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响时间多少合适HIFI?看个人的系统与空间大小,有人喜欢1秒、还有人喜欢0.5秒或者更短,高频需要空气感,中频希望饱满有磁性、低频希望更有弹性,粗分别调整这3个频段就会遇到相当复杂的问题,它一下变得象数学公式XX的N次方一样,出现很多种结果,有时把低频的混响时间在小房间里缩短到合适的范围,低频收得相对合理了,干净结实,在器材的潜质下,而此时遇到的矛盾又出来了,有可能高频混响时间也短了,导致高频泛音消失过快缺失严重,空气感不足,表现录音的空间感就会不够;有时在调整到中频段合理时,又有可能高频相位滞后了,高频同样不到位,有时表现出高频有太多的颗粒感,水分不够,没出光泽,不是暗了些就是噪了些等等问题,在千辛万苦的调整到一个合理的时间下,可能声音的亲切感又不够了,在没有十足把握下,碰运气也得一一实践后得出适合自己系统的方案。这个问题同样牵涉到非常多的要素,调整起来十分费精力,它如频响和相位一样,在没有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支撑下几乎毫无下手的余地,没事只有换器材、线材、道具,但是效果是有的,但远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根本,因为那些方法已经在不等同的代价下失去了解决事物的本质问题,本质没改变,问题自然没解决,这就是当时盲目折腾的代价,也是前面说的初哥时期付出的代价之一。
真正在调整混响时间这个过程中,发现原来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变得没有头绪,没招!逼着自己不停的了解相关的资料和知识,不断的吸收和理解,在这同时去感受证实之间的一些必然联系和微妙关系,很好玩,它与频响、声音相位、摆位、器材特性、吸收材质特性等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好难理顺,不过自己坚持熬下来了,回报是相当丰厚的,这些相关知识对于器材的调整和对音乐的理解都有大帮助,在加强认识后,对仰望的顶级器材的了解就变得相当需要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相关的,系统的调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麻雀虽小,五胀具全,小有小的玩法,大有大的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