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理解的数码声和模拟声 [复制链接]

查看: 36591|回复: 241
1#

低温 在 2006-2-23 10:23:44 发表的内容
不拿这个说事还真不成。要注意一点无论是磁带录音还是转录成LP(多数LP都是从磁带转录的)对超过20KHz的频率都不做高倍率衰减,而任由系统的自然衰减


这样说似乎不准确?LP在由双声道母带刻到母盘上去的时候,对于高频反而要做高倍率(高达十几分贝的增益)的提升——因为假如不提升的话,我们播放的时候就只能听到LP和唱头的摩擦噪音(它把音乐的声音都掩盖了),然后在唱头拾讯之后由唱放作反向衰减得回原来的信号(所谓的RIAA均衡就大概是这样子)。

虽然我们直观上可能会觉得LP刻盘不就是拿根针往母盘上刻嘛,似乎刻很高频的信号都可以。但是实际上母盘材料的坚硬、唱针的高速震动会对硬件提出很多实质要求。通常刻盘机在刻LP的时候要在刻针上施加100瓦到400多瓦的电力(恐怖吧),刻针的高频震动使得其温度能超过200摄氏度。所以假如任由太多高频的信号作用在上面,弄不好会引发火灾的——尤其是在早些时候,由于科技还不够发达,母盘用的是易燃易爆材料,所以刻盘工程师更加不敢把太高频的信号刻上去。

并且,高频信号还会导致刻针的快速磨损——所以种种实际因素导致LP上面刻不了太高频的信号。

至于LP上的频响曲线是如何呢,还真费了我一些时间去找,目前我找到一个测试1951年RCA的LP的结果:

[upload=jpg]Upload/200622311334279484.jpg[/upload]

请留意图中红框的部分,从10kHz开始,LP上的信号就开始这么剧烈的衰减,甚至您看看测试人员连高于15kHz的部分都已经懒得去测了。

所以,LP上高至25kHz的信号,我不能断言说完全没有。但问题是:“还剩多少”?
分享 转发
TOP
2#

zejin_wang 在 2006-2-23 9:38:33 发表的内容
我们音响HIFI届太多迷信的东西,往往贬数码,褒模拟。
但是一直忽视四个字“科技进步”,数码时代的初期,
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数码不如模拟是必然的,70-80年代
的很多数码录音听起来都有尖利,生硬的感觉,就是所谓
“数码声”,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科技是在进步的,


说得很对。为何某些80年代初的数码录音有“数码声”呢?一位有三十多年经验的录音工程师曾经对我说:那个时候数码录音设备的操作比较复杂,界面很不友善,因此许多录音工程师在短时间内很难掌握本质的操作要诀(甚至现在专业界内熟知的一些要领,在当时还没被总结出来,没有人知道),因此他们或多或少地按以往操作模拟录音设备的方式来操作数码录音机,设备设置不当,“数码声”也就难以避免了。

看看最新的数码录音的效果就可知上述说法绝非空穴来风。

说到美国的市场,昨天刚收到Audio Advisor寄来的商品目录(相信在美国玩音响的朋友都知道这个网上音响商店吧,当然他们面向的是中档的设备而已),印象中几个月前的目录上面还有唱头、唱盘、唱放的清单,从这期开始我发现他们已经把除了FM收音头之外所有的模拟音源都撤下来了,不登了。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3#

卖油翁1 在 2006-2-23 8:34:31 发表的内容
比喻:数码只是用无数的点去近似模拟(真实世界)中的线


准确来讲,数码是用一个连续的变换,把连续的模拟信号转到另一个坐标系去表达而已;只是表达的时候恰好可以用可数、有限的坐标点去表示而已(这看上去似乎很天方夜谭,但事实上这是和1+1=2一样铁定的科学事实——尽管掌握DSP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这容易让人产生“分割”和“近似”的感觉,从而对数码科技有误解。

