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学:如何創造出理想的音響空間 [复制链接]

查看: 15062|回复: 79
11#



如何让音响好听
  我的音响为什么不好听?在厂商那边分明就很好听,为甚么买回家后却不一样。其实想玩 H i - Fi 是不能只偏重调校某一环节,而疏忽其它因素的影响。器材除了要配搭得宜之外,更要有一个好的聆听环境、悉心的调校和正确的使用,才可以达到目的 。这些道理相信大部分的发烧友都懂,但能够顾及全面去玩的朋友毕竟不多,单就器材使用方面,很多发烧友对自己的器材性能都不甚了解,往往因为使用不当 ,而将衰声的原因归究在某些器材身上,结果”玩”Hi - Fi 变成了不停地”换”Hi - Fi。就我们的扩大机而言,有人买了又卖掉,因为觉得不好用 ,而买了他二手机的买家,却在评价上大大的赞美,认为我们五千多元的机子,不会输给他原来五万多元的英国纯管机,甚至有买家表示跟他三十多万的音响系统差不多。为什么相同的器材在不同的买家手中,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有如此大的不同,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会不会玩,和有没有时间和耐心去玩,其实我在前几篇 文章就有针对一些聆听环境、喇叭摆位和其它会影响声音的因素大略提过,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众爱乐者能够好好地去调校器材和使用器材,不要埋没了器材 本身的优点。
适当的音量是确保靓声的必要条件
  其实靓声与否,跟你操作是否正确和调校有极大关系。很多朋友不管听什么音乐,都以同一音量去听,以为录音靓放出来自然就靓声,更要命的是,他们以为大声就是靓声,所以不管是听交响乐或是单一乐器演奏,都用同一音量去听,结果听到邓丽君的歌喉声如洪钟,娇小的身躯变成丈八金刚,小提琴的体积足以和大提琴匹敌,吉他的高音像大钢琴,低音部分像打鼓。当你听得皱起眉头、心中发闷时, 他们却为上述声音的表现洋洋得意,告诉您他的系统动态如何的劲,歌手是如何的够中气,录音细节是如何多 ..... 等等,有时候还真不知怎么跟他说。
  为什么这些朋友会这样子去听音乐呢?这纯粹因为他们很少去听真正的音乐会,我指的是正统的现场音乐会,像两厅院的大型管弦乐表演等。当听过在同一音乐厅里演奏的交响乐队,和单一件乐器演奏时的音量大小及真正乐器 的发声时,他们才能明白到什么叫做比例,才能真正了解到单一件乐器演奏发声时的音量响度。除了听现场音乐外,另一最直接了解乐器发声和音量的方法,就是听一些不用扩音机系统的真人演奏,或干脆买件乐器回来”亲自操刀”,那么当你再去听 CD 的罐头音乐时,就不会毫无准则地去调节音量,不但使声音失真、乐器变形、耳朵受罪外,日子久了,听觉也可能受损呢!音量控制的最高技巧和器材的最佳表现,当然就是能把乐团、单一乐器或是真人唱歌时的音量 ,原汁原味地表现!这就是一些 Hi- Fi 友日夕追求的 1:1 的音量,也就是同样比例的体积和同样大小的立体音场。他们是希望将整个交响乐团搬回家作现场演奏!所以经常去两厅院聆听现场演奏的爱乐者,他们对整体音量的控制,总是比鲜少去聆听现场演奏的爱乐者来的正确 。假如您家中有拉的弦乐、吹的管乐、弹的键盘乐器,或许可用它们来调校音量,将音量的大小调整得宜,使得聆听音响所播放的乐器演奏与实际乐器演奏差不多时,此时您的音响才能叫做 Hi - Fi。
  音量控制是一种艺术,音量的大小足以影响到整个系统靓声与否。音响为什么不好听?这个问题其实原因很多,也正因为实在太多了,如果连自己都弄不清楚的话,我想旁人恐怕更难替您发现原因。音响不好听的原因可能是买的器材品质不如您意,所以不好听;也可能是搭配不当,所以不好听;当然更可能是扬声器摆位不对,所以不好听 …。总之,不好听绝对是事实,它也一定有其不好听的因素存在。在这里,我想撇开其它,单单提两个一般人很容易忽略,而且不会去仔细考虑的原因。或许 ,府上音响不好听的原因就是这么简单而已,它明显的摆在您的面前,但是您每天听音响时却视而不见,而拼命往牛角尖钻。这二个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它就是一个大原因,那就是“您的音量是不是开得太大声了?”经由这个大原因,才会转成二个小原因:扬声器无法负荷太大的音量;空间也无法负荷太大的音量。
  音量开得太大声而不自知。大部份的人存在着一个误解,以为只要是音响器材,喜欢开多大声就多大声,音响器材无论大小声都应该可以唱得很好。事实上,音响器材在最大声与最小声时都有其天限存在 ,就以电子学而言,扩大机应该是把由音源取得的讯号,在不失真的情况下原汁原味的放大,而喇叭是一种把可听范围内的音频电功率信号,通过换能器(扬声器单元 ),把它转变为具有足够声压级的可听声音。为能正确选择好的扬声器,首先必须了解声音信号的属性,然后要求扬声器能“原汁原味”地把音频电信号还原成逼真自然的声音。所以适当 的调整音量,让所播放的音乐大都属不失真的信号,是让您听到靓声的必要条件。所以正确的音量调整是很重要的,绝对不是开多大多小声都可以的。为什么音量不能开得太大声 ?原因有二个:一是扩大机与扬声器可能早已受不了那么大声,而产生严重的失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输入信号被切割了;二是聆听的空间无法承受那么大声。扩大机的失真很容易了解 ,那是因为它本身没有不够力,却要它连吃奶的力量都用尽,结果当然是瘫在那里。至于扬声器,这就是我所要说的重点了。通常每一个扬声器单元所能承受的功率(或说发出的音量)都有其限制存在 ,如果在其能力范围内,它可以发出失真很低、很悦耳的声音。但是,一旦音量超过它本身的负荷,它就会产生严重的失真。喇叭单元一失真 ,所发出的声音就会刺耳难听。  
  扬声器有失真天限,不能开太大声。在这里我可以举几个例子证明:其一,如果觉得声音难听刺耳时,将音量调小,通常它就不再难听了;其二,一般迷你床头音响 ,如果在一定的音量下听时,经常会发现竟然比自己的大套音响还好听!当然,开大声后就完全走样了;其三,如果您的汽车隔音还算不错,在汽车里以适度音量听音乐时 ,往往也有很好的声音表现。从以上几个日常生活中可以获得的例子中,可以充分验证“适当音量”的重要性。可惜,一般人往往高估了自己的音响群组合 ,以为那么贵的价钱买来的小扬声器,说什么也要能够发出很庞大的音量才对。其实,无论您是花了多少钱去买扬声器,小扬声器就是小扬声器,它所能发出来的音量 是有其的限制存在。即使您的扬声器单元比一般要好,也只是增加一点音量的承受能力而已。  
  用男高音与小提琴来试音量。到底该如何正确的使用扬声器,使它们发出不失真的适当音量呢?很简单,只要用耳朵去听就行了。在这里我提出二种声音来测试 ,一种是人声,一种是小提琴的声音。先说人声,人声是最难表现的乐器,也是一般扬声器单元的最大考验,尤其是男高音与女高音。请拿一张男高音的唱片来听(最好是帕华洛帝 ,他的声音能量最具摧毁性),只能将音量开到男高音唱到很强处,听起来还不会“难听”的地方为止。如果开始觉得难听,那就已经超过扬声器的负荷了。 扬声器发出难听的这个界线的音量到底会有多大声?我不知道,有些扬声器可以唱大声些,有些则只能唱小声。到头来您可能会蓦然发现,怎么我的扬声器只能唱这么小声而已 ?再大声就开始难听了。不要怀疑,扬声器单元不是超人,它无法无限制的驱动而不失真。到底扬声器单元在超过负荷时的失真会有多严重呢?如果不是工程师 ,我们可能无从得知,因为扬声器的叙述书出从来不会列出扬声器的失真数字。倒是扩大机因为失真很低,所以即使列出失真数字,大家反而不去注意它了。 人声试过之后,再来我们用小提琴来试。不必用协奏曲,只要用小提琴奏鸣曲就可以了,只有一支小提琴与一座钢琴,可以听得比较清楚。要注意,当觉得小提琴的声音开始紧绷 、刮耳、变尖锐时,那里就是极限,此时应该再将音量降低一点,一直到小提琴的声音听起来不会紧绷,而且甜美的琴声能够显现出来为止,那里就是最适当的音量。
