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理解的数码声和模拟声 [复制链接]

查看: 36618|回复: 241
1#

天神 在 2006-2-23 12:05:08 发表的内容
一谈到技术原理,我就不插嘴了,深知自己是物理盲。
不过,我觉得,调试不好的LP可以很难听,调试好了的CD音源可以很动听,到了LP和CD都调试好的TOP LINE级数,也是声音风格上有别罢了,不排除此时还是有不少同志喜欢顶级数码音源的声音,音响,本来就是很个性化的玩意......



我就非常赞赏这种客观公正的观点。
分享 转发
TOP
2#

名琴LP 在 2006-2-23 14:08:30 发表的内容
名琴LP 在 2006-2-23 10:04:59 发表的内容
    的确很多朋友喜欢用数据说话,但未必清楚测量CD的这些数据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出的。人声和器乐发声是由基音和丰富的谐音组成,确定音高的是基音,而使我们分辨不同人声或乐器的是谐音。音乐是由极其复杂的复合波形所组成,对复杂信号不能用20-20KHz的正弦波去评价(CD机厂商提供的参数大多用正弦波测试),用20-20KHz方波评价也许更接近实际。学过傅立叶级数的朋友都知道,方波是由基波与无穷多不同相位和振幅的高次谐波所组成。如果您的音源只能对20KHz的正弦波做出完美响应,却无法还原上述高次谐波,那么您再现的方波就是残缺的,不完整的。若是连方波这样的简单波形都不能正确还原,可以想象准确再现复杂的音乐波形吗?在音乐波形残缺或失真的情况下,动态、分离度等指标很重要吗?
一般说,在失真度<3%的条件下,CD的20KHz正弦波频响只能对应方7.8KHz波频响。要在失真度小于3%(请注意,已经丢了3%的信息)的前提下实现15KHz的方波频响,正弦波信号响需要做到45KHz。如果您的CD机能有这么宽的频响,那我恭喜您了!

对于音乐、音响HIFI发烧友来说,最重要是能够听到唱片中声音的强弱变化及音色的微妙变化。假若我们在聆听时唱片中的声音失去了细腻的音色,那么音乐便变会变得平面而死板,而CD就是平面的、呆板的。这样一来,播放出来的爵士乐便少了那份摇摆(swing)节奏感,歌唱者就会变得缺乏感情,大型交响乐的旋律便会变得模糊不清。
LP为什么比CD好听表面看起来LP唱片的频带不宽,极低频下不去,极高频也上不去。但是如果以频谱分析仪来观察时却发现LP里面贮藏有30KHZ甚至40KHZ的信息量,而CD最多达到20至22KHZ,只要是再上去一点就被全部滤掉了。由此可见,LP里面所藏有的音乐细节远远超过CD。虽然LP理论上的动态不大,但听起来却觉得动态宽广,而且是水灵灵的、活生的。因此,我们不论听什么类型音乐,微妙的音色变化、活生感是最为重要的,而“模拟(真实世界)”最具有这种活生感!
总之虽然LP理论上的频宽受限,但再生起乐器的质感来却异常的真实自然。所以,LP虽然理论上失真很高,但听起来却十分的美。



请回答Raxel兄的问题,我也有兴趣哟,希望不是“信口开河”。
TOP
3#

非常赞赏Raxel兄的观点和科学态度。

论坛、杂志上的东西,是要“过滤”“消化”接受的;滤网有不同的“目”数,由于每个人学习、接触、掌握的知识面不同,对来自不同知识面的问题“过滤”消化的能力也不同,就象滤网有不同的“目”数一样,对没有学习、接触、了解、掌握的知识面问题,“过滤”“消化”能力就非常弱。同样看一本书,学一样的教材,每个人学习到的知识内涵也不完全一样就是这个道理;“温故知新”也是这个道理;当你重温过去学过的知识或者教材,应该会有新的收获,因为你的“过滤”“消化”能力提高了。
象stereophile那样的实验科学杂志,实际上可以认为是正规教材的补充,个人认为同样需要“过滤”“消化”,只不过以“消化”为主而已。
TOP
4#

胡思 在 2006-2-24 12:29:00 发表的内容
数码声除了格式外,芯片线宽应该是影响音质的原因之一。有人怀旧,用旧的IC,和多个DAC并联。
以后可能会有更多人怀旧。


“芯片线宽应该是影响音质的原因之一。”这个倒是值得研究论证的问题,如果有人(芯片公司)用不同芯片“线宽”生产相同电路结构的DAC芯片进行对比,才有说服力。
不过,芯片公司可能认为是“无聊”的,他们更重要的是“钱”。
但愿有芯片公司作出所谓“无聊”的努力。
TOP
5#

Raxel 在 2006-2-24 2:18:16 发表的内容
Real 在 2006-2-23 23:33:29 发表的内容

那不是凭空捏造的啊,要凭自己的耳朵亲自听出来的啊,你们却是用仪器仪表去度量!
!!!!!!!!!!!!!!!!!!!!!!!!!!!!!!!!!!!!!!!!!


