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也谈半速刻录 [复制链接]

查看: 9031|回复: 65
1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3#

以上说的事情在听觉里体会,就是所谓的“音染”,这是录音界所熟知的现象。

比如说著名的录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就亲身体会过,他对半速刻录的评价是,它产生了他所不喜欢的音染(“it colors the sound in a way that I don't like”), 具体来讲便是:它破坏了原录音的中频段,使得低音变瘦,在强调高频的时候牺牲了录音的中频(“It plays havoc with the midrange, causes the bass to be thinned out too much and places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top end while sacrificing the midband (the heart and soul of the music).”),Hoffman所描述的现象原因便是我上面所说的,Hoffman还举例:“Think about it. You slow a tape down by half and a bass note that was once 40 cycles is now 20. Ouch, tough to reproduce.”(原来40Hz的低频音符在半速刻录的时候变成20Hz,很难做到的)。以上信息可以在这里获得:

http://www.stevehoffman.tv/forums/showthread.php?t=13321

(未完待续)
TOP
14#

Doug Sax怎么说呢,水平肯定是很高的.但因为他近10年主要是给大公司,主流公司做东西,所以时间限制,素材限制等等原因,被动性比较强,他的作品水平参差不齐.你看他的制作里面,许多就是很普通的流行专辑,音质也没有什么特别.

http://ubl.artistdirect.com/music/artist/appears/0,,489648,00.html

SH因为基本只给小公司做东西,他不需要1,2天赶出一张专辑,而且可以有例如"没有原始母带不制作"等要求.例如DCC公司的Jethro Tull - Aqualung这张专辑,就为了找第一手真正的原始母带,整整找了9年.这在大公司,绝对不可能让你这么干的.

http://www.stevehoffman.tv/forums/showthread.php?p=1227033
最后编辑Raxel
TOP
15#

可以理解楼主对于半速刻录对频响曲线影响的分析,对于这项技术的运用早期,的确曾经出现过一些失败的例子,导致和原来唱片版本相比高频改善,中低频被削弱的例子。比如说RCA公司在80年代初期的0.5系列中就有一些使用半速刻片导致声音劣化的。但并不是所有使用半速刻片的LP唱片都会出现这个现象,同样是RCA公司的0.5系列也有做得比后来CLASSICSRECORD好的例子。早期使用半速刻片技术比较成功的是TELARC,他们的不少半速刻片唱片就以雄厚有力的低频著称,得到HP认同且被列入TAS榜(值得留意的是TELARC的半速刻片是以数字直刻的DMM,而非使用开盘磁带,这两者之间不尽相同)。
有成功有失败,说明这是一项有效的技术,但要取得好效果,显然不是简单地用半速重放开盘磁带,半速刻录父盘这么简单。
TOP
16#

Steve Hoffman主要是混音制作.Stan Ricker则是独创半速刻碟,两位都是大师,说不定两位还是很好的朋友,所以没必要褒一个,贬一个就因为他不支持你的观点.就像流行小歌迷为某些歌星吵个不停,人家歌星自己倒是好朋友.

Steve Hoffman在业界也有2,30十年以上,1000多张专辑以上的制作.有多张制作入天碟榜.其他制作也常是Hifi软件榜上的热门专辑.例如现在Acoustic Sound软件销售榜上的
排名第一
Donald Fagen - Morph the Cat
(Reprise) 180 Gram Vinyl
AREP 49975 - $34.98
和第三的
Nat King Cole - After Midnight
(Pure Pleasure) 180 Gram Vinyl
APPR 782 - $39.99
就是他的作品.

不过他的确不是负责刻碟的.刻碟是由他几十年的排挡Kevin Gray来完成的.就是写这篇的作者
http://www.recordtech.com/prodsounds.htm

就是大师/行家对某项技术有不同的看法,或者说保留意见也是正常的事情.至于说谁的影响大,这个很难比较的,因为两人并非从事完全相同的工作,而且Steve Hoffman也为许多公司制作过软件,像他们这种大师,都是自己有公司,属于来料加工的.哪个公司找他们,他们就干呗.
http://www.stevehoffman.tv/discography
TOP
17#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8#

eric 在 2006-6-4 16:07:42 发表的内容
JWang大侠,请你注意你的用词,否则可能被封ip。谢谢。



-----------------------
JWang大侠,请你注意你的用词!!!!
================
支持,中国本是礼义之邦,何必言语粗鲁。


至于F大侠一月后才上网言及“半速刻制”,我不会查别人“IP”这段时间活了什么动,先圣曾言及“非礼勿视”嘛。但从有资料注明出处,可知大侠下了番苦功。佩服!佩服!


本人根本不懂录音,上来是吹水的!!!!!!记得以前玩卡式录音带时听说过也有等速录制和高速录制。。。。。。至於LP就无话可说了,这里估计认识Steve Hoffman /Stan Ricker应不多。个中理论也是公说公有理。。。。我觉得,只要您说得“诚恳”肯定有人棒场,不是说天道酬勒吗?已看到有大侠跟帖棒场了。非常支felixcat大侠努力完成“也谈半速刻录”我也在棒场!
最后编辑Real
TOP
19#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20#

同时,我也相信Hoffman的听感描述是基于LP和母带比较的前提之上的,比如说他说“thinned out too much”,假如他不跟母带比较的话,他怎么知道LP是“变薄了很多”呢?比如说单给你一张唱片听,没有其它任何参照的话,你绝对不会说声音“变薄了很多”吧!这也好比你今天刚新认识一个人并且你之前没见过他,你总不会一见面就对他说:“你现在看上去比以前瘦了好多”吧?

(未完待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