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响总结 在 2006-2-24 19:37:12 发表的内容 其实数字只不过是模拟技术的补充,而不是取代,如果说数字采样和量化都到了无限大,那不就是模拟了吗。在数码录音过程中,往往会采用较高的取样频率,这样可以是母带的音质得到充分的保证,单所有高比特高取样频率的数码录音到制成CD时都会压缩到16比特44.1赫兹,这就是目前CD的格式。也许我们得知更高的取样频率,更高的取样精度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声音信息,音乐也更动人这一事实之时,一定会抱怨前人在制定CD的格式所缺少的前瞻性,也为现在的CD市场占有率与广泛的拥有者叹息,为什么CD问世之时没有制定更高的格式,那样我们收藏的音乐会更精彩。但这是时代的产物,16比特44.1赫兹的制定也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在相同音乐长度下,越高的取样频率需要更多的存储空间,如果一张碟片的容量可以纪录一小时的音乐,这对于当时人们普遍的欣赏心态是合适的,于是也就有了CD的格式的制定。时代的发展,使的人们对于音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取样频率与精度则是最显著的改善和解决方法。但由于CD这一压缩格式的无返回性,在提高音质的这一呼声在这个年代转变的更加强烈之时,面对CD广泛的拥有者与市场占有率,现在所能想到的办法只有补差。也就是在原有的信号的基础上,再次修正,增补,将其提高制24比特96赫兹或者更高的精度,因此可以是信号密度增大,信息也变得更平顺圆滑。然后通过24比特96赫兹解码能力的DA解码达到高取样频率音频的效果,当然通过这一手法也使得信号的频响,顺态,能量分布以及动态范围得到更大的提高,因而具有更现实的表现,听感也更为舒适,这一方法也是国外众多知名品牌推出的新型CD数码制品(如DCS等等)所采用的一种方法。 |
要说制定CD的格式缺少前瞻性,从没有预留“制作过程损失”和“还原过程损失”的“量”方面说,是有些说法。但是如果真正发挥达到了CD格式的水平,其实已经非常不错。
仅仅CD片的生产过程,损失就非常明显,XRCD就是减少这个损失的方法之一;现在的LPCD就更加彻底地减少了这个损失。
如果CD机器够水准,还原过程损失也比较小,加上减少CD片生产过程损失的XRCD、LPCD技术,出来的声音就可以认为“已经接近CD格式的水平”了。认真听过这个“水平”的声音,对CD的批评就会少很多。
当然,制定CD的格式时如果预留多一些“制作过程损失”和“还原过程损失”的“量”,今天就没有那么“痛苦”地争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