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响玩家真的很有意思,思维总喜欢固定在过去,其实相对于将来,现... [复制链接]

查看: 4692|回复: 27
1#
也许是音响烧友毕竟是小众的圈子,大家总想首住过去,器材N年前比较出名的就变成经典,用了N多年价格还能很高出手,对过去的器材用料猛就觉得很有价值,还是老东西好,感叹现在的东西用料少了,而国产的用料多呢又说声音好才是主要的,料多有什么用
真不明白到低想说明什么
产品的产地也是一样,记得以前国内很流行进口和组装的说法,现在好象很少有人说组装这个词了,但玩音响的买家还是很留恋进口的感觉,即使100V的洋垃圾也会有不小的销路,而有些欧美品牌改成国内生产了又开始担心品质下降了,而以前又觉得价格太贵,不值这价,真是难伺候啊
买个东西不单要关心产地,居然还要关心他们的老板是谁,典型的是香港先歌买下了QUAD和AUDIOLAB等一些品牌,这本来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居然也能据此认定这品牌毁了,品质不行了,真的很奇怪,如果买下这品牌的人以前是在美国买服装的洋人,相比大家就不会有这种看法,只是觉得老板换了个名字吧,嘿嘿,这心理还真经典

现在已经是全球化的经济了,很多跨国公司全球设厂,采购,发包OEM,企业互相收购更是频繁,大家一般也不太高兴买个东西还要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和资本构成,但相比音响玩家还是比较希望百年老店一类的经营方式吧

希望音响厂家能独善其身,一路走好
分享 转发
TOP
2#

扑通一声兄提出了些非常值得讨论的现象和问题,两三天了居然没有回应的,这样的好帖好内容沉下去多可惜呀,我来先顶一下。
怀旧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守旧就限制人的进步,需要克服。
TOP
3#

所有这些想法都是由于经济基础决定的,国人的消费能力尽管在近几年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一般发烧友全套器材的价格有时相当于自己一年的收入,而在欧洲、北美同样的器材只占全年收入的1/8---1/5,因此,我们会很在意每一次消费的性价比等因素。换一个说法,就是我们的收入是国外的1/5-------1/8,而要以1/2-----1倍的价格去买同样的器材呀,加之通货膨胀因素的存在,器材都在涨价,因此人们都爱说,想当年XXXXXXX(猪肉才5毛钱一斤)。。。。
另外,国内从业人员的素质应该说,亟待提高。现今社会中国人的通病就是“急功近利”,此现象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HIFI界更加突出,欺诈现象时有发生。本身,发烧就是烧钱,代理商几乎都是能骗就骗,也让烧友寒心不已。厂家在国内对质量的要求有时是得过且过,而对国外是精益求精,本身这种心态就有问题。另外,烧友也是以老眼光看待国货精品。。。总之,买卖双方都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TOP
4#

我就有扑通一声所说的那种心理,就是换个洋人老板心里也不舒服,而且还相信如果那个老板音乐欣赏水平高(对我而言),机器也好声。
TOP
5#

好多砖,扑通XD小心啊
TOP
6#

买产品怎么能不关心产地,不同产地的同一型号产品在质量上的区别是肯定的,区别有可能是更好,但这样的概率可惜少了点,

换个老板带来产品的区别也不是没有,象卖精兔,现在的MC602,完全迎合鬼子条件的一个产品.换做我选择他的话如果可以买到MC500,就不会考虑MC602.

香港的东西,对不起,实在是没信心,东西到那一捣鼓,味道肯定变,你就是感觉到了,也有强大的媒介粉饰.最后还是得投降
TOP
7#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8#

请姿态高些的或者年纪长些的先“刹车”吧。
TOP
9#


老板换了个名字,经营思路肯定要变的,原来品牌的特色恐怕保不住。
TOP
10#

变压器兄您无聊不无聊啊,一样的内容在两个帖子上发,C&V很好玩吗?浪费有限的资源;-)

我的意思是音响行业评判产品的标准和一般家电行业差别很大,除了要关心产地还要关心他们的股份构成,小公司还行,如果是上市公司那就有点麻烦了(当然我的英文也有点菜,不然可能通过国外的公开资料大概也查得到)

末世诗歌
兄,谢谢提醒,不过我的态度只是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俺扔块砖有玉回来和有砖回来都属正常,当然如果有朋友重复扔砖那我只有捡了回去盖房子了……
最后编辑扑通一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