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TRYFO
- 论坛博士后
- 19720110
- 3705
- 3705
- 2003-08-08
|
KENTRYFO论坛博士后
Raxel 在 2005-6-4 17:20:57 发表的内容
归根结底,音乐是模拟信息,以模拟方式播放是必然的,数码记录不适宜简单地记录模拟信息,而应该用于记录这些信息的参数。 |
现在不论是CD还是LP,最终播放,传到你耳朵的都是模拟声波.但这不代表,不可以在录音/混音/压片/回放这个链路过程中把信息转成数码信息,从而起到消灭信号损失和衰减的问题.
KENTRYFO 在 2005-6-4 17:02:40 发表的内容 再重复一次,Raxel兄所提的观点........我都理解!! 而且,我很佩服老兄对录音的认识。 DSD录音,同样是一种“现有”数码方式的录音,尽管可以根据前后取样作出一种修正,但是,我所指的是基本方式是错的,应用数码纪律音频的方式不应该是直接取样!如果现在还没有认识,10年以后见!100年以后见! 关于怀旧和情趣问题,大家别误会了,我所指的不确定性形成“好”,对于LP玩家来说,也许很多玩家(包括LP玩家)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仅仅是lp好玩的一方面——由于其重播的不确定而让玩家有一种演奏的不确定感受,但此仅仅是一方面,这方面并不是lp“必然”“可能”好于现有数码碟片的真正原因,也是许多发烧友认为LP玩家在自命清高,乃至迂腐为前朝“遗老遗少”的原因。可是,还有一个“好”的原因,仅仅因为它就是模拟的,其间,尽管无论任何记录方式都难免存在其失真和其丢失了信号,但就因为它的信息纪录是完全模拟的,就会更好听(——或只用更没有数码性这个提法会中立一点)!!以往我提到理想重播音乐的方式时,有朋友提到过“插电极听音乐”,今天正好派上用场了,(对不起,下来我要以自己主观的判断为依据,由于在日常听音中曾经聆听到的一些状态非常好的系统,同时,听到了他们LP与CD对比的效果那份听感就让我明白:数码声与模拟声的区别不是耳朵分别的,而是整个人去感受的,我们千万不能把普通CD系统上听到的杂音与数码声相混熬。)假如“插电极听音乐”那么,你的感官与精神将不堪现有数码媒体摧残!而听模拟媒体的声音,可能会安全一些。待..........
|
我真的不明白兄台一再重复的"不确定性"是什么.艺术表演有不确定性,但一旦被麦克风捕捉下来,那么在后面的步骤应该就是有确定性.前面已经说了如果同一专辑的LP,每张都有音乐表现的差别,那么很简单,这些都是废片,压片工厂明显有质量控制有问题.如果你说LP设备回放时的不确定性.那么一台经过精心调节后的LP设备,它的回放表现是有确定性的.如果同一张专辑,在它上面播放,每次音乐表现有明显差别,那么很显然这台LP没有调试好.如果兄台说不同的LP设备播放LP有不同音效,那么不同的CD机播放CD也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兄台的不确定性究竟在说什么?
对于数码技术和模拟技术之间差异错误认识最明显表现之一就是认为"数码的极限是模拟"
数码技术和模拟技术都是用于记录和恢复客观事物的手段之一.它们的极限是相同的,就是完整地记录和恢复原始信息.在我们讨论的领域就是记录和恢复原始音乐信息.两种技术面临的相同问题都是需要记录多少信息从而可以恢复原始事物(音乐)的原貌.
30ips母带比15ips母带可以记录更多的细节.45转LP比33转LP有更好的音乐表现.说明即使模拟技术更接近客观事物的模拟特性,但并非采用模拟技术就是完整记录了原始信息.如果无限提高信息采集量,就是通常说的极限,是可以100%的恢复出原貌.但同样,从实用角度而言,就有一个信息量和易用性妥协的平衡点.如果不考虑LP唱机的其他物理特性.例如唱针和唱片的摩擦.毫无疑问,如果有100转的LP的,那么一定会提供比45转更佳的音质.但是如果单面只能记录5,6分钟的音乐,那么实用性自然大打折扣.
使用模拟技术的记录方式,其实和数码方式的本质是相同的,就是通过采集一定量的信息来恢复原始事物的原貌.使用数码技术的记录方式,如果可以无限提高采集的频率,那么它的极限也是完整的记录原始信息.这就是有些人所谓的”数码的极限是模拟”.
