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也谈半速刻录 [复制链接]

查看: 9030|回复: 65
2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22#

的确有点意思.完全不同的见解.
最后编辑Raxel
TOP
23#

相信听过一些发烧厂家的半速刻录版LP之后,不少朋友都会说,为何我听的这些LP,声音很HiFi,并且中频、低频挺棒的呀。这里因为我无法弄到一盘母带和半速刻录的母盘,所以现在暂时无法作出100%肯定的解释。但是需要说明一点的则是:我们目前讨论的关键是刻出来的母盘跟母带声音像不像,而不是好不好听

LP上听来觉得中低频雄厚有力,并不代表母带也就是一模一样的雄厚有力,因为完全有可能母带是另外一种模样、方式的“雄厚有力”,或者是“更加雄厚有力”。

比如说,针对半速刻录会导致中低频的衰减、音染,我们在刻盘之前可以事先把母带EQ一下,把中低频提升一些,这样刻出来的效果中低频的量起码不会少,对于无法跟母带对比的消费者来讲听感上起码可以保证是中低频丰满、雄厚有力。但是这样EQ调整之后刻出来的LP,其中低频已经和母带对比起来有了不少变化了(对于强度、频率组合不同的音乐中的中低频信号,很难用恒定的EQ来弥补刻盘格式造成的衰减),当然这些步骤是不能写在唱片说明书里的。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24#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JWang
TOP
25#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6-4 20:59:25 发表的内容
哈哈,做MIX的和做MASTER的,还是有很多地方不一样的:)  我还是比较欣赏DOUG SAX和BENNE GROUNDMAN的


Remaster不等于Mix.是两回事情.因为对中文定义不清楚,我说的是他主要工作是Remaster, 而Mix有编曲的意识. Doug Sax近10年,其实主要也是给各大公司在做Remaster的工作.94年再版Pink Floyd系列专辑等等.
TOP
26#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JWang
TOP
27#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28#

从用家的角度说;我们希望LP片的硬度再高些,磨损更小些,可使用和保存时间更长久些;
对于材料提供商来说;只要能够做到或者找到的材料,价格“合理”就可以了;
对于LP片生产商来说,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他们需要有很多的“折中”,很多的“无奈”,很多的“无能为力”;
(1)、一方面希望产品经济耐用、耐磨损,这就需要提高LP片材料的硬度。另一方面希望材料硬度不要太高并便于加工生产,以降低刻刀系统的折耗;
(2)、 一方面希望产品有好的市场价格,这就需要有好的产品品质;一方面又希望成本大幅度下降,这又完全可能会影响到产品品质;
(3)、就是技术上的“无能为力”;刻刀系统需要信号电流的能量转换过程,而且很精细,它不能承受太大的电功率。这就限制了刻刀“输出”的机械“刻力”、以及最大刻纹深度,和LP片材料的硬度;
(4)、技术上的“无能为力”还有——刻刀系统中刻刀的“刻力”来源于电信号电流的能量转换,因此受电功率的承受能力影响、能量转换效率影响、能量转换过程中线圈非线性因素的影响等等,刻刀的“刻力”输出与输入刻刀系统的信号电流能量,就不可能完全形成“线性关系”了。
对于电流比较大的低频和频率很高的高频,在刻刀系统的“线圈”上都会产生相对比较多的“损耗”,造成“刻力”输出相对降低的“非线性关系”,对这些频率进行功率“补偿”,完全是一种必要的无奈。
……还有刻刀的“惯性”问题等等……。

了解这些情况后,如果数字技术都不能解决了,我目前不会幻想有什么真正“理想”的信号源。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29#

多谢松香兄的鼓励!

继续咱们的话题。因为电脑屏幕字体太小,我看Ricker的采访录看得比较粗,希望没漏掉重要的细节。

---------------------------------------------------
假如我们翻到该采访录的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页底有链接),Ricker甚至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解释为何他认为2/3速刻录是更合适的,不过这个例子不在于说明为何2/3速比1/2速好(因为他在为AcousTech安装低速刻录装置的例子里,他不用半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AcousTec提供的磁带机没有半速播放的EQ设置,并且刻盘机也没有半速的RIAA设置,所以他最后决定试一试2/3速)。

最重要的是它展示了Ricker在非原速刻录时,对于中低频的衰减等问题是如何调整的,从Ricker亲口所述我们得知,对于中低频的衰减问题,Ricker也是采取了事先人为地调整的方法,这和我前面说过的“在刻盘之前可以事先把母带EQ一下,把中低频提升一些”是一模一样的。Ricker如是说:

