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理解的数码声和模拟声 [复制链接]

查看: 36516|回复: 241
41#

zejin_wang 在 2006-2-23 9:38:33 发表的内容
我们音响HIFI届太多迷信的东西,往往贬数码,褒模拟。
但是一直忽视四个字“科技进步”,数码时代的初期,
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数码不如模拟是必然的,70-80年代
的很多数码录音听起来都有尖利,生硬的感觉,就是所谓
“数码声”,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科技是在进步的,


说得很对。为何某些80年代初的数码录音有“数码声”呢?一位有三十多年经验的录音工程师曾经对我说:那个时候数码录音设备的操作比较复杂,界面很不友善,因此许多录音工程师在短时间内很难掌握本质的操作要诀(甚至现在专业界内熟知的一些要领,在当时还没被总结出来,没有人知道),因此他们或多或少地按以往操作模拟录音设备的方式来操作数码录音机,设备设置不当,“数码声”也就难以避免了。

看看最新的数码录音的效果就可知上述说法绝非空穴来风。

说到美国的市场,昨天刚收到Audio Advisor寄来的商品目录(相信在美国玩音响的朋友都知道这个网上音响商店吧,当然他们面向的是中档的设备而已),印象中几个月前的目录上面还有唱头、唱盘、唱放的清单,从这期开始我发现他们已经把除了FM收音头之外所有的模拟音源都撤下来了,不登了。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42#

卖油翁1 在 2006-2-23 8:34:31 发表的内容
比喻:数码只是用无数的点去近似模拟(真实世界)中的线


准确来讲,数码是用一个连续的变换,把连续的模拟信号转到另一个坐标系去表达而已;只是表达的时候恰好可以用可数、有限的坐标点去表示而已(这看上去似乎很天方夜谭,但事实上这是和1+1=2一样铁定的科学事实——尽管掌握DSP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这容易让人产生“分割”和“近似”的感觉,从而对数码科技有误解。

数码格式唯一可诟病的缺点是:在对取样点进行量化的时候,由于计算机是以二进制形式来记数的,因而无法准确记录某些小数(比如说无理数,你无法让有限长度的二进制数去等于它),可能会产生量化误差。但让人放心的是量化误差和2的几何级数成反比,假如大家平常对某样东西的数量急剧增长用“几何级数般增长”来形容的话,那么它的反比也就自然能够感受为“急剧般减少”。

事实上对于ADC和DAC硬件的设计人员来讲,他们根本就不认为量化误差是个问题。真正困扰他们的是:目前来讲,用人类所能获得的任何物质去制造的电路,去准确地执行数码理论所指示的理想的解码方案,难度很大,成本极高。假如某些数字设备的声音未达理想境界,不是数码理论的错,而是人类文明的数字电路设计能力还值得进一步提高。
TOP
43#

名琴LP 在 2006-2-23 10:04:59 发表的内容
    的确很多朋友喜欢用数据说话,但未必清楚测量CD的这些数据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出的。人声和器乐发声是由基音和丰富的谐音组成,确定音高的是基音,而使我们分辨不同人声或乐器的是谐音。音乐是由极其复杂的复合波形所组成,对复杂信号不能用20-20KHz的正弦波去评价(CD机厂商提供的参数大多用正弦波测试),用20-20KHz方波评价也许更接近实际。学过傅立叶级数的朋友都知道,方波是由基波与无穷多不同相位和振幅的高次谐波所组成。如果您的音源只能对20KHz的正弦波做出完美响应,却无法还原上述高次谐波,那么您再现的方波就是残缺的,不完整的。若是连方波这样的简单波形都不能正确还原,可以想象准确再现复杂的音乐波形吗?在音乐波形残缺或失真的情况下,动态、分离度等指标很重要吗?
一般说,在失真度<3%的条件下,CD的20KHz正弦波频响只能对应方7.8KHz波频响。要在失真度小于3%(请注意,已经丢了3%的信息)的前提下实现15KHz的方波频响,正弦波信号响需要做到45KHz。如果您的CD机能有这么宽的频响,那我恭喜您了!