  要有庞大的音量就必须有庞大的单元群。或许当您依照要领调好音量之后会很失望,因为那么小的音量并无法满足您的听觉。没错,现实是很残酷的,否则为什么会有多单元四件式的大扬声器 、大口径的单元出现。扬声器设计工程师们深知扬声器单元的天限,所以,为了不失真的呈现庞大的音量,他们必须使用几十个小单元或数量较少的大口径单元 ,让每一个单元仅发出最适当的音量。想想看,几十个不失真的单元所呈现的轻松自然庞大声音,岂是一个高音一个中低音单元的小扬声器所能相及的!但话又说回来 ,大喇叭整体的音效要能表现出来,需要在较大的聆听室以适当的音量来聆听才会有靓声,而我们身处在寸土寸金的 大都会,一般的客厅大都七、八坪,在此小空间内想摆大支的扬声器 ,倒不如摆一对书架型喇叭比较实际,因为空间小大型扬声器所表现的声音较模糊且没细节动态,音量太大又怕吵到邻居,所以我们只能重新考虑,如何让书架型喇叭发出最好听的声音 。因此,无论使用什么扬声器,了解自身扬声器的天限,将它的音量控制在最适当的情况下,这就是让您的音响声音不难听的最大秘诀。您有没有发现,深夜听音响特别好听 ?除了电源充足是可能的原因之外,外界噪音的降低,使得音量相对调小(已经觉得够了)恐怕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聆听空间负荷不了太大的音量。聆听空间又不是扬声器或扩大机,怎么也有负荷的问题?当然有!而且也是一般人很容易去忽略的问题。其实,聆听空间的音量负荷 ,就是空间内六面墙的声音反射负荷。在北美,大部份的房间都是以木板、石膏板隔成,板与板之间都有夹层,这是标准的软调空间。像这样的空间可,以吸收很多的声音能量 ,也就是说它的声音负荷量很大。无论是高频段、中频段或低频段,这样的空间都能够吸收。反观台湾的聆听空间,都是砖墙或水泥灌浆的六面墙,这样的坚硬墙面所能吸收的声音能量 ,自然无法与软调空间相比。一个是吸收,另一个却大多是反射;软调空间的吸收有时候可能会使低频量感不足,但是大部份都能使高频顺耳;而硬调空间的低频不会逸失(还会增强) ,但却也很容易因为高频反射太强而刺耳。权衡得失,我倾向音响迷应该拥有软调空间,因为这样的空间对于音量的负荷比较大,比较不会让您觉得声音吵杂刺耳。
喇叭如何摆位
  正三角形摆位法很好用。如果您不想改变硬调子的空间,有没有办法解决空间内反射音太多太强,空间负荷不了的这个问题呢?有!第一个最简单又不必花脑筋的方法 ,当然就是降低音量,这个方法就不必再多加叙述了。第二个方法就是利用扬声器“摆位八法”中的“正三角形摆位法”(有些空间可能还要变成“长边摆法”加上“正三角形摆位”)。为什么要用正三角形摆位呢 ?最大的关键是这种摆法先天条件扬声器就离四面墙较远,当扬声器离墙较远时,它所产生的反射音也会较弱,这样一来,我们所听到的乱七八糟的反射音就会减少 ,耳根也就能够清静了。
  不要忽略了加上长边摆法的妙用。其实,正三角形摆位法,就是将空间因素干扰降到最低的摆位法。您可以把整个正三角形(二支扬声器与人)放在房间内移动 ,慢慢找出最佳的摆放正三角形位置。或许您会奇怪,为什么我在上段还要加上“有些空间可能还要变成长边摆法加上正三角形摆法”?这是针对一些二侧墙反射太强 ,或二侧墙距离很窄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从二侧墙传来的反射音严重干扰到直接音。此时,您可以尝试将扬声器摆在长边,这样一来,二支扬声器距离侧墙也就更远 ,从二侧墙传来的反射音就会减弱降低。请不要拘泥于扬声器一定要摆在传统短边的位置上,当您用“三一七比例法”或“三三一比例法”都得不到良好的声音时 ,请开放想象力,运用其它的“扬声器摆位八法”试试看。试过之后,或许您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怎么可能只要将音量降低声音就会好听?如果是这样,音响店还有生意做吗?如果您不相信,请按照我的方法,将音量降低到适当的位置,听二、三天之后,再回过头来重读这篇文章。只不过,将音量降低之后,通常有一个问题可能会随之而来,那就是低频量感的不足。低频量感不够要如何解决?其实也很简单,再加一点低频就好了嘛!说得倒真容易,要怎么加呢?加低频的方法百百种,每一个高手可能都会有他们自己的方法。如果您不是高手,我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加一个超低音。请千万不要以为加个超低音就是要听震耳欲聋的低频,超低音真正为我们服务的地方就是“加那么恰恰好的一点点”,请注意我是说“一点点”。超低音有人俗称叫低音炮,我们称它为主动式超低音,下一篇我就要介绍超低音,并将特别介绍我们即将推出的”Hi - Fi专用的超低音”敬请期待。
  音响追求的是高传真,为了实现高传真,发烧友们用上耗电的甲类放大器,和越来越高级的音源和喇叭,这一切无非是企图忠实地还原原来的声音 ,但实际上往往做不到。假如播放出来的音乐都保持与原声完全一样,哪还有设备具有个性之说。其实,房间的个性就更加千奇百怪,在朋友家中听得很好的设备 ,放到自己家中就变味了,其原因是驻波、混响、反射声都不同,除了能把声压调到一致,音箱动动方位,其它的改造大多数人都感到困难,这有知识和实 行二方面的原因。对于实际听音环境来说,要的是声场,而非一个个单个的声音混合。
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声场所
  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音乐的细节才能听到真切,才能感人肺腑。乱轰轰的场合只是在追求刺激。声音的音量一定要足够,才能令人兴奋激动和情绪高亢。声音要来自前方 ,才有一种面对面交流的感觉。影音多声道的后方是增加趣味的效果声。要听得到鲜活、艳丽的声音,不能干瘪枯燥;没有噪声杂音、整个声场均匀稳定。 想听到上述的靓声,听音室的房间要符合三个条件:
(一)良好的隔音
  为什么把隔音放在第一点,有二个原因。首先要把妨碍声音表现的其它杂音挡在外面。音乐厅演奏时都要门窗紧闭 ,而门窗本身的吸音和封闭性能都十分好,从而防止外面的声音串进来。其二,为了能实现与原音同样的音量。若外面的声音串了进来,要听清楚音响重放的微弱声音就须放大音量 ,那么就与原音的音量不一样了,音乐表现的沉思或虫鸣声音将被大大夸张。如果隔音不好,在家使用常怕声音太响传出去扰邻,又只能把音量放小,这时激越的情感和动态较大的音乐效果就打折扣。不把内外声音隔开就很难实现与原音等响的起码条件。
(二)适度的混响
  所谓适度混响,是指声音从发生到消失的那段时间,不能太长又不能太短。混响时间过短的房间称为死房间;混响时间较长的房间称为活房间。死、活两字是直接从英文表述直译过来的 ,原用词很抽象,不妨直译。一般较空旷、棉织物多的寝室及有吸音天花板和众多窗户的房间里,所听到的声音较干枯、没有圆润感、音乐缺乏趣味,就是”死”房间的结果 ;而在浴室、仓库和洞窟等场所,到处是硬质或微孔的墙壁,又无其它吸音材料,声音持续不散,混响时间很长,声音”活”得过头了。在第二个声音出来之前 ,第一个声音还没有消失,音乐就完全走样了,也无法保留原汁原味。所谓适当的混响,就需要达到:音色圆润、前方的声音像清晰、即使音量较小时也还有适当的混响音量 ,声音不会一开始就被吸光。不同大小和不同用途的房间混响要求是不同的,一般而言频率越低,混响时间要求越短。其实,好的听音室低音的混响时间要比高音短 ,即对低音要有较强的吸音。加强低音的吸音能力,木材是吸收低音的好材料。
(三)消除驻波、平行面、反射及声聚焦
  在一般的聆听室,摆位时要特别注意,听音席离声源近些,这时直达声就比反射声强,频响会平坦一些。而不少房间尺寸不很大,音箱和听音沙发常常靠着两边的墙壁安放 ,要做到上述要求较难,这时,应把墙壁的吸音能力做得强些,或形状成凹凸不平,也有利于减弱驻波影响。房间尺寸大,驻波频率就会成比例地降低,降到几十 Hz 频率以下 ,对听感的影响就小了。还有就是房屋长、宽、高三度尺寸的比例,以互不成整数倍为宜。加强低音吸音,也有利于减弱驻波影响。
  对于房间中已有特定的驻波频率,可用共鸣吸音箱来吸收掉这些频率。此方法比较专业,要按照实际测量到的房间驻波频率数,设计特殊尺寸的共鸣吸音箱 ,来吸收掉这些频率。房屋装修时的穿孔板和后方龙骨形成的空间,也是一种共鸣吸音体,对吸收特定的频率很有效。
  平行面反射是指声音在两个硬质平行平面之间的来回反射。二平行面间的距离比平行面本身的尺度小,声音吸收不掉,又扩散不出去,最终就会产生像鸟振翅时的那种拍搭拍搭的有害声音。明显听到拍搭拍搭声的场合不会很多 ,那时要有很强的声能。一般情况下,这种回音的后果是使声音失真,声音的轮廓变得模糊。这种有害的声音很难有什么好的方法改善,因此必须在听音室建造和挑选时就要加以重视 ,避免出现这种结构。
  如果听音室有拋物面形的天花板或弧形的墙面,就有可能产生声聚焦。在聚焦的区域内,声音被加强,别的地方就显得薄弱,整个声场变得不均匀。 一般家庭居住场所,这种情况不大会出现,但用小型公共场所来放音时,这种情况需要加以避免。否则,听音展示室布置得很美观,但不同位置的听众却听出了不同的声音结果。  
 
