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inn老板分辨不出模拟与数码的区别那个测试的全文 [复制链接]

查看: 12027|回复: 110
1#
英文全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rec.audio.high-end/msg/6432fa58d3963950?&hl=zh-CN&q=Tiefenbrun++lp+cd

为了让阅读英文有困难的朋友能够了解那次实验,我由原文所述作一些总结:


实验时间:1984年2月23日;
实验地点:Linn在加拿大的代理商Mr. Michael Remington先生的听音室;
实验主持人与报告撰写者:Stanley P. Lips hitz(来自滑铁卢大学)

这个实验原理是这样的:

这个实验并不是说分别听同一录音的LP和CD;而是说因为当时Linn的老板Tiefenbrun说Sony的PCM-F1数码适配器(其实这是Sony当年一种民用小型数码录音机,使用普通录像机磁带作为记录数码信号的媒介),会对模拟信号产生扭曲,影响音质,并且Tiefenbrun还为此写了长篇报告痛陈此数码技术的“弊端”。

因此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Stanley P. Lips hitz要“挑战”一下Tiefenbrun,你说PCM-F1会这么严重地损坏音质,好,那我就测试一下,看你自己本人听不听得出。

所以测试的时候,音源用的是Linn LP12转盘(也就是说全过程听的都是来源自LP的信号),然后连接方式A是:LP转盘出来的信号直接接前级+后级+喇叭;连接方式B是:在A方式的基础上,在前级和后级之间,额外插入PCM-F1数码适配器,也就是说模拟信号先用PCM-F1的A/D变为数码信号,然后再用PCM-F1内置的D/A变回模拟信号,然后再输给后级。

此两种方法使用Stanley P. Lips hitz制作的切换器进行操作,A模式下代表线路纯粹直通;B模式下切换器连接上PCM-F1。并且切换器在每次实验里会自动随机选择一种模式。

测试结果大家都看到了,Tiefenbrun在绝大部分次数里都没有听出音响系统里到底有没有加入PCM-F1,也就是说,他连声音信号是纯粹的模拟输出,或者是经过数码取样再解码输出,他都分辨不出。

更加令人深思的是:测试者只是让PCM-F1以16bit的方式工作!16Bit的量化精度就已经让Tiefenbrun听几十次都无法听出来。。。
最后编辑felixcat
分享 转发
TOP
2#

补充一下,该实验使用的器材是:

转盘:Linn LP 12;
前级:Naim NAC 32;
后级:Naim NAP 250;
扬声器:Linn Isobarik。
TOP
3#

VV 在 2005-12-11 8:38:45 发表的内容
Tiefenbrun怎么可能听了几十次了-----------------只有他本人才知

(细心的话我连移动一块扩散板听出来,另一次有朋友来我家问我最近换了什么。。。其实动了三块60X60扩散板。。。。照理中间串个DD听不出好坏也应听出不同)


这个实验最妙之处,也是最重要之处就是:双盲实验——接受实验的人只听声音;操作实验的人也不知道某次播放的具体是A和B哪一个;每一次播的是A或者是B,由仪器自动登记,试验完成之后才由实验人员观看。

实际上大家低估了人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感觉的巨大影响了。历史上还有一个“富特文格勒”的盲听实验:有一位资深的富特文格勒乐迷几乎通晓富特文格勒的每一个录音,有人请他去做实验:A情况是播放富特文格勒的录音;B情况是播放一位三四流不知名的指挥家的同样作品的录音。也是A、B轮流播放,该乐迷没几次猜得准。
TOP
4#

VV 在 2005-12-11 8:57:22 发表的内容

同意有心理因素。。。。最近我出去做了几次无趣帮听,(有次帮听,我后到,我在不知用那台机子的情况下,其中一以前台听过,不到一分钟听出对两台价格相差不远正在接那台,但愿不是50/50吧!)


