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314151617181920» / 2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家说说LP与CD的差别 [复制链接]

查看: 33062|回复: 286
161#

如果讲lp/cd谁更长命——现实是lp,如果讲cd/lp谁更早死——肯定是cd(包括sacd、dvd audio)!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能记录声音本身,甚至不是算是一个模拟信号。
TOP
162#

如果使用数码技术的音乐没有生命,那么你们就只能局限于享受那些历史录音.因为现在绝大部分录音都是数码录音,包括大部分发烧小厂的制作.
TOP
163#

[quote]KENTRYFO 在 2005-6-1 8:53:57 发表的内容
如果讲lp/cd谁更长命——现实是lp,如果讲cd/lp谁更早死——肯定是cd(包括sacd、dvd audio)!quote]

如果问发烧友的话,可能。但如果问发烧友以外的世界,回答肯定是相反的。
TOP
164#

不但是想象,还应该是支持研究和进行研究。
TOP
165#

信息系统有一个采样定理,如果你要完全还原本来的信息,那么至少用两倍以上的频率去采样, 这可谓是现代数字技术的精髓.

采样不断增加倍数其实就是量的变化, 44.1Khz 的采样频率足以还原22Khz 以下的信息. 提高采样到 192Khz 的话,可以还原96Khz 的信息,这就是SACD的原理.  

如果SACD采用192Khz的采样频率,那么上限可以做到96Khz,而一般LP 对于20Khz以上高频已经会有较大失真了, 96Khz 对于LP 估计是无法做到的.

虽然单纯增加采样并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 但却是目前的一个办法. 因为大系统总是小系统组成的, 世界是离散的. 人也是由一个个小细胞组成的, 人也是离散的.

采用SACD后听感不如LP可能要从放大器, 喇叭等的搭配来看,也许现在的某些放大器对于高频段会产生失真或者干扰也有可能 , 喇叭对于高频或许会失真严重
TOP
166#

KENTRYFO 在 2005-6-1 17:27:14 发表的内容
明白而且同意。就是现在还没有波形的确定记录形式就给出了进化的余地。无限提升取样?就是“无机”发展形态,跟机械堆叠有何不同?


不需要无限提高,这有一个平衡点,就是人类耳膜的区分极限.数码可以把采样率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但又要考虑一个数据量存放的问题,这就需要一个平衡点.而且DSD的出现,就是为了改变PCM的先天缺陷.我前面已经提过多次,就是你LP也有一个数据量的问题,并非所有LP存储的音乐信息相同的.模拟母带的信息量就比你大.45转比33转好.LP本身就有一个平衡的问题,以前还有78转的,一面放1,2首歌曲.45转比33转音质好,为什么现在大部分LP是33转的?这不也是一种妥协?
TOP
167#

KENTRYFO 在 2005-6-1 13:31:13 发表的内容
我不是指数码技术不能记录音乐的生命,而是指cd格式的记录没有生命。现有的、cd类格式的死亡很快,但新数码格式记录(基于新体系下的数码录音技术也会顺利诞生)的音乐却富有生命。


我真的不懂你在说什么,80年代初期开始有大量的录音使用24/44.1格式.现在的数码录音都是24/96,24/192(DVD-A相同的格式),或者DSD(SACD格式).你究竟是说什么?什么新数码格式记录?
TOP
168#

78轉唱片的高頻可以到達多少Hz?
TOP
169#

Raxel 在 2005-6-1 13:40:48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5-6-1 13:31:13 发表的内容
我不是指数码技术不能记录音乐的生命,而是指cd格式的记录没有生命。现有的、cd类格式的死亡很快,但新数码格式记录(基于新体系下的数码录音技术也会顺利诞生)的音乐却富有生命。


我真的不懂你在说什么,80年代初期开始有大量的录音使用24/44.1格式.现在的数码录音都是24/96,24/192(DVD-A相同的格式),或者DSD(SACD格式).你究竟是说什么?什么新数码格式记录?


我们应该能想象“波”的记录形式。
TOP
170#

KENTRYFO 在 2005-6-1 14:52:09 发表的内容
对!世界永远需要异端和执着。没有对事实真相的无止境的探求动力,那么,利益、商业、政治就成了人类从享乐走向灭亡的动力了,世界末日可能早已发生!!对于音乐、音乐重播的文化现象,hifi发烧意义也是如此,没有了这群hifi发烧友在文化意义上进行支持的电声学研究,就只能是一个以技术扼杀音乐文化的过程。


有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才从为生存而奋斗转为享受生活.你不用再在森林中追寻动物,而可以在家中愉快地享受音乐.音乐文化并非靠音响回放器材的进步而推动的.电台,磁带,cd,mp3等等介质都是传播音乐文化的途径.技术并不会扼杀音乐文化,而是推动音乐文化.没有科技的发展,音乐文化无法如此方便地进入寻常百姓家庭.以前音乐是只有高层阶级才能享受的文化.商业利益也是推动hifi行业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

对!世界永远需要异端和执着。没有对事实真相的无止境的探求动力,那么,利益、商业、政治就成了人类从享乐走向灭亡的动力了,世界末日可能早已发生!!


就是因为极个别,少数人的异端和执着,战争多次暴发.

Hifi发烧烧的是器材和音效,而非音乐本身.真正推动音乐发展的创作家,演奏家,音乐学院的大量莘莘学子并非是Hifi发烧友.数码技术的出现就是为了克服模拟技术无法解决的局限.克服在传递,复制,保存中的信号衰减和损失.并且是永远无法克服和解决,只能改善的难题.
最后编辑Raxe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