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启烈 在 2006-7-17 18:25:49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6-7-14 15:47:47 发表的内容 近一段时间以来,朋友常问我的态度:这么多的新歌手,以柔美之声去取听众的宠,却似乎难得有气壮山河的歌声了,有何看法?考虑再三,不得不回答如下:能够因此自己共鸣的就赏听呗。实际上,电声器材的出现会影响歌唱艺术的发展,洪声之下毕竟还有纤细感情、感觉表达的要求,并不能一概而论“声不洪歌不出”,柔美中但求发现节奏、旋律、音色、内容之美与和谐,甚至由于环境的变化出现人声在低音压下得更为细致、饱满的表达也不能不说的艺术水平的提高。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及作为歌者的他们都不应忘记:歌之美态还有许多!不能让柔美绝对地侵占雄奇的地盘! |
前段时期,有位烧友拿了盘竹笛专辑,兴冲冲跑来,要和我享受笛曲大餐,我忙把音响系统整好,微闭双眼,屏声静气享受大餐,笛声莆出柔美无比,再一细听,感到演奏潇洒自然,但骨格不鲠,有软熟之感......这种无内刚,少外柔,有软熟之感的风格已走出传统的刚,柔审美观.......
|
:"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书尚意,明书尚态".后面还有一句:"学书不学晋书,终成下品",何也?我国书法以唐宋之际为一分水岭,故有宋书尚意,意乃神魄之表者,明书尚态".态乃骨体之表者.....明清科考时,皇帝和官僚喜欢"黑大圆亮",把这种字标为考卷,书法的标准,所以用软毫笔,写出来的字,没有锋棱芒角,而有软熟之书风,由硬毫笔转为软毫笔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时代的变迁,审美感的转化......
据此来看,我们歌坛的歌声由壮美而柔美,歌星由功夫型向感觉型转换也就不感到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