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哥 德 堡’◆ —— 现场直击.P6 [复制链接]

查看: 15097|回复: 143
11#

在当时的欧洲,中国正成为时尚和财富的代名词。人们对任何来自东方大陆的物品都趋之若鹜,惟恐落在时尚潮流后面。上等的宴席一定要用中国进口的瓷器才够高雅,豪门名士家中一定要有中国式的摆设家具,包括园艺的风格都受到来自中国的影响。

  瑞典东印度公司总经理戈贝尔松说:“在18世纪,中国的很多商品比别的国家先进,当时瑞典传到欧洲的潮流就是穿戴中国服饰、用瓷器来吃饭,所以中国的商品不用担心卖不出好价钱。”

  原瑞典东印度公司船员家属卡斯腾·史凯尔也表示:“东印度公司昌盛时期,我家有50个亲戚在东印度公司当船员,都去过中国,3人死在广东。”现在,在史凯尔家里还保留着祖先从广州带回来的家具。

  为金钱而诞生的瑞典东亚贸易公司,自然不会放过“中国热”带来的滚滚财富。从1731年到1806年的75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间,瑞典东亚贸易公司共派出37艘商船,完成了从瑞典哥德堡到中国广东的132次远洋航行。
TOP
12#

audio 在 2006-7-19 13:19:45 发表的内容

哦,是啊,早几个月见到船坞那里停着一首古船,但没有见竖起桅杆的,前头好似有“南方日报”的字样,想不到是这么个用处。



是“南海神.广州日报”号:)

据我所知,广州好多游船都是江门船厂造的,好嘢!
TOP
13#

“大航海时代”的产物———哥德堡市

  1621年6月,刚刚从丹麦手中夺走了西海岸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右手一指,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西部的哥德河畔,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市被恩准建立。

  相对于中国北方以“沙漠之舟”为特点的“丝绸之路”,中国南方也有一条以水路为主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通商要道以广州、徐闻以及后来泉州等地为始发港和货物集散地,目的地不仅通往全国各地,而且还能远及世界三大洋一些水边城镇。“海上丝绸之路”的名称是1887年德国学者李希托芬首次提出的,自此几乎举世公认是“沙漠之舟”和“沧海之舟”共同承载了中国两千多年对外交往的厚重历史。

  但是,到了16、17世纪,古老而富庶的中国却将自己封闭了。自从明朝开始颁布海禁以来,中国似乎与大海隔绝了。明世宗颁布命令:“一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对于和洋人做生意的海商,要施以严刑峻法。自那时起二百年间的中国,再也没有郑和下西洋的雄壮船队,充当中国与世界各国贸易文化往来的友好大使。清王朝对于西方贸易的态度,是戒备、限制、加上封关自守,整个中国的沿海只有广州黄埔古港一个口岸允许通商。

  此时的欧洲却恰恰相反,进入了一个充满扩张历险的“大航海时代”。中国在他们眼中不仅藏满宝藏,而且神秘无比。惟一的出口广州更是无比的繁华,珠江上的船舶运行穿梭,就像伦敦桥下的泰晤士河一般繁忙不息。从这里,外国商船把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向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哥德堡市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并且繁荣起来的。1621年6月,刚刚从丹麦手中夺走了西海岸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右手一指,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西部的哥德河畔,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市被恩准建立。当时的瑞典是北欧的一个强权国家,版图一度包含了芬兰西南部。
TOP
14#

哥德堡号的“老东家”———瑞典东印度公司

  在当时的欧洲,中国正成为时尚和财富的代名词。瑞典东印度公司从1731年到1806年的75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间,共派出37艘商船,完成了从瑞典哥德堡到中国广东的132次远洋航行,从“中国热”中攫取了大量财富。但是或许它与世界上许多其他的东印度公司惟一的不同,就是瑞典的东印度公司从来没有向中国贩运过鸦片。

  18世纪中叶,西方与中国的贸易带来了巨额利润,葡萄牙、英国、荷兰等国纷纷成立从事对华贸易的东印度公司,但是这些公司都在政府的保护下进行垄断贸易,外人无从插手。那时,瑞典正处在所谓的“自由时代”,有了限制皇权的宪章,商业行为得到保护,关税水平也非常低。一些英格兰和苏格兰商人就开始把目光投向瑞典,拥有天然良港的哥德堡市立即成了这些冒险家的乐园。

  苏格兰贵族克林·坎贝尔是他们中最聪明的一个。他携巨资来到哥德堡,与当地富商尼古拉斯·萨格林和亨利·雪尼一拍即合,由具有良好上层关系的雪尼出面做政府的工作,终于在1731年获得政府特许,成立了从事垄断贸易的东印度公司。按照协议,当局授予该公司独家与东印度地区(包括好望角以东所有国家)从事贸易的特权,每个协议执行期为15年左右。这是瑞典国王向外国投资公司签发的第一张贸易许可令。在拿到许可令的当天,坎贝尔便迫不及待地举家迁往哥德堡,筹集资金,建造大型商船。其速度和效率,并不亚于当今的电脑网络公司。在18世纪20年代末,瑞典的全部海运商船只有480艘,但仅仅50年之后,数量便猛增到900艘,几乎翻了一倍。其中,瑞典东亚贸易公司新建的商船一艘跟着一艘下水,远航东方,极大地带动了造船业的发展,哥德堡号就是其中的一员。
TOP
15#

audio 在 2006-7-19 11:34:10 发表的内容

你上去没有?


