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密度?WHO ARE YOU?&WHERE'R YOU?—感谢DR KUANG的艰苦求索 [复制链接]

查看: 15606|回复: 121
1#
dr kuang,不好意思,引你进来,这可是个当今首屈一指的好问题,探讨?
分享 转发
TOP
2#

我觉得“密度”这东西是音响器材分析力的最高体现,我接触过的许多器材中,只由少数几套能做到,没有接触过能达到这个水平的器材前,很难有感性认识。
TOP
3#

dr kuang 在 2006-5-8 23:09:52 发表的内容
NAGRA的器材就以中高频密度著称。

能否说说其器材和环境?
TOP
4#

"...........只由少数几套能做到,..........."
譬如?
TOP
5#

dr kuang 在 2006-5-9 0:32:49 发表的内容
有些情况是某一特定唱片制作的取向不是高级监听器材和严格的声学条件,而是以绝大多数购买该唱片的消费者的器材和环境水平为参考。所以有些唱片在套装机或台式机上已经有很好的效果,有些就非要在比较高级的器材上效果才好;有些唱片要求用较大音量欣赏才适合,有些则适宜于用小音量欣赏。


呵呵,这个观点我就非常不认同了

第一,没有录音师或者唱片公司有说明有关的建议,依据不足

第二,这样会限制该唱片的销售范围,对唱片公司不不利的

第三,如果这是真的,那等于是承认对了迎合器材,录音故意失真,那样就没有参考的意义,唱片也没有收藏的价值

第四,器材是不变化的,更新比较快,录音师毕竟不是制造器材的,很难了解和把握器材的发展变化,那么他的所谓的调整往往会变的很滞后,那就会弄成没有一个器材,或者说主流器材适合播这个唱片的

第五,虽然录音师的录音带有个人主观想法,但不表示好的录音师认为真实是不重要的,恰恰相反,好的录音师的目标是要忠实于现场(这个包括演奏的现场和录音室的现场)当然不自觉的会加上自己对该演奏的理解

第六,如果录音是为了迎合器材,那么器材制造的标准又是为了迎合什么,难道说是消费者吗?那味精也加的太多了,难道说几十万的器材就是按照这个没有标准的标准制造的吗?很难另人信服

所以我觉得无疑,录音和器材制造的目标当然是最高的真实度,但受限于录音师和设计师对美,对音乐的理解不同,所以会有一些差别,这也是我觉得发烧应该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乱说一气,有些是自己的主观意见,应该会有很多遗漏,但对版主的话不认同,观点我还是要坚持的,哈哈
TOP
6#

dr kuang 在 2006-5-9 0:08:11 发表的内容
扑通一声 在 2006-5-8 23:55:17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兄所说的密度,没机会听几十万的器材也没关系,直接听听乐器好了,也是一样,自己找找机会多了
别人练琴,音乐学院汇报演出,音乐会现场坐得位置好一点,再不行自己去学学钢琴或者吉它,哈哈


这是其中一种方法,但要记得一点:唱片的声音和现场的声音并不完全相同,现场听感可以作为一种调整系统声音的风格和取向。这样说可能有点难理解,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在星海音乐厅大约7到10排左右中间是我比较喜欢的欣赏位置,但在这个位置上是听不到在听唱片时那么清晰的高频细节,不会听到小提琴独奏者的呼吸声,钢琴的翻谱声。


对的,这点我很认同,其实关于这点我还和松香位兄有所争论
我发了一个关于发烧友应该喜欢味精的题目,可能题目本身有点问题,也是希望引起别人注意,但我的本意恰是音乐很个性化的东西,适当的味精或者改变来满足自己的听音要求其实并无不可

诚如兄所言,录音是录音师想放你听到的音乐,比如翻谱声,如果真的能在CD里听到,也是录音师想让你听到,或者说不介意让你听到的

但前段我所说的乐器的标准声,是所有演奏和录音的基石,特别对一般HIFI器材的选择意义重大,如果没有听过或者不够熟悉,很难说去选择一款监听的器材,往往用干硬来取代监听风格,更有甚者,居然说难听也算监听风格

可能我是个HIFI悲观论者,觉得真实虽然是我们的目标,但基本不可能完全达到,排除器材本身的失真,假定器材重播是真实的,但加了房间的声学特征,既然加了必然有改变,也就不再真实了,除非是运气好,碰个巧加起来正好一样,但这只说明器材是有缺陷的,要么就是绝对的消声室,那样声音的均衡度是没问题,但发声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哈哈,题外话了,随便聊聊,可能有点叫真,望勿见怪
TOP
7#

Dr kuang兄所说的密度,没机会听几十万的器材也没关系,直接听听乐器好了,也是一样,自己找找机会多了
别人练琴,音乐学院汇报演出,音乐会现场坐得位置好一点,再不行自己去学学钢琴或者吉它,哈哈
TOP
8#

jeff 在 2006-5-9 11:38:41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5-9 11:29:36 发表的内容
就我自己的听感,Wadia和NAGRA,BOULDER,EMMLABS这几家尚有些差距。


呵呵,wadia的密度相对比较“死”,只有“声音”的密度,差活生生的“音乐”的密度

wadia的密度是不平衡的密度表现,dr kuang 的“有差距”有更深的含义的。
TOP
9#

NAGRA的器材就以中高频密度著称。
TOP
10#

有些情况是某一特定唱片制作的取向不是高级监听器材和严格的声学条件,而是以绝大多数购买该唱片的消费者的器材和环境水平为参考。所以有些唱片在套装机或台式机上已经有很好的效果,有些就非要在比较高级的器材上效果才好;有些唱片要求用较大音量欣赏才适合,有些则适宜于用小音量欣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