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也谈半速刻录 [复制链接]

查看: 9045|回复: 65
1#

其实大多数“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只有“科学理论原理”的发展提高,才能真正的解决一些原来解决不了的问题。
分享 转发
TOP
2#

felixcat 在 2006-6-4 11:51:04 发表的内容
以上说的事情在听觉里体会,就是所谓的“音染”,这是录音界所熟知的现象。

比如说著名的录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就亲身体会过,他对半速刻录的评价是,它产生了他所不喜欢的音染(“it colors the sound in a way that I don't like”), 具体来讲便是:它破坏了原录音的中频段,使得低音变瘦,在强调高频的时候牺牲了录音的中频(“It plays havoc with the midrange, causes the bass to be thinned out too much and places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top end while sacrificing the midband (the heart and soul of the music).”),Hoffman所描述的现象原因便是我上面所说的,Hoffman还举例:“Think about it. You slow a tape down by half and a bass note that was once 40 cycles is now 20. Ouch, tough to reproduce.”(原来40Hz的低频音符在半速刻录的时候变成20Hz,很难做到的)。以上信息可以在这里获得:

http://www.stevehoffman.tv/forums/showthread.php?t=13321

(未完待续)


辛苦了,关注中。
TOP
3#

从用家的角度说;我们希望LP片的硬度再高些,磨损更小些,可使用和保存时间更长久些;
对于材料提供商来说;只要能够做到或者找到的材料,价格“合理”就可以了;
对于LP片生产商来说,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他们需要有很多的“折中”,很多的“无奈”,很多的“无能为力”;
(1)、一方面希望产品经济耐用、耐磨损,这就需要提高LP片材料的硬度。另一方面希望材料硬度不要太高并便于加工生产,以降低刻刀系统的折耗;
(2)、 一方面希望产品有好的市场价格,这就需要有好的产品品质;一方面又希望成本大幅度下降,这又完全可能会影响到产品品质;
(3)、就是技术上的“无能为力”;刻刀系统需要信号电流的能量转换过程,而且很精细,它不能承受太大的电功率。这就限制了刻刀“输出”的机械“刻力”、以及最大刻纹深度,和LP片材料的硬度;
(4)、技术上的“无能为力”还有——刻刀系统中刻刀的“刻力”来源于电信号电流的能量转换,因此受电功率的承受能力影响、能量转换效率影响、能量转换过程中线圈非线性因素的影响等等,刻刀的“刻力”输出与输入刻刀系统的信号电流能量,就不可能完全形成“线性关系”了。
对于电流比较大的低频和频率很高的高频,在刻刀系统的“线圈”上都会产生相对比较多的“损耗”,造成“刻力”输出相对降低的“非线性关系”,对这些频率进行功率“补偿”,完全是一种必要的无奈。
……还有刻刀的“惯性”问题等等……。

了解这些情况后,如果数字技术都不能解决了,我目前不会幻想有什么真正“理想”的信号源。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4#

好资料,个人认为168需要这些精彩的知识性文章,板主是否考虑置顶。
TOP
5#

哈哈我喜欢这样的讨论气氛,讨论就是相互学习。
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早期的78转发条留声机唱针的垂直针压会超过一公斤重吗?是不是以唱针的接触面积计算出的“压强”?78转发条留声机我是用过的,“垂直针压会超过一公斤重”我就没有这样的体会了。垂直针压会超过一公斤的“压强”倒是有可能。因为它的单位是:Kg/平方厘米。
TOP
6#

Dr kuang 在 2006-6-6 0:07:53 发表的内容
刻刀刻的是金属父盘,然后制作出多个用于压片的母盘,再由母盘压制出卖给消费者的唱片,唱片材质的硬度和刻刀的损耗之间没有联系。
现在的刻盘机推动刻刀的后级功率约为600W,60年代使用的是功率约为200W的胆机。
刻盘时最受限制的是要顾及重放时大部分用家系统的质素,比如说唱头和唱臂的循迹能力,唱头放大器的讯噪比。
松香味大侠确实需要对这些情况作更多的了解。


谢谢!
按照这样的工艺流程,母盘材质的硬度是不是会比金属父盘要小呢?唱片材质的硬度是不是仍然受到母盘材质的硬度(包括热稳定特性等其他物理特性)的限制呢?个人认为这些限制是存在的。
对于“直刻”工艺流程来说,我说的那些问题大概就存在了。
TOP
7#

csdam 在 2006-6-6 21:13:53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6-6 20:40:40 发表的内容
哈哈我喜欢这样的讨论气氛,讨论就是相互学习。
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早期的78转发条留声机唱针的垂直针压会超过一公斤重吗?是不是以唱针的接触面积计算出的“压强”?78转发条留声机我是用过的,“垂直针压会超过一公斤重”我就没有这样的体会了。垂直针压会超过一公斤的“压强”倒是有可能。因为它的单位是:Kg/平方厘米。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松香兄:
    相信你玩的78转LP转盘是有源式的,是不需要那么大针压。

    我说的是无源式手绞唱机,不带功放的,信号直接由针尖经过物理震荡直接激励号角音筒而发声的,因此,要有足够重的针压才能产生足够的能量发出足够的声音。

    垂直唱重针压超过1Kg,是经过小弟实测的,有些还超过1.5Kg。

[upload=jpg]Upload/20066621121512163.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6621125014174.jpg[/upload]

附图是RCA Victor的手绞发条式留声机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说的也是无源发条式唱机,不带功放的。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8#

德国人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是世界出了名的,谈到“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很自然就会联想到德意志民族。
TOP
9#

我们人类的前辈们的确是非常努力和聪慧,受到材料、工艺、技术、科学理论发展水平的限制,当时的发明包括产品现在看来缺点多多,甚至“简陋”,不堪一提,但是没有这些“不堪一提”的里程碑,我们现在可能仍然需要从零开始。
felixcat兄关于(声音、音乐)“记录和播放媒介”发展进步的归纳回顾也许不很全面,但是,个人认为方向是正确的。虽然以后我们的子孙再回顾我们现在的科技同样会认为“不堪一提”,但是没有现在的“不堪一提”,同样不会有将来的成就和发展。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轨迹。
“发展轨迹”非常重要,如果今天我们不能把现在的“发展轨迹”记录清楚,将来人们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去进行“考古”以弥补知识的“断层”,以求了解发展过程的全部并把握以后发展的方向。
谈这些似呼走题了,我想说明的问题主要就是:历史在发展,技术在进步,科学理论在不断完善,“今非惜比”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概括总结”,当然不是“绝对”。因为本来就没有“绝对”。所以我们也不要认为什么是“绝对”的好,什么又“绝对”的不好。以科学的观点剖析问题,不能理解为对某问题的完全否定,其实正是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