最好的DSD制作的SACD,还是没有LP那样好听。


我也是说这个问题,比如说ERIC版主觉得用EMMLABS听TELARC现在录制的现在公认最好的SACD,听感上不如用LP唱盘放60年代BLUE NOTE或者DECCA的LP好听,这个很正常,TELRC用什么来录制好象并不重要?
TOP
14#

Real 在 2006-2-25 14:24:10 发表的内容
只有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这段时间
出的LP才有所谓“胶质感”,才耐听,好听,有比CD好的
听感!我听80年代后的LP,尤其是数码制作的LP也是数码声
很重,最近我买了几张新出品的180gLP,不说节目是什么,
它是对60年代末的一些录音,使用DSD技术重新制作后,制成
LP的,我也有这些录音的CD版,两相比较,LP简直跟CD一模
一样!


---------------------------------------
这还不能说明优劣的话,还有什么好说呢~~~~~~~


80年代之后的出版的LP我想应该是指数码录音的LP,也就是DDA的唱片了,对这批唱片,如果简单地以其中几张的效果就断定“和CD一样”可能欠缺公允?我手头上就有许多数码录音的LP唱片,是我自己经过与CD比较后觉得声音听感上明显比CD优胜才保留下来的,因为在绝大部分情况下,LP唱片价格都要比CD贵得多,而且这个时期的LP唱片制作水平非常参次,所以在未能确定比CD版本优胜,或者各有千秋的我都宁愿选变数更少的CD。比如说FIM的《江河水》,市面上任何一款格式光碟的音效都无法和LP相比。
另一方面,在六,七十年代出版的LP,到现在出版CD,母带已经过多年的存放和多次反复使用,用这样的母带制作出来的CD恐怕也不能作为CD最高水准的代表,所以用40年前的LP和现在再版的CD来比较音效同样不具说服力。
TOP
15#

ctx111 在 2006-2-25 23:27:05 发表的内容
kuang版说得有道理。就拿这两张LP来说,穆洛娃这张录于1986年,卡雷拉斯这张录于1988年,我无搞错的话两张都是数码录音,且我曾同时拥有过同版本的CD,弄到这两张LP听过后,不禁会问,CD是什么啊?我无意贬低数码和CD,说真的我玩音响是从CD玩起的,拥有差不多两千张CD,但后来还是忍不住去碰LP,可能是走火入魔吧!
[upload=jpg]Upload/200622523262984271.jpg[/upload]


这两张是PHILLIP在数码录音时期的经典之作,如果玩LP执着于只选模拟录音而错过这两张唱片的话绝对是损失。
关于数码录音转制的LP唱片还有些情况大家不妨留意一下:
早期的数码录音的格式是1648,对应于视频系统的96Hz,在转制成音频CD时为增加容量最终定为比较奇怪的44.1。
原始的数字录音文件采用的是PCM格式,在制作CD时还需经过一次格式转换成音频CD格式,重播过程中又需把音频CD的数据流通过读取再行DA转换,这两个过程对声音会有相当明显的影响。而在制作LP时,DA转换没有经过音频CD格式而直接由专业录音室的解码进行,误差主要发生在刻盘的过程(这部分和模拟录音相同)。
也就是说,假如录音是WAV文件,在制作成LP后声音一定不会比用解码器直接播放WAV文件好,但不一定会比播放CD唱片差,大家不要总把CD的一些缺点归咎到数码录音上去。
TOP
16#

阿龙 在 2006-2-27 17:42:38 发表的内容
胶片电影对DVD

胶片相机对数码相机

LP对CD


现在的电影胶卷是用数码制作后转成胶卷的,也是DDA:)
所以和LP,CD的情况类似——不能因为DVD的画面不如电影,就说数码不如模拟。
TOP
17#

Raxel 在 2006-2-28 4:40:40 发表的内容
再说上面的数码相机和传统底片的模拟相机.数码相机问世5年来,从最初的1.3M到现在8M以上的分辨率(家用机).几位朋友不看到数码相机的飞速发展,却拿它和传统商业用相机相比.什么数码等于印刷的,模拟等于洗印的.这只是特定设备的差别.

大家来比比顶级的.美国,苏联外太空侦察卫星拍摄的,可以细微到街道,甚至汽车车牌号码的照片都是数码照片,你模拟胶片行吗,可以达到这个信息量,分辨率吗?上面胶片照相机的支持者,拉出最顶级的出来遛遛?


现在只不过数码相机在家用,便携机这个档次上还在发展,芯片还在进一步进化.不看到数码相机的飞速发展,反而怀疑数字技术的能力.我实在不能认同.


太空卫星使用数码相机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难道找人在太空上换菲林,然后座飞船把底片带回来?只能说明数码摄影的精度已经达到了某一精度要求,而且在远程影像传输时比模拟摄影有更好的实用性。
TOP
18#

支持楼上,所以我从不认为超高频宽是影响数码和模拟声源听感差别的原因。
道理非常简单,很多音箱的高频响应根本上不了这么高,比如说老版的ATC音箱,14KHz就有—3dB的衰减了,但在这对箱上仍然能清楚分辩LP和CD的声音差别!
TOP
19#

felixcat 在 2006-2-28 13:19:45 发表的内容

邝版请勿误解我引用Ampex资料的用处。通过Ampex的一些技术指标我只是想在某个方面表明:对于某些早期的立体声母带,CD格式是足够不加压缩地容纳下来的。


是否真的足够了吗?
除了频宽和动态范围,还有采样精度,DA转换的误差,音频CD格式还要再加上多一次的不同数字格式间转换时的误差。
关于DSD技术的诞生就非常能说明问题:几大唱片公司都一直在寻找能替代早年模拟录音母带的数字化保存方法,一方面是成本,另一面是模拟母带的自然蜕化。PCM技术从1648一直发展到24192,唱片公司都认为未能代替模拟母带,最终开发出了精度更高的DSD技术。
TOP
20#

felixcat 在 2006-2-28 14:23:26 发表的内容

世上不可能存在100%足够的方法。

排出所有硬件的因素,在设计频宽内,PCM理论上的唯一、仅有缺点便是量化误差,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缺点。

DSD使用的Delta-Sigma技术很早便有了(60年代就产生了,只是没有用于音响领域而已)。两者都有量化误差,PCM的是1/(2^n)数量级,而Delta-Sigma则是1/n这个数量级的,两者各有优缺点。


赞同!
但各有优缺点是建立在24192PCM格式(两声道DVD—A)和1BIT2.8224MHz(SACD)之间,对于1644格式的PCM,两者根本不具可比性。尤其是音频CD在制作和重播过程中还要经过比SACD最少多两次的数字格式转换,由于不可避免的误差,甚至无法达到1644这个PCM数字格式的应有精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