如果系统或者喇叭的高音频响不能达到20khz以上,是否CD和LP的声音就是听不出差别的?60-70年代或者更早的母带,不要说20khz,上到15khz的都很少,是否那时候的录音,LP和CD听不出差别?

LP和CD确实有差别,但每次讨论总是拿20hz - 20khz说事,我个人认为是抓错了重点.
TOP
44#

天神 在 2006-2-23 12:05:08 发表的内容
一谈到技术原理,我就不插嘴了,深知自己是物理盲。
不过,我觉得,调试不好的LP可以很难听,调试好了的CD音源可以很动听,到了LP和CD都调试好的TOP LINE级数,也是声音风格上有别罢了,不排除此时还是有不少同志喜欢顶级数码音源的声音,音响,本来就是很个性化的玩意......



我就非常赞赏这种客观公正的观点。
TOP
45#

名琴LP 在 2006-2-23 14:08:30 发表的内容
名琴LP 在 2006-2-23 10:04:59 发表的内容
    的确很多朋友喜欢用数据说话,但未必清楚测量CD的这些数据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出的。人声和器乐发声是由基音和丰富的谐音组成,确定音高的是基音,而使我们分辨不同人声或乐器的是谐音。音乐是由极其复杂的复合波形所组成,对复杂信号不能用20-20KHz的正弦波去评价(CD机厂商提供的参数大多用正弦波测试),用20-20KHz方波评价也许更接近实际。学过傅立叶级数的朋友都知道,方波是由基波与无穷多不同相位和振幅的高次谐波所组成。如果您的音源只能对20KHz的正弦波做出完美响应,却无法还原上述高次谐波,那么您再现的方波就是残缺的,不完整的。若是连方波这样的简单波形都不能正确还原,可以想象准确再现复杂的音乐波形吗?在音乐波形残缺或失真的情况下,动态、分离度等指标很重要吗?
一般说,在失真度<3%的条件下,CD的20KHz正弦波频响只能对应方7.8KHz波频响。要在失真度小于3%(请注意,已经丢了3%的信息)的前提下实现15KHz的方波频响,正弦波信号响需要做到45KHz。如果您的CD机能有这么宽的频响,那我恭喜您了!

对于音乐、音响HIFI发烧友来说,最重要是能够听到唱片中声音的强弱变化及音色的微妙变化。假若我们在聆听时唱片中的声音失去了细腻的音色,那么音乐便变会变得平面而死板,而CD就是平面的、呆板的。这样一来,播放出来的爵士乐便少了那份摇摆(swing)节奏感,歌唱者就会变得缺乏感情,大型交响乐的旋律便会变得模糊不清。
LP为什么比CD好听表面看起来LP唱片的频带不宽,极低频下不去,极高频也上不去。但是如果以频谱分析仪来观察时却发现LP里面贮藏有30KHZ甚至40KHZ的信息量,而CD最多达到20至22KHZ,只要是再上去一点就被全部滤掉了。由此可见,LP里面所藏有的音乐细节远远超过CD。虽然LP理论上的动态不大,但听起来却觉得动态宽广,而且是水灵灵的、活生的。因此,我们不论听什么类型音乐,微妙的音色变化、活生感是最为重要的,而“模拟(真实世界)”最具有这种活生感!
总之虽然LP理论上的频宽受限,但再生起乐器的质感来却异常的真实自然。所以,LP虽然理论上失真很高,但听起来却十分的美。



