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密度?WHO ARE YOU?&WHERE'R YOU?—感谢DR KUANG的艰苦求索 [复制链接]

查看: 15616|回复: 121
91#

KENTRYFO 在 2006-5-10 10:51:13 发表的内容
jeff 在 2006-5-10 8:27:21 发表的内容
扑通一声 在 2006-5-9 23:44:01 发表的内容
[quote]乱刀侃翻 在 2006-5-9 23:27:30 发表的内容
[quote]扑通一声 在 2006-5-9 23:02:54 发表的内容
[quote]壮家汉 在 2006-5-9 22:56:17 发表的内容
汉子听过一次高水平的示范,眼前像是出现了水幕,不但有水,还有水汽在弥漫、飘荡,这算不算是很大的密度?


那是您太投入了,想象力丰富哦,换作我,肯定得直朝天花板看看有没有漏水;-)


扑通兄,调校好的系统的确会让人产生幻觉,仿佛眼前的所有器材都没有工作,只有一个似真似幻的声音世界。


恩,理解的,只是开个玩笑啊
对于系统的调校,我觉得环境还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去朋友家看到很高级的器材,却完全没有现场感,真觉得很可惜啊
整个没有音场的重播环境,就谈不音场的定位,这点还比不上价格不到十分之一的器材,好的器材没有发挥出来啊[/quote]

可能不少人觉得音场就是有扑面或包围的所谓现场感,但大多数高级器材都是在现场10几20几排的距离感,音场是以扇面向后打开,不会扑面冲过来,这是为了在家庭环境中久听不吵而设计的,再仔细多听听,现场和家庭音响是二种概念,呵呵,路还很长。。。[/quote]
扑面而来?也是一个好话题,实际上,很多人都回追求一种扑面而来、低频按摩的感觉。可这就是现场感吗?不一定,这有可能仅仅是气浪而非声浪。在低频不正常驻波严重的情况下容易得到这种感觉,但是,中高频在信息上受到了极大的干扰。反过来,如果我们得到的低频是来自充满包围感的声浪,就可喜一点了。为什么是充满包围感的呢?——这是现场声浪和家庭中声浪的区别,现场由于建筑范围的宽泛,低频在正常地传输,方向性会明显一点,即使是周边反射而来的,也是有明确方向的。而家庭?基本上300hz以下频率的声波都存在大量、多次的反射,处理得好的话,才能够“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分量与质量,但方向感是确对保留不了的,声音的存在只能靠包围感的震动来表现。——观点刚好跟您的意见相反——家庭中的声场如果是喇叭后延伸的话,仅仅说明系统的低频无论量还是质都没有发挥出来,这个情况下,中高频表现仍然可以不错,甚至整体声音都表现不错,但是,不堪高声压的摧残![/quote]

对!
向后呈扇面的声场毕竟有所局限,好的系统(不完全是高价)声场肯定是能扩展到眼前甚至到身后(后者只听到过一次,太难),你很难给声场界定一个具体形状,当然古典音乐唱片本身通常只给出后方的声场信息,能很自然地重播也属不易。
TOP
92#

乱刀侃翻 在 2006-5-10 17:01:49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6-5-10 16:50:17 发表的内容
乱刀侃翻 在 2006-5-10 16:47:54 发表的内容
全频单元一个很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高密度重播能力,听上去似乎没有太多的通常意义上的厚重感,但一种难以言传的实在感又让它与尖、薄、冷、硬无缘。

这是它的特点,接着下去,我们开始接近真相了,但是仍要把全拼单元的问题搞清楚!


真相通常都只能是“言语道断”!
声音重播谈到密度的程度,我个人的看法是不需要谈什么厚度的!!描述声音的许多形容词语其内涵很难统一,还有什么比像真度更好的词语吗?

6个拇指!
TOP
93#

KENTRYFO 在 2006-5-10 9:01:01 发表的内容
是大提琴哼鸣的录音段!