  总之,聆听的地方最好不要太过空荡,这种空间最大的问题就是回响时间太长,使得音乐听起来不仅太吵,而且会含混不清。可以放置多一点家具在聆听的地方,这有助于声波的吸收和扩散,例如沙发可以买布质或皮质沙发,它们的表面与重量都有很好的吸声效果;墙壁旁也可以摆些各类柜子,例如唱片柜与书柜、杂物柜等,这些柜子也有吸收与扩散声波的功能。此外,地板上可以再摆一张厚的地毯或木质茶几(最好不要玻璃的,因为玻璃光滑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很强)。除了以上杂物之外,墙壁上也可以吊挂一些画或突起 的造型装饰,这些物品也都有助于声波的吸收与扩散。
 要是都看过我的文章,相信你已经很清楚我对 Hi - Fi 的每一环节重点所在,一些禁忌和一些最易为人疏忽的环节作出详细的分析 ,和提出一些处理的方法,这些说不上是甚么心得,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能和发烧友们交流经验,也顺便提醒一些准备发烧的网友,避免他们多走冤枉路 ,从而少交点学费,也提供一些方法去改善他们的系统,如此而已
TOP
12#

如何将喇叭“煲”出靓声来


  在音响展时,经常碰到客户要买展示中的扩大机和喇叭,甚至连喇叭箱体因碰撞外观有点瑕疵,即使原价他也要买,归究其原因大概有下列两点:

他们认为厂商所展示的器材,大部份多有修改过,而且用料一定比卖给客户的来的猛。( 题外话:有关此点,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厂商都不会这样做,像我们的展示器材都是随便挑的 )

我们经常会听说新喇叭要先”煲”一下才会好听,有些人是想要省下  Run 机的时间和功夫,他可立即享受这个器材应有的音色水准。

  就以我们的”真空管综合扩大机搭配桌上型喇叭”音响系统而言,扩大机不用煲,不过根据很多用过的客户与我个人的经验,管味在  30  分钟后会更浓,有关此点或许各位可亲自体验一下。至于桌上型喇叭,我是建议一定要煲,其实喇叭是否需要煲,要看这喇叭的品质,假如您的喇叭品质不怎么样,就算您煲的再久,音质也不会变好的。今天我们在这篇要研讨就是如何将拿回去的新喇叭Run出靓声来。

一、”煲”喇叭
  ”煲”,外国玩家称之为“Run In”,指的是对音响系统进行长时间的连续使用,让喇叭箱的单体老化,使之不再发出刺耳的噪音,并让声音有最大限度的圆润、甜美。许多玩家把“煲”机比喻为开新汽车,使各机械零件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有人说:煲机有如打通七经八脉;喇叭主要是“煲”纸盆和盆边的胶边,分频器零件 (  电容电阻等  ) 和线圈的铜线部份。通常新的单体纸盆和胶边会比较紧,相对地声音就比较紧,音场不够宽广,声像定位能力稍差。

二、如何”煲”喇叭呢?
  当您拿到新喇叭时,它的声音绝对没有原款的旧喇叭来的好听,那是因为他的声音还没全开,此时您必须“煲”喇叭。一般的上班族,下班回到家能听音乐的时间最多 2~3 个小时,而且多在晚上,音量也不能开太大,这种小小的音量,再听多久效果也不会太大,建议您利用例假日的白天好好煲一下。现在就以我们这一套组合的系统来讲,音量大概转到一点钟的位置,至于实际的位置,您必须依照您实际状况来调整音量,原则上声音要稍大但不要失真太多,所播放的曲子要高、中、低频的音乐都要播放,假如各位手中有音响展送的展示片,可以选几首高、中、低频的曲子,以 CD 唱盘重新编辑顺序,再按 repeat让它一直重复播放。其实正确的“煲”可以更全面、平均地活动音频系统的全频段 (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Hz~20KHz )。也就是说,即使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的喇叭,在经过正式的煲机程序之后,仍能有较明显的改善,这是因为我们常聆听的音乐,其频率并不能涵盖由超高至超低的每一段频率。我们的桌上型喇叭是一款中、高、低频都相当好的喇叭,尤其低频部份,煲前煲后会有很大的差别,不信您可以亲自体验一下。

三、如何选曲呢?

打通全频段同时兼顾音乐性的培养:发烧碟中的古典音乐、大型交响乐、进行曲。

高频:慕特的流浪者之歌、阿卡多的小提琴演奏系列等。

中高频:“梁祝”、“二泉映月”、维瓦尔第的“四季”.....  等。

中频:以蔡琴的“机遇”、腾格尔的“天堂”等锻炼音频系统的厚度、细腻度和质感。

低频:鬼太鼓、Eagles ( Hotel California ) 、RR公司的 ( 科普兰百年纪念 ) 和红魔鬼。

  以上的所列的曲子是大家比较熟的,其实在选曲时,不光是注重它的音乐性,更要考虑兼顾全频段,可别陷入音乐的美妙的旋律中,而忘了自己的任务哦!用自己常听的音乐进行循环播放,使相应频段收放效果得到进一步增强,更加得心应手。相信大家都有偏爱的作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歌曲的数量、种类应尽量丰富一些,而不是拘泥于某种类型的某个曲目,如此煲出来的喇叭才是全音域的喇叭。

四、煲喇叭的方法

用吸音较强的材料,如棉被之类的物品,把音箱包起来,以吸收恼人的噪音。

将左、右两只音箱以面贴面,相位相反的方式相对放置 ( 喇叭上下座对调  );这样会抵消很大一部分的噪音 ,而单体的活动幅度依然不变,贴得越近噪音越少 ,还可以取得相当不错的整体效果 ;但如果音量太小的话, 其声音静噪不能去得很干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设置恰当的音量在煲”喇叭工程中是一项重要工作。

五、煲多少时间?
  需要煲多久呢?传统的喇叭“煲”的时间均要求在数百小时左右,一些要求较高的发烧友更是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在上面;以我们的组合音响系统而言,我个人认为 100 小时左右就好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硬性的规定,大家可以灵活掌握,不过最初阶段最好每次开机在12小时以上,这样可以更快地展现出效果,如果每次 Run In2、3 小时就休息的话,会使效果大打折扣;此外每隔  2、3  天最好实际聆听一下,以掌握其进度,作好适当的调整。总之,只要有持之以恒,美好的“靓声”会来向您报到的。
最后编辑leslie
TOP
13#