既然不是凭空捏造,那就说清楚哪里作的测试啊."你们"是谁啊?频谱分析仪是名琴LP说的.既然你感叹号这么多,你来回答一下?

如果谈听感,那么就谈听感,不要夹杂一些查无实据的什么频谱分析仪之类来说明指标上的优势.我只是想看看具体的测试信息,你又说你们不用仪器度量了.正面反面全让你们说了.到底用不用仪器你们自己先拿定主意啊.

至于什么数码的方方块块.电影swordfish箭鱼里面有句话说的好,如果意识告诉你是这样的,就算你眼睛没有看见你也会相信.我觉得同样也适用在这里,有限的数码知识让他误以为CD解码后的模拟信号是一个个方方块块,所以他就"听到"了数码的方方块块.


“至于什么数码的方方块块.电影swordfish箭鱼里面有句话说的好,如果意识告诉你是这样的,就算你眼睛没有看见你也会相信.我觉得同样也适用在这里,有限的数码知识让他误以为CD解码后的模拟信号是一个个方方块块,所以他就"听到"了数码的方方块块”——精彩!!!非常精彩!!
对极少部分一些人,心理作用比耳朵听到、眼睛看到的还重要。
名琴LP大概看到数码照片由“方块”组成,心理上就认定“数码声”也由“方块”组成吧,所以就听出了CD解码后的模拟信号是一个个方方块块了。哈哈!!!!哈哈!!!!
忍不住——大笑!!!
还有什么“新观点”,说来笑笑。
TOP
6#

中国音响总结 在 2006-2-24 19:37:12 发表的内容
其实数字只不过是模拟技术的补充,而不是取代,如果说数字采样和量化都到了无限大,那不就是模拟了吗。在数码录音过程中,往往会采用较高的取样频率,这样可以是母带的音质得到充分的保证,单所有高比特高取样频率的数码录音到制成CD时都会压缩到16比特44.1赫兹,这就是目前CD的格式。也许我们得知更高的取样频率,更高的取样精度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声音信息,音乐也更动人这一事实之时,一定会抱怨前人在制定CD的格式所缺少的前瞻性,也为现在的CD市场占有率与广泛的拥有者叹息,为什么CD问世之时没有制定更高的格式,那样我们收藏的音乐会更精彩。但这是时代的产物,16比特44.1赫兹的制定也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在相同音乐长度下,越高的取样频率需要更多的存储空间,如果一张碟片的容量可以纪录一小时的音乐,这对于当时人们普遍的欣赏心态是合适的,于是也就有了CD的格式的制定。时代的发展,使的人们对于音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取样频率与精度则是最显著的改善和解决方法。但由于CD这一压缩格式的无返回性,在提高音质的这一呼声在这个年代转变的更加强烈之时,面对CD广泛的拥有者与市场占有率,现在所能想到的办法只有补差。也就是在原有的信号的基础上,再次修正,增补,将其提高制24比特96赫兹或者更高的精度,因此可以是信号密度增大,信息也变得更平顺圆滑。然后通过24比特96赫兹解码能力的DA解码达到高取样频率音频的效果,当然通过这一手法也使得信号的频响,顺态,能量分布以及动态范围得到更大的提高,因而具有更现实的表现,听感也更为舒适,这一方法也是国外众多知名品牌推出的新型CD数码制品(如DCS等等)所采用的一种方法。


要说制定CD的格式缺少前瞻性,从没有预留“制作过程损失”和“还原过程损失”的“量”方面说,是有些说法。但是如果真正发挥达到了CD格式的水平,其实已经非常不错。
仅仅CD片的生产过程,损失就非常明显,XRCD就是减少这个损失的方法之一;现在的LPCD就更加彻底地减少了这个损失。
如果CD机器够水准,还原过程损失也比较小,加上减少CD片生产过程损失的XRCD、LPCD技术,出来的声音就可以认为“已经接近CD格式的水平”了。认真听过这个“水平”的声音,对CD的批评就会少很多。
当然,制定CD的格式时如果预留多一些“制作过程损失”和“还原过程损失”的“量”,今天就没有那么“痛苦”地争论不休。
TOP
7#

zejin_wang 在 2006-2-25 11:20:09 发表的内容
名琴LP 在 2006-2-22 19:57:46 发表的内容
这次全球通HIFI音乐会能够听得出有胶质感的只有老录音的LP,新出的数字录音的lp基本上与CD没有多大区别。


