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2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理解的数码声和模拟声 [复制链接]

查看: 36558|回复: 241
111#

VV 在 2006-2-24 18:16:22 发表的内容
我没去多少音乐厅,也但去星海多次,得出结论是现场听得很舒服、真实。LP难以接近。CD更更更更更更难以接近!!!


VV兄不妨介绍一下现场听音秘诀?因为我看过几个乐团的排练现场,在排练的时候有的乐手要在耳朵里塞上减音压的听力保护耳塞,估计他们对“吵”有深切体会。
TOP
112#

Real 在 2006-2-25 14:24:10 发表的内容
只有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这段时间
出的LP才有所谓“胶质感”,才耐听,好听,有比CD好的
听感!我听80年代后的LP,尤其是数码制作的LP也是数码声
很重,最近我买了几张新出品的180gLP,不说节目是什么,
它是对60年代末的一些录音,使用DSD技术重新制作后,制成
LP的,我也有这些录音的CD版,两相比较,LP简直跟CD一模
一样!


---------------------------------------
这还不能说明优劣的话,还有什么好说呢~~~~~~~


80年代之后的出版的LP我想应该是指数码录音的LP,也就是DDA的唱片了,对这批唱片,如果简单地以其中几张的效果就断定“和CD一样”可能欠缺公允?我手头上就有许多数码录音的LP唱片,是我自己经过与CD比较后觉得声音听感上明显比CD优胜才保留下来的,因为在绝大部分情况下,LP唱片价格都要比CD贵得多,而且这个时期的LP唱片制作水平非常参次,所以在未能确定比CD版本优胜,或者各有千秋的我都宁愿选变数更少的CD。比如说FIM的《江河水》,市面上任何一款格式光碟的音效都无法和LP相比。
另一方面,在六,七十年代出版的LP,到现在出版CD,母带已经过多年的存放和多次反复使用,用这样的母带制作出来的CD恐怕也不能作为CD最高水准的代表,所以用40年前的LP和现在再版的CD来比较音效同样不具说服力。
TOP
113#

只有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这段时间
出的LP才有所谓“胶质感”,才耐听,好听,有比CD好的
听感!我听80年代后的LP,尤其是数码制作的LP也是数码声
很重,最近我买了几张新出品的180gLP,不说节目是什么,
它是对60年代末的一些录音,使用DSD技术重新制作后,制成
LP的,我也有这些录音的CD版,两相比较,LP简直跟CD一模
一样!


---------------------------------------
这还不能说明优劣的话,还有什么好说呢~~~~~~~
最后编辑Real
TOP
114#

当然,制定CD的格式时如果预留多一些“制作过程损失”和“还原过程损失”的“量”,今天就没有那么“痛苦”地争论不休。

一门科学行成一个巨大的市场,谁也没有想到CD会发展到现在这个态势,还好我喜欢的历史录音,不在乎什么格式能听就很有满足感。
TOP
115#

耳疲劳是不容忽视的!
TOP
116#

主要是很多人不懂音响的正确使用方法。

很多人每天都“听音乐”,有时一听就连续几张盘,这会造成听力疲劳,不管是什么声都一样,多了全部都是噪音。
TOP
117#



说真的,现在还真的很难找到仍然用模拟式录音设备进行录音的唱片公司呢,全都用数码了。  

模拟式录音设备在各大唱片公司都没有被淘汰,就拿2004年,佩莱西亚录的舒伯特最后3首奏鸣曲,就用的数码和模拟两个录音设备,后来还是模拟设备好听,所以最后母碟还是采用模拟录音,但是唱片公司在说名上,有可能不告诉你是模拟录音。
TOP
118#