非常全面的发烧手册!!!!
TOP
14#

如何玩”音”
  音响室它的听音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音响的音质,硬设备再好,聆听环境不良,也难有好的效果,但这一点常被忽略。房间的声学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室内装潢及房间布置有关。理想的听音房间的形状尺寸,应按黄金分割比例,三个尺寸(长、宽、高)不成整数倍的关系,使房间内的驻波影响降低,提高听感。其次要隔声,使房间内外不致干扰,并使声音扩散,还要有适当的吸声,以免声波反复反射,激发出某些固有频率(简正频率)的声音干扰,造成声染色。
  每一个音响空间,都会有其不同的声音特性;每一个音响空间,也会因为不同的空间大小、比例、室内装潢,而拥有自己独特的声音特性。换句话说,很少会有二个音响空间的声音听起来一样。因此,即使采用完全相同的音响器材,只要是音响空间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声音特性。
室内声学的要角”混响”
  房间里声源发出的声音,通过六个途径传到聆听者的耳朵:音箱发出的直达声(direct  sound),地板的反射声,天花板的反射声,音箱后墙的反射声,两侧墙的反射声,聆听者背后墙壁的反射声。只要改变声波的任一反射条件,就会使声音发生变化。由此可知,声波如同光波对镜子会反射光线一样,房屋的墙壁、地板、天花板,都会对声音产生反射,可惜的是声波并不能被看到,这种现象就往往被忽视了。从房屋内某一处发出的声音,都会以波的形式传播,并且从无数条途径到达听音位置。由于反射现象的存在,在听音位置,我们实际听到的并不是纯粹由喇叭发出的声音。而是喇叭的直达声,和各次反射声叠加后的效果。那么,这种叠加后的效果究竟是怎样的呢?”混响时间”这个概念是比较常用和重要的,它是指在直达声之后,声波在不断反射中,能量逐渐减小的时间过程。这里”混”字的应用非常形象,因为在室内某处听到的声音,总不是单一的,而是从各个方向来的、混乱不堪的。通常就把反射声统称作混响声。
  其实混响 ( rever beration,也称交混回响 ) 是指房间内从墙壁、天花板、地板、家具和人身,反复反射所形成的声音持续存在、逐渐衰减的现象。它和回声 (echo)不同,回声不是一种平滑的衰减,而是声音的突然返回。对于室内声学的最重要指针,首先是混响时间,它是声能衰减下跌到原有强度的百万分之一(60db)所需的时间 ,对于一个已确定的房间,混响时间主要取决于吸声处理。对于  Hi-Fi 听音房间的混响时间,可取 0.4 ~ 0.5 秒。混响时间适度可使乐音丰满,语音饱满,混响时间较长,声音较活泼丰润,但太长时声音容易含混不清,语音清晰度下降,乐音缺乏力度和节奏感,混响时间太短,则声音较干硬,缺少生气,没有混响的声音(如室外)常有呆板感,所以一个音响室拥有适当的混响是有必要的。
房间为何要吸声
  如果房间内没有吸声物,房间本身也不吸收声音,将会是怎样一种情景?那即是声音一旦发出,就会不停地反射下去,前后发出的声音都将混叠在一起。例如,在这样的房间内播放语言广播,第二个字音出现的时候,第一个字音仍在响,第三个字音出现的时候,前两个字的音仍同时在响 ...... ,再加上会激发出不同频率的共鸣音,所以无论是语言或音乐,我们都将完全无法分辨(除了第一个音),更不用说去欣赏了,听到的只是一片噪音!当然,这些只是在一种极端情况下的想象。实际上,由于墙壁、空气、人体都会吸收声能,反射声总是要逐渐消失的。不过透过这样的想象,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理解房间吸声的重要性。
  幸亏我们并没有生活在完全不吸声的环境中,否则真是不堪设想!尽管现实中的房间都可以吸收一些声能,但是往往很不理想。如果购买了像”VT-3S + ND-100 ”那么好的音响设备,发出了标准 Hi - Fi 的声音,可是由于音响室吸声特性不好,不该有的混响和共鸣,使原有的声音受到严重扭曲,那是何等的遗憾呀!因此,真正的发烧族,应当也是房间合理吸声的追求者。
如何营造一个最佳的吸音环境
  一般而言,我们所居住的地方四面大多是砖墙。这种传统的砖墙,尤其在涂上了油漆之后,对于高、中、低频的反射都很强,特别是高频;所以,“适当”的吸音就成为首要任务。所谓适当就是不要太过分,如果把声音都吸得干瘪瘪的毫无韵味,那就适得其反了。从原理上来讲,如果在播放时,要追求真正的原音原味,就应当不受反射声的干扰,而只听直达声;这样就需要有一个完全的吸声环境,而这对一般的居住环境而言,往往是不可能的,所以通常是对房间进行部分的吸声,并保留一些反射声加以利用。
  通常房间内吸音物的数量,总是不愁其多只愁其少,这也就是说,最佳的听音环境是在杂乱无章的房间里产生的,下面就谈谈这种不定量的吸音处理法。在四周墙壁悬挂吸音物:各样的软质材料,如棉、麻、丝、毛类,或其它类纤维织品、壁挂等都是可用之物。例如,在墙上悬挂 1mm 厚的丝绒质 (或其它类似质地 ) 的窗帘布,它大约只能吸收  1/5  的声能(在中、高频段,低频更差),其余的反射出去,这样并不能消除低频的共呜;解决的方法有:窗帘布不要紧贴墙,留出  10cm 左右的距离(空隙中加挂其它吸声物)﹔窗帘布打折或多层悬挂,再配合使用低频吸声特性好的大型软质沙发等,就可达到一定的效果。一般在吸声特性不良的播放环境内,是不宜使用那种硬木沙发的。
  各种材料的吸音特性会有不同,最好能有选择性的使用,目标是使高、中、低频得到对称的和均衡的吸收。有的时候,也可结合自己设备的特点及爱好,进行非均衡的吸收,若有人偏爱低音,而所用扩大机的输出功率又不够大,或者扬声器的低频响应欠佳时,就可以适当地减少低频的吸收。这虽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高传真选择,但在音响器材本身存在某种缺陷时,还是可以应变采用的。
房间的吸声与扩散
  国内一般房间的墙面,都是相互平行的刚性墙,高度都在 3M 以下,对16M 平方左右的房间而言,在低频段容易产生共振,使某频率声音得到异常加强,造成低音轰鸣声,严重影响重放声的质量,这种声染色,是家庭听音室最常见的问题。这种房间共振,还会使某些频率(主要是低频)的声音在空间分布上很不均匀。产生声染色可能性最大的频率为 100 ~ 175Hz,以及 250Hz 附近。
  对房间的声学处理,重点在侧墙和天花板。原则上室内声波的处理,扩散应多于吸收,目的是使共振强度降低,要防止过度使用吸音材料,以免房间的混响时间太短(< 0.3秒),而使声音干涩不圆润。对音箱后面的墙壁,最好不要有大片吸声物质,通常不需作处理,砖墙或水泥墙面会使声音饱满,充满活力。
  侧墙可均匀适当地设置一些吸声和扩散物,如厚重的羊毛毯就是极好的全频吸声物体,薄的地毯及壁毯只对中、高频有吸收作用。木制无门书柜则是一种很好的声音扩散物,用来调整低频有很好的效果。此外,桌、椅、床垫、沙发等家俱,都能对声音的传播起调整作用,都可用作声学处理。在作吸声处理时,墙壁的下半部比上半部更重要,可使用穿孔板及薄板等共振吸声结构处理。
