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版主所言不虚----我亦买了8700! [复制链接]

查看: 30312|回复: 152
141#

lybxr 在 2005-5-20 21:59:33 发表的内容
我在E版那贴子里回过,JITTER的解决才是问题的关键.
SACD原理我不知道,不知道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的方法就是对时位纠错码的改进,然后播放机加个缓存,成本花不了多少,只是CD的格式要变一变.
JITTER的存在根本不是"数字"的罪,而是机械部分的原因,换句话说,CD不是纯数字的媒介,因为没有解决掉机械部分的问题.
新的编码格式才是奋斗的目标,CD出来了20年,SACD才出来.就算SACD已经解决了这个数据流的时位误差问题,凭日本厂家的实力,它的出生也是太晚了些,而国内的厂家呢,就更是可怜了.可能到现在也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
运气好的人也许能从我的贴子中得到启发.


没想到数模转换间的大问题,被你轻易地解决了.可惜Jitter并非是你所想像的这样的问题.不是因为读数字读错,用缓存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Jitter是由于时钟的不精确,从而在数模(数字和模拟)相互转换间产生的误差.假设你读出的CD数据一个bit都不差,仍然不能避免Jitter问题.

说的具体一些,CD是16bit/44.1khz,44.1khz是它的采样频率.简而言之就是在每隔1/44.1k的时间段取样一次,但是现实的时钟,振荡的时候是有误差的,并不可能做到每个时间段都是1/44.1一点也没有误差,好的精确率高的时钟误差小,精确率差的时钟误差大.假想一下,你在中学的时候,可能做过这样的数学或者物理作业,给你N个点的数据,然后绘出连续的曲线,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坐标图里面把横坐标的间隔画的相等.想像一下,如果横坐标的每个间隔不是完全相等的话,是否会改变你绘出的连续曲线?虽然说CD是44.1khz,但实际的时钟做不到每个间隔完全相等.所以,许多摩CD机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更换更高档/精确的时钟.只要是数字取样的,都不能避免jitter这个问题,只是有些新的例如DVD-A,取样频率高了,从而每个误差,对最终的影响小许多.
TOP
142#

KENTRYFO 在 2005-5-20 21:15:50 发表的内容
从原理上,采样与解码,sacd与cd有区别吗?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1&titleid=73177&page=1
TOP
143#

leslie 在 2005-5-20 22:16:03 发表的内容
可能到现在也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

哈哈!!慢慢来吧,有精力和青春是可以的.
TOP
144#

Volume 在 2005-5-22 6:01:46 发表的内容
楼上说的不错,所以现在数码介质所载音频数据要改成全数字的,如SACD, DVD-Audio, 这里还有新近推出的ECD都是全数字格式的。运用全数字格式介质后,从音源到再生的数据都是无损的,而CD这二三十年前的东西是有缺陷的(数模混合),全数字也就没有Jitter这个问题。
很多人不是专业人员,可能不是很清楚现在数码技术的发展,估计将来,大容量的Flash卡,超小硬盘廉价到10元1G后,所有音源软件均为数字码流,CD也就消失了,走上LP的道路。
EVD的开发不是为重放CD而设计,因为CD介质和数据格式的缺陷注定它已不能成为新一代的AV载体,只是目前它还是廉价的介质。


Jitter不单单是CD的问题.许多人把jitter理解为是在播放的时候,某些bit不能正确读取的问题,不是这么回事情.

Jitter是在数码和模拟之间转换的时候发生的,不管你全数字,半数字,1/4数字,都不能避免这个问题,你听到的不是1和0,你听到的是连续的音乐.
最后编辑Raxel
TOP
145#