这就是问题的重点了!
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只有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这段时间
出的LP才有所谓“胶质感”,才耐听,好听,有比CD好的
听感!我听80年代后的LP,尤其是数码制作的LP也是数码声
很重,最近我买了几张新出品的180gLP,不说节目是什么,
它是对60年代末的一些录音,使用DSD技术重新制作后,制成
LP的,我也有这些录音的CD版,两相比较,LP简直跟CD一模
一样!
所以,我认为盲目崇拜LP,认为LP一概比CD好,或者几百元
打败万元CD等等都是非常可笑的言论!
模拟也好,数码也罢,其实很多在于制作者的态度,优秀的
制作跟差的制作的差别,可能才是真正我们听到的差别!
还有个个人观点,不要拿音响论坛的那篇"LP为什么好声"说事,
那更是篇可笑的文章,LP用数字技术“测量”的结果,不可能
好过SACD的“测量”结果!那不是用鸡蛋碰石头么?这么比较
肯定最好的是SACD!



既然zejin_wang 兄弟提到了“只有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这段时间
出的LP才有所谓“胶质感”,才耐听,好听,有比CD好的
听感!我听80年代后的LP,尤其是数码制作的LP也是数码声
很重,……”。我也谈谈自己的体会;
其实,我为什么喜欢以前的老录音?也是因为以前的老录音耐听,好听的原因,但是我选择的是CD版本。好的CD老录音版本加好的CD机出来的声音,以前的老录音确实耐听,好听。有时候我就想;难道12.5KHz以上的高频是不是人们说的“数码声”?因为以前的老录音在12.5KHz以上的高频已经是明显衰减了(受到当时的麦克风技术和录音技术的限制),这也是以前老录音的重要特征;但是CD在12.5KHz时是没有衰减的,它完全可以忠实的还原老录音版本原有的所有频率范围。而现在的录音完全可以轻松的达到30~40KHz,甚至更高的频率范围,两者声音的不同,以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老录音比较,这个“高频上限”的差别是最突出的,大概也是部分人认为的“模拟声”与“数码声”的主要差别。假如是这样,CD高达20KHz的频率上限是不是就多于了?但是,大多数人却认为CD的格式不够高,这就非常矛盾。
吃惯了甘蔗,当然不喜欢工业生产出来的白糖;所谓的“模拟声”与“数码声”,是不是这个原因?
TOP
8#

Raxel 在 2006-2-28 4:40:40 发表的内容
再说上面的数码相机和传统底片的模拟相机.数码相机问世5年来,从最初的1.3M到现在8M以上的分辨率(家用机).几位朋友不看到数码相机的飞速发展,却拿它和传统商业用相机相比.什么数码等于印刷的,模拟等于洗印的.这只是特定设备的差别.

大家来比比顶级的.美国,苏联外太空侦察卫星拍摄的,可以细微到街道,甚至汽车车牌号码的照片都是数码照片,你模拟胶片行吗,可以达到这个信息量,分辨率吗?上面胶片照相机的支持者,拉出最顶级的出来遛遛?

现在只不过数码相机在家用,便携机这个档次上还在发展,芯片还在进一步进化.不看到数码相机的飞速发展,反而怀疑数字技术的能力.我实在不能认同.


精辟!
TOP
9#

Raxel 在 2006-3-1 16:11:57 发表的内容
zhongruchao 在 2006-3-1 15:01:35 发表的内容
卫星照片的原始片子就是胶片,一般即时传回的数码图像质量并不好,等到卫星回收后取出的胶片才是最高标准,你看到的地图就用到了许多这样的胶片的图像,只不过合成后最终的存在方式是数码的而已。


卫星照片,数字就传输回来了.那些卫星上面本来就没人操作,还专门有飞船来来回回运胶片?侦察卫星是24小时工作的,大哥你的消息准不准?

我看你说的是侦察火星之类的科研飞船,侦察卫星上面工作很长时间了,等到回收,黄花菜都凉了.


我用过一批号称世界一流的135ISO50-Kodak正片,当时是115元一个(普通的135ISO100-Kodak正片60左右元一个),拍照后邮到北京新闻图片社冲洗;把它用幻灯机放大到100英寸的屏幕上时,走近至一米处时大多数还可以观察到“比较明显”的“颗粒”(当然比普通的135ISO100-Kodak正片好很多);如果以现在800万象素的数码照片放大到100英寸的屏幕上,你就无法观察到“比较明显”的“颗粒”。高质量36英寸的高清数码电视不过相当于100万象素,播放高质量的DVD片(不到100万象素),你就不容易观察到“比较明显”的“颗粒”了。至于普通的135负片,谁能够把他放大到36英寸又观察不到“比较明显”的“颗粒”?以我的经验——难。可以说普通(民用)的135负片,象素肯定小于100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