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wwdd
KENTRYFO
harvey 在 2005-6-1 21:13:32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5-6-1 17:37:19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5-6-1 17:27:14 发表的内容 明白而且同意。就是现在还没有波形的确定记录形式就给出了进化的余地。无限提升取样?就是“无机”发展形态,跟机械堆叠有何不同?不需要无限提高,这有一个平衡点,就是人类耳膜的区分极限.数码可以把采样率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但又要考虑一个数据量存放的问题,这就需要一个平衡点.而且DSD的出现,就是为了改变PCM的先天缺陷.我前面已经提过多次,就是你LP也有一个数据量的问题,并非所有LP存储的音乐信息相同的.模拟母带的信息量就比你大.45转比33转好.LP本身就有一个平衡的问题,以前还有78转的,一面放1,2首歌曲.45转比33转音质好,为什么现在大部分LP是33转的?这不也是一种妥协?首先声明「我是一名标准的LP拥护者」。我玩了50-60年音响,到现在还是LP拥护者,遇到了合心意的LP唱片,仍然会掏腰包买,这两年多来花了不下万多元!为什麽?无他,因为喜爱LP回放出来的声音音质。尤其是近年来重新发行的45转单面刻制的高质素vinyl,你只要聆听过,就会爱上它。这是新vinyl发展的趋势!奇怪的是由於BT下载CD软件的普及化,这数个月来我却在CD收臧的数量上,由本来的千多片一下子骤升到5000多片!其中3000片都是一些罕有版本,很多在国内较小的城市很难买到。有一点全世界很多音响迷都同意的:AAD、ADD录音的CD,音质会比较DDD录音的CD好。两件事看来拉搭不上关系,说穿了其实很简单,这个帖子的争议是没有办法谁能说服谁,那个论点是正确的,因为聆听音响有很高的主观成份,各人的听感喜爱也不相同,鸡与鸭争辩是不会有结论的,我认为各趋所好便是。这样的争论全世界的音响网站都有,结果都是不了了之,然後又再有人提出讨论…..
Raxel 在 2005-6-1 17:37:19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5-6-1 17:27:14 发表的内容 明白而且同意。就是现在还没有波形的确定记录形式就给出了进化的余地。无限提升取样?就是“无机”发展形态,跟机械堆叠有何不同?不需要无限提高,这有一个平衡点,就是人类耳膜的区分极限.数码可以把采样率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但又要考虑一个数据量存放的问题,这就需要一个平衡点.而且DSD的出现,就是为了改变PCM的先天缺陷.我前面已经提过多次,就是你LP也有一个数据量的问题,并非所有LP存储的音乐信息相同的.模拟母带的信息量就比你大.45转比33转好.LP本身就有一个平衡的问题,以前还有78转的,一面放1,2首歌曲.45转比33转音质好,为什么现在大部分LP是33转的?这不也是一种妥协?
KENTRYFO 在 2005-6-1 17:27:14 发表的内容 明白而且同意。就是现在还没有波形的确定记录形式就给出了进化的余地。无限提升取样?就是“无机”发展形态,跟机械堆叠有何不同?
genhu
Raxel
一瓣
petershao
sylx
harvey 在 2005-6-3 8:45:09 发表的内容 --「对问题既要有感性认识,也要有理性认识」这句话,我倒认同,但是我认为Raxel兄台却是偏重于理性认识去说话,缺乏了感性的认知,而偏偏聆听音乐却是感性的认知!懂LP的当然知道45转的LP, 和33转的LP记录的信息尽管是相同录音,回放出来的音讯大大不同,后者的动态、频域大大扩展了,音符的包络(sound envolop) 充沛了,音场、空气感、泛音丰满了,聆听起来当然舒畅了。
--看来Raxel兄对录音技术方面很有研究,「作为模拟技术而言,在压片之前,你已经无法达到录音时的水平,哪怕在整个混音过程中不做任何处理.这个缺陷是模拟技术的先天缺陷,而且是无法克服的.而如果使用数码技术,那么在录音至压片这个阶段不存在任何由于复制而造成的音质损失.」这段话我猜测Raxel兄所指的是LP制作时的RIAA的压缩和扩展,但请不要忘记CD也有它的「红皮书」!
--这一整段话很费心思去理解「圈、纹、转、波形」之间的关系,因此很难摸清楚Raxel兄所指的是什么?我只能笨拙地去猜度:Raxel兄重点所指的还是33转45转的波形问题,LP一圈圈纹路读出来的33转或45转的波形会有不同,CD的0101读法就万无一失!Raxel兄在这里又忘记了一点:模拟的直接声波是天然的,数字的人造声波是非天然的,不同的地方就是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