数码格式唯一可诟病的缺点是:在对取样点进行量化的时候,由于计算机是以二进制形式来记数的,因而无法准确记录某些小数(比如说无理数,你无法让有限长度的二进制数去等于它),可能会产生量化误差。但让人放心的是量化误差和2的几何级数成反比,假如大家平常对某样东西的数量急剧增长用“几何级数般增长”来形容的话,那么它的反比也就自然能够感受为“急剧般减少”。

事实上对于ADC和DAC硬件的设计人员来讲,他们根本就不认为量化误差是个问题。真正困扰他们的是:目前来讲,用人类所能获得的任何物质去制造的电路,去准确地执行数码理论所指示的理想的解码方案,难度很大,成本极高。假如某些数字设备的声音未达理想境界,不是数码理论的错,而是人类文明的数字电路设计能力还值得进一步提高。
TOP
4#

dr kuang 在 2006-2-24 17:24:39 发表的内容

我也是说这个问题,比如说ERIC版主觉得用EMMLABS听TELARC现在录制的现在公认最好的SACD,听感上不如用LP唱盘放60年代BLUE NOTE或者DECCA的LP好听,这个很正常,TELRC用什么来录制好象并不重要?


不用说SACD和LP的听感了。就算是音乐厅现场和LP来比,无论是什么协奏曲还是交响曲,我试过很多次整张LP都是在舒服、美好的听感里听完的;但是去过这么多个不同的音乐厅的现场演出,只要是有管弦乐队,我几乎没有一次听感不出现难受,尤其是短笛或者长号一吹起来,有时我心里会暗想:吵死了!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5#

我所见过的、听过的几乎所有从事过录音这一行的工程师,叙说他们以往的经历,都无一例外地说过:之前他们用的是模拟式录音设备,但是某一天他们试用过新式的数码录音设备之后,都把模拟式设备处理掉,换上数码设备。

说真的,现在还真的很难找到仍然用模拟式录音设备进行录音的唱片公司呢,全都用数码了。
TOP
6#

按我的观念,Bishop既然把话说得这么明白了,那我觉得没必要怀疑他——我认为Bishop说的100%都是他的真实感受,没有受任何外在的力量去左右他。

况且,Bishop说的这些,或许对于我们这些消费者来讲没机会去验证;但是相信对于干录音那一行的人来讲,拥有同样设备和机会的大有人在,他们绝对是可以去验证的。假如Bishop连这样说话都有撒谎的成分,那么相信他很快便会在录音界内声名狼藉了——因此没人敢这样撒谎的。
TOP
7#

dr kuang 在 2006-2-24 17:40:28 发表的内容
先不讨论你用什么设备来重播LP唱片的问题。

那么你的意思是说现场音乐会“吵死”了?:)


对于大编制的作品,有时的确是有这种感觉。
TOP
8#

dr kuang 在 2006-2-24 17:37:18 发表的内容

记得有一年网友聚会上,录音师陈璐现场比较了DAT母带和同一录音的CD唱片,大家都觉得声音差距非常大,其实当时很多网友忽略了,DAT上播的是2496PCM文件,CD机播的是1644音频CD格式文件,音源根本不在同一级别上。


印象中DAT母带的格式转成CD格式这个过程,应该需要对动态等等一些方面作人工的调整吧?——不然的话首先CD格式肯定容不下24/96的动态的。

另,为何说AAD和ADD集合了两方面的缺陷呢?——用模拟母带是因为早年没有数码录音技术,这不是AAD和ADD的错。对于模拟母带来讲,效果最好的方式肯定是AXD(X=A或者D)了。至于D是PCM还是Delta-Sigma,两者拥有不同的量化误差特性,各有优缺点,不能一概而论。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9#

VV 在 2006-2-24 18:16:22 发表的内容
我没去多少音乐厅,也但去星海多次,得出结论是现场听得很舒服、真实。LP难以接近。CD更更更更更更难以接近!!!


VV兄不妨介绍一下现场听音秘诀?因为我看过几个乐团的排练现场,在排练的时候有的乐手要在耳朵里塞上减音压的听力保护耳塞,估计他们对“吵”有深切体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