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计算,上﹑下﹑左﹑右﹑前﹑后等六个反射面的吸音率皆设为80%﹑设定计算的反射阶数(REFLECTING ORDER)为5;也就说,假设为第5次反射后的音波影响予以忽略不计,尚有两个直接音和2,660个反射音的总影响。两支喇叭(对称摆放)坐标同<图四>;聆听点离左墙191公分(约在两侧墙中间),离前墙386公分;所得到的信号强度分布如<图八>: 呈现对称但出乎预料的分布状态,与无响室之响应已大不相同。在测试点上所得到的RMS响应曲线不再是一直线,而是如<图九>,如桂林山水般起起落落的曲线。这就是实际聆听环境的响应情形。强度图上的的亮线,就是所谓的NULL CONTOUR,也就强度变化很小的等高线。[upload=jpg]Upload/20047151123939145.jpg[/upload]
然后聆听点往前墙移35公分,离左墙191公分(约在两侧墙中间),离前墙386公分;所得到的信号强度分布如<图十>: 呈现对称但难以预料的分布状态,与<图八>有些相同。在测试点上所得到的RMS响应曲线不再是一直线,而是如<图十一>,起起落落的曲线和<图九>有些不同。这个例子也证明,实际的聆听环境也可以用移位法来改善响应频率曲线。[upload=jpg]Upload/200471511233819583.jpg[/upload]
最后的例子,是接续上图移动喇叭距前墙95公分处,可以发现强度分布图<图十二>改变很大,当然响应曲线<图十三>也有改变。这个例子也是用来证明:喇叭摆位的变化亦是影响频率响应的重要因素。[upload=jpg]Upload/20047151124654707.jpg[/upload]
以上的仿真计算例中,虽然响应曲线范围只有20Hz到600Hz,但空间对于频率的影响往高频上推,其结果还是类似的。只是由于高频的波长较短,在空间中的强度分布较低频平均,所以造成的问题比较不严重。声音学家把强度分布不均的现象称之"驻波",由于计算相当繁复,所以使用简化的驻波模型来分析,譬如:只考虑轴向方射(AXIAL REFLECTION)而忽略相切反射(TANGENTIAL REFLECTION)及歪斜反射(OBLIQUE REFLECTION)。 而今,托计算机科技进步之福庇,把所有的反射波加以考虑分析已为可行。以上的五阶反射,每个音源每一频率有1331个效应需要计算;也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耐心够的话,几十阶的反射也可以在几十个钟头里算完的。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发烧友铁定可以聆听到更好的音响效果的。 最后在此归纳一些聆听空间的改善重点:
一﹑ 聆听环境与喇叭摆位最好左右对称,皇帝位要与各个喇叭等距。
二﹑ 前后移动聆听位置,有机会找到较佳的响应。
三﹑ 对称地移动喇叭,也有机会找到较佳的响应。
四﹑ 扩散和吸音都可让强度分布均匀,对聆听绝对有益。但吸音难在吸收均匀;扩散较易达到宽频扩散。
发烧友只要能掌此四点原则,必能功力大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