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kuang 在 2006-5-9 0:32:49 发表的内容 有些情况是某一特定唱片制作的取向不是高级监听器材和严格的声学条件,而是以绝大多数购买该唱片的消费者的器材和环境水平为参考。所以有些唱片在套装机或台式机上已经有很好的效果,有些就非要在比较高级的器材上效果才好;有些唱片要求用较大音量欣赏才适合,有些则适宜于用小音量欣赏。 |
呵呵,这个观点我就非常不认同了
第一,没有录音师或者唱片公司有说明有关的建议,依据不足
第二,这样会限制该唱片的销售范围,对唱片公司不不利的
第三,如果这是真的,那等于是承认对了迎合器材,录音故意失真,那样就没有参考的意义,唱片也没有收藏的价值
第四,器材是不变化的,更新比较快,录音师毕竟不是制造器材的,很难了解和把握器材的发展变化,那么他的所谓的调整往往会变的很滞后,那就会弄成没有一个器材,或者说主流器材适合播这个唱片的
第五,虽然录音师的录音带有个人主观想法,但不表示好的录音师认为真实是不重要的,恰恰相反,好的录音师的目标是要忠实于现场(这个包括演奏的现场和录音室的现场)当然不自觉的会加上自己对该演奏的理解
第六,如果录音是为了迎合器材,那么器材制造的标准又是为了迎合什么,难道说是消费者吗?那味精也加的太多了,难道说几十万的器材就是按照这个没有标准的标准制造的吗?很难另人信服
所以我觉得无疑,录音和器材制造的目标当然是最高的真实度,但受限于录音师和设计师对美,对音乐的理解不同,所以会有一些差别,这也是我觉得发烧应该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乱说一气,有些是自己的主观意见,应该会有很多遗漏,但对版主的话不认同,观点我还是要坚持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