还未开放啊,打算开放时找时间上船去睇下:)

audio 兄,你江门帮广州造的‘南海神’,正!


[upload=jpg]Upload/20067191214281162.jpg[/upload]

‘南海神’为迎接‘哥德堡’而造,并互结为“姐妹船”。
TOP
16#

在连续几个月不靠岸的航行中,“哥德堡Ι号”的各个部分都在暴风雨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船上储存的淡水变得腐臭发黑,木桶里长满了蛆虫,但船长和船员都不敢有半点停留,因为他们害怕遭遇海盗的袭击。“哥德堡Ι号”船身上架满了火炮,也是为了防范海盗。

  长达数月甚至一两年的海上航行,没有足够的淡水是一大问题,当时很多船员以喝酒来代替喝水。船上养了一些家禽和牲口,高级船员有良好的伙食,但普通船员就没有这么幸运。瑞典东印度公司高级颇顾问尤兰·尤兰乌勒芒说:“货监、牧师、船长等在一起吃饭,他们用的餐具是很好的,而且随船还带着活的牲口———鸡、鸭、牛、羊,供他们享用。其他船员就吃得不好,没有水果,没有蔬菜。因为缺少维生素而掉光了牙齿。”海员们经常挤在尾部舱室里,每天伴着猪羊睡觉,内急的水手们更是要把自己悬挂到前甲板外面解决问题,以免船上粪臭冲天。

  1743年8月29日,“哥德堡Ⅰ号”抵达印尼爪哇。根据随船牧师彼特霍尔莫兹的日记记载,由于食物和淡水严重匮乏,加上疾病的折磨,船上已有21名水手丧生,在补充淡水和食物的同时召募新的水手。然而,当“哥德堡Ι号”准备从印尼出发驶往中国时,海上的风向已转向了西南风。这表明,“哥德堡Ι号”已经错过了季候风的节拍,它不得不在爪哇岛停留了整整八个月,等候冬季刮起西北风,吹动它的船帆,将它带往冒险旅程的目的地———中国广东。
TOP
17#

http://www2.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508741&PostID=6079877&idWriter=0&Key=0
TOP
18#

从建城开始,哥德堡市就注定是一座国际化的城市:最初的市政委员会由10个荷兰人、7个瑞典人和1个苏格兰人组成。哥德堡的初期定位是建设以荷兰阿姆斯特丹为模式的海港城市,不久后发展成为航海和商贸城市。瑞典的船队可以从哥德堡起航,直驶大西洋,抵达世界各地。

  瑞典的著名自然科学家卡尔·冯·林奈当时曾旅行考察了整个瑞典西南部地区,做出过如下的描述:“哥德堡是瑞典王国最美丽的城镇。它几乎被垒墙、要塞和护城河所团团包围,城区被划成方阵型,街道整齐笔直,堤岸河水相映照,两岸栽种的落叶乔木,交织出荷兰城市风情。”
TOP
19#

更加让人们吃惊的是,打捞上来的部分茶叶色味尚存,至今仍可放心饮用。哥德堡人将一小包茶叶送回了它的故乡广州,供广州博物馆公开展出。

  不仅如此,“哥德堡号”的考古发掘直接导致了东印度公司的新生。随着海底的秘密被发掘,越来越多的人瑞典人,变成了“古船迷”和“中国文化迷”,“哥德堡号”

  基金会和新东印度公司相继成立。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一群热心人的讨论中酝酿成形,那就是要以“哥德堡Ⅰ号”为原型,建造“哥德堡Ⅲ号”仿古商船,并且要沿着先人的航线,再次远航中国,把那个当年没有完成的旅程,画成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个近似于疯狂的建议,立即获得了喝彩,当然也有人质疑。然而随着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和文物越来越多,复制古船的想法获得了空前的认同。

  1995年,在一片空荡荡的码头上,重建哥德堡号的工程悄然开始了。但是谁也没想到,之后遇到的难题是如此之多,进度被迫一再延期,原定五年后下水远航的宏伟计划,到五年结束时连船体的轮廓都还没有见到。现实往往比激情更为严酷,古人的智慧真的就那样难于超越?在这重建的十年中都发生了什么呢?
TOP
20#

下一站———上海:)

[upload=jpg]Upload/20067191352125383.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