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味、HIFI性、数码声、模拟声的? [复制链接]

查看: 8837|回复: 39
11#

一句话:商业味。
TOP
12#

兄台颇有发烧界的学者气息!
TOP
13#

不同的器材有各自的风格,多听听,多比较各种不同器材的声音表现,只要自己喜欢就行- - - - - - -

各师各法,各马各扎,同一套器材(不同的器材),各有各的玩法- - - - - -
TOP
14#

什么是正宗汤圆的味道,什么是铁锅煮汤圆的味道(馅还得好)不就好解释了吗
TOP
15#

抽象的言语描述为我们留得无限的想象空间,在感觉的召唤下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心情,只有情投意合之时,方能感悟相通,豁然开朗。
TOP
16#

承蒙抬爱,不胜荣幸。
不过在这里前辈高人有许多,我可没什么学者气息啊- - - - -
TOP
17#

为什么没有人认真回答楼主的问题,都是顾左右而言他?
TOP
18#

什么是甜味?什么是咸?什么是酸?什么是苦?这都是些定义,没有一个概定的结论。音乐本身就是空灵的。音乐味就是久听不觉得吵,尖,烦,躁。不紧也不过分慢。HIFI味是比较快,尖,不够饱满,久听有点烦躁,大声点感觉有点吵。这都是些概论,(个人的愚见,并不代表正确)
TOP
19#

数码声音处理的形象解释

比如拷贝一张人脸肖像

模拟的办法就是直接照着重画
画好了很象,画不好,可能画瘦了、胖了,眼睛稍微大些,鼻子稍微高些。仅此而已。
就是由原作者来画,也不可能完全一样,这就是“模拟”失真。

数码的办法是将原画分成很多个小方格,对应的将每个小方格按位置、编号直接描过去就可以了。
不是画过去,是描过去,就象填图,整个方格是要填满一种颜色的。
但是,每个小方格的颜色成分、轻重按固定的若干种对应。比如,65536种。
不论原画是什么颜色、轻重,都必须在这65536种中找一个对应。

这样复制的画在大的比例、尺寸方面绝对保真。
但在细节上就是由“有数”的点阵构成了,或者说,越近看颗粒越粗
同时一幅自然的画,它的颜色不可能只分成65536种。
所以就有一些“不自然”

当然如果我们分无限多的小方格、无限多的颜色种类,那就能做到“完全保真”
显然这是理想化的,是目前无法实现的。
只要方格数、颜色数有限,就有“数码”失真。

65536种就是16BIT
最后编辑马远
TOP
20#

“古”兄的论点是目前颇有代表性的观点了。
其实提出这个问题并非无聊,
而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共识的话,
那么所有的讨论就是在“你说你,我说我”,基本上没什么意义了。
所以就这个问题,我想把它澄清。

首先,我要假定:现场演奏是最真实的,
      所以也是最保真(本来就是真的)
      所以也是最具有“HIFI”性的。

同时,现场演奏也是最好听的,(在录音位置听)
      所以也是最有“音乐味”的。

所以:最具有“HIFI”性的就是最有“音乐味”的。

但是,这个结论是在“最”字这个前提下的,
      而我们绝大多数人玩的不是“最”字级器材(也许目前还没有)

当器材档次下降时,由于理念不同,设计思路不同,失真的方式不同
造就了千千万万“风格”各异的发烧器材,

所以,其中最主流的就是“HIFI”性的和“音乐味”
     又或是“模拟”声和“数码”声。

假设有一张最完美的照片,相当于现场演奏般真实、准确。
现在来看它最典型的两种失真方式:

一、用火烤,使它轻微变形,或是用日光晒,是它轻微变色。
    甚至使它轻微残破,边缘有部分丢失。

二、用数码相机反复翻拍,并适当降低像数。

都是失真,但失真方式不同,感觉便不同。
“一”的失真后,虽然有变形、变色,、和残破
但是变形、变色是整体的,而非局部。
主要部分(中频)细节还在,密度还在。
这张照片的“神韵”仍在,虽然不再完美,但不影响欣赏。
所以,它的处理过程是“模拟”的,它仍有“音乐味”。
它的“音乐味”好于“HIFI”性

“二”的失真后,照片整体完好,不丢失。结构正确,不变形。
色彩正确,但是细节丢失,颗粒变大,毛刺突起,密度下降。
它的处理过程是“数码”的,它的声音缺乏“音乐味”
它的“HIFI”性好于“音乐味”

所以非高保真(HIFI)的卡式录音带可能好听于廉价的CD机
所以好多六十年代的模拟录音要好过当今的4D录音
所以“低频有限类”的LS3/5A,古董胆机(输出变压器频宽小于20Hz--20KHz)
至今仍是发烧极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