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也谈半速刻录 [复制链接]

查看: 9035|回复: 65
4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42#

csdam 在 2006-6-6 21:13:53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6-6 20:40:40 发表的内容
哈哈我喜欢这样的讨论气氛,讨论就是相互学习。
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早期的78转发条留声机唱针的垂直针压会超过一公斤重吗?是不是以唱针的接触面积计算出的“压强”?78转发条留声机我是用过的,“垂直针压会超过一公斤重”我就没有这样的体会了。垂直针压会超过一公斤的“压强”倒是有可能。因为它的单位是:Kg/平方厘米。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松香兄:
    相信你玩的78转LP转盘是有源式的,是不需要那么大针压。

    我说的是无源式手绞唱机,不带功放的,信号直接由针尖经过物理震荡直接激励号角音筒而发声的,因此,要有足够重的针压才能产生足够的能量发出足够的声音。

    垂直唱重针压超过1Kg,是经过小弟实测的,有些还超过1.5Kg。

[upload=jpg]Upload/20066621121512163.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66621125014174.jpg[/upload]

附图是RCA Victor的手绞发条式留声机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说的也是无源发条式唱机,不带功放的。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43#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44#

Dr kuang 在 2006-6-7 15:29:30 发表的内容
钢琴100%机械,0%电磁
电子琴90%电磁,10%机械


请注意我的主语:“记录和播放媒介”。请问钢琴是记录信号的媒介么?再者,电子琴是“记录、播放某些自然乐器声音的仪器”——它和自然乐器是两码事,两者不在同一范畴里面。所以框住的例子就类似于说“现场录音的音效肯定逊于现场的音效”。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4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46#

德国人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是世界出了名的,谈到“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很自然就会联想到德意志民族。
TOP
47#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48#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6-6 21:17:26 发表的内容
靠,这压强。。。。。。。。不敢想了。这唱片能放几遍?我估计手放上去早扎烂了^_^


呵呵,所以后来人们就把这改进为“唱针只负责读出坑纹信息,而放大、播出这些信息则由电路实现”的方式。因此我们能感觉到:一种记录、播放媒介的准确度,跟它的实现方式里机械运动的成分多少有关。机械运动的成分越多,保真度就越难有保障。

比如说这里早期的78转,发声原理完全依靠唱针刮唱片刮出来的声音,100%的机械方式,没有电能的参与,因此保真度是很有限的;

但到了电声唱片、LP时期,发声原理变为由唱针读出坑纹变动,由电路放大这些信号得到声音,整个发声过程已经有电能、磁能的参与,保真度有空前的提高;但唱针的机械振动仍然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紧接着又出现了钢丝录音和磁带录音放音格式,声音信号直接由磁带的磁能转变为电能,整个过程的原理没涉及任何物体的机械振动,因此除了拉动磁带行进的仍然是机械运动之外,整个过程只是电和磁在参与,保真度继续得到提高;

到了数码录音时期,它的原理完全摆脱了模拟式中不可避免只可能尽量减小的误差, 它的发声原理里不用磁能,从媒介直接读取出的是电能(电脉冲;当然数码磁带仍然是磁能转变为电脉冲,但是数码格式的理论优势使得只要产生准确的电脉冲即可),假如使用Flash Memory这类存储方式的话(类似于大家常用的U盘那样的寄存器),那整个过程就真的完全没有了机械运动。因此数码格式足够高的话,那保真度将会是最高的。

所以假如要给一个比较直观的总结的话,各种方式所占的成分多少的我个人感觉的比例为:

早期非电声78转格式:100%机械;0%电和磁;
电声时期78转粗纹;45转、33转LP等格式:50%机械;50%电和磁;
磁带格式:10%机械;90%电和磁;
数码格式:0%机械;100%电和磁。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49#

我们人类的前辈们的确是非常努力和聪慧,受到材料、工艺、技术、科学理论发展水平的限制,当时的发明包括产品现在看来缺点多多,甚至“简陋”,不堪一提,但是没有这些“不堪一提”的里程碑,我们现在可能仍然需要从零开始。
felixcat兄关于(声音、音乐)“记录和播放媒介”发展进步的归纳回顾也许不很全面,但是,个人认为方向是正确的。虽然以后我们的子孙再回顾我们现在的科技同样会认为“不堪一提”,但是没有现在的“不堪一提”,同样不会有将来的成就和发展。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轨迹。
“发展轨迹”非常重要,如果今天我们不能把现在的“发展轨迹”记录清楚,将来人们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去进行“考古”以弥补知识的“断层”,以求了解发展过程的全部并把握以后发展的方向。
谈这些似呼走题了,我想说明的问题主要就是:历史在发展,技术在进步,科学理论在不断完善,“今非惜比”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概括总结”,当然不是“绝对”。因为本来就没有“绝对”。所以我们也不要认为什么是“绝对”的好,什么又“绝对”的不好。以科学的观点剖析问题,不能理解为对某问题的完全否定,其实正是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TOP
50#

钢琴100%机械,0%电磁
电子琴90%电磁,10%机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