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欣赏的时代性及其它...... [复制链接]

查看: 10417|回复: 95
1#
意境一词的提出在唐朝,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我们的音乐创作犹如写诗,侧重于表现实物的应是物境,如笛曲<荫中鸟>....侧重于表现抒情的应为情境,如笛曲<牧民新歌>......侧重于表现言志的应为意境.如笛曲<听泉>......
      听音乐如观山水,南方的山水可用一个"秀"字概括,北方的山水担当得起一个"雄"字,我们演奏的乐器音色是"秀"字为主,还是"雄"字为主.虽每个人各有偏好,但整个社会对艺术的趋向,时代对艺术的趋向,对我们音乐的观赏趋向,对我们演奏的风格趋向影响很大.以美术为例,唐代以前的艺术都把具有力度气势和阳刚之美的作品作为正宗和欣赏的主流.吴道子被称为"百代画圣",他的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最后编辑丁启烈
分享 转发
TOP
2#

一气呵成!!!!
TOP
3#

音乐的发展到了解放后,无论是音乐,舞蹈,绘画,书法...还是纵合艺术的电影,出以宣传的需要,均是以"雄奇"为主的......
TOP
4#

丁启烈 在 2006-7-4 18:44:02 发表的内容
音乐的发展到了解放后,无论是音乐,舞蹈,绘画,书法...还是纵合艺术的电影,出以宣传的需要,均是以"雄奇"为主的......


建国之初,政治运动一个接一个,什么都提到政治高度,抗美援朝,反击右派,以及借(在农村搞的)土改之威又在城市搞公私合营......这一系列的运动都需要有振奋人心的政治口号,反映在文艺创作上,就需要有"雄奇"作品以振奋人心,音乐创作当然不能例外,如当时唱红全中国的<一条大河>,前半段"风吹稻花两岸香"的柔美旋律,尚在回味之中,后半段雄纠纠,气昂昂的祖国颂(革命气势)已铺天盖地而来.......
TOP
5#

讲究奋跃.飞动,苍劲雄强,气势磅礴,如天风海雨,惊雷闪电般激烈.唐代之前,对柔软,阴柔性的艺术不十分欣赏的,王维的画是阴柔,柔软的,在唐代画坛的地位一直不高.到了宋代,社会审美观发生了变化..... 以阴柔细软为美,反视大气磅礴,有力度感,阳刚性的艺术为粗野,粗鄙,俗气.于是王维的画在宋代有了惊人的地位.程尹川提倡"温润含蓄气象",他连"英气"二字都反对,认为:"才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苏东坡更写诗大骂张旭,怀素有气势的书法是: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有如市娼抹青红,妖歌慢舞眩儿童". 至明清,提出的最高境界是"静,净"二字,提出"化刚劲为柔和,变雄浑为潇洒".......
TOP
6#

音准,节奏,音色三大要素对搞音乐的人至关重要,对听音乐,鉴别音响器材也很重要,我们听音乐.鉴别音响器材第一条就是声音美不美,也就是三大要素中的音色问题.什么样的声音才是美的?有无标准呢!我个人觉得这标准基本上是四个字:松_厚_圆_亮.
TOP
7#

厚与亮是一对矛盾,声音厚了就不亮,亮了就不厚,要处理好厚与亮的关系非常不易.什么叫厚,厚的反义是薄,好理解,厚的同义呢?厚的同义是闷,有些人一听到竹笛吹出如萧般的声音,就说你听这音多厚,殊不知这音不是厚,而是闷,所以对厚音的要求是,厚而不闷.亮的反义是一个"暗"字.一段旋律,如果要求演奏的柔美,抒情,那么,在旋律,音调,音准,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办法是用技巧把演奏每一个音符的音色变暗,"暗"很重要,有把刚音变柔音的功能.所以我们烧友推崇的柔美,抒情的音响器材,声音都较暗,速度都较慢,我们平时说话,怒气冲天时,说话速度既快,声音又亮.面对恋人,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则反之....
TOP
8#

但人妖毕竟是人妖,论娇媚不如真正之美女,论雄壮又无阳刚之气,就好似皇宫内院的阉人,若是若把音响器材做成这样,哪成了啥了?真是发烧难,,难于上青天.......
最后编辑丁启烈
TOP
9#

我常说我这辈子经历了二个革命,第一个是政治大革命,第二个是经济大革命.社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后,人们再也不想过那种暴风骤雨.提心吊胆的革命生活,加之改革开放后,各方面的压力也不小,下班回到温柔乡(即家里),当然是要休闲休闲....... 其实我们一直不停地在换器材,其目的就是想听到雄奇,秀丽兼顾的声音,殊不知换的越勤,听的越多,越感到难.想来想去,雄奇,秀丽怎么融合,雄奇,秀丽如何兼顾?在人类倒是有泰国人妖,既有女性之娇媚,又具男性之根.....
TOP
10#

没人看?算了,不发了!!
最后编辑丁启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