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2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听LP的一个奇特现象,本人百思不解 [复制链接]

查看: 30221|回复: 233
101#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4-25 12:49:33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4-22 19:08:41 发表的内容
Wilmer威馬 在 2006-4-22 16:11:20 发表的内容
CD 在前期刻录到家中播放整个过程的多重转换中其实是一种压缩档的手法,某程度和 MP3 雷同,只是压缩比当然没那么高。

观乎历史上所有数码媒体,也存在比特位元/取样率/高频截止上限,美其名是媒体容量或高频噪音的问题,实质也是和压缩比有关。

压缩过的声音当然比较紧张,加上数码转换方式不管多少比特多高取样也不可能完全达到 100% 圆滑的波形,那就也显得吵耳。

LP 虽然在动态、噪音、失真等参数方面「似乎」比 CD 弱,但一来 LP 没正式频宽截止点,声音就没有那种压缩紧张感,二来 LP 的波形是 100% 或接近 100% 的圆滑波形,基上不会像数码般出现小方格(除了软件是数码录制,但也比 CD 少了重放时更进一步的负面影响),所以就不觉得吵耳。

另外也要探讨器材的搭配和电气规格;CD 输出电平以 2V 为标准,LP 经过唱放后输出电平一般在 1V 内,故此不排除某些前级输入级其实是因为 CD 电平而在接近过荷/削峰的情况下工作,所以放 CD 时就出现吵耳现像。

老外有些像转换头的小配件,以类似高档级进分流式电阻音量掣的手法,就是把 CD 的电平降低了才接进前级,但又不改变原来输入输出阻抗,坊间口卑什佳,更有被喻为数码救星,其实就是避免了前级输入级过荷/削峰,声音自然也不吵。



曾经考虑过是否LP进行了动态压缩的原因,这样相当于在制成唱片前一些微弱的信号就相对已放大了,但在比较一些动态范围较小的录音,比如说流行人声,弦乐的室内乐录音时还是有这个现象,这个想法也不成立。
留意到在隔音条件良好的高档系统上听CD时才能做到“细节清晰而又不影响交谈”的现象,我比较倾向于认为是LP在人耳较敏感的频段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量。


也许正有可能是适量动态压缩带来的?其实LP的动态范围是不能和CD比的,听感是一回事(其实很多人对动态的理解有偏颇),如果说是“LP在人耳较敏感的频段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量”,那就有点太..................如此这般,怎么算得上是高级信号源?MASTER TAPE可以在听觉全频段提供相当的信息量,但制成光盘后损失不少,还是载体格式惹的祸


有点意思,希望继续讨论。
TOP
102#

dr kuang 在 2006-4-24 23:37:15 发表的内容
那么在高档CD系统上声音不影响交谈是因为高档CD系统的高音也会像旧LP这样明显衰减吗?

我不太了解你的LP系统的情况,在我听过的多数使用MC唱头的LP系统上,声音的听感上多数是比在同一套系统上放CD会明亮些的。


首先声明,我现在不是LP玩家,可能有时间了会把放在桂林的LP拉回来玩玩吧。有一点,声音明亮正好说明2K~4KHz中高频相对突出,不表示高频能够平坦。
TOP
103#

dr kuang 在 2006-4-24 23:37:15 发表的内容
那么在高档CD系统上声音不影响交谈是因为高档CD系统的高音也会像旧LP这样明显衰减吗?

我不太了解你的LP系统的情况,在我听过的多数使用MC唱头的LP系统上,声音的听感上多数是比在同一套系统上放CD会明亮些的。


高档CD系统上声音不影响交谈,同时高频细节会非常丰富,相比LP就略微不及吧,听感当然另当别论了。
TOP
104#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05#

具体资料没有,只是十多年前听调音、录音课时所有讲课都有提及,LP拾音直接接触,物体震动,泛音丰富,底噪大,压缩滤波后波形顺滑,失真大却顺耳,云云,很多很多,一时几句话也讲不清楚。
TOP
106#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4-25 12:58:06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4-23 14:19:38 发表的内容
今天在电台又和雨果的易有伍先生讨论到这个问题,没想到最近他也留意到这现象,他认为原因来自于时基误差——JETTER造成的数码失真,在数码录音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减少JETTER,这个现象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
他的说法和威马DX的第一个观点都比较符合在顶级的CD系统上听音响时交谈比低档CD轻松的现象。

留意到很多DX都强调自己的CD系统很“大声都不吵”,但应该注意到这并不能完全代表系统声音质素很高,还是应该以“细节清晰而不影响交谈”为目标,而且还要注意细节不单指中高频,还应包括低频甚至超低频段的细节。


令我想到LPCD。
老易在OH-TECH的发烧视频沙龙里有提到在他概念里LPCD33是做到顶的普通CD格式,没办法再超越了,只有来狠一点的干脆把从编辑制版做好后的母带直刻成母盘给消费者,这就是LPCD45,在降低JITTER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正好这次上海音展拿到怀冰DX和老易联手搞的汕头2005音展纪念CD的后批LPCD45版本,其声音素质之高令我暗吃一惊,在高素质的系统上遇强愈强,热力四射到七彩。这次台湾USHER的展房的一负责人在我要求试听,播放了几曲后立马中毒,只得给了他了事^_^



既然是数字刻录, JETTER总是存在的,个人认为减少制作环节的损失才是提高效果的关键。

例如:一级放大可以完成的,为什么非要二级、甚至三、四级放大完成呢?这些方面。石机为什么不向胆机学习呢?
胆机受到输出变压器的制约,而石机完全可以摆脱输出变压器的制约呀。那么为什么就不能超越?实际上石机完全可以超越胆机,不论任何方面。就看你怎么设计。
TOP
107#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08#

柏杨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人世间,看似复杂的问题,其成因实其很简单;看似简单的问题,其成因实其很复杂。

CD之所以觉得吵耳的问题也类似。因为抽样过程是一个非线性过程,会产生许多谐波。回放时,由于不能彻底滤掉,所以会引起干扰。这就是所谓的数码声、觉得吵耳的主要来源之一。
TOP
109#

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达到一定级别的器材不管是模拟还是数码都要好听一点。至于模拟和数码的优劣应该说各有特点,说最便宜的LP唱盘比贵价的CD机好听的人一般是刚接触LP,感到很新奇,还没有仔细的比较。把LP说得一无是处的人一般是根本无听过LP。
TOP
110#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4-25 12:49:33 发表的内容

也许正有可能是适量动态压缩带来的?其实LP的动态范围是不能和CD比的,听感是一回事(其实很多人对动态的理解有偏颇),如果说是“LP在人耳较敏感的频段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量”,那就有点太..................如此这般,怎么算得上是高级信号源?MASTER TAPE可以在听觉全频段提供相当的信息量,但制成光盘后损失不少,还是载体格式惹的祸


80年代的香港流行曲录音能有多大的动态范围?能有30dB就很了不起了。

那句话或者说成“人的听觉系统能从LP中得到更多的信息量”可能更容易理解?

动态问题也有细节被忽略了,如果把频段细分后,人耳对那一段的动态变化更敏感?


最近有个惊人的准备挨砖的发现:LP在人耳最敏感频段的信息量比开盘母带高,经过母带转制的LP其声音效果受到了模拟开盘母带的制约,LP这一格式商业发行的唱片中真正最高规格是未经开盘模拟母带“污染”的45转直刻唱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