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223242526272829 / 2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家说说LP与CD的差别 [复制链接]

查看: 33052|回复: 286
261#

Raxel 在 2005-5-30 13:21:28 发表的内容
现在的问题就是LP不能让我很好的欣赏音乐,因为大部分时间浪费在器材调试,软件保养上面,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再有兴趣在LP上面继续投资.我知道,玩家有几种,有人愿意花时间折腾,而我是喜欢安静地欣赏音乐的那种.怕烦.所以,我现在不再购买LP,安心的购买SACD,CD.


难道器材要天天调试不成?看来你不适合玩LP。
TOP
262#

长见识了!
TOP
263#


    
Raxel 在 2005-6-4 17:20:57 发表的内容
归根结底,音乐是模拟信息,以模拟方式播放是必然的,数码记录不适宜简单地记录模拟信息,而应该用于记录这些信息的参数。


现在不论是CD还是LP,最终播放,传到你耳朵的都是模拟声波.但这不代表,不可以在录音/混音/压片/回放这个链路过程中把信息转成数码信息,从而起到消灭信号损失和衰减的问题.

KENTRYFO 在 2005-6-4 17:02:40 发表的内容
再重复一次,Raxel兄所提的观点........我都理解!!
而且,我很佩服老兄对录音的认识。
DSD录音,同样是一种“现有”数码方式的录音,尽管可以根据前后取样作出一种修正,但是,我所指的是基本方式是错的,应用数码纪律音频的方式不应该是直接取样!如果现在还没有认识,10年以后见!100年以后见!
    关于怀旧和情趣问题,大家别误会了,我所指的不确定性形成“好”,对于LP玩家来说,也许很多玩家(包括LP玩家)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仅仅是lp好玩的一方面——由于其重播的不确定而让玩家有一种演奏的不确定感受,但此仅仅是一方面,这方面并不是lp“必然”“可能”好于现有数码碟片的真正原因,也是许多发烧友认为LP玩家在自命清高,乃至迂腐为前朝“遗老遗少”的原因。可是,还有一个“好”的原因,仅仅因为它就是模拟的,其间,尽管无论任何记录方式都难免存在其失真和其丢失了信号,但就因为它的信息纪录是完全模拟的,就会更好听(——或只用更没有数码性这个提法会中立一点)!!以往我提到理想重播音乐的方式时,有朋友提到过“插电极听音乐”,今天正好派上用场了,(对不起,下来我要以自己主观的判断为依据,由于在日常听音中曾经聆听到的一些状态非常好的系统,同时,听到了他们LP与CD对比的效果那份听感就让我明白:数码声与模拟声的区别不是耳朵分别的,而是整个人去感受的,我们千万不能把普通CD系统上听到的杂音与数码声相混熬。)假如“插电极听音乐”那么,你的感官与精神将不堪现有数码媒体摧残!而听模拟媒体的声音,可能会安全一些。待..........



我真的不明白兄台一再重复的"不确定性"是什么.艺术表演有不确定性,但一旦被麦克风捕捉下来,那么在后面的步骤应该就是有确定性.前面已经说了如果同一专辑的LP,每张都有音乐表现的差别,那么很简单,这些都是废片,压片工厂明显有质量控制有问题.如果你说LP设备回放时的不确定性.那么一台经过精心调节后的LP设备,它的回放表现是有确定性的.如果同一张专辑,在它上面播放,每次音乐表现有明显差别,那么很显然这台LP没有调试好.如果兄台说不同的LP设备播放LP有不同音效,那么不同的CD机播放CD也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兄台的不确定性究竟在说什么?

对于数码技术和模拟技术之间差异错误认识最明显表现之一就是认为"数码的极限是模拟"

数码技术和模拟技术都是用于记录和恢复客观事物的手段之一.它们的极限是相同的,就是完整地记录和恢复原始信息.在我们讨论的领域就是记录和恢复原始音乐信息.两种技术面临的相同问题都是需要记录多少信息从而可以恢复原始事物(音乐)的原貌.