模拟技术和数码技术在采集信息时的差异在于.数码技术在丢弃信息时有确定性.就是每隔多少时间采样一下,那么在2个时间点之间的信息就被丢弃掉了.模拟信息丢弃的信息有其不确定性.它在连续地采集信息,但如果带宽不够,它就每次采集部分信息,而不是完整的信息.同样在恢复过程中.数码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采集到的信息恢复出采样时间点之间丢失的信息.而模拟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采集到的部分信息恢复出完整信息.数码技术提高记录恢复质量的手段有2个.1.提高采集频率和信息量.2.使用数学,声学原理恢复丢失的数据(被某些人称为”人造声波”).而模拟技术提高记录恢复质量的手段只有一个就是提高信息采集量.
某些模拟技术支持者认为因为模拟技术更接近于客观事物的模拟特性,所以模拟技术一定可以更完整的记录,恢复所被记录的原始信息.这明显是错误的认识.其实数码技术和模拟技术本质是相同的,都是记录客观事物的模拟特性.模拟技术的缺陷在于在记录至恢复这个过程中,被采集到的信息会在传输复制过程中进一步损失.而数码技术没有这个缺陷.目前为止,模拟技术的音乐记录领域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难进一步提高的困难境地.而数码技术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技术本身而言,2者不存在优劣.所以某些人认为数码技术在音乐领域无法达到模拟技术的水平,完全是对两种技术差异的不正确理解.
|
“对于数码技术和模拟技术之间差异错误认识最明显表现之一就是认为"数码的极限是模拟”——非常赞同的观点!!鼓掌!!!正正因为兄台的孜孜以求的精神,我才有兴趣不厌其烦地在此进行描述!在这一刻以前,我还因为自己基本观点没有介绍完毕就以一个非常主观的观点进行描述而懊悔.......看来,现在是没有必要懊悔了。佩服兄台的修养。 欣赏lp播放的不确定性?——不是根本原因,但确实是部分玩家继续玩它的原因——这是情趣之一,由于是“玩”,我不会否定这种玩法,况且这种玩中仍然会得到许多。 但是lp播放声音中(撇除调教和器材变化的因素)确确实实存在着在数码录音过程中必然丢弃的“现有数码技术”所认为的不确定信息(在极限提升取样频率的情况下仍然会丢弃,实际上是让声音得以连贯的信息)!这才是重点。 说回来,我们争论的真正交点是“电声音乐重播中模拟记录方式与现有数码方式的优劣”。 我的观点是:声音永远是模拟的,用电声系统记录和重播音乐的理想方式,必须是模拟的办法,所谓模拟的办法,就是对音乐作完整波形的记录——可以用数码的方法,但不应采用受制于时间特性(“数码技术在丢弃信息时有确定性.就是每隔多少时间采样一下,那么在2个时间点之间的信息就被丢弃掉了”)的、肯定卡断声波波形的取样办法,可以允许丢失信息,但不应破坏声波的完整性。断言插电极听音乐不能接受目前这种数码记录方式,目的是要说明:我们可以想象撇除任何将目前数码信号模拟化的过程——就是当前的数码音源直接输出到人的神经,中间没有经过模拟缓冲、没有经过功放、没有经过喇叭、没有经过空气震动、没有经过耳膜毛绒、耳膜、耳听骨等等模拟过程,由于人类是经过亿万年适应自然界进化而来的,它肯定只会接受模拟的声音! 当然,无需任何处理,现在,我们用电声系统重播cd时,听到的仍然是模拟声波,但是,这个声波已经让现用的数码方式给破坏了——所以,要计较起来的话,会有一种“不自然”的感觉,如何计较?长期对声音、音乐的理解,在大脑中形成的音乐、声音的认识与重播出来的声音(注意:这个仍是模拟声波)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在使用lp等模拟音源重播时得到了弥补! 关于数码记录的方式问题,“数码技术在丢弃信息时有确定性.就是每隔多少时间采样一下,那么在2个时间点之间的信息就被丢弃掉了”——这种方式决定了不符合自然的规律!重复一遍:数码记录的优势是可保确定信息的万无一失,而不是模仿保有不确定性的连续信息! (讲到便携、耐用和高容量,前面忘了说明——光碟是数码时代出现的光记录技术而不是数码技术!所以现有cd带来的好处,不来自数码技术,而来自光学技术、材料技术,他们同样可以用于模拟记录。) 我十分赞同应用数码技术记录音乐、艺术乃至文化,但是,连贯、全息是它的努力的方向,人们在努力的是取样密度的提升(即使实行取样点间的圆滑操作,仍然是以取样密度为基础进行研究),这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数码技术逻辑运算、函数分析、数据整理的优势到哪去了呢?以逻辑为主导的数码技术到哪去了呢?或者我们可以期待:函数式记录声音信号的数码技术的出现!就是用函数方式尽可能多地记录音乐中存在的每一个声波信号——我坚信,届时,即使缺少了几个弱势波形,仍然是利于让我们更自然地投入音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