  薄的地毯、挂帘、壁毯等,主要对中、高频有吸收作用,对低频的吸声作用则很小,使用太多会导致房间里中、高频声音的混响时间偏短,使得声音缺乏色彩不够明亮。木质矮柜,可有效吸收低频,但在摆放时要与墙壁间留有适当空隙,必要时在其间还要放置吸声材料。但切记不能把大量的夹板钉在墙上,也不要大量在房间里敷贴吸声毯和帷帘;否则由于高频被大量吸收,会造成声音呆滞,细节减少,以及音量的减小。
  为了使声音好扩散,不致来回聚在一起成为有害的驻波,就要改变该频率声音的行进路线,需要注意的是用以扩散声音的木板或装置,必须有足够大的尺寸,至少要达到声音波长的一半,否则不足以达成改变声波行进之效果,如 100Hz的中低频要求,应超过 3.4m或 1.7m;1000Hz 的中频要求,应超过 34cm 或 17cm。可见,驻波的有害影响,最实际的方法,是移动音箱或聆听位置,或以格状结构的书架、百页窗来达成声波扩散的效果。
  架空的木质地板对低频有吸收作用,在房间较小时,就可以防止低频量感的过度。如果房间里声音的低频发出轰鸣声,可在地板近反射声的反射点附近,铺设厚重的羊毛地毯。
  当声音刺耳、低频量感显得单薄又不够,音量开大又吵人时,就应在两侧墙近反射声的反射点,设置吸声物覆盖处理。如果发现声音太干,应优先取掉地毯。房间角落放置玻璃纤维作成的吸声块或布坐垫,可作混响时间的最后调整。
房间的门、窗如何隔音
  布置室内吸音物的一个附带好处,是使房间的隔声性能得到一些改善,使我们能够在更为良好的环境中欣赏音乐。除了录音室外,听音乐的房间也要求相当低的噪声级 ─ 30db!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一般谈话的声级,在 60db 左右,因此  30db  的噪声级,的是个非常安静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够清楚地听到墙上石英钟的微弱嘀答声,甚至一枚钢针落地的声音,也只有在这种安静的环境中,才可能深入到音乐的细节,听到真正的好音乐,特别是一些动态范围很大的交响音乐。可惜的是,现今居住在都市里的人,大多都没有这种福份,室内的噪声通常在 40db 以上,在马路边的住家,更经常受到  60db 以上声级的噪声侵害。因此,为了听好音乐,也为了身心健康,一定要注意减弱噪声。作为听音室的房间,更要选择得当,不宜选在临马路的一边。
  一般房间的隔声均不理想,听音房间的理想隔声,对一般家庭而言是难以办到的,门、窗、墙、地板和天花板,都会将室外的声音传进来,并将室内的声音传出去,特别是对低频,传得更远。门、窗是隔声的薄弱环节,通常能作隔声处理的也仅门和窗两项:将窗做成双层,在现有的窗上,再加上一层有好的密封性的窗,这是花费最少而效果不错的方法;对于门的隔声处理,可以采取带空腔的双层门,面板使用胶合板制作,中间铺敷吸声棉。墙的隔声量与它的厚度及表面处理有关,在已建好的砖墙两面均匀地抹上一层水泥,提高它面的密度,是最有效且经济的隔声方法。泄漏声音的缝隙和孔洞,对房间的隔声也有影响,特别对中频部分的隔声量影响较大,必须封死。客厅由于信道的关系,而影响室内声场的平衡,可在不对称的墙面与角落加上吸声材料,尽可能让两侧的反射声均衡。
房间的四面墙壁、地板与天花板如何吸音
一、墙壁的处理
侧墙的处理
  到底四面墙壁要如何吸音才算适当呢?先说二侧壁;这里要对付的是从喇叭发出来的第一次反射音,为什么要吸第一次反射音?如果第一次反射音太多,会导致定位不清楚,而且声音听起来也会太吵,所以一定要吸。您不必满满的整个墙面都做吸音处理,只要大约在喇叭与聆听位置中间处即可。这片吸音的面积,至少要有  1 ~ 1.5 公尺的宽,墙面三分之二高度的高。材料方面,不能用一般窗帘那么薄的布料吸音,因为效果不彰,至少要有厚绒布的厚度才可以;而且,如果要像窗帘一般吊在侧墙,请注意要打皱折,就像窗帘的处理一样。
  若是不想用布料来吸音,也可以用布绷吸音棉,做成一块块的吸音体;也可以吊绵羊毛;还可以用各种想得出来的软质材料。不过请注意,千万不要以为钉木板可以吸音,木板表面是平的,与原来的墙面无异;木板本身很硬,也与墙无异,它不会有吸音的作用,如果用薄板钉空腔,虽然会吸音,但是它吸的不是高频,反而会把中频与低频吸掉,使声音变薄不饱满,除非万不得已,最好不要这样做。
后墙的处理
  喇叭后墙一定要结实、坚硬,这样才不会吸掉低频,而且会让扩大机的功率倍增。假若您在喇叭后墙钉空腔,不论是用多厚的木板或薄板,绝对都只有负面的影响,而没有正面的效果。最常见的负面影响,就是声音虚虚的、低频量感不够、不结实而且低、不干净。
  咦?既然喇叭后墙要结实要硬,刚才怎么又说要吸呢?我所谓的吸,不是要您弄空腔,而是要像侧墙一样的吸法。请注意,假若在二侧墙做吸音之后,已经觉得定位精准,而且声音不会吵,那么,喇叭后墙就可以不要做吸音处理。反之,如果还是觉得声音太吵,定位不精准,那么就要在喇叭后墙做吸音处理。后墙处理后﹐保证声音改观。
  后墙吸音的面积要有多大呢?约二个喇叭之间那片面积的三分之二才够,如果只挂一幅小画,那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如果只挂一支小提琴,那也没什么用。再一次提醒您,挂薄的布是没有用的,至少也要像壁毯那么厚才会有用。
后墙墙角的处理
  房间里在相对的墙壁之间,由于声音的多重反射而产生驻波(standing waves),当驻波发生时能产生共振,其频率取决于墙壁间的距离,可见房间实际上就是个谐振器。房间里产生驻波造成声染色最多的地方,是在音箱后墙的两边墙角,它会反射不干净的低音,这种效应称为房间隆隆声(room  booming)。这种低频驻波是常见的声学缺陷,造成低音清晰度下降,需要小心处理。控制驻波反射的一个好办法,是利用装满书籍的书架,书籍的不规则外形和不太强的吸声作用,能使声波发生散射,从而减轻声音反射的影响。
聆听位置后墙的处理
  或许您会疑惑,我都已经贴着后墙坐了,这片墙还能怎么处理?老实说,贴着后墙坐是最不好的,因为此时声音会比较浑,除非您的系统低频不足,必须靠近后墙来增强低频。一般而言,您的坐椅至少要离后墙半公尺,这样的声音才会比较干净。
  聆听位置后面的这片墙,其实可以吸音,也可以扩散。用来吸音时,若离后墙太近,反射音太强;用来扩散时,若离后墙较远,可以使声音更自然。最佳的方法是将吸音材料用在扩散造型的表面上,这样一来,吸收与扩散的好处兼得,这是最完美的。
二、地板与天花板的处理 
地板的处理
  不良的地面会使中低频反射过强,如果播放的客厅内,已经铺有木质地板,那是比较理想的,它的吸声特性较均匀。如果是釉面砖、石材等硬质地面,就应当铺上可移动的厚地毯,因为厚地毯的吸音效果才够,如果只想用小块薄地毯,那将只有装饰作用,而没有实质的吸音效果。只要是那种厚地毯,而且是羊毛的,可以买比较便宜的机器织品就可以。为了方便走动,地毯面积也可仅限于扬声器和听音位置之间,关键是要有厚度,可借助在其下垫纸板、木板、纤维板等来实现。
天花板的处理
  在地上,我们能够着力的地方,只有铺上一块地毯,而在天花板上,花样可就多了。请注意,千万不要留着空空的天花板不管,那样就太可惜了。
  一般来说,天花板最好也是吸音与扩散兼具,这样声音才会最好。如果只有硬调子的扩散,则从天花板来的高频反射音会太强。不同的天花板形状,可以扩散不易打散的频率,深陷的细缝可将过多的能量吸收!
TOP
15#

