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级旗舰 在 2006-6-6 21:17:26 发表的内容 靠,这压强。。。。。。。。不敢想了。这唱片能放几遍?我估计手放上去早扎烂了^_^ |
呵呵,所以后来人们就把这改进为“唱针只负责读出坑纹信息,而放大、播出这些信息则由电路实现”的方式。因此我们能感觉到:一种记录、播放媒介的准确度,跟它的实现方式里机械运动的成分多少有关。机械运动的成分越多,保真度就越难有保障。
比如说这里早期的78转,发声原理完全依靠唱针刮唱片刮出来的声音,100%的机械方式,没有电能的参与,因此保真度是很有限的;
但到了电声唱片、LP时期,发声原理变为由唱针读出坑纹变动,由电路放大这些信号得到声音,整个发声过程已经有电能、磁能的参与,保真度有空前的提高;但唱针的机械振动仍然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紧接着又出现了钢丝录音和磁带录音放音格式,声音信号直接由磁带的磁能转变为电能,整个过程的原理没涉及任何物体的机械振动,因此除了拉动磁带行进的仍然是机械运动之外,整个过程只是电和磁在参与,保真度继续得到提高;
到了数码录音时期,它的原理完全摆脱了模拟式中不可避免只可能尽量减小的误差, 它的发声原理里不用磁能,从媒介直接读取出的是电能(电脉冲;当然数码磁带仍然是磁能转变为电脉冲,但是数码格式的理论优势使得只要产生准确的电脉冲即可),假如使用Flash Memory这类存储方式的话(类似于大家常用的U盘那样的寄存器),那整个过程就真的完全没有了机械运动。因此数码格式足够高的话,那保真度将会是最高的。
所以假如要给一个比较直观的总结的话,各种方式所占的成分多少的我个人感觉的比例为:
早期非电声78转格式:100%机械;0%电和磁;
电声时期78转粗纹;45转、33转LP等格式:50%机械;50%电和磁;
磁带格式:10%机械;90%电和磁;
数码格式:0%机械;100%电和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