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堡号”历经艰辛的中国之旅
经过了单调乏味的海上跋涉,某一天的早晨水手们欣喜地发现目的地广州就在眼前。“哥德堡号”停泊在广州黄埔古港,水手们忙于补充淡水和食物,并且尝试广州人“饮早茶”的美妙之处。商人们马上带着他们的白银奔向黄埔直街、十三行等多处集市,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购回大批的瓷器、茶叶和丝绸,这些都是欧洲人最喜欢、最流行的商品。
坎贝尔深知,要实现去中国淘金的梦想,就必须拥有最坚固、最庞大、航速最快的船只。当时的瑞典在商船建造水平上堪称世界一流,无人可及,充满传奇色彩的“哥德堡号”就是其中的翘楚。
当时的瑞典,还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家,自然经济仍然是国家的基础所在。随着18世纪初期,瑞典在对抗丹麦、波兰和俄罗斯的北方大战争中被击败,其领土大大缩小,但与此同时,大量涌入的移民,给瑞典带来了各类技术娴熟的工匠、商人以及发明家,推动了整体的科技发展水平。在当时,建造这样一艘大型商船,无疑是项浩大的工程,通常需要十八个月的工期。但这一周期往往可以缩短,因为大量的分包商、木材商驻扎在船坞周围提供服务,从木料的购买到加工,已经有组织严密的供应体系为之运转。也就是在那个年代,瑞典诞生了天才的船舶设计师弗雷德里克?查普曼,这一切都为“哥德堡号”的诞生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