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2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家说说LP与CD的差别 [复制链接]

查看: 33063|回复: 286
14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JWang
TOP
14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43#

或者有机会,我想听听"山河水",SACD/ LP的差别,我听说这个是DSD录音的.我有SACD,但没有LP.
TOP
144#

JWang 在 2005-5-31 12:15:05 发表的内容
你是说在你的设备上,LP比CD/SACD体现了更真实的现场.请问兄台比较的是同一录音/混音版本,相同时间制作发行的LP和SACD吗?

同样的问题我也可以问你啊?

Living Steroe就是个很好的例子,Karajan的贝多芬交响乐也是很好的例子。如果你硬要比DSD的,Rolling Stone有DSD的LP,也是个例子。同样的历史录音在CD上不可入耳。


卡拉杨并非很好的例子,因为不是新录音.Living Stereo更是.现在的母带质量能和当时刚录好的时候相比吗?既便如此,SACD也提供了原汁原味的3声道回放方式,哪个更真实的反应了当时录音的音场呢?

至于Rolling Stone重新DSD混音的版本,同时发行的SACD和LP,是SACD胜出LP,不信,兄台就自己考察一下,或者网上看看其他用户意见也可以.
最后编辑Raxel
TOP
145#

太极 在 2005-5-31 12:17:02 发表的内容
......
我最近一直在考虑晶体管机取消负反馈的问题,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胆机唯一在中高频听感上的优势将不复存在。我朋友已实践了一年,目前帮我做的牛和晶体管混合前级,连局部反馈也取消了了,电压放大用牛升压,高频段胆机已难以相提。
这应该又是涉及到“胆石之争”吧。

消负反馈,很好啊,这种方式我已应用了好几年了,只因出身是土炮,所以不好意思说什么。总体的感觉是声音更真实,更动听。
TOP
146#

在讨论一个事物优点的时候,不应该忽略它的缺点,在讨论一个事物缺点的时候,不应该忽略它的优点.这同样适用于LP和CD的讨论.在LP支持者一味夸奖模拟技术优点的时候,却忘记了为什么发展数码技术的原因.模拟母带录到的效果,不代表就是你回放LP时候听到的效果.模拟技术在录音/混音/回放整个链路过程中有信号衰减和损失.你可以尽可能的减小这种影响,但不能避免.同时模拟母带不利于长时间保存,也是唱片公司忧虑的地方.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同样的LP,45转,33转有可闻的差别.内圈,外圈信息量也有差别.数码技术并非不能达到LP的信息量.假设有1转的LP,即使它使用模拟技术,它的音效会如何呢?说到底,还是一个信息量的问题.对于数码技术的死穴而言,当取样频率高到一定程度,Jitter对数模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同时我也想指出.Jitter,在模数转换过程中也产生影响.只要有模拟和数码信号的转换.就无法避免Jitter.换句话说用数码技术录音后制作的LP,它上面记录的信息已经受到Jitter的影响.

录音/混音对最终音效的影响,远远,远远大于介质和模拟/数码技术差异的本身.
最后编辑Raxel
TOP
147#

KENTRYFO 在 2005-6-1 8:53:57 发表的内容
如果讲lp/cd谁更长命——现实是lp,


这个问题就像有人问你和你叔叔谁更长命,你说是你叔叔,因为他还活着.
TOP
148#

而我是坚信事实正好会让cd早死一点的。
TOP
149#

指标是有所下降,但那是实实在在的,不象有深度负反馈的情况,静态指标很高,但动态指标就.........。
TOP
150#

KENTRYFO 在 2005-6-1 11:57:37 发表的内容
而我是坚信事实正好会让cd早死一点的。


今后主流市场介质的发展,肯定是会以更轻巧,更易携带和传播的方式发展.不论是Blu-ray,mp3下载,或者基于flashmem传递的介质,都会基于数码技术.LP在主流市场已经死了10年以上了.今后,它也仍然会局限于有限的发烧领域.前面已经贴了,美国西海岸的一家高品质Vinyl压片生产厂4月初关闭了.现在是关一家少一家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