:音响及音乐的特性
  对于“玩”音响的发烧友而言,如何使自己选配的器材(包括音箱、功放、音源和其它外围器材)具有尽可能高的 Hi-Fi 水准,和尽可能合理的价格,已成为众多朋友们废寝忘食努力探索与追求的终极目标。事实上,音响器材的 搭配与调校是一门涉及很广、充满神秘诱惑与挑战性的学问;它不但集电子技术、电声技术、音乐艺术、美学修为、音乐鉴赏水平为一体,同时还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去换取不断实践和学习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教训和经验累积。其间的酸甜苦辣、失落悲哀与欢呼雀跃可谓多味人生 ,因此在发烧友的字典里,绝对找不到“知足常乐”这句成语。走上发烧之路,就得用炽热的“爱”和执着的“痴迷”去拥抱音响,就得付出大量的业余时间和大半辈子的积蓄,用智能、体力和耳力、心力去辛勤耕耘,也许十年八载方能“梅花香至苦寒来”。因而可以这么讲:器材搭配和校音技能高低,是衡量 您是否称得上”音响发烧友”这个特殊称号的试金石,同时也是判别入门级、中级、高级乃至大师级发烧友等级的依据。
  选配音响“合理”二字最要紧,其精要之处不外乎四个字:“质高价廉”。可惜音响业界向来有一分钱一分货之说,所以“尽可能高的 Hi-Fi 水准和尽可能低的售价”,就成了一对很难兼容的矛与盾,所谓“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少吃草”几乎不太可能吧!事实上,这种不太可能的苛求,正是器材搭配的真功夫 与玩机发烧的乐趣所在,也正是合理搭配调校音响所应该追求和达到的至高境界,谁能解决好这对矛与盾,谁就堪称“大师”水平。当然,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并不是靠发烧友单方面的执着追求就可能办到的,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于厂家、商家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厂家的正面宣传诱导,商家的实话实说和消费者不断地深入学习了解和实践经验的累积。我们可 以把音响当作一匹烈性而桀骜不驯的良种马,牠等着您加以驯服,有朝一日牠就会成为最有用、最骁勇的千里马。想要驯服牠就要摸清楚牠的脾气及个性;同样的,想要驾驭您的音响,同样也要了解您音响的特性,其实一套音响的特性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音乐性
何谓音乐性  
  音乐性即乐感。一个系统的放音有没有乐感,是区分 Hi-End 与非 Hi-End 的分界线,因为乐感是 Hi-End 系统的灵魂。但系统有没有很好的音乐性,取决于器材制造设计、选配以及应用调校过程的微妙问题,并非完全取决于系统的价格,与此相关连的,当然也不完全取决于组件的质量和器材的重量;甚至有不少中、高文件以上的晶体机,有不错的功率输出,在顺性与调性方面也说得过去,放出的声音也十分标准,听音效光盘中飞机的盘旋、炮弹发射进行 的轨迹、以及砸碎玻璃的声音等都相当出色,现场感不错,这种系统也不存在特别令人厌恶的恶声,但对于音乐爱好者,特别是古典音乐爱好者兼发烧友来讲,听音乐时总觉得”味同嚼蜡”, 这就是所谓系统音乐性差。就目前的一般制造与应用水平而言,管机的音乐感优于晶体机,LP 唱机的音乐感比 CD 唱机好,以致于至今仍有不少很有身份的高级发烧友,还是沉迷于管机与 LP 唱机的系统之中,并尊称这种有乐感的声音为“管味”,而对晶体机系统嗤之以鼻,甚至不屑一顾,一律贬斥它们发出的声音为“晶体声”。
  那么“乐感”又是什么呢?这的确是一个难以确切定义的词汇。只能说乐感是具有音乐艺术欣赏力的听众,对音乐美好内涵的主观欣悦感受。这种美好内涵也许包括韵律、和谐、平衡以及其它许多特有的诱惑力。音乐是千百年来发展交流所形成的庞大的、广范畴的东西,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声乐是由人歌唱或咏颂发出的声音,歌唱者有男、女 声以及男、女童声之别;按歌唱者人数有独唱、重唱、轮唱、合唱之别;按声部有低、中、高音之别;按唱法又分为古典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及通俗唱法等。而器乐则是由单件或多件乐器演奏形成的音乐,乐器种类是相当多的,按类型可粗分为弦乐器(小、中、大提、低音 大提、中乐之各种胡琴等);木管乐器(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英国管以及中乐的各种箫、笛、唢吶、笙等);铜管乐器(小号、圆号、长号、大号等);键盘乐器(钢琴、钢片琴、管风琴、电子琴等);弹拨乐器(贤琴、吉他、曼陀林、中乐的琵琶、月琴、三弦以及筝、古筝、古琴等);打击乐器(有调击乐器有定音鼓、钟琴、木琴等;无调打击乐器有大鼓、小鼓、钹、锣、三角铁、乐板、铃鼓、沙球等)。器乐按演奏方法又可分为独奏、重奏、协奏以及交响乐等。每一类声音都能呈现音乐感。要鉴听一套音响系统的乐感,最好将上述的各种声乐、器乐作品都放出来仔细听一听,但这需要大量的声源软件,也需要相当长的鉴听时间。那么有没有便捷的方法,也可以较准确地鉴听系统的音乐性?我认为,集中放一些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天碟就行了。
  多年实验和经验证明,器乐比声乐在鉴定乐感时敏感些,也科学、标准些;而器乐中主要可通过鉴听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即可,这两种乐器就是号称乐器之 后的小提琴以及号称乐器之王者的钢琴。一张名家演奏、录音效果极佳、公认的小提琴天碟,在一套真正的 Hi-End 系统中,放出的小提琴声音 ,简直美到极点。钢琴的 Hi-End 音乐性,则充满了阳刚、健美、精灵、激越、响脆、清澄、重击时如雷霆万钧,琴音能与整个演奏厅共鸣;轻松时又如碧波涟漪 ,毫无拖泥带水的无病呻吟感;若放音系统质量较差的话,则听钢琴曲味同嚼蜡,没有任何诱人的音乐感召力。
  小提琴声与钢琴声之间,有一种很微妙的声音平衡。小提琴声若柔美得过浓、过腻,常使这套系统在重放钢琴声时,出现某种程度的击木式闷声;反之,钢琴声若显得过分清脆,没有一定的重量质感,则在重放小提琴音色时,会出现不应有的擦钢丝式硬声,而失去音乐美感。一个系统若重放小提琴与钢琴的演奏都有非常出色的声音,都极富有音乐性,那基本上这个系统在重放任何音乐时,其音乐性将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当然,也可以放几张交响乐、男女声独唱、以及“夜深沉”、“丰收锣鼓”、“鬼太鼓”之类有锣鼓的音乐片作补充鉴听,这样对系统音乐性的评价将更客观与全面。
二、音场
何谓音场
  “音场”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在发烧音乐的发源地 ─ 美国,有两个词与音场有关,一个是“Sound Field”,另一个是“Sound Stage”。“Sound Stage”主要是指舞台上乐队的排列位置和形状,包括长、宽、高,是一个三度空间的概念,而我们所指的“音场”其实就是“Sound Stage”,因为如果把”Sound Stage”直译成“声音的舞台”或“音台”,这确实无法让人望文生义。至于“Sound Field”,就是聆听环境的“空间感”。当我们提到“音场的形状”时,实际上就是指器材所再生的乐队所排列的形状。由于受到频率响应曲线分布不均匀,以及扬声器摆放位置的影响,音响所播出来的声场,实际上或多或少是与原录音时的情形有差异的。有些音场形状本来就是四四方方,没有拱凸凹的。这种音场舞台的不同形状当然不能与录音时的原样符合。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现场演奏时,乐团的排列是宽度大于深度的;但在录音室中,为了产生出音响效果,乐团的排列方式往往会改变,通常纵深会拉长,尤其是打击乐器会放得更远一些。这样就不是我们在音乐厅中所见到的排列。
音场的位置
  音场的位置应该包括音场的前、后、高、低。搭配不当的器材,会使整个音场听起来像飘浮在半空中;有些又像是坐在音乐厅的二楼观看舞台一样。形成音场位置的原因很多,比如扬声器的摆位、频率响应的不均匀都有很大的影响。一个理想的音场位置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用听一个交响乐团演奏的方法来体会,当交响乐团演奏时,低音提琴、大提琴的声音应该从比较低一点的地方发出来,小提琴的位置要比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略高一些;录音时,乐团应该是前低后高,像铜管乐器就极有可能在较高的位置。对于整个音场的高度,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来确定:音场高度应该略低于坐着时两眼平视的高度;换句话说,小提琴应该在视线以上,大提琴、低音提琴应该在视线以下;铜管至少要与小提琴等高或更高。那么音场的前、后位置应该在那里呢?资深的发烧友都知道,应该在扬声器的前面板拉一条直线,然后往后延伸的一段距离内。当然,这种最理想的音场位置是不容易实现的,因为它与音响的搭配、聆听环境和所播放的软件有极大的关系。一般来说,从 扬声器前面板往后延伸比较容易,不过不能“后缩”得太多,如果后缩太多,像一些发烧友说的那样“直抵对街”就不对了。
音场的宽度
  有时候我们常常能听到发烧友夸口:”我的音场不只是超出音箱,甚至可以破墙而出”。这句话在外行人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对于有经验的朋友来说 ,只不过有一点夸张而已。通常,在流行音乐的演奏中,偶尔可以听到有乐器在音箱外侧响起;而在古典音乐演奏时,往往会觉得乐团的宽度已经超出二个音箱之间的宽度,这就是超出音箱、宽抵侧墙。许多发烧友都有这种经验,不必多费口舌。至于破墙而出,那恐怕就要靠一点想象力了,至少用想象的眼睛能够看得到的音场位置才算真正的音场,墙外的东西我们看不到,我们很难肯定它在那里。所以,音场的宽度其实只在墙壁之内而已,这种感觉完全可以从 1812 序曲中体会到。如果您听到的 1812 序曲,声音是紧缩在两只音箱的中间,而没有超出音箱两侧的话,那么最好帮您的音响诊断一下,看看是那儿出了毛病。
音场的深度
  ”音场的深度”就是我们常说的“深度感”,“深度感”不同于“层次感”、“定位感”,因为层次和定位与音场没有多大的关系,而深度感却仍然属于音场的范围。与”音场的宽度”一样,许多人会说他家的音场深度早已破墙而出深到对街,这当然也仅仅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形容词而已。真正的”音场深度”指的是音场中最前一排乐器与最后一 排乐器之间的距离,换句话说,它极可能是指小提琴与大鼓、定音鼓之间的距离。有些器材或环境由于中低频或低频过多,因此大鼓与定音鼓动的位置会靠前一些,这时音场的深度当然很差;反过来说,有些音场的位置向后缩,结果却被误以为音场的深度很好,其实那是错误的。我想您一定没有见过一个乐团会排成一个竖条的,您只要把握住“小提琴到定音鼓、大鼓之间的距离”这个概念, 就一定能准确地说出音场的深度。
音场表现
  听音响要有音场感,就必需要将喇叭摆在适当的位置,喇叭直 接贴在背墙或离背墙太近,都不会形成音场,或音场太浅;而喇 叭摆的位置离墙太远时,就会产生舞台大而音场小的局面。
