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家的角度说;我们希望LP片的硬度再高些,磨损更小些,可使用和保存时间更长久些;
对于材料提供商来说;只要能够做到或者找到的材料,价格“合理”就可以了;
对于LP片生产商来说,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他们需要有很多的“折中”,很多的“无奈”,很多的“无能为力”;
(1)、一方面希望产品经济耐用、耐磨损,这就需要提高LP片材料的硬度。另一方面希望材料硬度不要太高并便于加工生产,以降低刻刀系统的折耗;
(2)、 一方面希望产品有好的市场价格,这就需要有好的产品品质;一方面又希望成本大幅度下降,这又完全可能会影响到产品品质;
(3)、就是技术上的“无能为力”;刻刀系统需要信号电流的能量转换过程,而且很精细,它不能承受太大的电功率。这就限制了刻刀“输出”的机械“刻力”、以及最大刻纹深度,和LP片材料的硬度;
(4)、技术上的“无能为力”还有——刻刀系统中刻刀的“刻力”来源于电信号电流的能量转换,因此受电功率的承受能力影响、能量转换效率影响、能量转换过程中线圈非线性因素的影响等等,刻刀的“刻力”输出与输入刻刀系统的信号电流能量,就不可能完全形成“线性关系”了。
对于电流比较大的低频和频率很高的高频,在刻刀系统的“线圈”上都会产生相对比较多的“损耗”,造成“刻力”输出相对降低的“非线性关系”,对这些频率进行功率“补偿”,完全是一种必要的无奈。
……还有刻刀的“惯性”问题等等……。
了解这些情况后,如果数字技术都不能解决了,我目前不会幻想有什么真正“理想”的信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