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密度?WHO ARE YOU?&WHERE'R YOU?—感谢DR KUANG的艰苦求索 [复制链接]

查看: 15621|回复: 121
81#

录制人声时一般话筒较近,气流有时冲击咪头,让咪头本身就能产生共振发声,严重时还会有爆咪现象发生,听“欧瑞强”就时不时有扑扑声。
TOP
82#

汉子听过一次高水平的示范,眼前像是出现了水幕,不但有水,还有水汽在弥漫、飘荡,这算不算是很大的密度?
TOP
83#

乱刀侃翻 在 2006-5-9 23:27:30 发表的内容
扑通一声 在 2006-5-9 23:02:54 发表的内容
壮家汉 在 2006-5-9 22:56:17 发表的内容
汉子听过一次高水平的示范,眼前像是出现了水幕,不但有水,还有水汽在弥漫、飘荡,这算不算是很大的密度?


那是您太投入了,想象力丰富哦,换作我,肯定得直朝天花板看看有没有漏水;-)


扑通兄,调校好的系统的确会让人产生幻觉,仿佛眼前的所有器材都没有工作,只有一个似真似幻的声音世界。


恩,理解的,只是开个玩笑啊
对于系统的调校,我觉得环境还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去朋友家看到很高级的器材,却完全没有现场感,真觉得很可惜啊
整个没有音场的重播环境,就谈不音场的定位,这点还比不上价格不到十分之一的器材,好的器材没有发挥出来啊
最后编辑扑通一声
TOP
84#

是大提琴哼鸣的录音段!
TOP
85#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5-9 16:50:35 发表的内容
Willson 在 2006-5-9 15:45:42 发表的内容
扑通一声 在 2006-5-9 15:20:52 发表的内容

呵呵,我不是这个意思
这个帖子既然说的是密度,当然先得有个统一的定义才好讨论,也就是密度究竟是以什么为标准
器材高级,当然出好声,或者密度还原比较好的可能要高一点,但好的器材重播的声音,不应该是密度所忠实的本体,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


密度在音响术语里面应该算是一个形容词,并不能当名词来去定义,另外声音的问题很难得到统一,因为声音的听感是主观的。

其次,我认为声音的密度和信息量是密不可分,信息量的多少也正好体现了不同档次器材的价值,所以还是要大家去亲自去感受一番,通过不同档次的器材的聆听去寻找密度的真谛。


我也觉得应该是从信息量这个角度去考虑。真实的乐器直感有时是非常“铿锵”的,从这点来说,有些太过柔调质感的声音风格是不是就是密度不够呢?当然,和响应速度,控制力都有关


对,不能把唱片上录制的“铿锵”感表现出来,说明系统高频下段的密度不够!
我个人认为密度感不光是信息量多少有关,还和各频段信息的量感分布的均衡度有关,打破均衡意味着某频段信息过分突出,通常也被许多人误认为是这一频段“解析力”不错。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外部的各种自然发声包括现场音乐会里是很难找到什么“高解析力”的,所以上面有朋友说:“密度大了,才会有感情,对吗?

我只要声音听起来动人,有感情,什么声场、定位之类的东西我准备让它滚一边去。

不过,我发现密度好了,该滚一边去的东西也会好,否则就是所谓的假密度。“”
TOP
86#

我用的器材:播放占.基拿:打断鼓棍.阵阵鼓浪汹涌而来.种种乐器清晰可见.三角铁声音在半空振动延伸.大小鼓位置历历在目!钹声徐徐渐不可闻!
绛州金鼓.牛斗虎时.鼓声如浪压身上般一波未完一波又来.鼓棍落点.力气大小下.鼓者心情技艺彷在眼前般真实.曲罢仍犹未了.
凡到我家赏听无不被感染!
最后编辑mbl1234
TOP
87#

乱刀侃翻 在 2006-5-10 15:12:15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6-5-10 9:01:01 发表的内容
是大提琴哼鸣的录音段!


终于明白你的意思。器材拥有高密度重播的能力并不等于唱片本身录制的某些声音不具备高信息量时器材也要重播出高密度感!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地重播音乐那才能表现变化的美。华丽需要质朴的对比,一些所谓不食人间烟火的系统根本无法传达录音本身的神韵,美则美矣,始终隔着一层。


有点不对路!我的意思是:密度不应该是器材播出来的密度!有些系统居然把密度不足的声音播成了高密度的声音就不对了。而器材真正播放密度的能力是有个标准的——肯定是越高档越有资源去实施这个project,但是,如果不能表达“大器无声”的话,这密度就是假的!
TOP
88#

Dr kuang 在 2006-5-9 21:15:01 发表的内容
你能听到和你谈话的人的呼吸声吗?


不能,但我听到过自己的呼吸声。
多听高档极品音响是练耳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通常极品器材也只是代表某设计师个人的对声音的理解,最高明的老师还是这些大设计师所极力摹仿的自然发声啊!
TOP
89#

其实老箱子最能表现密度了,你听老JBL的号角,军号嘹亮声就如真的在战场上要冲锋了.
TOP
90#

jeff 在 2006-5-10 8:27:21 发表的内容
扑通一声 在 2006-5-9 23:44:01 发表的内容
乱刀侃翻 在 2006-5-9 23:27:30 发表的内容
[quote]扑通一声 在 2006-5-9 23:02:54 发表的内容
[quote]壮家汉 在 2006-5-9 22:56:17 发表的内容
汉子听过一次高水平的示范,眼前像是出现了水幕,不但有水,还有水汽在弥漫、飘荡,这算不算是很大的密度?


那是您太投入了,想象力丰富哦,换作我,肯定得直朝天花板看看有没有漏水;-)


扑通兄,调校好的系统的确会让人产生幻觉,仿佛眼前的所有器材都没有工作,只有一个似真似幻的声音世界。


恩,理解的,只是开个玩笑啊
对于系统的调校,我觉得环境还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去朋友家看到很高级的器材,却完全没有现场感,真觉得很可惜啊
整个没有音场的重播环境,就谈不音场的定位,这点还比不上价格不到十分之一的器材,好的器材没有发挥出来啊[/quote]

可能不少人觉得音场就是有扑面或包围的所谓现场感,但大多数高级器材都是在现场10几20几排的距离感,音场是以扇面向后打开,不会扑面冲过来,这是为了在家庭环境中久听不吵而设计的,再仔细多听听,现场和家庭音响是二种概念,呵呵,路还很长。。。[/quote]
扑面而来?也是一个好话题,实际上,很多人都回追求一种扑面而来、低频按摩的感觉。可这就是现场感吗?不一定,这有可能仅仅是气浪而非声浪。在低频不正常驻波严重的情况下容易得到这种感觉,但是,中高频在信息上受到了极大的干扰。反过来,如果我们得到的低频是来自充满包围感的声浪,就可喜一点了。为什么是充满包围感的呢?——这是现场声浪和家庭中声浪的区别,现场由于建筑范围的宽泛,低频在正常地传输,方向性会明显一点,即使是周边反射而来的,也是有明确方向的。而家庭?基本上300hz以下频率的声波都存在大量、多次的反射,处理得好的话,才能够“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分量与质量,但方向感是确对保留不了的,声音的存在只能靠包围感的震动来表现。——观点刚好跟您的意见相反——家庭中的声场如果是喇叭后延伸的话,仅仅说明系统的低频无论量还是质都没有发挥出来,这个情况下,中高频表现仍然可以不错,甚至整体声音都表现不错,但是,不堪高声压的摧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