终于明白你的意思。器材拥有高密度重播的能力并不等于唱片本身录制的某些声音不具备高信息量时器材也要重播出高密度感!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地重播音乐那才能表现变化的美。华丽需要质朴的对比,一些所谓不食人间烟火的系统根本无法传达录音本身的神韵,美则美矣,始终隔着一层。
TOP
94#

全频单元一个很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高密度重播能力,听上去似乎没有太多的通常意义上的厚重感,但一种难以言传的实在感又让它与尖、薄、冷、硬无缘。
TOP
95#

乱刀侃翻 在 2006-5-10 16:47:54 发表的内容
全频单元一个很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高密度重播能力,听上去似乎没有太多的通常意义上的厚重感,但一种难以言传的实在感又让它与尖、薄、冷、硬无缘。

这是它的特点,接着下去,我们开始接近真相了,但是仍要把全拼单元的问题搞清楚!
TOP
96#

KENTRYFO 在 2006-5-10 16:16:20 发表的内容
乱刀侃翻 在 2006-5-10 15:12:15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6-5-10 9:01:01 发表的内容
是大提琴哼鸣的录音段!


终于明白你的意思。器材拥有高密度重播的能力并不等于唱片本身录制的某些声音不具备高信息量时器材也要重播出高密度感!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地重播音乐那才能表现变化的美。华丽需要质朴的对比,一些所谓不食人间烟火的系统根本无法传达录音本身的神韵,美则美矣,始终隔着一层。


有点不对路!我的意思是:密度不应该是器材播出来的密度!有些系统居然把密度不足的声音播成了高密度的声音就不对了。而器材真正播放密度的能力是有个标准的——肯定是越高档越有资源去实施这个project,但是,如果不能表达“大器无声”的话,这密度就是假的!


对!我正是此意。“有些系统居然把密度不足的声音播成了高密度的声音”——这就是区分密度和厚度的关键地方!
TOP
97#

jm 在 2006-5-10 16:30:29 发表的内容
其实老箱子最能表现密度了,你听老JBL的号角,军号嘹亮声就如真的在战场上要冲锋了.

号角重播高频的密度是比球顶高,但全频就不一定.
赞同七楼的扑通兄的观点.要了解密度直接听听乐器的声音.真声是有重量感.型体感和丰富信息.
TOP
98#

Dr kuang 在 2006-5-9 22:00:04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6-5-9 21:34:19 发表的内容
正是!我刚才听音乐的时候,还想着问大家一个问题:听过信息量丰富而密度不足的声音吗?


削减中低,突出中高就很容易给人这样的错觉,不过这是“假信息量”,入门时的发烧友最容易被这个假象迷惑,这样的声音其实最不耐听。


对!是“很容易”,关键是事实上并没有出现不平衡的问题,系统在耐听的情况下听到了音乐上出的问题。——注意:现在不是鸡同鸭讲!而实际上我还曾经是仅仅在低频段听到这种声音。我要谈的就是这个!
TOP
99#

以前记得看一本杂志上的读者问,他用DVD机器听加洲旅店这歌,整个音场是平面的,用CD放有很有层次,感觉人声在前,配器在后
编辑回答这曲子的DVD他看过,唱的人和伴奏的人一字排开,正确的声场就是平面的

哈哈,这张DVD我也看过
TOP
100#

乱刀侃翻 在 2006-5-10 16:34:40 发表的内容

对!我正是此意。“有些系统居然把密度不足的声音播成了高密度的声音”——这就是区分密度和厚度的关键地方!


这个理解的话,实际上就往“蒙慢扮密度、扮厚度”的“理解方向”去了,仍然不彻底,厚度和密度是没有矛盾的,需要的话,器材就应该同时能表现密度和厚度!我指的是:系统为声音重播添加或随某些信号添加了器材或系统自带的信息。当然,在现实的情况下,我们可能还需要它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