中国音响总结 在 2006-2-24 19:37:12 发表的内容
其实数字只不过是模拟技术的补充,而不是取代,如果说数字采样和量化都到了无限大,那不就是模拟了吗。在数码录音过程中,往往会采用较高的取样频率,这样可以是母带的音质得到充分的保证,单所有高比特高取样频率的数码录音到制成CD时都会压缩到16比特44.1赫兹,这就是目前CD的格式。也许我们得知更高的取样频率,更高的取样精度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声音信息,音乐也更动人这一事实之时,一定会抱怨前人在制定CD的格式所缺少的前瞻性,也为现在的CD市场占有率与广泛的拥有者叹息,为什么CD问世之时没有制定更高的格式,那样我们收藏的音乐会更精彩。但这是时代的产物,16比特44.1赫兹的制定也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在相同音乐长度下,越高的取样频率需要更多的存储空间,如果一张碟片的容量可以纪录一小时的音乐,这对于当时人们普遍的欣赏心态是合适的,于是也就有了CD的格式的制定。时代的发展,使的人们对于音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取样频率与精度则是最显著的改善和解决方法。但由于CD这一压缩格式的无返回性,在提高音质的这一呼声在这个年代转变的更加强烈之时,面对CD广泛的拥有者与市场占有率,现在所能想到的办法只有补差。也就是在原有的信号的基础上,再次修正,增补,将其提高制24比特96赫兹或者更高的精度,因此可以是信号密度增大,信息也变得更平顺圆滑。然后通过24比特96赫兹解码能力的DA解码达到高取样频率音频的效果,当然通过这一手法也使得信号的频响,顺态,能量分布以及动态范围得到更大的提高,因而具有更现实的表现,听感也更为舒适,这一方法也是国外众多知名品牌推出的新型CD数码制品(如DCS等等)所采用的一种方法。


要说制定CD的格式缺少前瞻性,从没有预留“制作过程损失”和“还原过程损失”的“量”方面说,是有些说法。但是如果真正发挥达到了CD格式的水平,其实已经非常不错。
仅仅CD片的生产过程,损失就非常明显,XRCD就是减少这个损失的方法之一;现在的LPCD就更加彻底地减少了这个损失。
如果CD机器够水准,还原过程损失也比较小,加上减少CD片生产过程损失的XRCD、LPCD技术,出来的声音就可以认为“已经接近CD格式的水平”了。认真听过这个“水平”的声音,对CD的批评就会少很多。
当然,制定CD的格式时如果预留多一些“制作过程损失”和“还原过程损失”的“量”,今天就没有那么“痛苦”地争论不休。
TOP
119#

Real 在 2006-2-25 14:24:10 发表的内容
只有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这段时间
出的LP才有所谓“胶质感”,才耐听,好听,有比CD好的
听感!我听80年代后的LP,尤其是数码制作的LP也是数码声
很重,最近我买了几张新出品的180gLP,不说节目是什么,
它是对60年代末的一些录音,使用DSD技术重新制作后,制成
LP的,我也有这些录音的CD版,两相比较,LP简直跟CD一模
一样!


---------------------------------------
这还不能说明优劣的话,还有什么好说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的结果是不是这样:LP简直跟CD一模
一样“保真”,连DSD技术的数码声都毫无保留的记录下来了?
TOP
120#

dr kuang 在 2006-2-25 21:14:07 发表的内容


80年代之后的出版的LP我想应该是指数码录音的LP,也就是DDA的唱片了,对这批唱片,如果简单地以其中几张的效果就断定“和CD一样”可能欠缺公允?我手头上就有许多数码录音的LP唱片,是我自己经过与CD比较后觉得声音听感上明显比CD优胜才保留下来的,因为在绝大部分情况下,LP唱片价格都要比CD贵得多,而且这个时期的LP唱片制作水平非常参次,所以在未能确定比CD版本优胜,或者各有千秋的我都宁愿选变数更少的CD。比如说FIM的《江河水》,市面上任何一款格式光碟的音效都无法和LP相比。
另一方面,在六,七十年代出版的LP,到现在出版CD,母带已经过多年的存放和多次反复使用,用这样的母带制作出来的CD恐怕也不能作为CD最高水准的代表,所以用40年前的LP和现在再版的CD来比较音效同样不具说服力。




kuang版说得有道理。就拿这两张LP来说,穆洛娃这张录于1986年,卡雷拉斯这张录于1988年,我无搞错的话两张都是数码录音,且我曾同时拥有过同版本的CD,弄到这两张LP听过后,不禁会问,CD是什么啊?我无意贬低数码和CD,说真的我玩音响是从CD玩起的,拥有差不多两千张CD,但后来还是忍不住去碰LP,可能是走火入魔吧!
[upload=jpg]Upload/200622523262984271.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