楼上说的Jitter牵涉到模拟到数字再由数字信号还原模拟信号的过程,与CD, DVD, EVD盘片没有关系。大自然的声音和图象色彩都是模拟的,从理论上要减少这样的Jitter, 要提高采样频率,这样能无限接近模拟的信号。人的耳朵的灵敏度是有限的,当Jitter在某个指标以下时,我们再追求那个更高就误入歧途了。
其实通过研究声音模拟特性,可以设想即使在录音过程中把一些信息特性丢掉了,但通过一定的算法仍可能把它找回来,这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这也是很多人对EVD大加指责的原因,因为他们没有相应的科学素养。
举一个例子, 有一本书被水浸泡了很久,有些字已经确失了,但水平高的人可以猜测出全部的字,水平低的可能只能猜出10%。说到这里,回到EVD, EVD的先进在于其回放的算法中,运用对声音的特性的研究,把CD中丢掉的信息重新找回来了,这就是它的先进之处,信息量大大增加了。
说到这里,没有一定悟性的可能不明白。再举个例子,有人远远的对你说一句话,你可能只听清几个字,但你仍然明白他的意思,为什么,你的大脑就是一个算法处理器,是一个芯片,能够恢复丢掉的没有的信息。这就是当今模糊算法等的进步。
TOP
146#

Volume 在 2005-5-22 7:28:16 发表的内容
楼上说的Jitter牵涉到模拟到数字再由数字信号还原模拟信号的过程,与CD, DVD, EVD盘片没有关系。大自然的声音和图象色彩都是模拟的,从理论上要减少这样的Jitter, 要提高采样频率,这样能无限接近模拟的信号。人的耳朵的灵敏度是有限的,当Jitter在某个指标以下时,我们再追求那个更高就误入歧途了。
其实通过研究声音模拟特性,可以设想即使在录音过程中把一些信息特性丢掉了,但通过一定的算法仍可能把它找回来,这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这也是很多人对EVD大加指责的原因,因为他们没有相应的科学素养。
举一个例子, 有一本书被水浸泡了很久,有些字已经确失了,但水平高的人可以猜测出全部的字,水平低的可能只能猜出10%。说到这里,回到EVD, EVD的先进在于其回放的算法中,运用对声音的特性的研究,把CD中丢掉的信息重新找回来了,这就是它的先进之处,信息量大大增加了。
说到这里,没有一定悟性的可能不明白。再举个例子,有人远远的对你说一句话,你可能只听清几个字,但你仍然明白他的意思,为什么,你的大脑就是一个算法处理器,是一个芯片,能够恢复丢掉的没有的信息。这就是当今模糊算法等的进步。


Upsampling不是新东西,很久之前就出来了.你现在去看看外面的解码器,没几个没有这种功能的.把原来的CD信息升频倒96Khz或者192khz,主要就是靠各种算法进行信息重生.因为算法不同,所以各种升频的效果会造成回放音效的些许差别.不是我们不明白,是你明白的太少.
最后编辑Raxel
TOP
147#

楼上说的不错,所以现在数码介质所载音频数据要改成全数字的,如SACD, DVD-Audio, 这里还有新近推出的ECD都是全数字格式的。运用全数字格式介质后,从音源到再生的数据都是无损的,而CD这二三十年前的东西是有缺陷的(数模混合),全数字也就没有Jitter这个问题。
很多人不是专业人员,可能不是很清楚现在数码技术的发展,估计将来,大容量的Flash卡,超小硬盘廉价到10元1G后,所有音源软件均为数字码流,CD也就消失了,走上LP的道路。
EVD的开发不是为重放CD而设计,因为CD介质和数据格式的缺陷注定它已不能成为新一代的AV载体,只是目前它还是廉价的介质。
最后编辑Volume
TOP
148#

这个主题不是在讨论如何改近现有数码格式,如何减小jitter.这里讨论的是低价的EVD是否可以出好声的问题,如果兄台认为EVD在这方面有独到的有效的解决方式,那么是应该你告诉我它的具体实现方式,而不是你问我,对不对?
TOP
149#

再问Raxel兄:您认为16bit44.1k的取样与1bit2.1几兆的取样已经是原理上的区别?而时轴上的缺失形成的不自然听感就只能通过时钟精度、通过时轴上的准确化实现?
谢volume老哥的解释,我的意思大概也是这个,下来,是否谈谈:新的这类解编码方式的弱点?但无论怎样,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升级算法中的参数与公式而升级声效!
TOP
150#

注意:时轴上的误差,本来就是可以通过数码方式进行修正的,但这并不会是这类新解编码方式的关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