  但是除了喇叭摆位之外,其它各器材的回放声音也会影响音场的表现,这与频率响应的分布情形有关。频率响应宽,所营造出的音场通常都较大。我们指的音场表现系指乐器所发出的反射音 ,所营造出的三度空间感,录音时除了在各乐器之前装设麦克风之外,也在音乐厅的各地方装设麦克风捕捉空间的反射音,是由乐器的间接音而来。  
  一般来说频率响应与音场有密切的关系。高频的延伸决定音场的高度,而低频及高频的延伸又决定音场的深度,而极低频与极高频如果都延伸的话,则音场就会比较大。所以VT-3S + ND-100 所呈现的音场远不足外加了超低音 WOOFER-1 的。
  舞台上各乐器发出的声音,传递到舞台两边的侧墙、背墙及屋顶,所反射回来的声波所产生的时间差,即所谓的残响,形成了三度空间的音场感。因此器材除了高低频两端 的延伸之外,也与器材的相位正确性有关,器材好到极高的水准,则连后场的左、右两边角落也会清楚,请注意!此处所谓的相位或时间,也不是指用仪器所测试的相位差及上升时间 ,而是指人 耳实际所听到的情形。
A、音场规模感
  所有器材所营造出的音场大小都不一样,这除了与器材频率响应的延伸有关之外,与喇叭的大小也有关。
B、音场比例  
  音场高又宽,但不深;或高又深,但不宽;又或深又宽,但不高,都不是好的比例。又或音场不够高又不够低,也不是好的比例,这又与器材的频率响应延伸有关。
C、音场透视度
  一般音响器材大多都能呈现音场前排由左至右的层次来,但却很难明显地呈现出后场的层次,因此只有在极佳的音响器材中 才能有较佳的音场的层次感。
D、空气感(堂音)
  空气感指的是音乐在音场中流动的情形。与音响器材的 S/N 比以及声音的纯净度有关,零件的品质不好,或机箱(音箱)的品质不好,所呈现的空气感就会比较脏,有的音场的空间有雾,有的音场空间有像砂石的粒子 ,都不会有好的空气感。空气感与音质的纯度有关,高频有杂质或高频比例较多的,空气感就会显得干、燥;中频有渲染或中频比例较多的,空气感就会比较湿 ;而低频有渲染或低 频比例比较多的,空气感就会比较闷。又空气感与高频泛音的成份是不是够多也有关系,高音的泛音漂亮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在音场中四处流窜飘逸,那是由于残响较为丰富之故 ,因此空气感的好坏是由许多因素所造成的。
三、音色
  什么是音色?依字面的解释,所谓的「音」,即物体因振动而经由空气传达发出的声波,经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而「音色」,即因发声体的谐音(泛音)成份比例不同 ,而产生的不同声音。大自然中的任何声音皆为复杂的波形,这种复杂的波形除了基本频率的波形之外,还会有一系列的谐振频率,也就是所谓的「泛音」(harmonic) ,它与基音有一定的「倍音」关系,例如,某物体振动之基本频率为 240Hz,也会发生 480Hz(二次谐波),720Hz(三次谐波)等频率 ,每一个物体的倍音组成成份比例都不相同,这种不同物体发生不同的倍音成份的声音就是音色(timbre)。
  其实在音响系统中的每个环节、每个零件都会有各自的音色,比如电阻、电容器、晶体管、真空管、线材、机箱材质、 机箱结构等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音响器材中只要有一点小小的不同,声音就大大的不一样这道理,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每一样零件的音色不同的缘故。而今音响器材的仪器测试多偏谐 波失真 、互调失真、频率响应、阻尼因素等测量,并未用频谱分析仪将泛音的结构加以分析,但即使是用频谱分析仪分析出泛音的比例成份,还是无法知道声音的好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两台频率响应一样,失真一样的机器,而声音却不同的原因。因此我们不得不借助于一些对音色客观的字汇来叙述,虽然不能尽意,但多少可以意会 ,要不评论器材只要用仪器来测试,何需用耳听?音响杂志时常会用各式各样的形容词来形容音色与音质,像硬朗、明快、柔和、有韵、顺畅、圆润、华丽 、高贵、模糊、混浊、尖锐、凝聚、松散、厚重、浅薄、清澈、透明、细致、粗糙、强劲、丰满、活泼等等,不下百种形容词。
  颜色有暖调、冷调之分,而音色也有暖调、冷调或硬调之分,这与音响器材发出泛音的比例有关。泛音成份中的中低音比例较多,声音就会有温暖、柔和 、饱满、丰厚的倾向;泛音成份中的中高音比例较多,声音就会有冷调、硬朗、瘦、薄的倾向;音色不暖不冷的,我们则称为中性。在音响圈里的习惯,对音色的形 容 ,除了上述的音色之外,还有明、暗、湿、干、水、娇、嫩等音色的形容名词。而音质就是声音本身的质感,我们对音质最习惯的用语有粗、细、松、紧、密 、疏、滑、涩等形容词,不一而是。
音准  
  音准即音高,也就是音调。音响器材发出来的音准,是不是原来乐器的音调(tone或 key),亦即各种乐器的音高像不像原来乐器的音调,例如器材声音的音调偏高,中提琴的声音听起来像小提琴,又或是器材声音的音调偏低,女生的声音听起来像男生 。通常晶体管的扩大机或小喇叭的音调都较高,当然最像真实乐器的音准,评分就愈高。  
音色鲜艳度
  以绘画来比喻,油画的颜色较为鲜艳,而水彩画的颜色较较为淡雅,但在这里是指各种乐器音色的丰富程度,有的器材表现出各种乐器的音色变化不大 ,有的器材则表现出各种乐器的音色变化丰富,有些器材却达不到这个项目的标准。
高贵感
  高贵感是异于一般形容质感的名词,像银之于铜,自有一番脱俗之高贵感,它意味着更低的失真,更纯的声音,更高的品味。与音响器材本身使用材质(如机箱材质 、木箱材质、脚垫材质等)与零件(如电阻、电容、线材、真空管、晶体管、IC等)有关,就好象制造乐器的音色与所使用的材料有关的情形是一样。如果使用的材质或零件品质特佳 ,则声音的品质就较好,这与使用材质或零件的本身谐振泛音组成结构有关,很可惜的,这种高贵感较少出现在一些价格较廉价的器材上,主要是因为较廉价的器材受到成本的影响 ,无法使用品质较高的零件之故。
四、音质
  音质的含义是什么?“音质”这个词,一般笼统的意义是声音的品质,但是在音响技术中它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声音的音高,即音频的强度和幅度;声音的音调,即音频的频率或每秒变化的次数 ;声音的音色,即音频泛音或谐波成分。谈论某音响的音质好坏,主要是衡量声音的上述三方面是否达到一定的水准,即相对于某一频率或频段的音高是否具有一定的强度,并且在要求的频率范围内 、同一音量下,各频点的幅度是否均匀、均衡、饱满,频率响应曲线是否平直,声音的音准是否准确,既忠实地呈现了音源频率或成分的原来面目,频率的畸变和相移又符合要求 。声音的泛音适中,谐波较丰富,听起来音色就优美动听。
质感
  声音的质地感。就像丝、绸与粗布之比。  
粗细感
  指声音粗糙与细致。乐器是应该有适度的粗糙感的,而且每 一样乐器的粗细感也不相同,如果声音超过原乐器应有的细致(起因于声音的分析能力不够)的话 ,就会失去了那乐器应有的质感,且有时声音不够活泼;如果声音超过了乐器本身应有的粗糙质感的话,所听起来的声音就会显得刺耳。所以音质的细腻与生动 ,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声音纯净度
  音响器材之能不能重现原来乐器的音质,除了重重的转换过程因素之外,还会有器材本身渲染的因素。例如用塑料制成的喇叭箱,就会在回放声音中加入塑料声 ;用铝、铜、铁做的机箱,也会有各自不同的金属声;而各式各样不同的零件,如晶体、真空管、电容器、电阻等,也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音质出来,渗入到回放声音之中 ;零件的品质不良而产的生杂音,也会使得声音有杂质。  
Q度
  最高标准当然是恰如其份,望文生义,就好象我们吃面条、米饭那种QQ有弹性的感觉,可以说是尾韵,也可以说是阻尼适度的共鸣现象。其实在音乐里 ,弹性是无所不在的,并不一定光只指低音部份。好的声音无论是低音、中音或甚至高音,都应该有弹性,但影响整个音域弹性的部份,主要还是在低频。
  如果音响器材对低频的控制力不好,则出来的低频是软的、松的、拖的,或没有尾韵的;如果低频有过份的阻尼,收尾太快 、太短,以及没有余韵,那低频的细节就不会完全表现出来。好的低频应该是有弹性的,声音出来应该有尾韵的,像弹簧似的会弹出去又收回来,是有韧性的 ,有弹力的。  
密度感
  声音的密度是不是紧密得恰如其份,密度不够声音会疏、会散、会肥,不够凝聚。由经验中发现,每样器材在不同的频率中,声音的密度并不一样,因此 必须分高音、中音、低音三个项目的密度来比较。
五、听感
动态
  动态就是最小声与最大声涵盖的范围,器材的容裕度要足,输出功率要大,喇叭的体形要大,与器材的增益也有关系,所以动态是很要花钱的。但是往往动态与音质互有矛盾 ,扩大机的输出功率要大,使用的功率真空管或晶体管就要多,喇叭单体也要多。但多功率真 空管及晶体管,与多喇叭单体一定会影响音质。
迫力感
  有人喜欢用CD唱盘直接推后级扩大机,或用没有增益的前级扩大机(被动式前级),由于增益不够,因此无法获得足够的增益;又或扩大机的输出功率太小 、功率容裕度不够,也不能获得较大的迫力感。即使用高输出功率、高容裕度的扩大机,但喇叭系统不够大、效率不够高,不能发出足够能量的话也是枉 然。
发声顺序(高、低频打击乐)  
  各种乐器不论是吹的、拉的或唱的,都有其「发声顺序」,但打击乐器更容易分辨发声顺序的过程。一般打击乐里的钹、钢琴、三角铁等属较高频的乐器 ,钟、鼓等属较低频的乐器,就是靠打击的「发声过程与顺序」。例如击鼓的「咚」声,如果把这「咚」声仔细分析的话,应该可以听到鼓棒打到鼓皮上的一剎那声响「ㄉ」 ,然后由那一点的声音由内往外地延展到整个鼓面 「 ㄨ」,然后把鼓面的振动传送到整个鼓的共鸣箱「ㄥ」,再由舞台的一点,呈辐射状地传送到整个音乐厅每一个角落「ㄉㄨㄥ 」。
  如果发声顺序明显的话,可以听见「ㄉㄨㄥ 」发声的每一个过程,如果发声顺序不明显的话,可能只能听到「ㄉㄨ」声或「ㄨㄥ」声,或许也能听到「ㄉㄨㄥ」声 ,但却没有后面的尾韵「ㄥ」。高频乐器也一样,如三角铁的「叮」声,也应听到「ㄉㄧㄥ」的每一个过程。
  发声顺序与音响器材的时间相位的正确程度有关(与喇叭的摆位也有关系),由于有的音响器材高频打击乐的表现好但低频打击乐表现不好,又或低频敲击乐的表现好但高频敲击乐却不好 ,故我们把发声顺序分为高、低频打击乐不同的两个项目。  
速度感
  各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波幅是有长有短、有快有慢的。频率较高的乐器振幅较小,速度较快;频率较低的乐器振幅较大,速度较慢。所以速度的快慢是随着乐器不同而不同的 ,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愈快愈好。
  速度感特别快的器材,在回放低频乐器时声音收尾太快,没有余韵,是不正确的。但如果音响器材的声音太慢也不对,所以音响器材所呈现的速度是不是与所有乐器的原来速度一致 ,就是我们评断音响器材的其中一项依据。  
线性功率  
  有的器材在小音量时的频率响应还不错,但在大音量时则高频与低频就不能同步放大,产生中频突出的现象,音场也向前冲,层次也乱掉了,声音也粗糙了起来 ,这就是功率非线性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出现在电源变压器的容量不够大,输出功率容裕不够足,机箱结构不够稳,电源线不够粗,或喇叭单体的承载功率不够高 ,音箱不够结实等。
TOP
16#