First, I’d cut a flat, that is, no EQ, a flat transfer of one or more of the pieces, parts of it, where the trumpet was, the piano, the bass was and the sax, so I could listen to the balance (首先,Ricker先对音乐信号不作任何改动,先刻一段来听听刻出来的和母带的有什么不同)and I’d say, "Okay, the top end needs a little more. (Cupping his mouth) The trumpet sounds a little muffled, (takes his hand away) and the bass is real weak." (结果听的时候发现,比如说高频需要增强一点,小号的声音有点压抑,低音提琴的声音太弱了) Now what do I have to do to fix that? I’d think, "Okay, I need this, this and this," if it were real time.(那Ricker就想,怎样调整才能在原速播放的时候使得声音听上去和母带的一样呢?于是他就按照自己的听觉去调整)这里我补充一点,我觉得Ricker所说的“flat”和“no EQ”,指的应该是除了RIAA之外不用其它EQ,不然的话假如LP连RIAA EQ都不用,但每个唱放都有RIAA均衡的,那播放该LP时岂不乱套了?

很自然,这样调整只能说是完全依靠工程师自己的感觉了,因此Ricker也就说“This is where the sense of perfect pitch comes into play, along with knowing what frequencies are involved with what keys.”(听力的绝对音准这时发挥用处了,并且还要知道哪个音符涉及了哪些频率)。

从Ricker上述的描述里,我们看出他在刻盘时,是利用自己的听觉去校准母带里的一小段音乐。这样做可以使得刻出来的LP在听觉上是好听的。但是假如说准确度的话,那就见仁见智了,因为毕竟是他按照他自己的感觉去调的,通俗些来讲便是觉得哪里不够就补哪里。所以假如音乐进行到其它地方,比如说有新的乐器声音出现了;或者乐曲进入高潮,电平变大了;又或者突然来了一个动态,那先前调整好的EQ(请注意这不是RIAA EQ,此处这个EQ是指为了补偿刻盘时材料的形变阻力、温度升高等等因素导致的衰减或者增益而对源信号进行处理,同时RIAA EQ也要做——不做的话咱们的唱放不认的)在这些情况下还适不适用,或者说适用的程度是怎样,那就不得而知了。至于这样调整之后效果和母带相比是否接近,是否有不同,假如有不同的话程度如何,那就只能通过聆听母带和刻盘来比较才能知道了。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30#

对于半速刻录里中低频的还原,被称为“半速刻录之王”Stan Ricker本人也承认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各位网友请顺着我前面提供的Steve Hoffman的帖子,在从上往下数第17帖里,Hoffman提供了Dave Glackin采访Stan Ricker的长篇报道(刊登在《Positive Feedback》上)。在采访的第二部分里(链接为:http://www.positive-feedback.com/Issue2/ricker2.htm),Ricker说:

“The record has the spaciousness of the original tape, which you could only really perceive in the half-speed mode. There's a lot to be said for half-speed transcription. I tend to like, right now, this two-thirds-speed thing because the bass frequencies seem to be better integrated with the midrange and treble. It didn't always happen at half speed.”

上面那段话第一句是衔接前文的,主要说的是Decca录的那款俄罗斯管弦乐录音,在半速刻录版上表现很好之类的。但是接下来他话锋一转,说“I tend to like, right now, this two-thirds-speed thing”(“但是现在来讲,我更倾向于喜欢2/3速刻录”),原因是什么呢?Ricker下半句就解释了,原来是因为“the bass frequencies seem to be better integrated with the midrange and treble”(“低频似乎和中频和高频衔接得更好”),接下来那句才是关键:“It didn't always happen at half speed”(“这个在半速刻录下不是常常能做到的”)。所以Ricker也承认:比半速刻录快的2/3速刻录,对于中低频的重现方面要比半速刻录优越;并且就算Ricker本人花费很大力气,在半速刻录状态下他也不能100%保证低频和中频、高频衔接没有问题。

当然不要把Ricker说的这方面和记者问的下一个问题(JVC的机器由于电路设计的原因,在半速刻录时缺掉了低频)所混淆,那个问题是由于机器的保护电路所部分导致的,Ricker后来把它bypass了,然后才让机器投入正式使用。他刻制的LP都是在机器运转正常的情况下制作而成的。

(未完待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