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VV
dr kuang 在 2006-2-28 12:19:25 发表的内容 声音最终是靠耳朵来听的,找两台同档次的胆机和石机功放,比较一下频响范围,讯噪比,总谐波失真等,是否就能不通过耳朵就认为技术指标高的那款声音更“保真”?只要有一定经验的玩家都知道这个道理——音响器材指标中很多部分是工业指标,并不能完全说明音质,音色等差别,我们现在手头上甚至没有指标能准确标识出两对音箱的分析力差别。如果全部根据音响指标而不加分析,我们是否就可以得出同一母带制作成CD唱片的效果优于复制一盘开盘母带的结论?实际上呢?
Dr kuang
古典音乐888
felixcat
dr kuang 在 2006-2-28 12:19:25 发表的内容 声音最终是靠耳朵来听的,找两台同档次的胆机和石机功放,比较一下频响范围,讯噪比,总谐波失真等,是否就能不通过耳朵就认为技术指标高的那款声音更“保真”?
dr kuang 在 2006-2-28 13:43:44 发表的内容 是否真的足够了吗?除了频宽和动态范围,还有采样精度,DA转换的误差,音频CD格式还要再加上多一次的不同数字格式间转换时的误差。关于DSD技术的诞生就非常能说明问题:几大唱片公司都一直在寻找能替代早年模拟录音母带的数字化保存方法,一方面是成本,另一面是模拟母带的自然蜕化。PCM技术从1648一直发展到24192,唱片公司都认为未能代替模拟母带,最终开发出了精度更高的DSD技术。
开心果
开心果 在 2006-2-28 12:56:38 发表的内容 15K,-2dB。20K,25K,多少dB?虽然比-2dB还小,但毕竟还有啊。
felixcat 在 2006-2-28 13:15:24 发表的内容 开心果兄之前都提到过,由于自然声音在高频段的分量的振幅是很少的,因此PCM格式的量化误差在那个时候是不可忽略的——那么,对于模拟母带来讲,它在高频段的衰减同样也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失真——何况现在的衰减是几分贝的数量级了。由于现在没有Ampex的官方测试数据表明Ampex 351在高于20kHz以上能够保留多少信号,但是我找到了由Performance Recordings用现代技术和元件改造过的Ampex 351,它们测试了这部改造提升之后的Ampex 351,对于30kHz的信号,它有6分贝的衰减——好了,现在不妨想想:既然大家都知道乐器的声音在超声波频段的振幅已经很微弱了,假如Ampex 351真能够捕捉到这些信号,它还要在这上面衰减6分贝,那么这些信号是否会被完全淹没在背噪中呢?——请注意Ampex的信噪比只有55分贝哦。
felixcat 在 2006-2-28 13:38:03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2-28 12:19:25 发表的内容 声音最终是靠耳朵来听的,找两台同档次的胆机和石机功放,比较一下频响范围,讯噪比,总谐波失真等,是否就能不通过耳朵就认为技术指标高的那款声音更“保真”?邝版如何定义“保真”呢?——是指耳朵觉得好听,还是指和真正的声波一模一样呢?