呵呵,假如VV兄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联系Stanley P. Lips hitz,或者询问英国HiFi News杂志,请求重新进行那个测试 :)

有个原理我们应该首先得承认:假如我们真的分辨的出区别的话,那么听1次能分辨得出,听100次每次也应该分辨得出(当然途中给与充分休息时间,防止你的听觉产生疲劳)。
TOP
5#

VV 在 2005-12-11 20:23:14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兄可听出LP偏1MM的声音(有如此高听力),但在自已家还要,除看什么类型的作品外,还有唱片的品相有炒豆声,才能识别LP/CD呢,别说Linn的老板不一定在自已家肯定没抄豆声的试测呢!


这样说吧,比如说我刚进您家门,您正在播放一个我从来都没听过的录音,声音里面没有炒豆声。您要我立刻说出您正在播的是LP还是CD,那么假如你播的是平和的人声,那我真的无法立刻判断是LP和CD,因为制作优良的LP能播出的人声效果,制作优良的CD完全可以同样做到;制作优良的CD的播放人声,LP也可以播放得像模像样。所以我在没听过这个录音,更加事先没听过此录音LP和CD的音效的前提下,我不通过背噪特点很难一下子判断出来。

但是,假如您播放的是大编制的管弦乐,那判断会容易一些。

所有这些判断的前提是,您播放的必须都是制作一流的LP和CD唱片。
TOP
6#

VV 在 2005-12-11 8:41:15 发表的内容
后期使用数码录音技术的LP片子,流于薄、尖、硬。。。。。。

这个felixcat有否注意呢??


这种情况基本上是因为工程人员没有处理好。数码编辑对人员专业水平要求很高。
TOP
7#

还有一些让音响厂商伤脑筋的“报告”:

"Can You Trust Your Ears?" 发表于Stereo Review第62卷第8期;

"The High-Fidelity Trap",  发表于Modern HI-FI & Stereo Guide, 第2卷第5期(请注意这是1972年模拟录音时期的文章)

"Is It Live Or Is It Digital? A Listening Workshop",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第33卷第9期(呵呵好家伙,我估计它是研究现场声音和数码录音的关系起来了)

还有很多类似的发表在专业杂志上好报告,数据翔实证据确凿,我觉得为何现在很多音响厂商似乎对它们都采取“冷冻”的态度呢。。。
TOP
8#

VV 在 2005-12-11 8:16:12 发表的内容
但愿能有人解开当天的迷~~~~~~~
。。。。。。
我只知

发烧发常不愿意听后期使用数码录音技术的LP片子,流于薄、尖、硬。。。。。。


这里我说说我个人的观点:由这个实验我们看出,CD技术本身不会在听感上改变输入信号的音色的——假如会的话,价格仅售1000美元的廉价的PCM F1,肯定会把Linn LP 12播放出来的那种温暖、细腻、质感丰富等等LP所拥有的特点的声音,变成大家所讨厌的那种薄、尖、硬的感觉,假如真是这样的话,Tiefenbrun怎么可能听了几十次了,都分辨不出来?

所以说,假如我们听某张CD,觉得声音不好,那可能性要么就是CD制作时没有处理好,要么就是聆听者自身器材的问题。通常的话第一个可能性比较大。

上述实验的结论就是:数码技术在听感上不会改变输入的模拟信号的特点,你输入的是什么样效果的模拟信号,数码技术(其实,CD技术本身)就可以输出给你在听感上一模一样的信号出来。那天的实验不是一个谜,事情就像报告中所描述的那么客观,那么现实;只是有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受各种外在的事物、内在的心理因素所影响,使得我们不敢相信、不敢承认自己所感受到的而已。

另:VV兄不妨搜寻一下我之前介绍过的EMI片子,张张靓声 :)
TOP
9#

baiteng 在 2005-12-11 18:53:44 发表的内容
其实各位还是忽略了一个很主要的问题,软件,就是LINN的老板试听的软件是那些,是古典还是爵士或是流行

因此我在这里设想一下,LINN的老板所无法区分的估计就是爵士,流行居多了.


通过阅读原文我们就能看到,测试当天所选听的唱片,都是Linn老板自己挑选的,所以他对测试结果没有异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