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发烧音响的真相-人声是鉴别发烧器材的标准 (107楼:真相) [复制链接]

查看: 33843|回复: 136
121#

事实是当今还没有哪套音响可以真正真实还原人声!人声的还原是音响追求的终极目标!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歌星的现场签唱会,他们的无麦清唱和有麦清唱的巨大的声音差异,这就是传真音响技术最大短板的真实体现!所以说现在的音响只能称为仿真音响,离真正传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TOP
122#

原帖由 静听天地 于 2012-11-4 15:36:00 发表
去一个医药类的上市公司的董事家里家访,用古董的箱子,几十万古董胆机,几万的唱放,盘和针都忘记了,放从外国拍回来的五百英磅的钢琴黑胶,听下去如一张破纸一张破布发出来的声音,主人很陶醉地问我们声音怎么样,完全无言,后来一起去到了一个售房地产的小区,一别墅中有一个小型的三角钢琴,我用力敲响了几下,会部哑然,不要说古董箱子了,就是现代的高音单元本身都无法发出这样大的能量,不要说那些园润通透的特质了,现在都

严重同意。听了几个现场演奏会,特别是柏林爱乐乐团在上海及广州星海阿卡多演奏的小提琴深有感触。
“源于真实,但一定要高于真实,要将自己的器材当成一件真实的乐器”这句一定要顶!
TOP
123#

回复 122# 名琴LP 的帖子

名琴兄!
这不用想了,在音响系统上重播任何录音也不可能会出现 “ 高于真实 ” 的;在某些情况下一旦出现这些现象,只能说这套系统存在极大的音染,纯度不高而已。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24#

回复 117# 静听天地 的帖子

原帖由 静听天地 于 2012-11-4 15:36:00 发表
去一个医药类的上市公司的董事家里家访,用古董的箱子,几十万古董胆机,几万的唱放,盘和针都忘记了,放从外国拍回来的五百英磅的钢琴黑胶,听下去如一张破纸一张破布发出来的声音,主人很陶醉地问我们声音怎么样,完全无言,后来一起去到了一个售房地产的小区,一别墅中有一个小型的三角钢琴,我用力敲响了几下,会部哑然,不要说古董箱子了,就是现代的高音单元本身都无法发出这样大的能量,不要说那些园润通透的特质了,现在都去听过现场交响乐的,那董事听得更加多,还一直以现场为师的,但是但是真的来到钢琴的身边,才知道了平时所谓现场,古典都是隔靴子抓痒,等于三条街外听鼓,穿雨衣。。。,终究是不够真实的,玩音响虽然源于真实的,但一定要高于真实,要将自己的器材当成一件真实的乐器,自家独特的乐器,调玩出不同的美妙就对了,跟着现场走将会终生痛苦的!

晚上好静听天地兄!

您所提到的事例,在下也见多了!

其实,去音乐厅听现场音乐,一来是为了听到更好的东西;二来是为了在真实声音中较正自己的听音方向和认识更多真实乐器的发声,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和巩固自己的听音方向,日子有功从而得到一个正确的听音方向而已。任何音响系统在信息量和规模感上也不能与现场比美,只能妥协;但在音场比例和不同乐器的音色上,可以以现场之声来调教;并不是用家用音响来与现场的信息量和规模感来比较,这是无可比性的。

钢琴类作品的录音和重播是最高难度的,特别是钢协。其次,钢琴类的录音一般摆咪距离琴体较远,而您在琴边处自弹自听,您所听到的信息量是远大于咪头拾音和唱片里所记录下来的信息量的,这样两者更是不能相比的。第日得闲过来指导一下小弟的《钢琴》和《中乐》类重播。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25#

同意!

原帖由 szlghyj 于 2012-8-31 16:03:00 发表
我觉得人声鉴别发烧器材的标准可以但不够全面.
TOP
126#

越来越不靠谱了,唉.......
TOP
127#

回复 124# 中山张 的帖子

谢谢中山兄的邀请,

《钢琴》和《中乐》确实是我喜欢的类型之中!

有乐共享其乐也融融!
体会身体内在的天籁之声!这是终极的发烧!
TOP
128#

调好几张碟好听靓声,只不过是叫表演!播好全部碟叫全面!如果一套音响播不好全部碟,那它就失去了基本的功能!请问它又该贵在那里?品牌?设计?包装?服务?营销?技术?材料?重量?体积?音乐味?还是忽悠?
淘宝网店:http://shop71227468.taobao.com/

发烧同好交流群号:211352456
TOP
129#

用邓丽君的碟试验不就行了。只要听下来有感情又松润就是最好的声音了。也就是烧友追求的真实感。
TOP
130#

回复 127# 静听天地 的帖子

上几晚在家中整理唱片时,翻了张里赫特用贝森多夫钢琴弹演的《贝多芬:C大调第3钢琴奏鸣曲》出来复习,您所讲的事情出来了。呵呵!过来一齐研究下。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