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果 在 2006-4-6 22:05:26 发表的内容 关于人耳动态听觉的频率能否超过20khz的资料很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篇,是国内某学者的研究结果。原文较长,其大意如下: 1 测试的基本原理是:受试人员听同频的正弦波和方波的区别,如果频率在10 khz以上时还能听出有区别,说明人耳的动态听觉的频率超过20khz。 2 参加测试的人员共15人,其中女性2人(均为职员,比例少了点),乐团指挥1人,乐团团长1人,提琴手1人,高工1人,工程师1人,工艺师1人,助工1人,技术员1人,教师1人,干部1人,学生三人。 3 测试时的听音要求:分辨每组中的两个信号是否相同即可。 4 测试用的信号频率有:2khz,4khz,8khz,12khz,16khz。每个频点听两组,每组两次(但哪次是什么正弦波波,哪次是方波,是随意定的),每次10秒钟,每次之间插播轻音乐。响度85分贝。选用2khz这个频点的目的是检验受试者的听力是否正常(均能百分之百的分出哪次是正弦波,哪次是方波,说明听力正常)。 5 测试结果是:2khz时,正确率为100%。4khz时,正确率为60%。8khz时,正确率为43%。12khz时,正确率为43%。16khz时,正确率为62%。其中编号为5的一位学生和编号为8的工程师,10次的听音正确率是100% ,应该属于金耳朵级了吧。正确分辨出12khz和16khz的有2号(技术员),3号(学生),5号(位学)和8号(工程师)。 6 一个不可不可思议的结果是乐团指挥在频率升到12 khz时就听不到了,说明乐团指挥经常在高声压下工作,对听力的伤害是严重的。所以我们听音乐时还是放小声点好。
由测试结果表明:在人群中大约有50%的人的动态听觉的频率能超过20khz 。不过这是在实验室测试的心理环境下的结果,如果在平常的环境下,这个比例可能不同。
|
felixcat 在 2006-4-7 4:28:29 发表的内容 关于动态听觉的结论我不是太清楚,但对于上述描述的试验,我有一个疑问。
我在维普资讯上面找到这篇文章的下载,但可惜点击进去的时候网页显示文件已经移除。所以这里我只能靠开心果兄的描述去理解了:
根据描述,试验的时候不管是正弦波还是方波,声音响度都是85分贝。问题在这里:方波中对应的基波(正弦波)的响度就必定小于85分贝了。也就是比如说:响度同样是85分贝的16kHz的方波,它其中16kHz正弦波的这个分量的响度就肯定小于85分贝(因为有一部分能量要分配在它的奇次谐波上),所以说假如人的动态听觉频域最高是20kHz的时候——也就是说人耳只能听到信号里所有小于等于20kHz的正弦波分量的时候,仍然是能够听出同样响度的16kHz的正弦波和方波的区别的:人耳听到的正弦波声音大一些,方波音量小一些。
所以我觉得这个试验并不能说明人耳的动态频域是多少。或许开心果兄能否提供更详细的资料? |
这是一个问题,但原文没有任何说明。
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这样:在另一些文章里有这样的说法,普通人对同一(频率)信号音量变化的分辩能力为3dB,经过专门训练的音乐工作者和电声工作者才能擦觉出(1~2)dB的声压级突变。但方波里的基波(正弦波)分量的响度比方波的总响度小多少?不到1dB吧。
另外在这个实验里,作者为了建立如何区别纯音和复音的不同,故选用2khz这个频率,同时也起到检验听音者的听力问问题。所以我认为尽管“基波(正弦波)分量的响度比方波的总响度小”,但不影响实验结果的。
说明实验中的几个问题:
1 实验的次数应更正为20次,即每个频点测4次。
2 每次实验的时间为10秒+10秒(先后播放两个随机组合的正弦波信号和方波信号)。
3 听音主观评价中的“相同”或“不同”是一种“模糊”的印象。所以判断评价的正确与否用模糊数学来处理。
4 如果每个频点的4次测试中,有三个的评价是正确,那么就认为听音者是能分辨出正弦波信号和方波信号的区别了。正确率就是按这个规则统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