30ips母带比15ips母带可以记录更多的细节.45转LP比33转LP有更好的音乐表现.说明即使模拟技术更接近客观事物的模拟特性,但并非采用模拟技术就是完整记录了原始信息.如果无限提高信息采集量,就是通常说的极限,是可以100%的恢复出原貌.但同样,从实用角度而言,就有一个信息量和易用性妥协的平衡点.如果不考虑LP唱机的其他物理特性.例如唱针和唱片的摩擦.毫无疑问,如果有100转的LP的,那么一定会提供比45转更佳的音质.但是如果单面只能记录5,6分钟的音乐,那么实用性自然大打折扣.

使用模拟技术的记录方式,其实和数码方式的本质是相同的,就是通过采集一定量的信息来恢复原始事物的原貌.使用数码技术的记录方式,如果可以无限提高采集的频率,那么它的极限也是完整的记录原始信息.这就是有些人所谓的”数码的极限是模拟”.

模拟技术和数码技术在采集信息时的差异在于.数码技术在丢弃信息时有确定性.就是每隔多少时间采样一下,那么在2个时间点之间的信息就被丢弃掉了.模拟信息丢弃的信息有其不确定性.它在连续地采集信息,但如果带宽不够,它就每次采集部分信息,而不是完整的信息.同样在恢复过程中.数码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采集到的信息恢复出采样时间点之间丢失的信息.而模拟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采集到的部分信息恢复出完整信息.数码技术提高记录恢复质量的手段有2个.1.提高采集频率和信息量.2.使用数学,声学原理恢复丢失的数据(被某些人称为”人造声波”).而模拟技术提高记录恢复质量的手段只有一个就是提高信息采集量.

某些模拟技术支持者认为因为模拟技术更接近于客观事物的模拟特性,所以模拟技术一定可以更完整的记录,恢复所被记录的原始信息.这明显是错误的认识.其实数码技术和模拟技术本质是相同的,都是记录客观事物的模拟特性.模拟技术的缺陷在于在记录至恢复这个过程中,被采集到的信息会在传输复制过程中进一步损失.而数码技术没有这个缺陷.目前为止,模拟技术的音乐记录领域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难进一步提高的困难境地.而数码技术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从技术本身而言,2者不存在优劣.所以某些人认为数码技术在音乐领域无法达到模拟技术的水平,完全是对两种技术差异的不正确理解.


“对于数码技术和模拟技术之间差异错误认识最明显表现之一就是认为"数码的极限是模拟”——非常赞同的观点!!鼓掌!!!正正因为兄台的孜孜以求的精神,我才有兴趣不厌其烦地在此进行描述!在这一刻以前,我还因为自己基本观点没有介绍完毕就以一个非常主观的观点进行描述而懊悔.......看来,现在是没有必要懊悔了。佩服兄台的修养。
    欣赏lp播放的不确定性?——不是根本原因,但确实是部分玩家继续玩它的原因——这是情趣之一,由于是“玩”,我不会否定这种玩法,况且这种玩中仍然会得到许多。
    但是lp播放声音中(撇除调教和器材变化的因素)确确实实存在着在数码录音过程中必然丢弃的“现有数码技术”所认为的不确定信息(在极限提升取样频率的情况下仍然会丢弃,实际上是让声音得以连贯的信息)!这才是重点。
    说回来,我们争论的真正交点是“电声音乐重播中模拟记录方式与现有数码方式的优劣”。
我的观点是:声音永远是模拟的,用电声系统记录和重播音乐的理想方式,必须是模拟的办法,所谓模拟的办法,就是对音乐作完整波形的记录——可以用数码的方法,但不应采用受制于时间特性(“数码技术在丢弃信息时有确定性.就是每隔多少时间采样一下,那么在2个时间点之间的信息就被丢弃掉了”)的、肯定卡断声波波形的取样办法,可以允许丢失信息,但不应破坏声波的完整性。断言插电极听音乐不能接受目前这种数码记录方式,目的是要说明:我们可以想象撇除任何将目前数码信号模拟化的过程——就是当前的数码音源直接输出到人的神经,中间没有经过模拟缓冲、没有经过功放、没有经过喇叭、没有经过空气震动、没有经过耳膜毛绒、耳膜、耳听骨等等模拟过程,由于人类是经过亿万年适应自然界进化而来的,它肯定只会接受模拟的声音!
当然,无需任何处理,现在,我们用电声系统重播cd时,听到的仍然是模拟声波,但是,这个声波已经让现用的数码方式给破坏了——所以,要计较起来的话,会有一种“不自然”的感觉,如何计较?长期对声音、音乐的理解,在大脑中形成的音乐、声音的认识与重播出来的声音(注意:这个仍是模拟声波)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在使用lp等模拟音源重播时得到了弥补!
关于数码记录的方式问题,“数码技术在丢弃信息时有确定性.就是每隔多少时间采样一下,那么在2个时间点之间的信息就被丢弃掉了”——这种方式决定了不符合自然的规律!重复一遍:数码记录的优势是可保确定信息的万无一失,而不是模仿保有不确定性的连续信息!
(讲到便携、耐用和高容量,前面忘了说明——光碟是数码时代出现的光记录技术而不是数码技术!所以现有cd带来的好处,不来自数码技术,而来自光学技术、材料技术,他们同样可以用于模拟记录。)
我十分赞同应用数码技术记录音乐、艺术乃至文化,但是,连贯、全息是它的努力的方向,人们在努力的是取样密度的提升(即使实行取样点间的圆滑操作,仍然是以取样密度为基础进行研究),这是自欺欺人的做法!数码技术逻辑运算、函数分析、数据整理的优势到哪去了呢?以逻辑为主导的数码技术到哪去了呢?或者我们可以期待:函数式记录声音信号的数码技术的出现!就是用函数方式尽可能多地记录音乐中存在的每一个声波信号——我坚信,届时,即使缺少了几个弱势波形,仍然是利于让我们更自然地投入音乐的。
TOP
264#