L版主真有心人也﹗
TOP
17#

L版主確是好資料,能學會使用,己非一般高燒友
TOP
18#

正方形房间内的音箱摆位及四周布置


    现在很多客厅或房间都是正方形﹐正方形的房间是各种不同的聆听环境中最糟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会产生严重的驻波﹐在此种聆听环境所听到的声音模糊不清轰隆不止﹐很多烧哥碰到这种房间真恨不得把它烧掉(此"烧掉"是形容词非动词)或换掉﹐假如换不掉的也只能靶声音转小无可奈何的听真所谓的英雄气短﹐其实碰到这种正方形房间还是有办法改善的。

有发烧友提出过菱形摆法(在房间的对角用圆弧或圆柱把声波作扩散处理﹐音箱摆放在这两对角成一轴线的两条边靠两墙壁的位置﹐聆听区在所成轴线之上)。这个办法听上去很有道理﹐事实(美观原因)上却是很难实现──除非这是一个专用的房间﹐里面除了音响器材﹐其它什么都没有﹗其实﹐使用不对称摆位法可以解决存在的问题﹐针对这是一个正方形房间﹐适当对音箱进行摆位﹐再把原来正中的聆听区向左或右移动(看家具摆放位置决定)﹐音箱也跟着聆听区移动的方向移动﹐在移动之后还在所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聆听区的后方放上一根圆柱把声波作扩散处理﹐可以有效打散这个方正的环境﹐解决正方形房间容易产生驻波的问题。然后可以再加上偶数根圆柱微调音场。

另外假如空间大小还过大的话﹐可在正方形的左右两侧摆置长条形的书柜﹐让整个空间由正方形变成长方形﹐当然书柜内要摆满书可用来吸音﹐如此即可大幅改善驻波的问题。
最后编辑leslie
TOP
19#

对房间处理很有帮助:)
TOP
20#

L版真是用心良苦啊,谢谢了!那个繁体字看得人好累哦
最后编辑回锅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