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远 在 2006-3-3 4:18:53 发表的内容 数码声音处理的形象解释
比如拷贝一张人脸肖像
模拟的办法就是直接照着重画 画好了很象,画不好,可能画瘦了、胖了,眼睛稍微大些,鼻子稍微高些。仅此而已。 就是由原作者来画,也不可能完全一样,这就是“模拟”失真。
数码的办法是将原画分成很多个小方格,对应的将每个小方格按位置、编号直接描过去就可以了。 不是画过去,是描过去,就象填图,整个方格是要填满一种颜色的。 但是,每个小方格的颜色成分、轻重按固定的若干种对应。比如,65536种。 不论原画是什么颜色、轻重,都必须在这65536种中找一个对应。
这样复制的画在大的比例、尺寸方面绝对保真。 但在细节上就是由“有数”的点阵构成了,或者说,越近看颗粒越粗 同时一幅自然的画,它的颜色不可能只分成65536种。 所以就有一些“不自然”
当然如果我们分无限多的小方格、无限多的颜色种类,那就能做到“完全保真” 显然这是理想化的,是目前无法实现的。 只要方格数、颜色数有限,就有“数码”失真。
65536种就是16BIT
|
这个比喻虽然不敢完全赞同,但也有点形象。
画家手上永远不会有65536种颜色精确地选择使用,靠眼睛观察和手去描绘,永远也没有仪器复制精确;但是同样可以画出动人的画卷。
仪器复制精确毫无疑问,提供了65536种颜色精确地选择使用,最厉害的画家也无法调制出65536种颜色;理论上仪器复制完全应该超过靠眼睛观察手工描绘的效果,关键是复制设备是不是用足了这65536种颜色来精确还原原来的复制对象。
如果CD真正发挥了这“65536种颜色”来精确还原原来的复制对象,毫无疑问会更加精彩。
其实CD的格式根本不是主要问题,CD片制作过程损失和CD还原过程损失是最应该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