JWang 在 2005-6-5 11:05:01 发表的内容
数码失真最大的特征是它的非连续性。
认为lp更能真实地体现音乐并不等于不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数码技术。
——非常同意!
TOP
265#

一瓣 在 2005-6-3 15:05:24 发表的内容
讲科学又没技术  听音又没那耳朵

就剩一张上拄天下拄地没有味蕾的嘴   对着键盘刨那猴子学样造成的臆想连绵..

大家谈LP  那么他说他买过
你问他听感对比 他说搬国外去了
你让他对比国外软件片源  他又说他现在国内
终于在隔壁唱片发了张唱片的实物  却又是借他朋友的

各位兄长们  您们说说这等货色到底凭借什么动力在共众场所上窜下跳口沫横非破坏公允视听呢?!!!

END!


这位朋友,人家都不愿意理你,你不觉得自己很小心眼吗?还自称是玩LP的“极高品位”的一员。
TOP
266#

Raxel 在 2005-6-1 13:01:28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5-6-1 12:54:02 发表的内容
路遥、日久.......
别在概念上兜圈了,cd以及其子孙sacd、dvd等由于没有“生命”(文化上的资源),早死早着!而lp由于它记录的是模拟信号,更接近声音的“波”特性,会更长命。而以更具“波”特性地记载声音的、数码的载体如果仍未出现也肯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出现并替代cd等的,而另一方面,lp可能还会“重新”发展起来.........轻巧、便携、易传播而已,当今科技早可解决。


模拟记录载体,由于无法解决传输过程中的信号衰减,损失,无法解决复制过程中的信号衰减,损失,无法解决不易长期保持的问题,无法解决不易编辑处理的问题.想要起死回生有点难.抓紧时间享受历史财富,如果不是模拟技术的缺陷,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哄抬头版LP的价格了.

模拟记录同样应该不要妄自菲薄!怎么会不能发展?尽管是数码录音,难道不需要用拾音设备了?从一开始到终结,声音都铁定是模拟的,麦克风在进步、模拟信息传递的设备在前进、模拟信息存储的技术仍然在前进!模拟声音是永恒的,模拟现象正在以他宽广的胸怀迎接数码技术的热情拥抱。
TOP
267#