请回答Raxel兄的问题,我也有兴趣哟,希望不是“信口开河”。
TOP
46#


名琴LP 在 2006-2-23 14:08:30 发表的内容
但是如果以频谱分析仪来观察时却发现LP里面贮藏有30KHZ甚至40KHZ的信息量

Raxel 在 2006-2-23 14:38:58 发表的内容

哪里的资料,能否提供依据?谁,什么时候在哪里用频谱分析仪分析的,仪器,过程是如何的,如何知道那些不是噪音?我不是争论CD和LP谁的声音好,我就是纯粹问你句话的出处和依据.希望你能回答.
[upload=jpg]Upload/200622316212157566.jpg[/upload]
中国电子商情杂志
[upload=jpg]Upload/20062231622463674.jpg[/upload]
TOP
47#

摘抄:
“模拟器件应用基本上分为两大块。一块是标准应用,其特点是较长的产品生命周期和高性能;另一块是垂直应用,技术上的特点是实现高集成度,”TI高性能模拟高级副总裁Gregg Lowe说,“高性能模拟器件寿命可以达到15~20年,我们现在所采用的平均工艺线宽为0.25至0.35微米。这与 数字技术平均18个月生命周期、60至90纳米工艺完全不同。领先的工艺技术,以及在低噪声、低失真等高性能的前提下保证速度指标的经验都很重要。模拟电路设计相比数字电路的设计需要更多的经验,它更像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TOP
48#

尤其是初玩音响的朋友,听不出来,不明白什么是数码声,但是你可以感觉到,比如一开始玩都欣赏小提琴,假如小提琴的声音发干,发硬,高低起伏不是十分明显,说白了就是不好听,那就是你的器材数码声重了,可以通过调整设备电源咸菜等等,慢慢把系统调到平衡,这样玩就会积攒不少的发烧经验,多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多问懂行的音响爱好者和他们交流,自己勤动手找出自己器材的缺点,器材的声音会随着你欣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玩好音响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和工作一样,需要的是耐心和钻研还有不达目的示不罢休的精神,但绝不是糊乱花钱。
TOP
49#

等以后玩电脑,芯片和软件达到一定程度,要什么声就能出什么声。

用手模拟声一按电脑,就能出模拟声,再动一下电脑就能出模拟模拟声。

想快点就能快点,想甜点就能甜点。想单拿声就能出单拿声,想马克声就能出马克声!

只要软件达到一定水平就可以,我觉得不远了!
TOP
50#


Raxel 在 2006-2-23 14:38:58 发表的内容

哪里的资料,能否提供依据?谁,什么时候在哪里用频谱分析仪分析的,仪器,过程是如何的,如何知道那些不是噪音?我不是争论CD和LP谁的声音好,我就是纯粹问你句话的出处和依据.希望你能回答.

]
Raxel 在 2006-2-23 16:46:37 发表的内容


杂志的写手,他是哪位呢?他的依据是什么?他完全可能也是这里论坛会员之一,大家以讹传讹啊.我就是想请教一下,这个说法的出处是哪里,实验数据在哪里,当时仪器用了什么,用什么LP软件测试的.像stereophile杂志,人家都是有详细的测试环境,软硬件介绍,以及测试数据.

国内音响杂志,包括香港的,有时候以讹传讹,论坛,杂志传来传去,谣言变成真理的情况不是没有.

我就想知道,如何测试才知道LP里面存在了30khz甚至40khz的信号,并且其中有部分是音乐信息,有部分是杂讯.是如何分辨出来了的.总是应该有某个公司,实验室,或者个人做过测试吧,否则不变成了凭空想像?还有,是否某些LP有30khz甚至更高的音乐信息,还是所有LP,粗纹,密纹,普通LP,180g高质量压片的所有Vinyl都有.这些都是有很多疑问的地方,所以我想找到出处,看看究竟是怎么一个说法.至少,你在抄录的时候,把后面的有些是杂讯这几句已经省略掉了吗.说明,如果不是原作者,就算的确有这样的实验,就怕结果抄来抄去,结论也已经走样了.某些人只抄自己需要的一部分..

不是抄得出来的啊!那不是凭空捏造的啊,要凭自己的耳朵亲自听出来的啊,你们却是用仪器仪表去度量!
正如高医生讲的没有耳你就听不到数码的方方块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