JWang 在 2005-6-5 11:05:01 发表的内容
这个题目讲的这里,基本上是在重复。我这里只是把我的观点提要一下。

1.    Hifi,即高保真,其实质是保真。这个真是广义上的真,而不应该是狭义上的真。这个真是真实地表达现场音乐的特征。在一个hifi系统中,我们可以用数据来表明失真,比如THD。这个是狭义上的失真,即我称之为客观失真。我们都知道,客观失真是不能完全表达出重播音乐和现场音乐符合的程度。而重播音乐和现场音乐符合的程度在过很多方面是不能用一些个数据来表现出,这样我们就有了主观的失真。主观的失真表明了一个电子工程师,或发烧友对现场音乐的了解。主观的失真是更多地具有文化的,心理的要素。在CD和LP的情况中,CD或许可以比LP更准确地读取CD中包含的信息。换句话说,CD的客观失真要比LP小。但是,从主观失真来讲,LP的主观失真度要比CD小。即LP更能表达现场音乐的特征。很多人都讲,CD的失真比LP小,但他们都混淆了CD机读取CD中包含的信息时的失真和重播音乐和现场音乐符合程度那种意义上的失真。讲明了主客观失真,我自然的引入数码失真。

2.    数码失真更多的是主观失真。通常发烧友讲数码味重,他们实际上在讲数码的主观失真。这种失真是不能用一些数据来表达,但它的存在是不可否定的。数码失真是产生于对信息重建的过程中。数码失真最大的特征是它的非连续性。这种非连续性不但在技术,理论上存在,在实际的听音中也可被听出。数码失真的其它特征也可以表现为在中音,中高音严重变形。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发烧友偏好LP的人声。数码失真在低音中表现为夸张。在高音中,数码失真表现为过多的兹兹声。在音质中数码失真表现为缺乏体积感。在音场中,数码失真表现平面感。但是在lp中,这些毛病大多数是由于调节不到家所致。而在现场中,音乐是平衡的,连续的,立体的,具有体积感的,这也为什么LP比CD具有优势之处。LP和CD相比,这大概是唯一的优势,但正是这个优势是我们追求的。

3.    讲优势,当然我们不能忽视LP的历史的优势。LP具有丰富的历史录音。LP重播历史录音远远胜过CD.LP的刻制或许是从原始的母带。但这些优势不是我们追求的。

认为lp更能真实地体现音乐并不等于不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数码技术,这个我在一开始就讲得很清楚了。要真正体会到我上面讲的数码失真,我建议如果有可能的话,只听调节好的LP一段时间,至少两个月,然后再听CD。一个给CD声训练出来的耳朵是不可能辨别出数码失真的。



兄台说的很好,不过有几点上有不同意见.

1.兄台说的这些数码声的表现,更像是初期CD唱片,和低档CD机的表现.

2.兄台如果觉得CD的人声表现没有LP好,请试试
DCC, Elvis 24K hits, (CD, LP)
DCC, Nat 'King' Cole, The very thought of you  (CD, LP)
Classic Records Muddy Waters folk singers (DAD, LP), 不是SACD.

3.听LP不是培养正确音乐观的手段,有机会,就偶尔听听现场.我在这方面也是初级学习阶段.但是对各乐器音色,音准的培养,不是靠听LP来培养的.

4.不要一味将所有觉得LP重播不能明显胜过CD的原因总是归咎于LP设备的调试.我的LP万元不到,我的解码器5万元.我觉得如果LP设备回放没有超过解码器,并不代表就是我对我这套LP设备的否定..

5.早期数码唱片,音乐刺耳,生硬,时间听不长,现在2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其实数码唱片本身已经在hifi高端市场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看看各个音响大展用来做演示的音源,看看各个hifi杂志,各位音评人士自己的器材.其实这里同时玩LP和CD的玩家也很多,平时按照聆听时间而言,哪个更多些呢?
TOP
268#

用数码技术好好地存储模拟信息吧!
TOP
269#

一瓣 在 2005-6-3 11:49:48 发表的内容


当全世界大部份人都用电灯来照明时,却有一小撮人喜欢烛光晚餐,为什么呢?情调是也!!!!!
但是,小心火烛!!!!!!!

---------------------------转载  ︿_@

[upload=gif]Upload/20056514445166851.gif[/upload][/quote][upload=gif]Upload/20056514445166851.gif[/upload][/quote][upload=gif]Upload/20056514445166851.gif[/upload]
TOP
270#

但用自己确定的特性去“纪律”模拟信息的cd命不久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